计算机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成为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计算机教育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是前提。创新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然而提到创新能力,往往被认为是少数精英具备的素质,有意无意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束缚和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只有改变教育观念,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
  2、改变教师的教学观是保障。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软件设计也层出不穷,使得计算机教学观处于动态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常需要在不同的软件中,使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软件数量和功能的繁多,也给学生很多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努力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在尝试探索、动手实践中活跃、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
  3、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是关键。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接受的地位,唯书本是从、唯老师是从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权威型”“书本型”的消极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障碍。因此,教师要树立学生新的学习观,鼓励学生以崭新的眼光对待教师和书本,不唯师、不唯书,只唯真理。
  二、合理运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力加强研究性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又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有本之源,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1、引导学生质疑。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途径是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摆脱习惯性认识的束缚,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启发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方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火花。
  2、教会学生发现。
  计算机课程具有的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是任何学科所不具备的。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恰当的计算机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力求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并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教会学生探索。一味的理论教学只是纸上谈兵,学生无法彻底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要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的不同,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教会学生怎样去探索,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活动之中,把自己的生活、学习与计算机、与网络紧密联系到一起,在他们掌握网络技术、展现自我的同时,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三、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把计算机引入各科教学中,根据教学情况将学习内容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训授形象化,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营造创新教育氛围。营造创新氛围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随意辩论,自己展示,这样,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能力。
  2、构建创新教育环境。计算机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也是一种学习工具,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既可以把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把学科已有的成功经验或某些专业知识迁移到计算机这一新兴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问题的情境。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在课堂这阵地实现的,计算机教学可以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以设计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如音乐课中,借助计算机配以美妙的音乐,用音乐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细致人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建筑这门凝固的艺术的独特魅力。
  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的课程相干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境包含有多种形式,包括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尤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强调利用计算机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保肛术联合放、化疗治疗低位中晚期直肠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的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6年3月收治低位的中晚期相关直肠癌103例患者资料,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的48例
目的探讨眼前节碱烧伤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我院收治眼前节碱烧伤患者52例。对患者实施救治,观察恢复情况。结果两组Ⅰ度烧伤的患眼均恢复到优等
【摘要】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初中美术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追求之外,还需要注重学生人文体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本文对人文精神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进行研究,分析在初中美术教学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精神 初中美术 情感培养  新的历史时期,学生的人格培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初中学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美术教学提供明确的要求,要求将学生
对风道水力计算中调整管径的压力平衡公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公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用最小二乘法对公式进行了修正,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修正公式,验证表明用该公式计算能够
【摘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结合音乐教学实践,从营造教学氛围、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学习音乐 学生 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