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一面镜子,它能反映作者的思想境界;作文是各种艺术的综合,它能放映作者做人的文化素养;作文是作者做人的人生态度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作文的真实 材料的真实 表情达意的真实 允许虚构 杜绝虚伪 做正直诚实的人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103-02
作文教学时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陆剑明认为,语文教学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而本人认为作文正是这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根据这些教改要求,本人以为:要学作文,先要学做人。这就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而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陶行知先生还说过:“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更是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教育实践证明,许多少年儿童能轻轻松松,一气呵成一篇日记或书信,按作文学的标准咋一看就可算是一篇不错的散文,但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时,情形就变了,作文内容空洞枯燥,所选材料前后矛盾,明显表现出借他人之事改头换面而成。这种写作差不多成为一种苦役。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在学生身上,很大的原因是第一种作文,心灵处于自由状态,写出的全是内心要说的,想说的话,第二种作文,则是学生戴着“手铐脚镣”时的违心表达,他们瞻前顾后,总怕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越是想把事情写具体,虚假、造作的现象就更突出。因为作文是要交给老师看的,老师的评价是与学生的成绩息息相关的。所以得写高尚的思想,舍己为人的事例,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不能真真实实地表现在作文中,这种现象是因为受我们的整个教育标准的制约,使得我们的教师对作文的要求难免有为顺应应试教育的所求而违背科学的现实之嫌。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唯高尚而见书面,这就是不相信和排斥自然人对生命、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这种用理性压制感性的作法,哪能做到教书育人?
社会的迅猛发展推动着教育改革,社会的进步推选了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的教师,首先要弄明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曾被宋庆龄赞称为“万世师表”,被郭沫若称之为“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语中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观难道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吗?“教人求真”即学到的是真知,“学做真人”即做有真情实感的人,有真情实感的人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
作文的真实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材料的真实,二是表情达意的真实。材料的真实是说所写的材料与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一致。表情达意的真实就是作文中的“情”“意”与心中所想的一致。两种真实是有区别的。材料的不真实可以说是虚构,虚构的事物加以合理的处理也能教化人,而表情达意的虚则是虚伪。笔者认为作文中的虚构是允许的,虚伪却是诱人违背理性的,是不应出现在作文中的。
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说,自由抒发内心的作文状态不仅是生产好文章的途径,而且使作文者处于快乐的情绪中。作文的快乐首先应该是心灵的快乐,心情快乐。心情快乐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总会寻根究底地去问个明白。从问题的答案中可以增进作文者的知识。孔子入太庙,每事都问,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诗:“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由此可见,作文要真实也少不了。不懂就问,可惜的是,现在的家长和一些老师不允许学生多说话,尤其不让孩子“异想天开”地发问,小孩子得不到言论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怎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作文如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作者的思想境界,品德情操;作文是各种艺术的有机合成,它能够反映作者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作文是一种对作者做人的人生态度,生活感悟的真实反映。司马迁忍辱写成《史记》可窥见其人格品性。屈原、陶渊明、杜甫、李白、苏东坡、关汉卿、蒲松龄……哪一个不是有着凛然正气的文人,他们的人品比文品更高一个档次。
我们自己的阅历也证实了人品与作品的内在联系,我们之所以喜爱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和不少有名作家的小说和散文,是因为自己对纷繁广阔的世界和多姿多彩的人生认识不够。我们自己的经历、生活、思想和情感总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天性驱使我们要从别人的作品里接触、了解、感受这个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的阅历,对于我们不知其所,不知其然的事物,我们希望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对那些瘦损干瘪的,千篇一律的,索然无味的东西,我们本能地不屑一顾。因为它不能提供给我们新鲜,有意思的东西。使我们的阅读丧失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我们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必须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作品应该来源于生活,回归于人类,没有真正的作者思想就无法写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符合读者口味的作品。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领域中,年轻人喜欢在信息网上点击信息知识,也在信息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都离不开文学素养的支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信息内容的褒贬,对社会的影响力可见并不一般。还有当今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如火如荼的飞跃发展,对各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下。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培养。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要做到这一切,语文教育、作文教学便是首当其冲要从小处、从细处时时塑造学生个性品质的科目。
总之,本人认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学作品,要生產好作品,首先要培养正直、诚实、道德高尚、为人谦逊、爱憎分明的社会人,要写出新世纪的好作品,必须先培养具有现代人生观的,热爱生活的现实人。
关键词:作文的真实 材料的真实 表情达意的真实 允许虚构 杜绝虚伪 做正直诚实的人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103-02
作文教学时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陆剑明认为,语文教学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而本人认为作文正是这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根据这些教改要求,本人以为:要学作文,先要学做人。这就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而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陶行知先生还说过:“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更是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教育实践证明,许多少年儿童能轻轻松松,一气呵成一篇日记或书信,按作文学的标准咋一看就可算是一篇不错的散文,但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时,情形就变了,作文内容空洞枯燥,所选材料前后矛盾,明显表现出借他人之事改头换面而成。这种写作差不多成为一种苦役。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在学生身上,很大的原因是第一种作文,心灵处于自由状态,写出的全是内心要说的,想说的话,第二种作文,则是学生戴着“手铐脚镣”时的违心表达,他们瞻前顾后,总怕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越是想把事情写具体,虚假、造作的现象就更突出。因为作文是要交给老师看的,老师的评价是与学生的成绩息息相关的。所以得写高尚的思想,舍己为人的事例,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不能真真实实地表现在作文中,这种现象是因为受我们的整个教育标准的制约,使得我们的教师对作文的要求难免有为顺应应试教育的所求而违背科学的现实之嫌。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唯高尚而见书面,这就是不相信和排斥自然人对生命、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这种用理性压制感性的作法,哪能做到教书育人?
社会的迅猛发展推动着教育改革,社会的进步推选了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的教师,首先要弄明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曾被宋庆龄赞称为“万世师表”,被郭沫若称之为“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语中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观难道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吗?“教人求真”即学到的是真知,“学做真人”即做有真情实感的人,有真情实感的人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
作文的真实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材料的真实,二是表情达意的真实。材料的真实是说所写的材料与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一致。表情达意的真实就是作文中的“情”“意”与心中所想的一致。两种真实是有区别的。材料的不真实可以说是虚构,虚构的事物加以合理的处理也能教化人,而表情达意的虚则是虚伪。笔者认为作文中的虚构是允许的,虚伪却是诱人违背理性的,是不应出现在作文中的。
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说,自由抒发内心的作文状态不仅是生产好文章的途径,而且使作文者处于快乐的情绪中。作文的快乐首先应该是心灵的快乐,心情快乐。心情快乐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总会寻根究底地去问个明白。从问题的答案中可以增进作文者的知识。孔子入太庙,每事都问,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诗:“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由此可见,作文要真实也少不了。不懂就问,可惜的是,现在的家长和一些老师不允许学生多说话,尤其不让孩子“异想天开”地发问,小孩子得不到言论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怎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作文如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作者的思想境界,品德情操;作文是各种艺术的有机合成,它能够反映作者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作文是一种对作者做人的人生态度,生活感悟的真实反映。司马迁忍辱写成《史记》可窥见其人格品性。屈原、陶渊明、杜甫、李白、苏东坡、关汉卿、蒲松龄……哪一个不是有着凛然正气的文人,他们的人品比文品更高一个档次。
我们自己的阅历也证实了人品与作品的内在联系,我们之所以喜爱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和不少有名作家的小说和散文,是因为自己对纷繁广阔的世界和多姿多彩的人生认识不够。我们自己的经历、生活、思想和情感总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天性驱使我们要从别人的作品里接触、了解、感受这个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的阅历,对于我们不知其所,不知其然的事物,我们希望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对那些瘦损干瘪的,千篇一律的,索然无味的东西,我们本能地不屑一顾。因为它不能提供给我们新鲜,有意思的东西。使我们的阅读丧失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我们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必须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作品应该来源于生活,回归于人类,没有真正的作者思想就无法写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符合读者口味的作品。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领域中,年轻人喜欢在信息网上点击信息知识,也在信息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都离不开文学素养的支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信息内容的褒贬,对社会的影响力可见并不一般。还有当今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如火如荼的飞跃发展,对各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下。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培养。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要做到这一切,语文教育、作文教学便是首当其冲要从小处、从细处时时塑造学生个性品质的科目。
总之,本人认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学作品,要生產好作品,首先要培养正直、诚实、道德高尚、为人谦逊、爱憎分明的社会人,要写出新世纪的好作品,必须先培养具有现代人生观的,热爱生活的现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