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数字化出版成为出版业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面对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出版业编校工作如何开展,解决目前出版业编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出版物质量,增强出版单位的行业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媒介融合发展对编校工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出发,讨论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问题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出版物质量和受众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媒介融合;编校工作;问题分析;对策探析
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数字化出版成为出版业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面对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出版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解决编校工作现存的问题,提高出版物的质量。目前,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编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责任意识不强等,这对出版物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出版编校工作与媒介融合
(一)出版编校工作
编校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其在整个出版流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前期的编校工作决定的。如果编校工作存在问题,导致有问题的稿件内容投入印刷,所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巨大的。只有注重和把控编校工作流程的细节,才能减少编校工作出现的错误,提高出版物的整体质量,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助力出版单位可持续发展。
(二)媒介融合发展对出版编校工作产生的影响
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介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媒体的重建。这对出版编校工作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近些年,在国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倡导下,出版单位结合当下,积极响应,对媒介融合正确认识,发挥其积极作用[1]。
1.媒介融合发展对编校工作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到来。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编校工作人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信息传播速率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编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与传统的编校模式相比,目前,编校人员工作的开展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稿件编校的效率提高,出版物的整体质量有所提升。
2.媒介融合发展对编校工作的消极影响
虽然编校人员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变得多元和速度加快,工作开展便捷高效,但是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及其信息内容繁杂,数据庞大,编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搜索与文稿相对应的知识内容难度大,不利于对稿件内容开展快速有效的求证。同时,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所需信息不可避免地存在虚假、错误等情况。此外,编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有待提高。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编校人员不能严格把控相关信息的可信度,编校工作不规范、不严格,从而影响出版物质量和讀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二、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媒介融合生态下,一方面,出版业的转型和发展对编校人员在媒体运作、知识结构整合、行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能要求,编校人员原有的职业技能和思维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出版业发展形势。另一方面,编校人员流失严重,而编校人员准入门槛的降低使得新入职的编校人员相应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无法满足当前出版业的发展需求。此外,编校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受限于传统的编辑出版行业管理制度的不足及其无法适用于媒介融合生态下的工作形式,如数字化发展所出现的版权问题等。因此,编校工作的开展不能仅局限于编校方面。
与此同时,虽然部分技术软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编校排版改错的效率,减轻了编校人员的工作量,但是依托软件技术的机器思维方式是固定的,编校人员不宜过分依赖技术软件及其机器进行排版和审稿。现有技术的实操过程存在技术软件及其机器无法发现和处理一些编校工作细微问题的情况,这些最终需要编校人员进行人工处理。而受编校人员在职业素养和责任心等方面不同的影响,在实际编校工作中,编校人员虽然完成了所有校次过程,但是没有充分发挥每个校次过程的作用,没有在每个校次过程中很好地解决实际存在的编校问题。
(二)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探究编校工作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从环境因素、工作性质、编校人员自身等方面着手。首先,从环境因素来看,一方面在互联网技术下,目前编校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比较灵活,编校工作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但是这种编校工作的灵活性,既增加了编校工作的随意性,也增加了编校人员很有可能受到其他外部环境影响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编校出现差错的风险。另一方面虽然技术软件的发展给编校工作带来便利,但是编校人员对技术软件的过度依赖也会受限于技术软件的短板,造成编校工作的错漏。其次,编校工作的信息量大、工作重复性高等特性,不可避免地造成编校工作本身枯燥单一,编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易受影响,产生工作负面情绪和心理疲劳,甚至陷入恶性循环,从而影响编校工作质量,降低出版物的整体质量。最后,编校人员在工作中的主观态度和专业能力直接决定其编校工作质量,这与编校人员的职业素养、责任心等息息相关[2]。
三、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顺应媒介融合发展,编校工作问题的解决应该从多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相应对策。如适当提高编校工作的准入门槛,保证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整体素质;从编校工作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工作模式等[3]。
(一)提升编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编校工作准入门槛
目前,编校人员职业素养不足,无法满足相关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要求,是编校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的一大原因。因此,首先,编校人员需要全方位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整体素质,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掌握相关办公软件的技巧,熟练相关设备的操作,提高编校工作效率,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媒介融合生态下,随着出版形式、编校方式的改变,编校人员要有危机意识,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编校工作专业技能。其次,编校工作要适当地提高编校人员的准入门槛。目前,有些编校人员虽然储备了关于所编图书的专业知识,但是编辑校对等专业能力相对不足,无法独立完成编校任务;有些编校人员虽然具备相应的编辑校对知识,出版业务能力强,但是对所编图书的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无法高效快捷地完成整个编校工作。因此,编校工作适当地提高编校人员的准入门槛,这对编校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宽度和广度以及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出版物的质量,保证出版单位的收益[4]。 做好编校工作,需要编校人员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编校工作的信息量大、工作重复性高等特性,需要编校人员善于钻研,具有一定的耐心,发扬工匠精神,通过专业综合素质的自我提升,进而减少编校工作的差错。通过分析和实例证明,笔者发现,编校工作出现差错,除了与编校人员专业能力素养相关,很大程度上往往在于编校人员对编校内容缺乏耐心,甚至出现编校人员自身编校出版能力强,对稿件所出现的错误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是编校内容仍存在细微差错,进而影响出版物整体质量的情况。因此,编校人员应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编校工作的耐心,对编校任务和内容的每一个环节都高度重视,并从以往的工作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编校水平[5]。
(二)实现编校工作模式优化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的编校工作模式,即依靠人力完成,编校人员一字一句通读稿件,开展校对工作,这种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生态下的编校工作要求。其存在编校工作周期长、人力耗费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甚至一些稿件内容不能及时出版,导致编校工作结果存在较大波动,呈现质量的不稳定性。在此背景下,新技术被运用到编校工作中,一方面编校工作引进信息化技术解决了传统编校工作周期长等问题,编校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减少了人力物力浪费;另一方面编校工作引进的信息化技术,部分技术不完善,存在编校误报率和漏检率较高的情况,信息化技术的系统引进也不能完全保证编校工作质量的万无一失。因此,编校人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编校模式有效结合,依托技术软件进行编校的同时,结合编校人员的专业综合能力,对编校工作中细微的、技术软件机器无法检测出错误的内容进行编校,实现两者优势互补,在提高编校工作速度的同时保证编校结果的质量[6]。
(三)秉持融合理念,实现优势互补
数字化出版和媒介融合是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在新媒体时代下,因为受众的阅读习惯不同,纸质图书的阅读体验仍然受到大量的读者青睐,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各有利弊。同时,当前传统的报纸、期刊既可以是纸质形式的,也可以是电子形式的。出版单位只有秉持融合理念,将媒介有效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改进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制度
编校工作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离不开完整的工作制度。目前,出版业的编校工作制度还有待完善。首先,编校工作要强化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保证每个编校环节的质量,使得每个校次都能发挥原有的价值,避免出现走流程式的工作状态。其次,编校工作应该加强相应的管理监督制度,有效地把相关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激发编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责任感,保证每个编校流程的质量。最后,编校工作还应完善编校人员的学习培训制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编校人员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编校水平,如当国家出台新的关于图书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时,编校人员应该及时学习相关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编校工作中。
四、结语
由此来看,媒介融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编校工作的转变,编校工作的质量决定了出版物的质量,出版物的质量又直接决定出版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不同问题,编校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而相关管理人员也应该从多角度出发,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实际编校工作情况,严格把控编校工作的流程,提高编校工作的整体质量,保证出版物的质量,从而增强出版单位的行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喻世华.编校工作的“大”与“小”[M]//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第十一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13.
[2]王立君.报纸校对工作的转型研究[J].采写编,2020(06):113-114.
[3]郑金红.校对工作中科技图书常见差错的案例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06):107-108.
[4]马俊晓.数字化时代如何做好图书校对工作[J].中国报业,2018(07):102-103.
[5]刘晓华.报纸校对工作中的五个错误认知[J].岭南新闻探索,2006(02):60-61.
[6]赵英智.高校图书馆编目审校工作实践分析[J].科技视界,2018(24):135-136.
[关键词]媒介融合;编校工作;问题分析;对策探析
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数字化出版成为出版业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面对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出版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解决编校工作现存的问题,提高出版物的质量。目前,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编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责任意识不强等,这对出版物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出版编校工作与媒介融合
(一)出版编校工作
编校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其在整个出版流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前期的编校工作决定的。如果编校工作存在问题,导致有问题的稿件内容投入印刷,所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巨大的。只有注重和把控编校工作流程的细节,才能减少编校工作出现的错误,提高出版物的整体质量,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助力出版单位可持续发展。
(二)媒介融合发展对出版编校工作产生的影响
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介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媒体的重建。这对出版编校工作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近些年,在国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倡导下,出版单位结合当下,积极响应,对媒介融合正确认识,发挥其积极作用[1]。
1.媒介融合发展对编校工作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到来。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编校工作人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信息传播速率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编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与传统的编校模式相比,目前,编校人员工作的开展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稿件编校的效率提高,出版物的整体质量有所提升。
2.媒介融合发展对编校工作的消极影响
虽然编校人员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变得多元和速度加快,工作开展便捷高效,但是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及其信息内容繁杂,数据庞大,编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搜索与文稿相对应的知识内容难度大,不利于对稿件内容开展快速有效的求证。同时,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所需信息不可避免地存在虚假、错误等情况。此外,编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有待提高。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编校人员不能严格把控相关信息的可信度,编校工作不规范、不严格,从而影响出版物质量和讀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二、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媒介融合生态下,一方面,出版业的转型和发展对编校人员在媒体运作、知识结构整合、行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能要求,编校人员原有的职业技能和思维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出版业发展形势。另一方面,编校人员流失严重,而编校人员准入门槛的降低使得新入职的编校人员相应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无法满足当前出版业的发展需求。此外,编校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受限于传统的编辑出版行业管理制度的不足及其无法适用于媒介融合生态下的工作形式,如数字化发展所出现的版权问题等。因此,编校工作的开展不能仅局限于编校方面。
与此同时,虽然部分技术软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编校排版改错的效率,减轻了编校人员的工作量,但是依托软件技术的机器思维方式是固定的,编校人员不宜过分依赖技术软件及其机器进行排版和审稿。现有技术的实操过程存在技术软件及其机器无法发现和处理一些编校工作细微问题的情况,这些最终需要编校人员进行人工处理。而受编校人员在职业素养和责任心等方面不同的影响,在实际编校工作中,编校人员虽然完成了所有校次过程,但是没有充分发挥每个校次过程的作用,没有在每个校次过程中很好地解决实际存在的编校问题。
(二)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探究编校工作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从环境因素、工作性质、编校人员自身等方面着手。首先,从环境因素来看,一方面在互联网技术下,目前编校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比较灵活,编校工作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但是这种编校工作的灵活性,既增加了编校工作的随意性,也增加了编校人员很有可能受到其他外部环境影响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编校出现差错的风险。另一方面虽然技术软件的发展给编校工作带来便利,但是编校人员对技术软件的过度依赖也会受限于技术软件的短板,造成编校工作的错漏。其次,编校工作的信息量大、工作重复性高等特性,不可避免地造成编校工作本身枯燥单一,编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易受影响,产生工作负面情绪和心理疲劳,甚至陷入恶性循环,从而影响编校工作质量,降低出版物的整体质量。最后,编校人员在工作中的主观态度和专业能力直接决定其编校工作质量,这与编校人员的职业素养、责任心等息息相关[2]。
三、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顺应媒介融合发展,编校工作问题的解决应该从多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相应对策。如适当提高编校工作的准入门槛,保证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整体素质;从编校工作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工作模式等[3]。
(一)提升编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编校工作准入门槛
目前,编校人员职业素养不足,无法满足相关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要求,是编校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的一大原因。因此,首先,编校人员需要全方位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整体素质,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掌握相关办公软件的技巧,熟练相关设备的操作,提高编校工作效率,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媒介融合生态下,随着出版形式、编校方式的改变,编校人员要有危机意识,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编校工作专业技能。其次,编校工作要适当地提高编校人员的准入门槛。目前,有些编校人员虽然储备了关于所编图书的专业知识,但是编辑校对等专业能力相对不足,无法独立完成编校任务;有些编校人员虽然具备相应的编辑校对知识,出版业务能力强,但是对所编图书的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无法高效快捷地完成整个编校工作。因此,编校工作适当地提高编校人员的准入门槛,这对编校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宽度和广度以及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出版物的质量,保证出版单位的收益[4]。 做好编校工作,需要编校人员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编校工作的信息量大、工作重复性高等特性,需要编校人员善于钻研,具有一定的耐心,发扬工匠精神,通过专业综合素质的自我提升,进而减少编校工作的差错。通过分析和实例证明,笔者发现,编校工作出现差错,除了与编校人员专业能力素养相关,很大程度上往往在于编校人员对编校内容缺乏耐心,甚至出现编校人员自身编校出版能力强,对稿件所出现的错误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是编校内容仍存在细微差错,进而影响出版物整体质量的情况。因此,编校人员应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编校工作的耐心,对编校任务和内容的每一个环节都高度重视,并从以往的工作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编校水平[5]。
(二)实现编校工作模式优化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的编校工作模式,即依靠人力完成,编校人员一字一句通读稿件,开展校对工作,这种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生态下的编校工作要求。其存在编校工作周期长、人力耗费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甚至一些稿件内容不能及时出版,导致编校工作结果存在较大波动,呈现质量的不稳定性。在此背景下,新技术被运用到编校工作中,一方面编校工作引进信息化技术解决了传统编校工作周期长等问题,编校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减少了人力物力浪费;另一方面编校工作引进的信息化技术,部分技术不完善,存在编校误报率和漏检率较高的情况,信息化技术的系统引进也不能完全保证编校工作质量的万无一失。因此,编校人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编校模式有效结合,依托技术软件进行编校的同时,结合编校人员的专业综合能力,对编校工作中细微的、技术软件机器无法检测出错误的内容进行编校,实现两者优势互补,在提高编校工作速度的同时保证编校结果的质量[6]。
(三)秉持融合理念,实现优势互补
数字化出版和媒介融合是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在新媒体时代下,因为受众的阅读习惯不同,纸质图书的阅读体验仍然受到大量的读者青睐,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各有利弊。同时,当前传统的报纸、期刊既可以是纸质形式的,也可以是电子形式的。出版单位只有秉持融合理念,将媒介有效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改进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制度
编校工作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离不开完整的工作制度。目前,出版业的编校工作制度还有待完善。首先,编校工作要强化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保证每个编校环节的质量,使得每个校次都能发挥原有的价值,避免出现走流程式的工作状态。其次,编校工作应该加强相应的管理监督制度,有效地把相关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激发编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责任感,保证每个编校流程的质量。最后,编校工作还应完善编校人员的学习培训制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编校人员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编校水平,如当国家出台新的关于图书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时,编校人员应该及时学习相关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编校工作中。
四、结语
由此来看,媒介融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编校工作的转变,编校工作的质量决定了出版物的质量,出版物的质量又直接决定出版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不同问题,编校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而相关管理人员也应该从多角度出发,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实际编校工作情况,严格把控编校工作的流程,提高编校工作的整体质量,保证出版物的质量,从而增强出版单位的行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喻世华.编校工作的“大”与“小”[M]//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第十一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13.
[2]王立君.报纸校对工作的转型研究[J].采写编,2020(06):113-114.
[3]郑金红.校对工作中科技图书常见差错的案例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06):107-108.
[4]马俊晓.数字化时代如何做好图书校对工作[J].中国报业,2018(07):102-103.
[5]刘晓华.报纸校对工作中的五个错误认知[J].岭南新闻探索,2006(02):60-61.
[6]赵英智.高校图书馆编目审校工作实践分析[J].科技视界,2018(24):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