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熟悉美国纸皮书出版历史的人通常会认为纸皮书是20世纪的创举,并将Robert Fair De Graft于1939年5月启动的袖珍图书(Pocket Books,出版计划看成是美国大众纸皮书市场的开端。英国人Ian Ballantine也正是在这一年把企鹅公司的纸皮书带到了美国。但其实从历史的纵深角度来看,所谓的“纸皮书革命”是一种一直在持续的现象。在权威美国出版史研究专家John Tebbel看来,我们可以将美国的纸皮书革命追溯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视为美国出版史上的第一次纸皮书革命。而源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又一次纸皮书革命大约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左右,可以说是美国出版史上的第二次纸皮书革命。本文根据JohnTebble的《美国图书出版的起源和转型》(1 98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通常被读者忽略的这两次美国出版史上的纸皮书革命。
第一次纸皮书革命
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并没有大众图书市场。图书阅读被认为是有钱人和有闲人的专利。19世纪早期,教育普及运动在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兴起。在美国,一开始就存在着少量的软皮书出版,比如历书、诗歌集、宗教和政治小册子等等。但是只有创办于1831年的致力于知识传播的波士顿学会才真正第一次试图利用廉价出版物普及大众市场。这在美国出版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事件标志着美国大众市场的开启。
波士顿学会推出了一套文库,涉足科学、哲学、历史、地理等主题,但却没有小说,而后者却是当时美国民众最为需求的图书。很自然,这套丛书最终失败了。但是一些出版商,尤其是哈珀公司正在不断地再版英国小说。这些图书非常受欢迎,但是也面临着新兴媒体——大众杂志的挑战。在印刷公司Wilson&Co,的支持下,两名纽约记者Park Benjamin和Rufus Griswold于1839年7月创办了一份周刊一《乔纳森兄弟》(Brotherdonathan)。这一对年轻搭档吸取了他人的教训,他们把这份周刊称为报纸,并且采取大版面印刷的形式,从而避免了昂贵的邮费。但是,这份出版物在内容方面除了少量装模作样的新闻外,主要是对英国著名小说的未经授权的连载,包括狄更斯和布尔沃等人的小说。六个月后,将便士报引进美国、创办《太阳报》的Benjamin H.Day购买了Wilson&Co,并解雇了Benjamin和Griswold。迫于无奈,两人寻求另外一位印刷商JonasWinchester的支持,并于1840年6月创办了与《乔纳森兄弟》极其相似的另外一份杂志——《新世界》(the New World)。尽管这两份杂志非常受读者欢迎,但很快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小说尚未连载完毕,图书已经出现在市场上了。尽管存在价格差异,许多读者都倾向于选择图书以求“完整阅读”。面对这种情况,《新世界》在1841年6月以同样的规格发行了Lever的《Chaties O’Malley》第一卷的完整版,定价50美分,并将之称为“增刊”。《乔纳森兄弟》也很快以同样的形式出版了同样的增刊,定位为25美分。可以说,这种以增刊形式发行的图书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美国纸皮书的原型。
在意识到出版增刊有利可图之后,多家报社,包括纽约的《镜报》和《太阳报》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增刊。面对报社的这种做法,图书出版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们以精装本的形式出版同样的图书(大多数都是来自英国和法国的小说),但是它们的定价是1~2美元。来自报纸低价增刊的竞争迫使他们不得不降低定价。哈珀公司是第一个进入这场价格战的图书出版商,其他出版商也相继卷入这场价格战,价格很快到了冰点,没有人能在这个价位上赢利。比如说,在1842年,报纸和哈珀公司几乎同时出版了Bulwer的《Zanoni》,结果6美分就可以买到这本书。《新世界》和《乔纳森兄弟》都没有给国外的作家支付版税,尽管他们确实给美国本土的作者提供版税。因此,图书出版商在这场价格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哈珀这样的出版公司。为了回应来自哈珀公司的谴责,Park Benjamin以一位英国作家——美国盗版图书的受害者——的口吻回击:“啊,哈!你最终使自己陷入了麻烦,不是吗?强盗被抢劫了;小偷被扒钱袋了!”但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哈珀公司联合其他图书出版公司尽可能压低价格,迫使增刊濒临生存危机。同时,美国邮政突然规定增刊的运输费用不再以报纸而要以图书的标准,这一规定更是将增刊逼上了绝路。《乔纳森兄弟》和《新世界》相继倒闭。
尽管这场价格战非常残酷,但是他们无意间把文学带给了不能支付常规图书价格的读者,并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读者群。廉价图书(不管是否是平装书的形式)从此出现在出版视野中,从未消失。这场价格战的直接结果就是从1845年到1857年美国图书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许多出版商都提供廉价图书,定价都不到1美元。盗版没有消失,但这个时期出版的图书已经以美国本土作家的作品为主了,其比例大约占到70%。新的出版商也开始活跃在廉价图书市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非Theophilus B.Peterson莫属。Peterson认为当时图书市场的最大需求是廉价图书,尤其是廉价的煽情小说,并认定赚钱之道是“薄利快销”。可以说,Peterson的巨大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具有天生的生意头脑,而且是因为他拥有对大众口味的准确判断能力。出版Southworth夫人的作品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在被多家出版商拒绝后,Southworth夫人于1854年的某一个下午带着手稿来到Peterson办公室,并哀求他帮忙出版。Peterson随即答应并与她签订了长期合作合同。事实证明,Southworth夫人的作品为Peterso带来了巨大的财富,Southworth夫人也因此成为美国出版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除此之外,Peterson还提出了许多如何有效利用广告推广图书的想法。其中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做法便是在图书目录上附上主要作者的肖像和生平文字简介,并将这些图书目录免费邮寄给任何要求索取的潜在读者。
虽然Southwortb夫人及其模仿者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欢,但在第一次纸皮书革命中出现的最为持久的图书类型是一毛小说(the dime novel)。使“一毛小说”成为美国语言中的特有词汇的则是Beadle兄弟。需要说明的是,“一毛小说”不是指价格,因为在其全盛的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一毛小说的售价都是五个美分。确切地说,“一毛小说”指的是一种小说类型,即耸人听闻的血腥小说或者侦探故事。一毛小说的封面通常是橘黄色的,开本大小通常为65/8或者41/2。在美国本土取得成功后,Beadle兄弟还在伦敦推出了Beadle美国文库。
第一次纸皮书革命
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并没有大众图书市场。图书阅读被认为是有钱人和有闲人的专利。19世纪早期,教育普及运动在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兴起。在美国,一开始就存在着少量的软皮书出版,比如历书、诗歌集、宗教和政治小册子等等。但是只有创办于1831年的致力于知识传播的波士顿学会才真正第一次试图利用廉价出版物普及大众市场。这在美国出版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事件标志着美国大众市场的开启。
波士顿学会推出了一套文库,涉足科学、哲学、历史、地理等主题,但却没有小说,而后者却是当时美国民众最为需求的图书。很自然,这套丛书最终失败了。但是一些出版商,尤其是哈珀公司正在不断地再版英国小说。这些图书非常受欢迎,但是也面临着新兴媒体——大众杂志的挑战。在印刷公司Wilson&Co,的支持下,两名纽约记者Park Benjamin和Rufus Griswold于1839年7月创办了一份周刊一《乔纳森兄弟》(Brotherdonathan)。这一对年轻搭档吸取了他人的教训,他们把这份周刊称为报纸,并且采取大版面印刷的形式,从而避免了昂贵的邮费。但是,这份出版物在内容方面除了少量装模作样的新闻外,主要是对英国著名小说的未经授权的连载,包括狄更斯和布尔沃等人的小说。六个月后,将便士报引进美国、创办《太阳报》的Benjamin H.Day购买了Wilson&Co,并解雇了Benjamin和Griswold。迫于无奈,两人寻求另外一位印刷商JonasWinchester的支持,并于1840年6月创办了与《乔纳森兄弟》极其相似的另外一份杂志——《新世界》(the New World)。尽管这两份杂志非常受读者欢迎,但很快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小说尚未连载完毕,图书已经出现在市场上了。尽管存在价格差异,许多读者都倾向于选择图书以求“完整阅读”。面对这种情况,《新世界》在1841年6月以同样的规格发行了Lever的《Chaties O’Malley》第一卷的完整版,定价50美分,并将之称为“增刊”。《乔纳森兄弟》也很快以同样的形式出版了同样的增刊,定位为25美分。可以说,这种以增刊形式发行的图书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美国纸皮书的原型。
在意识到出版增刊有利可图之后,多家报社,包括纽约的《镜报》和《太阳报》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增刊。面对报社的这种做法,图书出版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们以精装本的形式出版同样的图书(大多数都是来自英国和法国的小说),但是它们的定价是1~2美元。来自报纸低价增刊的竞争迫使他们不得不降低定价。哈珀公司是第一个进入这场价格战的图书出版商,其他出版商也相继卷入这场价格战,价格很快到了冰点,没有人能在这个价位上赢利。比如说,在1842年,报纸和哈珀公司几乎同时出版了Bulwer的《Zanoni》,结果6美分就可以买到这本书。《新世界》和《乔纳森兄弟》都没有给国外的作家支付版税,尽管他们确实给美国本土的作者提供版税。因此,图书出版商在这场价格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哈珀这样的出版公司。为了回应来自哈珀公司的谴责,Park Benjamin以一位英国作家——美国盗版图书的受害者——的口吻回击:“啊,哈!你最终使自己陷入了麻烦,不是吗?强盗被抢劫了;小偷被扒钱袋了!”但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哈珀公司联合其他图书出版公司尽可能压低价格,迫使增刊濒临生存危机。同时,美国邮政突然规定增刊的运输费用不再以报纸而要以图书的标准,这一规定更是将增刊逼上了绝路。《乔纳森兄弟》和《新世界》相继倒闭。
尽管这场价格战非常残酷,但是他们无意间把文学带给了不能支付常规图书价格的读者,并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读者群。廉价图书(不管是否是平装书的形式)从此出现在出版视野中,从未消失。这场价格战的直接结果就是从1845年到1857年美国图书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许多出版商都提供廉价图书,定价都不到1美元。盗版没有消失,但这个时期出版的图书已经以美国本土作家的作品为主了,其比例大约占到70%。新的出版商也开始活跃在廉价图书市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非Theophilus B.Peterson莫属。Peterson认为当时图书市场的最大需求是廉价图书,尤其是廉价的煽情小说,并认定赚钱之道是“薄利快销”。可以说,Peterson的巨大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具有天生的生意头脑,而且是因为他拥有对大众口味的准确判断能力。出版Southworth夫人的作品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在被多家出版商拒绝后,Southworth夫人于1854年的某一个下午带着手稿来到Peterson办公室,并哀求他帮忙出版。Peterson随即答应并与她签订了长期合作合同。事实证明,Southworth夫人的作品为Peterso带来了巨大的财富,Southworth夫人也因此成为美国出版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除此之外,Peterson还提出了许多如何有效利用广告推广图书的想法。其中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做法便是在图书目录上附上主要作者的肖像和生平文字简介,并将这些图书目录免费邮寄给任何要求索取的潜在读者。
虽然Southwortb夫人及其模仿者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欢,但在第一次纸皮书革命中出现的最为持久的图书类型是一毛小说(the dime novel)。使“一毛小说”成为美国语言中的特有词汇的则是Beadle兄弟。需要说明的是,“一毛小说”不是指价格,因为在其全盛的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一毛小说的售价都是五个美分。确切地说,“一毛小说”指的是一种小说类型,即耸人听闻的血腥小说或者侦探故事。一毛小说的封面通常是橘黄色的,开本大小通常为65/8或者41/2。在美国本土取得成功后,Beadle兄弟还在伦敦推出了Beadle美国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