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英语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尤其是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中国对人才的需求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那就是未来世界需要的将不再是单一型的专门人才,而是立体型人才,即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这一变化将迫使我们对英语教学不断进行探索和优化。
首先,在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掌控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仅供一日之餐,授人以渔则使受用终身。”
第二,中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教学对象,其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同时,其形象思维又比较活跃,不满意呆板的教学模式等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则势必感到索然无味,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情景,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向学生展示英语知识,并让他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初中生来说,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维护和保持已培养起来的浓厚兴趣并一步步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活动。本着创设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和减少学生学习心理障碍这一原则,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广泛接触英语素材,如教唱英文歌曲、朗诵英文诗歌、观看英文影片等;开展记诵英语单词竞赛、制作英语手抄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竞争意识,以达到维护学习兴趣的目的。
第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程式,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为此,教师应努力探寻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的尝试和运用,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目前来看,英语教法多种多样,有传统的翻译法、现代的交际功能法,也有博采众长的折衷法等等。那么,哪一种方法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呢?《基础英语》一书的作者埃克斯利先生的回答是:“凡能激发学生喜爱学习英语的方法,就是教英语最好的方法;而使学生厌恶学习英语的方法,则是最坏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或手段的优劣关键要看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学生,看教学的实际效果。另外,教学方法的选用,还要参考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以及周围的教学环境。
第五,挖掘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服务英语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的教育。比如,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的展示和介绍,以避免学生望文生义,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而片面的认知和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的日子有关,英语里就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再比如,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这是表示亏损、负债。
第六,重视和培养交际能力应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如果抛开应用和交际的终极目标去大谈英语的教与学,则一切都是徒然。然而,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为日后的高中乃至大学英语学习留下隐患。
总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教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运用新方法,结合多元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把交际能力的培养当作终极目标,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成绩,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黄晓)
首先,在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掌控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仅供一日之餐,授人以渔则使受用终身。”
第二,中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教学对象,其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同时,其形象思维又比较活跃,不满意呆板的教学模式等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则势必感到索然无味,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情景,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向学生展示英语知识,并让他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初中生来说,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维护和保持已培养起来的浓厚兴趣并一步步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活动。本着创设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和减少学生学习心理障碍这一原则,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广泛接触英语素材,如教唱英文歌曲、朗诵英文诗歌、观看英文影片等;开展记诵英语单词竞赛、制作英语手抄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竞争意识,以达到维护学习兴趣的目的。
第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程式,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为此,教师应努力探寻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的尝试和运用,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目前来看,英语教法多种多样,有传统的翻译法、现代的交际功能法,也有博采众长的折衷法等等。那么,哪一种方法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呢?《基础英语》一书的作者埃克斯利先生的回答是:“凡能激发学生喜爱学习英语的方法,就是教英语最好的方法;而使学生厌恶学习英语的方法,则是最坏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或手段的优劣关键要看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学生,看教学的实际效果。另外,教学方法的选用,还要参考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以及周围的教学环境。
第五,挖掘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服务英语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的教育。比如,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的展示和介绍,以避免学生望文生义,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而片面的认知和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的日子有关,英语里就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再比如,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这是表示亏损、负债。
第六,重视和培养交际能力应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如果抛开应用和交际的终极目标去大谈英语的教与学,则一切都是徒然。然而,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为日后的高中乃至大学英语学习留下隐患。
总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教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运用新方法,结合多元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把交际能力的培养当作终极目标,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成绩,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