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六安籍红二十五军老战士徐兴华,曾经担任宣传员、文书等工作,并参加了长征。解放后,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他在1961年和1982年先后两次参加了北京“红二十五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的工作。他从红军时期开始亲笔记录下来和创作的多首红军歌谣,可以把我们带回到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中。作为他的女儿,我把其中的十几首加以整理后,以飨读者。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
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
这是一首很早诞生于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歌谣,今天听来仍然那么亲切。70多年前,那曾经伴随红军闯过枪林弹雨、度过流金岁月的每一首歌谣的背后,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
革命豪情满胸膛
红军时期的生活十分紧张和艰苦,环境恶劣,战斗频繁,指战员们缺吃少穿,但是,没有一个战士因为生活艰苦而闹情绪。红军干部战士,都喜欢唱歌,枪声一停又说又唱,一仗下来歌声嘹亮。歌声使红军指战员们心中充满了革命理想和高昂士气,以至往往忘记了生活的艰苦、环境的危险。
红军规定有“三大任务”:一、打倒帝国主义;二、铲除封建势力;三、实行土地革命。为执行贯彻好“三大任务”,红军就编了一首《红军三大任务歌》,要求指战员不仅人人会唱,而且个个都能自觉做到。这首歌共分四段歌词:
红军三大任务,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要建立起工农政权,坚决斗争革命到底。
红军纪律重要,战士必须牢记。反动豪绅财产,一律没收归公。人人需要调查工作,绝对禁止私人没收。
军事组织系统,丝毫不能忽视。一切命令坚决执行,必须完成各种任务。保障最后胜利,服从团体纪律。
发动群众斗争,语言态度和平。宣传红军主张,扩大政治影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做一完善红军战士。
红军队伍里,人人都是宣传员。没有导演,没有编剧,往往是在行军时战士们你一句,我一句,大家一块儿“逗”,一段歌谣或一个小节目就出来了。1934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一举解放了安徽太湖县城。蒋介石调兵遣将“追剿”红军,反被红军打垮。豪绅地主失魂落魄、四处逃命,人民群众则鸣放鞭炮、成群结队欢迎自己的队伍。时年16岁的徐兴华马上和战友们“逗词儿”,编了一首歌谣《红军南下到长江》来抒发胜利的豪情:
红军南下到长江,蒋匪军阀大恐慌。调动兵马挡不住,丢了城池又缴枪。豪绅地主恶魔王,东逃西窜无处藏。工农群众喜洋洋,欢迎红军共产党!
军民鱼水一家亲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苏区人民爱红军。当年苏区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支援红军,年轻姑娘、妇女和老人冒死掩护红军伤员,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红军指战员们把苏区人民对子弟兵的无限热爱化作强大的力量,为保卫苏区,保卫苏区人民的生命财产,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战斗。军民之间亲如鱼水的情谊,也用歌谣记载并流传了下来。徐兴华的文稿中,就珍藏着三首他自己编写的歌谣。
一首是《雪梅嫂》:
革命青年雪梅嫂,爱憎分明品德高。
掩护我军重伤员,亲切照顾真正好。
一群匪徒来搜剿,绑走关押雪梅嫂。
严刑拷打不屈服,敌人阴谋失败了。
雪梅胜利出牢监,心急如火回家转。
连夜跋山又涉水,看望我军重伤员。
梅嫂带伤看亲人,感动战士热泪滚。
伤愈回到前线上,再立新功报恩情。
1934年9月的一天,红军把在战斗中缴获的食物送给一位穷苦的老太太,她感动地说:“你们这样好的队伍,走到哪里,老百姓都喜欢你们!”红军战士们说:“我们要彻底消灭敌人,让劳苦大众永远不受敌人欺凌!”一位叫路士的指导员回答老人说:“我们永远热爱劳动人民!”徐兴华当即写下一首《军民一家亲》:
劳动人民子弟兵,全心全意为人民;
军队百姓是一家,鱼水相依不离分。
军民团结一条心,革命友情似海深;
吃穿常念庄稼汉,饮水不忘打井人。
1933年初,红二十七军15岁的排长徐光友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苏区群众冒死掩护,两次死而复生。20年后徐光友专程去豫南西大山探望当年救活他的詹大爷夫妇时,却得知当年送三个儿子当红军的这二位老人已经不在人世了。1982年,阔别多年的徐兴华和徐光友在北京重逢,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时年64岁的徐兴华为此专门写了一首歌谣《恩情似海永不忘》:
线儿细,针儿密,我给红军缝军衣。
穿在身上温又暖,开到前方去杀敌。
炮声隆,枪声响,我在战场负重伤。
苏区人民来救护,恩情似海永不忘。
月儿明,星儿亮,人民热爱共产党。
工农红军打江山,劳苦大众得解放。
詹大爷,詹大娘,永远活在我心上。
我们紧握手中枪,保卫祖国献力量!
英雄业绩写其中
在战争年代,红军的军事行动比较多,许多军事斗争的经验是红军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总结出来的,其艰苦转战的红色历史、英雄业绩也要随时记载下来鼓舞部队,其中最方便的还是编歌谣。
1934年7月17日,红二十五军在徐海东军长、吴焕先政委指挥下,在长岭岗战斗中,将东北军一一五师大部歼灭,毙伤俘敌3000多人。敌师长姚东番见势不妙,带一部分人逃了命。这一仗给了张学良三个月“围剿”红军计划当头一棒,使根据地军民大受鼓舞。而且,红军缴获了轻重机枪百余挺,长短枪千余支,不少连队配备到9挺轻机枪,好几个营换了一式的“奉天造”马步枪,大大改善了红军的武器装备。
战后,徐兴华编了一首《工农红军打胜仗》。在军民祝捷会上,红军指战员们高兴地唱起来:
罗山县,长岭岗,工农红军打胜仗。
消灭敌人立功劳,苏区人民齐欢唱。
蒋介石、张学良,正、副运输大队长。
送来物资堆如山,枪支弹药装满仓。
……
同年11月8日,红二十五军在河南光山附近的斛山寨与紧紧尾追而来的敌六十四、六十五、一○七、一一七师的10个团展开激战,当时形势非常危急,由于党的领导坚强,军首长决心果断,指挥正确,全军指战员不怕疲劳,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机动灵活,适时巧妙地由防御转为进攻,变被动为主动,终于转危为安。仅这一仗就毙伤俘敌约4000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打破了蒋介石对红二十五军的追堵计划。后来,徐兴华编了歌谣《斛山寨大捷》,记录下这次英勇战斗的过程:
红军坚守斛山寨,抗击敌人大围攻;
部队团结士气高,顽强战斗好威风。
猛烈火力杀敌人,大刀斩来刺刀捅;
敌军反复来冲击,阴谋计划全落空。
我军防御转反攻,坚决猛打又猛冲;
敌人惊慌乱逃窜,不知南北和西东。
两军作战争胜负,白军妄想来逞凶;
红军勇猛如雄狮,荣获胜利立战功!
在这次斛山寨战斗中,红军的伤亡也很大,红七十五师政委姚志修牺牲,师长负伤。徐兴华记录下的《用鲜血换来胜利》,表达了战士们的心情:
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要用鲜血来换取。
如果敌人不投降,就要和他拼到底!
为了人民解放事业,要经过艰苦和流血的斗争。
许多革命的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掩埋好烈士们的尸体,安置好所有的伤兵。
在党的光辉旗帜下,继续胜利前进!
红军走到哪里,歌声就带到哪里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主力在鄂豫皖省委和军首长的率领下,开始向西远征,准备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和北上抗日。当时红军指战员们怀着眷恋的心情,唱着红军歌谣《告别乡亲》:
九月里来菊花清,红军大举向西征。
星夜通过平汉路,打倒豪绅把粮分。
苏区人民情谊深,我们永远记在心。
南征北战杀敌寇,重返故乡会亲人。
红军走到哪里,歌声就带到哪里。上级强调要爱护武器,红军就编《爱护武器歌》;补充新战士多了,就教他们唱《射击军纪歌》;红军大部分是年轻人,部队就结合青年特点,编了《青年战士之歌》,歌词如下:
红色的青年战士气昂昂,
好比那东方初升的太阳。
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如猛虎,
冲锋陷阵勇往直前谁敢挡?!
我们人人站在前线上。
我们是青年先锋的战士,
我们要加入共产青年团。
遵守纪律服从命令要坚决,
军事、政治、文化、娱乐要学习。
我们要做将来的主人!
四面楚歌擒顽敌
歌谣不仅可以抒发感情、鼓舞士气,还是瓦解敌军的重要手段之一。红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结合军事打击,配合宣传文艺工作来瓦解敌军,在红军的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当年红军打直罗镇战斗时有一段插曲,至今还是那么耐人寻味。
1935年9月中旬,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后编为红十五军团。蒋介石气急败坏,想打红军个立足不稳,又调来东北军、西北军和嫡系胡宗南5个师,对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妄图把红军一口吃掉。在“打胜仗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口号鼓舞下,红十五军团以接连打胜劳山、榆林桥等战役为“见面礼”,给敌人以重挫。10月下旬,红十五军团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11月底,在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指挥下,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军团攻打驻守直罗镇的敌东北军一○九师,再次全歼敌军。
那天,红军先是引敌军进入陕北张村驿以西30公里的直罗镇,把敌人装进了“口袋”。次日拂晓前,红军冒雪向敌人阵地发动强大攻势,仅两个多小时战斗就基本结束了。可是有一个营的残敌退守到直罗镇西南面一个很坚固的寨子里,拼死负隅顽抗。红军领导迅速分析了情况:国民党的一○九师曾多次和红军打过仗。他们中许多士兵当过红军的俘虏,受过红军的优待,了解红军的宽大政策。现在他们已是穷途末路,成了瓮中之鳖。“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眼下正是红军开展宣传瓦解敌军的好时机!
于是,红军迅速组织起一支五六十人的宣传队,在与敌寨对峙的一个较为安全的山头上,红军宣传员们用手卷作喇叭状,用《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小调起了个头,朝敌军唱起了《瓦解敌军歌》:
正月里来梅花香,官长们天天打麻将。
花姑娘房里双抬酒,够我们呀弟兄们三年粮。
二月里来兰草花儿开,官长们搂着姨太太。
一双丝袜子七八块,兄弟们呀穿的是破旧鞋(hɑi)。
三月里来杨柳儿青,小厨房的伙食爱坏人。
弟兄们一天三餐黄米饭,几个月吃不到一次荤。
四月里来油菜花儿黄,官长们呀逼我们加入国民党。
乱七八糟照了一张相,一个月呀扣他妈的三分大洋。
五月里来石榴花香,蒋介石弄了一个法西斯党。
哪个敢把抗日讲,立斩头颅命遭殃。
六月里来开差汗满头,翻山越岭无劲头。
筋疲力尽不敢掉队,泪珠呀伴着汗珠流。
七月里来秋风凉,好容易关了个六成饷。
七扣八扣东扣西扣,三个月关他妈的两块大洋。
八月里来泪满腮,升不了官来发不了财。
蒋介石卖了我们的命,上火线替他呀当炮灰。
九月里来恨难平,日本兵占了东三省。
蒋介石一枪不叫我们放,逼我们兄弟来打自己人。
十月里来北风吹,冻手冻脚挖堑壕。
官长们张口骂混蛋,动不动哎鞭子身上抽。
十一月里来恨难忘,官长们呀逼我们上战场。
弟兄们在前他们在后,个个呀都拿着小手枪。
十二月里来大雪飘,为着谁来把命拼?
弟兄们要想找出路,掉转枪口当红军!
开始红军唱《瓦解敌军歌》时,敌人在寨子里乱打枪。唱着唱着,枪声越来越稀,再唱他们就不打枪了。《瓦解敌军歌》是红军根据敌军士兵的苦难生活编成的歌曲,唱起来如泣如诉,唱得敌人士兵心在胸膛中打颤颤,泪花在眼里打转转。勾起了敌军士兵的思乡厌战情绪。红军宣传队越唱越有劲,在北方11月凛冽的寒风中,大家个个都唱出了汗。这激战中的四面楚歌,凄凉悲壮,回荡在直罗镇战场上空。每一句唱词都如同一发炮弹在敌人心灵炸响!
……
弟兄们要想找出路,
掉转枪口当红军!
红军“合唱团”一连唱完两遍《瓦解敌军歌》,正要唱第三遍——
突然,敌人驻守的山寨传来两声枪响,不一会儿寨墙上打出一面白旗、扔出了枪支——敌人投降了!原来听歌听觉悟了的敌军士兵毅然开枪打死了副营长郑绪彦和一个国民党特派员,整营哗变向红军缴械。红军没费一枪一弹,用歌声瓦解了敌军的斗志,攻破了敌人坚固的防守,为直罗镇战役的全面胜利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苏区姑娘爱红军
红军的生活虽然紧张、危险、艰苦,可是红军指战员也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浪漫情趣。红军歌谣里也有描写红军战士的爱情的,读来让人倍感亲切温暖。
当年在鄂豫皖根据地广泛流传的一支《探郎歌》就是一首爱情歌曲,当时的青年妇女和儿童几乎人人会唱。特别是一些年轻姑娘,见到红军指战员,就情不自禁地放开银铃般的嗓子唱起来:
正月里探郎正月正,我爱我郎当红军。
现在革命高潮起,小郎哥,你快去当红军哪儿哟……
八月里探郎是中秋,我郎作战在中州。
又怕我郎带了彩呀,小郎哥,心疼真难受哪儿哟……
冬月里探郎冬月冬,不知落雪起大风。
妹子天天门前望呀,小郎哥,冻得脸通红哪儿哟……
那时的苏区姑娘以及后来的陕北姑娘就是爱红军,红军战士听到这些歌曲,非常感动,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他们把这份爱深埋在心里,化作杀敌立功的力量。
1935年11月,直罗镇大捷以后,当时已是红十五军团干部的徐兴华根据陕北红军一位连长回乡探亲的故事,按照当地的优美民歌调子编写了一首“信天游”《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歌中唱道:
(兰妹唱):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叫,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身穿灰色新军装,背着一支盒子枪。
(春哥唱):兰妹穿着红棉袄,一根辫子随风摇。
站在院外抬头望,含着笑容把手招。
叫声兰妹听我说,我把喜讯向你报。
红军在前线打得好,粉碎了敌人新“围剿”。
(兰妹唱):春哥在战场当先锋,全家老少都光荣。
(春哥唱):兰妹在家里爱劳动,左邻右舍都称颂。
(合唱):咱俩意合心相同,要为革命多立功!
……
没有华丽词藻,没有故弄玄虚,却让我感叹:当年肚里并没有多少墨水的红军前辈们,竟然把我国的语言文字运用得如此恰到好处!这些红军歌谣,语言质朴,有声有色,韵律优美,内涵丰富,反映了革命战争给苏区人民带来的精神面貌上的深刻变化,抒发了人民战士美好的情操。它们像战斗的号角,催人奋进;又像甘甜的乳汁,沁人肺腑;像奔腾的江河,源远流长;又像厚重的史诗,流芳千古。无数关于红军歌谣的故事,汇成了红军精神文化的深厚源泉。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
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
这是一首很早诞生于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歌谣,今天听来仍然那么亲切。70多年前,那曾经伴随红军闯过枪林弹雨、度过流金岁月的每一首歌谣的背后,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
革命豪情满胸膛
红军时期的生活十分紧张和艰苦,环境恶劣,战斗频繁,指战员们缺吃少穿,但是,没有一个战士因为生活艰苦而闹情绪。红军干部战士,都喜欢唱歌,枪声一停又说又唱,一仗下来歌声嘹亮。歌声使红军指战员们心中充满了革命理想和高昂士气,以至往往忘记了生活的艰苦、环境的危险。
红军规定有“三大任务”:一、打倒帝国主义;二、铲除封建势力;三、实行土地革命。为执行贯彻好“三大任务”,红军就编了一首《红军三大任务歌》,要求指战员不仅人人会唱,而且个个都能自觉做到。这首歌共分四段歌词:
红军三大任务,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要建立起工农政权,坚决斗争革命到底。
红军纪律重要,战士必须牢记。反动豪绅财产,一律没收归公。人人需要调查工作,绝对禁止私人没收。
军事组织系统,丝毫不能忽视。一切命令坚决执行,必须完成各种任务。保障最后胜利,服从团体纪律。
发动群众斗争,语言态度和平。宣传红军主张,扩大政治影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做一完善红军战士。
红军队伍里,人人都是宣传员。没有导演,没有编剧,往往是在行军时战士们你一句,我一句,大家一块儿“逗”,一段歌谣或一个小节目就出来了。1934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一举解放了安徽太湖县城。蒋介石调兵遣将“追剿”红军,反被红军打垮。豪绅地主失魂落魄、四处逃命,人民群众则鸣放鞭炮、成群结队欢迎自己的队伍。时年16岁的徐兴华马上和战友们“逗词儿”,编了一首歌谣《红军南下到长江》来抒发胜利的豪情:
红军南下到长江,蒋匪军阀大恐慌。调动兵马挡不住,丢了城池又缴枪。豪绅地主恶魔王,东逃西窜无处藏。工农群众喜洋洋,欢迎红军共产党!
军民鱼水一家亲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苏区人民爱红军。当年苏区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支援红军,年轻姑娘、妇女和老人冒死掩护红军伤员,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红军指战员们把苏区人民对子弟兵的无限热爱化作强大的力量,为保卫苏区,保卫苏区人民的生命财产,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战斗。军民之间亲如鱼水的情谊,也用歌谣记载并流传了下来。徐兴华的文稿中,就珍藏着三首他自己编写的歌谣。
一首是《雪梅嫂》:
革命青年雪梅嫂,爱憎分明品德高。
掩护我军重伤员,亲切照顾真正好。
一群匪徒来搜剿,绑走关押雪梅嫂。
严刑拷打不屈服,敌人阴谋失败了。
雪梅胜利出牢监,心急如火回家转。
连夜跋山又涉水,看望我军重伤员。
梅嫂带伤看亲人,感动战士热泪滚。
伤愈回到前线上,再立新功报恩情。
1934年9月的一天,红军把在战斗中缴获的食物送给一位穷苦的老太太,她感动地说:“你们这样好的队伍,走到哪里,老百姓都喜欢你们!”红军战士们说:“我们要彻底消灭敌人,让劳苦大众永远不受敌人欺凌!”一位叫路士的指导员回答老人说:“我们永远热爱劳动人民!”徐兴华当即写下一首《军民一家亲》:
劳动人民子弟兵,全心全意为人民;
军队百姓是一家,鱼水相依不离分。
军民团结一条心,革命友情似海深;
吃穿常念庄稼汉,饮水不忘打井人。
1933年初,红二十七军15岁的排长徐光友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苏区群众冒死掩护,两次死而复生。20年后徐光友专程去豫南西大山探望当年救活他的詹大爷夫妇时,却得知当年送三个儿子当红军的这二位老人已经不在人世了。1982年,阔别多年的徐兴华和徐光友在北京重逢,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时年64岁的徐兴华为此专门写了一首歌谣《恩情似海永不忘》:
线儿细,针儿密,我给红军缝军衣。
穿在身上温又暖,开到前方去杀敌。
炮声隆,枪声响,我在战场负重伤。
苏区人民来救护,恩情似海永不忘。
月儿明,星儿亮,人民热爱共产党。
工农红军打江山,劳苦大众得解放。
詹大爷,詹大娘,永远活在我心上。
我们紧握手中枪,保卫祖国献力量!
英雄业绩写其中
在战争年代,红军的军事行动比较多,许多军事斗争的经验是红军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总结出来的,其艰苦转战的红色历史、英雄业绩也要随时记载下来鼓舞部队,其中最方便的还是编歌谣。
1934年7月17日,红二十五军在徐海东军长、吴焕先政委指挥下,在长岭岗战斗中,将东北军一一五师大部歼灭,毙伤俘敌3000多人。敌师长姚东番见势不妙,带一部分人逃了命。这一仗给了张学良三个月“围剿”红军计划当头一棒,使根据地军民大受鼓舞。而且,红军缴获了轻重机枪百余挺,长短枪千余支,不少连队配备到9挺轻机枪,好几个营换了一式的“奉天造”马步枪,大大改善了红军的武器装备。
战后,徐兴华编了一首《工农红军打胜仗》。在军民祝捷会上,红军指战员们高兴地唱起来:
罗山县,长岭岗,工农红军打胜仗。
消灭敌人立功劳,苏区人民齐欢唱。
蒋介石、张学良,正、副运输大队长。
送来物资堆如山,枪支弹药装满仓。
……
同年11月8日,红二十五军在河南光山附近的斛山寨与紧紧尾追而来的敌六十四、六十五、一○七、一一七师的10个团展开激战,当时形势非常危急,由于党的领导坚强,军首长决心果断,指挥正确,全军指战员不怕疲劳,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机动灵活,适时巧妙地由防御转为进攻,变被动为主动,终于转危为安。仅这一仗就毙伤俘敌约4000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打破了蒋介石对红二十五军的追堵计划。后来,徐兴华编了歌谣《斛山寨大捷》,记录下这次英勇战斗的过程:
红军坚守斛山寨,抗击敌人大围攻;
部队团结士气高,顽强战斗好威风。
猛烈火力杀敌人,大刀斩来刺刀捅;
敌军反复来冲击,阴谋计划全落空。
我军防御转反攻,坚决猛打又猛冲;
敌人惊慌乱逃窜,不知南北和西东。
两军作战争胜负,白军妄想来逞凶;
红军勇猛如雄狮,荣获胜利立战功!
在这次斛山寨战斗中,红军的伤亡也很大,红七十五师政委姚志修牺牲,师长负伤。徐兴华记录下的《用鲜血换来胜利》,表达了战士们的心情:
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要用鲜血来换取。
如果敌人不投降,就要和他拼到底!
为了人民解放事业,要经过艰苦和流血的斗争。
许多革命的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掩埋好烈士们的尸体,安置好所有的伤兵。
在党的光辉旗帜下,继续胜利前进!
红军走到哪里,歌声就带到哪里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主力在鄂豫皖省委和军首长的率领下,开始向西远征,准备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和北上抗日。当时红军指战员们怀着眷恋的心情,唱着红军歌谣《告别乡亲》:
九月里来菊花清,红军大举向西征。
星夜通过平汉路,打倒豪绅把粮分。
苏区人民情谊深,我们永远记在心。
南征北战杀敌寇,重返故乡会亲人。
红军走到哪里,歌声就带到哪里。上级强调要爱护武器,红军就编《爱护武器歌》;补充新战士多了,就教他们唱《射击军纪歌》;红军大部分是年轻人,部队就结合青年特点,编了《青年战士之歌》,歌词如下:
红色的青年战士气昂昂,
好比那东方初升的太阳。
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如猛虎,
冲锋陷阵勇往直前谁敢挡?!
我们人人站在前线上。
我们是青年先锋的战士,
我们要加入共产青年团。
遵守纪律服从命令要坚决,
军事、政治、文化、娱乐要学习。
我们要做将来的主人!
四面楚歌擒顽敌
歌谣不仅可以抒发感情、鼓舞士气,还是瓦解敌军的重要手段之一。红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结合军事打击,配合宣传文艺工作来瓦解敌军,在红军的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当年红军打直罗镇战斗时有一段插曲,至今还是那么耐人寻味。
1935年9月中旬,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后编为红十五军团。蒋介石气急败坏,想打红军个立足不稳,又调来东北军、西北军和嫡系胡宗南5个师,对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妄图把红军一口吃掉。在“打胜仗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口号鼓舞下,红十五军团以接连打胜劳山、榆林桥等战役为“见面礼”,给敌人以重挫。10月下旬,红十五军团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11月底,在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指挥下,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军团攻打驻守直罗镇的敌东北军一○九师,再次全歼敌军。
那天,红军先是引敌军进入陕北张村驿以西30公里的直罗镇,把敌人装进了“口袋”。次日拂晓前,红军冒雪向敌人阵地发动强大攻势,仅两个多小时战斗就基本结束了。可是有一个营的残敌退守到直罗镇西南面一个很坚固的寨子里,拼死负隅顽抗。红军领导迅速分析了情况:国民党的一○九师曾多次和红军打过仗。他们中许多士兵当过红军的俘虏,受过红军的优待,了解红军的宽大政策。现在他们已是穷途末路,成了瓮中之鳖。“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眼下正是红军开展宣传瓦解敌军的好时机!
于是,红军迅速组织起一支五六十人的宣传队,在与敌寨对峙的一个较为安全的山头上,红军宣传员们用手卷作喇叭状,用《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小调起了个头,朝敌军唱起了《瓦解敌军歌》:
正月里来梅花香,官长们天天打麻将。
花姑娘房里双抬酒,够我们呀弟兄们三年粮。
二月里来兰草花儿开,官长们搂着姨太太。
一双丝袜子七八块,兄弟们呀穿的是破旧鞋(hɑi)。
三月里来杨柳儿青,小厨房的伙食爱坏人。
弟兄们一天三餐黄米饭,几个月吃不到一次荤。
四月里来油菜花儿黄,官长们呀逼我们加入国民党。
乱七八糟照了一张相,一个月呀扣他妈的三分大洋。
五月里来石榴花香,蒋介石弄了一个法西斯党。
哪个敢把抗日讲,立斩头颅命遭殃。
六月里来开差汗满头,翻山越岭无劲头。
筋疲力尽不敢掉队,泪珠呀伴着汗珠流。
七月里来秋风凉,好容易关了个六成饷。
七扣八扣东扣西扣,三个月关他妈的两块大洋。
八月里来泪满腮,升不了官来发不了财。
蒋介石卖了我们的命,上火线替他呀当炮灰。
九月里来恨难平,日本兵占了东三省。
蒋介石一枪不叫我们放,逼我们兄弟来打自己人。
十月里来北风吹,冻手冻脚挖堑壕。
官长们张口骂混蛋,动不动哎鞭子身上抽。
十一月里来恨难忘,官长们呀逼我们上战场。
弟兄们在前他们在后,个个呀都拿着小手枪。
十二月里来大雪飘,为着谁来把命拼?
弟兄们要想找出路,掉转枪口当红军!
开始红军唱《瓦解敌军歌》时,敌人在寨子里乱打枪。唱着唱着,枪声越来越稀,再唱他们就不打枪了。《瓦解敌军歌》是红军根据敌军士兵的苦难生活编成的歌曲,唱起来如泣如诉,唱得敌人士兵心在胸膛中打颤颤,泪花在眼里打转转。勾起了敌军士兵的思乡厌战情绪。红军宣传队越唱越有劲,在北方11月凛冽的寒风中,大家个个都唱出了汗。这激战中的四面楚歌,凄凉悲壮,回荡在直罗镇战场上空。每一句唱词都如同一发炮弹在敌人心灵炸响!
……
弟兄们要想找出路,
掉转枪口当红军!
红军“合唱团”一连唱完两遍《瓦解敌军歌》,正要唱第三遍——
突然,敌人驻守的山寨传来两声枪响,不一会儿寨墙上打出一面白旗、扔出了枪支——敌人投降了!原来听歌听觉悟了的敌军士兵毅然开枪打死了副营长郑绪彦和一个国民党特派员,整营哗变向红军缴械。红军没费一枪一弹,用歌声瓦解了敌军的斗志,攻破了敌人坚固的防守,为直罗镇战役的全面胜利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苏区姑娘爱红军
红军的生活虽然紧张、危险、艰苦,可是红军指战员也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浪漫情趣。红军歌谣里也有描写红军战士的爱情的,读来让人倍感亲切温暖。
当年在鄂豫皖根据地广泛流传的一支《探郎歌》就是一首爱情歌曲,当时的青年妇女和儿童几乎人人会唱。特别是一些年轻姑娘,见到红军指战员,就情不自禁地放开银铃般的嗓子唱起来:
正月里探郎正月正,我爱我郎当红军。
现在革命高潮起,小郎哥,你快去当红军哪儿哟……
八月里探郎是中秋,我郎作战在中州。
又怕我郎带了彩呀,小郎哥,心疼真难受哪儿哟……
冬月里探郎冬月冬,不知落雪起大风。
妹子天天门前望呀,小郎哥,冻得脸通红哪儿哟……
那时的苏区姑娘以及后来的陕北姑娘就是爱红军,红军战士听到这些歌曲,非常感动,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他们把这份爱深埋在心里,化作杀敌立功的力量。
1935年11月,直罗镇大捷以后,当时已是红十五军团干部的徐兴华根据陕北红军一位连长回乡探亲的故事,按照当地的优美民歌调子编写了一首“信天游”《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歌中唱道:
(兰妹唱):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叫,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身穿灰色新军装,背着一支盒子枪。
(春哥唱):兰妹穿着红棉袄,一根辫子随风摇。
站在院外抬头望,含着笑容把手招。
叫声兰妹听我说,我把喜讯向你报。
红军在前线打得好,粉碎了敌人新“围剿”。
(兰妹唱):春哥在战场当先锋,全家老少都光荣。
(春哥唱):兰妹在家里爱劳动,左邻右舍都称颂。
(合唱):咱俩意合心相同,要为革命多立功!
……
没有华丽词藻,没有故弄玄虚,却让我感叹:当年肚里并没有多少墨水的红军前辈们,竟然把我国的语言文字运用得如此恰到好处!这些红军歌谣,语言质朴,有声有色,韵律优美,内涵丰富,反映了革命战争给苏区人民带来的精神面貌上的深刻变化,抒发了人民战士美好的情操。它们像战斗的号角,催人奋进;又像甘甜的乳汁,沁人肺腑;像奔腾的江河,源远流长;又像厚重的史诗,流芳千古。无数关于红军歌谣的故事,汇成了红军精神文化的深厚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