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在中国三年,我会写一首诗”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cj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幽、情感炽热,他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带来诗歌的纯净,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他至今只写过两百余首诗歌,却让人无法忽略——他就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2011年10月6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80岁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折桂。诺贝尔委员会的颁奖词是:“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对于诗人来说,这份荣誉肯定来得太迟,但似乎也可以不来,因为,他只为诗歌而歌,从不迎合读者,更不会迎合任何奖项。他只是一位纯粹的诗人。
  (编者)
  不停地涌来。通话期间,能听见另一个电话在试图拼命挤入。手机浑身发烫,像发着烧。我给特朗斯特罗姆打了几次长途,但每次都只有嘟嘟嘟的忙音。2011年10月6日之前,任何时候打电话,电话的另一头一定都会传来我熟悉的、亲切的莫妮卡的声音。但眼下……特朗斯特罗姆才是真正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自言自语,看见他正坐在钢琴前,弹他喜欢的李斯特。
  夜已深。我躺在沙发上,听海顿的交响乐。听着,想起了特朗斯特罗姆《活泼的快板》的几句诗:“音乐是山坡上的一栋玻璃房/山坡上石头在飞,在滚/石头横穿过房屋/但每块玻璃都安然无恙。”这是诗人对音乐的信仰,也是他对诗歌和诗歌价值的信仰。随着平缓优雅的旋律,我和特朗斯特罗姆四分之一世纪交往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出来——
  欢迎到清净的小世界来
  1987年10月的一天。我坐火车从斯德哥尔摩到他居住的人口不到十万的小城韦斯特罗斯拜访他。这是我俩第一次见面。
  火车一小时后到了。我下车。还有三五个人也下了车。车站空空荡荡。车站尽头,离我200米远的地方,站着一个穿米色风衣风度翩翩的瘦长男人。那人就是特朗斯特罗姆。我兴奋地朝他的方向走去,就像一条雾中船朝灯塔驶去。
  他疾步迎上来,和我握手,说:“欢迎到清净的小世界来!”我喜欢这句话,它让我放松。我随即坐上他开的一辆陈旧的灰色沃尔沃小车,直奔他家。
  我们穿过市中心的一个广场,那里,几块石板而今刻着他的一些俳句,其中的一首,2009年我参加特朗斯特罗姆专场朗诵会时,在夕阳中默默读了三遍:
  看,我坐成了/一只被拖上岸的小船/我自得其乐
  特朗斯特罗姆的妻子莫妮卡已准备好了午餐:一盘烤三文鱼,一盘煮土豆,一盘蔬菜沙拉。这是瑞典人招待客人的传统菜。我们三人坐在阳台上,边吃边聊。我们谈到翻译(我当时译了特朗斯特罗姆十几首诗,打算再译一些,出个选集)。我问《风暴》一诗里的花楸树的果子(瑞典秋天,街上到处可以看到心脏大小的殷红果子),能否把它译成“橘子”,“因为中国读者恐怕绝大多数都不知那是什么植物”。托马斯听了说:“可以。翻译是再创造!译者应该享受他的自由。”随后他说他的朋友美国诗人罗伯特·布莱把他“田野上的犁是一只坠地的鸟”翻成了“田野上的犁是一只起飞的鸟”。说完,他大笑起来,脸上洋溢着诡异。我赶紧问:“《半完成的天空》里说:每个人都是一扇半开着的门/通往一间共有的房屋,你这句诗是否受到汉字我们的‘们’启发,即‘人+门’?”托马斯沉吟片刻:“这种神秘的经验,西方的基督教里也有。”话题转到一个我翻译过的诗人、小说家,我问:“他的诗你觉得怎样?”托马斯用禅师回答弟子的方式说:“他去中国三个礼拜,回来写了部长篇,如果我在中国三年,我会写一首诗!”
  一首用三年时间写的诗,一定比一部用三个星期写的长篇小说要好。这也是特朗斯特罗姆的写作信条:写得少,但写得好,让每首诗都通过词语的炼金术成为一流产品。也正是由于这一信条,五十年他才写了二百来首诗,并最终让诺贝尔给他戴上“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的桂
  我们保持着联系。1988年,我到瑞典留学。第二年我出版了一本用瑞典语写的诗集《水中的目光》,引起瑞典诗界的关注。当时我认识了托马斯的大女儿,她比我小一岁,从事声乐工作。她建议我下一次出诗集,一定让他爸爸先过目一下。1999年10月,我的第二本诗集《时间的重量》即将出版。出版前的一个月,我给托马斯打了个电话。第二天,他开车专程从韦斯特罗斯到我斯德哥尔摩的学生宿舍,来看我诗集的第一稿清样。他帮我修改,更换词语,为了节奏,把单数改成复数,把不定冠词改成定冠词等等。
  整整一下午,我俩坐在12平方米的简陋的小屋里:当沟通遇到障碍时(当时我的口语还不允许探讨问题),托马斯就用笔在纸上涂画起来:“这句‘我路过一棵倒下的树’,你用的是/fallet,/fallet是自己倒下的意思,你的诗中树好像是在砍伐后倒下的,这时,就应该用fallet(被砍倒)。”他说着,寥寥数笔便在纸上勾出一棵树,一把卡在树躯中央的锯子。显然,我的瑞典文受着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汉语里,“倒下”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就像“鸟”可以代表一只鸟,也可以代表一群鸟。我脸刷地一下红了,想到刚才还在为自己争辩。天很快黑了下来。我留他吃饭,但他说他必须赶回韦斯特罗斯,一个美国诗人要拜访他。他拿起那件米色风衣。走出了让我显得有点低矮的学生宿舍门。
  删掉“一只发光的瓷器”
  二十年一晃过去。2007年5月,我把我写母亲的第六本瑞典文《源》给他看,他注意力留在那首《无名》上,他让我念:
  我登上去纽约的飞机/你躺在医院的床上,不动/空间在苍蝇的嗡嗡声里抽缩/我坐轮船去克雷特岛/你坐在窗口,望着风中的柳树/汹涌的波涛推着你向
  前/我在卢浮宫迷路/你含笑着走来/一
  只发光的瓷器
  托马斯听了后,用左手指着稿子的最后一句,摇头说了一声“不”。我带着二十年前学生宿舍里的困惑看着他。坐在一旁的莫妮卡说:“托马斯的意思是把最后一句删掉。”
  我没删。我认为少了“一只发光的瓷器”,就少了母亲这个象征含义:文化、母语等等。但今天,2011年,我会接受大师的意见一一拿掉那一句,整首诗才会变得更空灵,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2008年,市图书馆为我安排了一场朗诵。我到时,发现托马斯和莫妮卡坐在第一排的观众位里。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我并没有通知他们我有朗诵。
  四分之一世纪的交往,让我几乎变成了托马斯家里的一个成员。
  2001年,儿子西蒙一岁,在教堂举行洗礼。托马斯也来了。他抱着西蒙坐在轮椅上,像抱着朗诵会后别人给的花束。他抱了足有十分钟!我因忙于照顾一百多位客人,没顾得上拍照。这一情景,我觉得,比抱着基督的圣母玛利亚美多了。它出人意料,就像托马斯的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大师脸上洋溢着慈爱的微笑,就像《冰雪消融》那首诗的意境。
  每次中国诗人来瑞典,我都把他们介绍给托马斯。而大师也总是每次都热情地接待他们,请他们吃饭。“我们带什么礼物?”他们问。“给老头带一瓶上好的威士忌就行!”我说。2008年严力和麦城去了。2009年8月王家新、蓝蓝、沈奇、赵野去了。2009年10月潘维和陈东东去了。潘维给托马斯念了自己的一首诗,托马斯点头称好。2011年李占刚、黄礼孩、莱耳、桥、张凌凌、王伟红。最后四个是女人,她们吃完莫妮卡做的丰盛的午餐,便楼着老头拍照。托马斯笑得像一个吃生日蛋糕的男孩,“托马斯很少这样开心!”莫妮卡说。
  (选摘自《南方周末》第1 443期)
其他文献
2011年四川广安卷:①鲁提辖(鲁达、鲁智深),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粗中有细; 保尔或保尔?柯察金。②答案示例1.《水浒传》 推荐语:《水滸传》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宋江、吴用等众多的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作品运用的是古白话,通俗生动,活灵活现,充满个性化特色,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答案示例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推荐语:《钢铁
期刊
张冠李戴说“作、做”  ——谈“作、做”  “作派”不同于“做派”。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作派”指人的派头、气派或故意做出来的姿态、架势;“做派”指戏曲演员表演中的动作和表情。在实际语用中因为人們不了解“作”和“做”的区别,常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该用“作派”时用了“做派”,该用“做派”的用了“作派”,如下例:  ①某些官员在对待公众时“大老爷”式的傲慢做派。(《京华时报》2007.03.20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具体可以表达为“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而古诗词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精妙凝炼的语言来实现。因此,对古诗词中语言品味的考查,已成为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考点解读  【考题点击】(2011?四川泸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襄邑道中?
期刊
高考作文重在考查学生理性思考的素质。理性思考体现在所有文体中,而在议论文中尤为突出,因为议论文需要以理服人,主要表现是论证逻辑严谨,要点是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然而,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只罗列事实表象的文章大量存在。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中一个重要标准——“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其实质是设法探求这种客观表象的深层实质,即现象背后存在的原因,或某种原因必然产生的结果。学生写作议论文,如果
期刊
我虽然没有什么大富大贵,但是一路走来平平安安和和美美,我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被上天格外眷顾的人,其中曾经做于漪老师的学生更是幸运中的幸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已经是25年前的事了,同学聚会时谈起老师总是感慨颇多,从离开中学之初凭着年轻气盛抱怨老师太过正统,到步入社会小获成绩时回味老师的潜移默化,如今面对我们的孩子们无不深叹老师才是在真正地培养着一个个合格的“人”呐!  今天读到老师回忆她的学生时代,更
期刊
(一)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1899-1966年)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2000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     (二)  老舍40岁时曾写了个质朴自谦、妙趣横生的自传,全文如下:舒
期刊
读到全文最后一字,有些惋惜为什么没了后面的故事。我沉浸在这一个个鲜活有趣的画面中,久久回味。它如同电影一帧帧在我眼前放映,我仿佛看见年幼的芳芳读书入迷的眼神,还有稚嫩的笑容——那是书本给予她的无价财富。我想,您是幸运的,生在那样一个时代,虽不富足,却有着自由的环境,假若您出生在现在,怕是被母亲按在钢琴旁,或被父亲抓去兴趣班了吧?  对文字的热爱或多或少会塑造一个人。假若没有当时对文字的执著追求,也
期刊
云,就那样飘来荡去,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玩耍。有时候变成一朵最妖冶的花,闪着夺目的光华;有时候变成最薄的宣纸,等着诗人去泼墨挥毫;有时候变成最轻的羽毛,煽动起怀念的微风;有时候变成最软的雪,覆盖着一些你爱的名字。  一阵干净的风,轻拭她的额头,是在探测她的体温吗?云是最高处的慵懒的鸟,栖息在天空的胸脯,无比快乐。  这个下午,我伏在窗台上,看见了云,沉重的心变得轻盈。忽然想在云的信笺上写封家书,亲人们
期刊
一份坚持,使她埋在文化荒野中的痴念结出硕果;一份坚持,使她在理性迷失的时代仍有自我;一份坚持,使她踏着荆棘却不觉痛苦;一份坚持,丰腴了青春更完满了人生。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这个“写诗的女生”已经深深将我打动,或许是倾慕她的“诗意”,或许是感叹她的经历,又或许是渴求下一次的心灵碰撞,但最打动我的还是这个“写诗女生”的坚持。朴实无华的文字,却使人在细微中品味出了老师学生时代的那份“专属味道”。  畸
期刊
小小说也称微型小说,相对于短篇小说来说,它文字少,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它小中见大,及时敏锐地反映现实,适应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因此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如今,小小说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文学的百花园里。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评卷来看,用小说形式写的作文,尤其受到青睐。这里就小小说的写作,简要地谈几点,供同学们参考。  首先,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就是小中见大。这里的“小”不是小玩意儿、小摆设。小小说应撷取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