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抗争与和解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ONG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双生题材的电影很多,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讲述了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两个“我”的故事,表达了个体生存焦虑的困境以及人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本能。《七月与安生》与岩井俊二所执导的《花与爱丽丝》也是以两个有密切关联的女性展开叙述,同为青春题材的影片,前者通过与自我抗争的形式最终达成和解,后者突出青春期内自我的成长。本文将从拉康镜像视域以及影片中主体的建构和认同两个维度来探究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内涵。
  关键词:《七月与安生》;镜像;主体;认同
  《七月与安生》由曾国祥执导,改编自安妮宝贝(庆山)的同名小说,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叙事手法使该片好评如潮,影片中镜像视域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七月、安生主体的构建与认同丰富了电影的内涵。
  1 镜像视域中的人物形象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七月与安生人物形象塑造上是有巨大差异的,七月与安生都是不完整的个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七月是人生安稳坚定的A面,安生是漂泊与不安的B面,她们作为对方的互补形式而存在,所以在十三岁相遇的那一年,一拍即合,仿佛找到缺失的另一半自我。影片中安生听说如果踩到一个人影子的话,那么对方就会永远在她身边。于是,用镜头语言刻画了七月与安生互踩影子的场面,同时暗示了她们互为对方的A、B面。
  电影理论家们为银幕创造一个新的隐喻,认为银幕相当于一个镜子,银幕上所放映的电影是镜式的,银幕需要创造一个考虑到表意过程的隐喻。电影重新构成了拉康“镜像阶段”的条件,通过原动的能动性减少和视知觉的支配地位,使得在观影者和他所看到的映照在银幕上的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想象关系。拉康镜像理论中,将镜像置于一个具有转换性功能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之下,个人混淆了想象与现实,所混淆的内容将构成一个“镜像”的心理体验。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有镜像阶段的理论,镜像阶段即为主体形成过程的表达,建立在想象、象征与真实三个结构之中。为了理解映像,我们必须从进入想象秩序开始,把两种实体视为同一的,尽管它们并非如此(缺席/在场,人物/观影者),这便是经典叙事特有的模式,它把我们囚禁在其中的那个注意中心,引诱我们永不进入下一阶段,这一行进的合乎逻辑的第二步,便是返回现实。[1]
  拉康的“现实界”是镜像阶段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婴儿处在一个原始状态中,婴儿不能够认识到他自己以及与满足他需求的客体之间的区分,是一种纯自然的存在,也是一个原初统一体的存在,也不存在语言。正如七月生活在一个健全的家庭环境中,在父母的爱护之下长大,而安生的父亲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缺席的存在,母亲也没有陪伴在她的身边,按照合乎常理的逻辑,七月应当按部就班,过父母所期望的安稳生活,安生像被生活所遗弃,则注定流浪,走上漂泊之路,这时他们的主体并没有进行建构,是一个固化的模式。
  拉康认为“想象界”是6 ~ 8个月的婴儿当在面对镜像的时候,感受到了与客体的分离,虽然在这个阶段中还没有自我的意识,但已经开始出现了区分他者的意识。苏家明的出现推动了影片情节的发展,使得两人开始陷入情感的纠葛之中,同时也使得七月的有了他者意识的焦虑感,虽然七月认为安生是自己的挚友,带安生回自己的家,照顾无依无靠的安生,但内心深处认为有一些东西是不能与之分享的,七月最早的认识到自我与他者的区别,于是在安生觉得离家去外流浪的时候,她并没有挽留安生留下来。
  在“象征界”中,拉康认为只有进入象征界我们才能成为言说的主体,可以用“我”来指称自己,一旦构建起关于大它存在和关于一个认同它自身的“他者”即它自身的镜像的自我的概念,就开始进入象征界了。苏家明决定去北京工作后,七月在家乡等待家明回来完成结婚的约定,但在两人异地的过程中,细腻敏感的七月发现两人之间问题,于是她决定去北京找家明。到了北京家明的住所,七月惊讶地发现家明竟然和安生同处一室,安生与七月爆发冲突,用激烈的方式发生了自我和他者的对抗。影片中用内衣这个具体的物象来同构象征界的意义,安生认为内衣是对女性的束缚,于是她通过不穿内衣的形式来体现自己追求自由和洒脱,但和家明共处一室后,她的生活行为像七月靠拢,开始穿内衣,这个时期,安生的欲望并不是想要得到苏家明,同时也不是得到另一个自我的认同,而是产生了想要变为七月的愿望,七月是她内心深处所渴望成为象征界的中心。“镜像阶段,正是所谓‘主体’的形成过程,拉康的描述,同样被一个三分结构所支撑,在自我与他人二项对立之外,出现了第三个点:主体。主体的建构过程正是把自我想象为他人,把他人指认为自我的过程。”[2]
  2 主体的建构与认同
  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中提到,要理解一部影片,我们必须把被摄对象作为“缺席”来理解,把它的照片作为“在场”来理解,把这种“缺席的在场”作为意义来理解。七月人生中安生的在场和缺席,促成了两人身份的认同与主体的建构。
  安妮宝贝原著中的七月不断地在承担和接受,她有着坚定的灵魂。安生与之相比,前期一直处于漂泊和逃避的生活状态,期望用浪迹天涯的生活方式度过人生,是相对脆弱的灵魂。原著中最后安生死去,因为她的叛逆与世界格格不入,七月存活下来,有一种救世形象的光辉。导演曾国祥在安妮宝贝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改编,在电影中,安生存活了下来,她渐渐开始追求安稳的生活,不再选择漂泊和逃避现实生活,用七月的笔名写下以他们故事为背景的小说《七月与安生》,虽然人物的结局有所变化,但主题仍与原著契合,表达人对自身生命状态的觉知、挣扎和探寻,同时,在看似反差的两个自我中,寻找自我认同与在对抗之中积极地寻求和解。
  影片中,安生的漂泊状态,颇具后现代主义色彩,在后现代语境下,去中心化、不确定性凸显,自我的身份通常处于不确定或模糊的状态,所以自我和身份是安生所要找寻的东西,安生如无根的浮萍一般,处于一种失落與无助的状态,身份定位充满了虚无感,主体一直处于建构的状态。影片中有很多不同时空转换的画面并置,通过运用多重叙述的方式,来实现对七月与安生不同生活状态的呈现,展示出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安稳归宿之间的強烈反差。最后七月放弃平稳的生活像曾经的安生一样去漂泊、流浪,安生则决定换一种方式生活,选择像往日的七月一样安定下来,两者在彼此的心理认同中完成自我主体的建构。
  欧洲很多电影人也着力于探究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包括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主题,并且他的影片中一定程度上在高度符号化、深度的缺失以及意义的找寻之中。曾国祥在访谈中表示真正让他走进电影大门的是王家卫,所以受到了王家卫的影响,王家卫电影中有许多二元对立式主题的呈现,例如拒绝与接纳、失落与获取、遗忘与铭记等,曾国祥在该影片中通过塑造七月与安生两个镜像式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两位女性在主体形成过程的表达,于想象、象征与真实三个结构中建立,并且得到身份与自我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537.
  [2]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5.
其他文献
摘 要:陈文令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具象雕塑艺术家,随着20世纪90年代消费时代的来临,陈文令通过“红色记忆”、“幸福生活”、“异度风景”一系列雕塑作品在消费时代的语境中传达了个体精神,群体精神,时代精神,是消费时代中的精神寓言。引起了人们精神上的共鸣,同时也为当代雕塑赋予了新的精神和灵魂。  关键词:陈文令;消费时代;雕塑精神;个体;群体;红色记忆;幸福生活;异度风景  1 消费时代语境中的雕塑精神 
期刊
摘 要:对儿童与成人来说,艺术的涵义是不同的。成人眼中的艺术往往与美学领域和外在美相关联。孩子们通过画画,表达自我的世界观和感受,往往却因为大人们的否定,而变得缺乏自信。对儿童来说,艺术首先是一种表现方式,即是说,儿童将艺术看作是表达思想与感情的“语言”,而大多数成人只是纯粹表达对某种事物的认知,而并非情感。文章通过描述五感联想教学法的运用,激发孩子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与情感的表达。  关键词:五感
期刊
摘 要:社会发展给学生的审美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艺术教育恰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本文主要以高职学院美术教育实践研究为例,谈谈当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能力;高职;美术;实践  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
期刊
摘 要:东北地域特色传统元素极为丰富,其中蒙古族的地域特征很明显,图腾纹样极具风格,是不可多得的传统瑰宝。将这种优秀的传统元素符号应用于文创设计中,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符号得到发扬与传承。本文将主要研究把蒙古族传统图腾纹样应用于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创新方法和如何使其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使设计更富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蒙古族图形;纪念品包装设计;文化传承  我国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期刊
摘 要:喀左紫砂矿产资源丰富,近些年来紫砂艺术产业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艺术产业价值的提升绝不能仅仅依靠资源,因此,喀左紫砂艺术产业的发展要从人才培养、市场培养、文化培养、创新意识培养等诸多方面寻找自己的出路。从工艺角度上思考,柴烧紫砂工艺的艺术独特性可以为喀左紫砂艺术的发展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紫砂产业价值;柴烧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地处辽宁
期刊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对舞蹈艺术的喜爱亦随之提高。舞蹈艺术之美也因此感染了很多人,使大家乐于投身于舞蹈艺术中,或舞之蹈之自娱身心,或观之赏之陶冶情操。随着人们对舞蹈艺术喜爱的深入,也有许多人想到自己去编导、去创作舞蹈,但是又苦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渗透不知从何入手。本篇文章旨在帮助这些热爱舞蹈、想要投身于舞蹈创作之中却又不得方法的人们,引领大家从大家都熟悉的、写文章的角
期刊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白热化,快销时代应运而生,具有区一定域性影响的优质时尚产品生产厂家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成为继品牌延伸策略之后企业的又一重要品牌策略,为越来越多的具有区域性影响的企业提升品牌资产、走向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市场开辟了有效的路径。本文在区域性企业优质时尚产品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国际品牌的影响力进行品牌提升塑造设计研究,归纳出品牌契合度所选择标准、基本路径、策划原则与设计方法等,使得区
期刊
摘 要:数字虚拟现实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在应用型本科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实验教学中,通过引入“中医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平台”课题研究,不仅在中医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和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推广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虚拟现实;中医药  0 引言  数字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互体验技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深得年轻人的喜爱。如今,
期刊
摘 要: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电影界和文艺界发生的关于“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的论战,起因实则是左翼影评小组对于电影功能和技法等方面的言论垄断,引起了文坛“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和黄嘉谟等人的不满。他们针对左翼的理论,提出了电影应该是软性的,着力增加电影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尽管软性电影论者在當时的论战中占据了上风,但是因为历史和政治的因素在后来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和清算。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客观地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软件课程实践性较强,并且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有所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将微课应用于软件课程中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式教育;微课;软件课程  0 前言  微时代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