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脚步越走越快,信息技术知识的淘汰越来越快,现在在信息技术课上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快就会被遗忘被淘汰,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教学;信息素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和科学技术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高度信息化,这就需要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个人,不仅应具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创造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能力是要求信息社会的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人们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把握着时代的脉搏”。中国面对21世纪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认识到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实质就是教育的竞争,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大批具有竞争力,创造力的各种人才。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能向学习者提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者无法听到和听清的各种音响。可以使教育、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大大扩大教育、教学的功能。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的优异功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营造学生信息素养环境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兴旺发达的后备军,如何让他们更快地与世界接轨、与未来同步,教育是关健。教师的信息素养更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一节内容时,不能泛泛而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而应把病毒发作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对学生有所展示,这当然可以通过找一些图像资料或做课件展示病毒发作时的情景及其危害,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感性认识。
1、加强内功修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是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领头人,信息技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教学的能力如何,将影响到这所学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水平。同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也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教师学习了Authorware、PowerPoint、ForntPage等工具后,可以把自己将要教学的内容做成演讲稿或设计成网页,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2、通过制作个人主页,与学生交流做网页的体会、技巧。将个人主页设计成为师生交流的空间,学生可以在留言本或聊天室里与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与讨论,实现网上同步、异步辅导和网上答疑。
3、应用市面上现有的学习资源,如“开天辟地”、“电脑学校”等软件辅助教学。
4、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学习网站,如使用百度http://www.baidu.com/根据自已的需要查找学习资料,洪恩在线——开天辟地学电脑http://eshop.hongen.com/等。现在每一本教材里都有相应的网址,要求同学们上网查询,让学生利用Internet资源自主学习,主动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分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5、从网上课件库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页和素材,建立具有该课特色的资源库,既便于教师备课,也方便学生学习,营造一种信息氛围。
因此,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来备课,自己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任务。二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素养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习环境尤为重要。
二、自主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培养用信息手段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还没离开学校,所学的东西就可能被淘汰,今天所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都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代替,编程语言也是不断地在演变和改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内容。有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核心是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引导他们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影响人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
1、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信息
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自己动手去探索、收集、总结相关的知识,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2、采用主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同时给予学习者以发表自己意见和成果的机会,让其充分展示自己。所以,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老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电脑媒体变为展示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采用主题教学,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初步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环节进行:
(1)、确定主题:确立本节课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展示实际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创作或创造的欲望。
(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考虑用什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优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分析问题: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问题,作一下简单或详细的流程演示,让学生对解决的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自主探索:解决的思路清晰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去探讨、处理问题。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或步骤。
(5)、评价及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取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采取对某一学生进行讲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亦可让学生相互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处理,学会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在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的机会,结合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对课堂进行延伸,让学生创造并创新出好的作品。
(1)、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让学生自己交流,亦可推选出好的作品展示。
(2)、开展“系列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3)、学以致用,提倡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
(4)、积极创造环境,让学生在学、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并成为一种习惯。
4、成果体验
成果体验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动力。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成果,有多少研究价值,有多少实际的意义,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的实践探索中,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增添了创造性思维以及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正如苏姆霍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只要有这种深刻的体验,都将会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创造精神。
也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有成果体验,用这种成果不断地激励他们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比如制作一个个人主页,制作一份调查表等。如果将学生的成果以某种形式展出,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及大家的承认,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动力,比如将优秀的学生的主页挂在校园主页上,供大家浏览等等。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二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活用、实践。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搞得比较好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的整合,例如,在数学中,老师可以用《几何画板》来制作难以动态演示的几何状态、函数图像,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制作课件,来促进数学的学习等等。
四、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有些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操作机器和使用软件,这是一种错觉,在信息技术中,应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操作。操作技能只有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发挥作用。
(2)、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当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用计算机、需要一定的软件,这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采取主题教学(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只看到任务的完成,还要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通过完成任务驱动知识的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是以某种技能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目前,中小学正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还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最终达到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2001.9总176期
2.《信息技术课程导论》 董玉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 王旭卿 《外国中学教育》2000年第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教学;信息素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和科学技术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高度信息化,这就需要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个人,不仅应具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创造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能力是要求信息社会的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人们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把握着时代的脉搏”。中国面对21世纪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认识到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实质就是教育的竞争,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大批具有竞争力,创造力的各种人才。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能向学习者提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者无法听到和听清的各种音响。可以使教育、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大大扩大教育、教学的功能。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的优异功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营造学生信息素养环境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兴旺发达的后备军,如何让他们更快地与世界接轨、与未来同步,教育是关健。教师的信息素养更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一节内容时,不能泛泛而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而应把病毒发作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对学生有所展示,这当然可以通过找一些图像资料或做课件展示病毒发作时的情景及其危害,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感性认识。
1、加强内功修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是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领头人,信息技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教学的能力如何,将影响到这所学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水平。同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也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教师学习了Authorware、PowerPoint、ForntPage等工具后,可以把自己将要教学的内容做成演讲稿或设计成网页,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2、通过制作个人主页,与学生交流做网页的体会、技巧。将个人主页设计成为师生交流的空间,学生可以在留言本或聊天室里与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与讨论,实现网上同步、异步辅导和网上答疑。
3、应用市面上现有的学习资源,如“开天辟地”、“电脑学校”等软件辅助教学。
4、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学习网站,如使用百度http://www.baidu.com/根据自已的需要查找学习资料,洪恩在线——开天辟地学电脑http://eshop.hongen.com/等。现在每一本教材里都有相应的网址,要求同学们上网查询,让学生利用Internet资源自主学习,主动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分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5、从网上课件库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页和素材,建立具有该课特色的资源库,既便于教师备课,也方便学生学习,营造一种信息氛围。
因此,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来备课,自己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任务。二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素养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习环境尤为重要。
二、自主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培养用信息手段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还没离开学校,所学的东西就可能被淘汰,今天所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都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代替,编程语言也是不断地在演变和改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内容。有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核心是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引导他们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影响人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
1、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信息
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自己动手去探索、收集、总结相关的知识,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2、采用主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同时给予学习者以发表自己意见和成果的机会,让其充分展示自己。所以,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老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电脑媒体变为展示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采用主题教学,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初步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环节进行:
(1)、确定主题:确立本节课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展示实际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创作或创造的欲望。
(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考虑用什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优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分析问题: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问题,作一下简单或详细的流程演示,让学生对解决的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自主探索:解决的思路清晰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去探讨、处理问题。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或步骤。
(5)、评价及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取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采取对某一学生进行讲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亦可让学生相互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处理,学会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在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的机会,结合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对课堂进行延伸,让学生创造并创新出好的作品。
(1)、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让学生自己交流,亦可推选出好的作品展示。
(2)、开展“系列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3)、学以致用,提倡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
(4)、积极创造环境,让学生在学、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并成为一种习惯。
4、成果体验
成果体验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动力。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成果,有多少研究价值,有多少实际的意义,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的实践探索中,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增添了创造性思维以及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正如苏姆霍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只要有这种深刻的体验,都将会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创造精神。
也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有成果体验,用这种成果不断地激励他们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比如制作一个个人主页,制作一份调查表等。如果将学生的成果以某种形式展出,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及大家的承认,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动力,比如将优秀的学生的主页挂在校园主页上,供大家浏览等等。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二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活用、实践。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搞得比较好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的整合,例如,在数学中,老师可以用《几何画板》来制作难以动态演示的几何状态、函数图像,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制作课件,来促进数学的学习等等。
四、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有些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操作机器和使用软件,这是一种错觉,在信息技术中,应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操作。操作技能只有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发挥作用。
(2)、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当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用计算机、需要一定的软件,这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采取主题教学(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只看到任务的完成,还要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通过完成任务驱动知识的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是以某种技能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目前,中小学正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还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最终达到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2001.9总176期
2.《信息技术课程导论》 董玉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 王旭卿 《外国中学教育》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