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一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中度贫血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通过较为完善的麻醉评估和处理方式,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保护心脏功能,从而保障其围术期安全,对麻醉管理的经验进行讨论总结,以供临床借鉴。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贫血;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麻醉管理
【中图分类号】R7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1--0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85岁,身高158cm,体重70kg,2020年9月因摔伤左髋部入院,既往间断性胸闷、喘憋10余年,自行服药治疗,既往无家族遗传史,未发现有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史。3小时前患者因跌倒摔伤左髋部突然再次出现喘憋发作,伴胸闷,伴咳嗽、咳痰,白色粘痰,自服“速效救心丸”無缓解。急诊行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V2-V6导联ST段下斜压低并T波倒置。血气分析:pH 7.361,PaCO2 49.4mmHg,PaO2 56.8mmHg,HCO3-27.3mmol/L(FiO2 37%),Na+134.8mmol/L,K+3.36mmol/L,Cl 101.2mmol/L,Ca2+1.045mmol/L。Glu11.2mmol/L,Lac 3.1mmol/L。给予“呋塞米静推、硝酸甘油持续静滴”症状减轻,NYHA心功能分级IV级。经对症处理,患者左心衰症状好转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现患者左髋关节疼痛明显,行走、体力活动严重受限,症状、体征典型,X线检查示:左股骨颈骨折诊断明确,保守治疗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血栓等并发症,不利患者预后,不宜选择,拟行限期手术治疗。
术前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7.70 x 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9.80%,红细胞计数3.96 x 1012/L,血红蛋白117.0g/L,血小板计数308.00 x 109/L,APTT 27.30s,PT 12.0s,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5.77mg/L,D-二聚体2.17mg/L,肌钙蛋白t 16.860ng/mL,氨基末端B型利纳钛前体73.730pg/mL,白蛋白32.30g/L,肝肾功、电解质无明显异常。
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ST-T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壁节段活动异常,左心增大,伴轻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0.50。CTA检查:CAD-RADS 2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管壁钙化斑块形成,管腔极小轻度狭窄。心影增大。未行冠脉造影。
术前评估: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MET)1-2,Goldman心脏风险指数2级(卧床高龄),改良心脏风险指数(revised cardiac index,RCRI)2个危险因素(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病史),ASA分级IV级。
患者入手术室时,神志清,精神可,左下肢强迫体位,血压140/82mmHg,心率70次/min,吸空气脉搏氧饱和度(SpO2)89%,心电图示:窦律ST-T改变。
在患者进行麻醉前,准备好针对心衰可能用到的药物。在局部麻醉下分别行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测压。椎管内麻醉需要适当补液以防止低血压,对心力衰竭患者减少晶体液用量减缓补液速度,根据需要以250ML补液量逐步增加,严密监测患者对补液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反应。
患者行左侧卧位,头和右下肢屈曲,摆成C字形,根据手术要求,选择L3-4穿刺,予用1%的利多卡因穿刺点逐层浸润麻醉,然后用穿刺针在穿刺点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给予布比卡因5mg、舒芬太尼2.5ug。穿刺结束后,患者改为平卧位,测得麻醉平面T10-S5。
麻醉平面固定后,摆手术体位,铺无菌单,准备进行手术。在术中给予患者磷酸肌酸钠1 g,并且根据患者血压以及CVP情况,随时调控液体输入量和多巴酚丁胺的注入速度。手术历时四十分钟,期间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血压波动于120-140/60-80mmHg,中心静脉压8mmhg左右,心电图无明显异常变化。
术中输入液体量600ML。术毕将患者转入ICU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且在术后使用罗非昔布等镇痛药或使用阵痛泵,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感觉。术后3天转入普通病房,术后10天出院,术后一月随访,患者活动尚可,无心衰发生。
2讨论
心力衰竭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前,应进行充分评估。该患者MET<4,心功能分级III级,Goldman心脏指数2级,RCRI2个危险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0.50,提示围术期发生心血管并发症风险高。
一些研究表明,心力衰竭与非心脏手术的不良预后相关。所以此类患者在术中要严密检测心肌缺血相关指标,时刻关注有创动脉压力检测指标,防止术中低血压的发生。并且麻醉时不能使用氯胺酮,防止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增加。
本例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术中维持足够的麻醉效果,术后提供适量的镇痛药物,阵痛药可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感,防止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防止冠脉挛缩导致心肌缺血。椎管内麻醉由于产生交感神经阻滞从而降低心脏前负荷,导致低血压,多见于容量不足或有心力衰竭、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患者(其血压依赖于足够的前负荷)。在此患者,我们采用改良的椎管内麻醉技术(蛛网膜下腔给予小剂量局麻药复合鞘内应用阿片类药物)[1],此种麻醉方式可有效进入血液循环,起到麻醉效果。由于此麻醉方式通过抑制交感神经起麻醉效果,可降低患者前负荷使患者血压降低,,对于前负荷较高的患者尤为适用,所以此患者选用此种麻醉方式。
心肌缺血是心脏病患者围术期的重点关注,急性心肌缺血影响心脏的泵功能,术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及时处理纠正不稳定血流动力学。麻醉效果良好,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伤害性刺激。术中需维护患者循环功能稳定,保持心肌氧平衡;合理容量治疗,使心率血压趋于平稳,及时有效对症调节。[2]
参考文献:
【1】马骏,王伟鹏,王晟等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M】//熊利泽,邓小明。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2017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5-87.
【2】陈雪华,宗明江,刘少鹏北京市,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100012)心脏病患者的非心脏急诊手术麻醉处理中国循环杂志2016年8月第31卷增刊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贫血;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麻醉管理
【中图分类号】R7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1--0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85岁,身高158cm,体重70kg,2020年9月因摔伤左髋部入院,既往间断性胸闷、喘憋10余年,自行服药治疗,既往无家族遗传史,未发现有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史。3小时前患者因跌倒摔伤左髋部突然再次出现喘憋发作,伴胸闷,伴咳嗽、咳痰,白色粘痰,自服“速效救心丸”無缓解。急诊行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V2-V6导联ST段下斜压低并T波倒置。血气分析:pH 7.361,PaCO2 49.4mmHg,PaO2 56.8mmHg,HCO3-27.3mmol/L(FiO2 37%),Na+134.8mmol/L,K+3.36mmol/L,Cl 101.2mmol/L,Ca2+1.045mmol/L。Glu11.2mmol/L,Lac 3.1mmol/L。给予“呋塞米静推、硝酸甘油持续静滴”症状减轻,NYHA心功能分级IV级。经对症处理,患者左心衰症状好转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现患者左髋关节疼痛明显,行走、体力活动严重受限,症状、体征典型,X线检查示:左股骨颈骨折诊断明确,保守治疗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血栓等并发症,不利患者预后,不宜选择,拟行限期手术治疗。
术前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7.70 x 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9.80%,红细胞计数3.96 x 1012/L,血红蛋白117.0g/L,血小板计数308.00 x 109/L,APTT 27.30s,PT 12.0s,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5.77mg/L,D-二聚体2.17mg/L,肌钙蛋白t 16.860ng/mL,氨基末端B型利纳钛前体73.730pg/mL,白蛋白32.30g/L,肝肾功、电解质无明显异常。
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ST-T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壁节段活动异常,左心增大,伴轻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0.50。CTA检查:CAD-RADS 2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管壁钙化斑块形成,管腔极小轻度狭窄。心影增大。未行冠脉造影。
术前评估: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MET)1-2,Goldman心脏风险指数2级(卧床高龄),改良心脏风险指数(revised cardiac index,RCRI)2个危险因素(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病史),ASA分级IV级。
患者入手术室时,神志清,精神可,左下肢强迫体位,血压140/82mmHg,心率70次/min,吸空气脉搏氧饱和度(SpO2)89%,心电图示:窦律ST-T改变。
在患者进行麻醉前,准备好针对心衰可能用到的药物。在局部麻醉下分别行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测压。椎管内麻醉需要适当补液以防止低血压,对心力衰竭患者减少晶体液用量减缓补液速度,根据需要以250ML补液量逐步增加,严密监测患者对补液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反应。
患者行左侧卧位,头和右下肢屈曲,摆成C字形,根据手术要求,选择L3-4穿刺,予用1%的利多卡因穿刺点逐层浸润麻醉,然后用穿刺针在穿刺点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给予布比卡因5mg、舒芬太尼2.5ug。穿刺结束后,患者改为平卧位,测得麻醉平面T10-S5。
麻醉平面固定后,摆手术体位,铺无菌单,准备进行手术。在术中给予患者磷酸肌酸钠1 g,并且根据患者血压以及CVP情况,随时调控液体输入量和多巴酚丁胺的注入速度。手术历时四十分钟,期间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血压波动于120-140/60-80mmHg,中心静脉压8mmhg左右,心电图无明显异常变化。
术中输入液体量600ML。术毕将患者转入ICU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且在术后使用罗非昔布等镇痛药或使用阵痛泵,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感觉。术后3天转入普通病房,术后10天出院,术后一月随访,患者活动尚可,无心衰发生。
2讨论
心力衰竭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前,应进行充分评估。该患者MET<4,心功能分级III级,Goldman心脏指数2级,RCRI2个危险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0.50,提示围术期发生心血管并发症风险高。
一些研究表明,心力衰竭与非心脏手术的不良预后相关。所以此类患者在术中要严密检测心肌缺血相关指标,时刻关注有创动脉压力检测指标,防止术中低血压的发生。并且麻醉时不能使用氯胺酮,防止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增加。
本例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术中维持足够的麻醉效果,术后提供适量的镇痛药物,阵痛药可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感,防止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防止冠脉挛缩导致心肌缺血。椎管内麻醉由于产生交感神经阻滞从而降低心脏前负荷,导致低血压,多见于容量不足或有心力衰竭、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患者(其血压依赖于足够的前负荷)。在此患者,我们采用改良的椎管内麻醉技术(蛛网膜下腔给予小剂量局麻药复合鞘内应用阿片类药物)[1],此种麻醉方式可有效进入血液循环,起到麻醉效果。由于此麻醉方式通过抑制交感神经起麻醉效果,可降低患者前负荷使患者血压降低,,对于前负荷较高的患者尤为适用,所以此患者选用此种麻醉方式。
心肌缺血是心脏病患者围术期的重点关注,急性心肌缺血影响心脏的泵功能,术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及时处理纠正不稳定血流动力学。麻醉效果良好,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伤害性刺激。术中需维护患者循环功能稳定,保持心肌氧平衡;合理容量治疗,使心率血压趋于平稳,及时有效对症调节。[2]
参考文献:
【1】马骏,王伟鹏,王晟等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M】//熊利泽,邓小明。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2017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5-87.
【2】陈雪华,宗明江,刘少鹏北京市,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100012)心脏病患者的非心脏急诊手术麻醉处理中国循环杂志2016年8月第31卷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