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这门学科是非常抽象的学科,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如何使它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同学接受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就是说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进入物理学习状态的关键。
【关键词】三维目标 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 发散性问题
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创设。皮亚杰认为,任何学习都要从情境开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创设情景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例如,在讲《力的分解》一节时,取一个质量较大的钩码放在桌子上,手拿细线问学生:“要把钩码用手里的细线提起来,是用一根线易断呢还是两根线易断?”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当然是一根线易断。但实验演示的结果是:用一根细线可以将钩码稳稳地提起;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钩码时,细线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进入了愤悱状态,认知的矛盾上升为学习的动力。这一实验现象也为消除教学疑点——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提供了佐证。
二、联系社会生活,创设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景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物理教学中许多概念、规律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现象观察的基础之上,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些抽象的知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将物理概念、规律还原到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就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生活体验。例如,在学习角速度概念时,学生提出:既然用线速度可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呢?我们可以创设月球和地球辩论的情境。地球说:“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每秒钟走过的弧长为 0.99千米,而我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每秒钟走过的弧长为 29.78千米,所以我跑得快!”月球说:“我绕地球转一圈只需要28天,而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一年365天,所以我跑得快!”地球与月球说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仅仅用线速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另一个侧面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因此,要引入角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此例子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以自然界的奇妙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究科学,探索科学。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物理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能够形象生动地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增加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放大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课堂教学的“时间”,使“静”变“ 动”“微观”变“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看不见摸不着”变“有形有声有色”、变抽象为“直观”。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速度,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例如,在学习“波的图像”时,在屏幕上出现横波的动态传播图形,通过教师的启发式讲述,学生的观察、议论,最后由教师归结总结,得出波形、振动状态以波速前进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了直观明确的认识,建立了波动的空间图景,波动的空间周期性(入)和时间周期性(T)通过波速把它们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机械波有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为正确画波的图像,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利用发散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发散性问题, 就是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用发散性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以引发学生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或简单、或复杂、或周密、或偏颇。如果深入探讨,可以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案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可以防止学生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高三进行物理实验复习时,要求学生设计几个测定动摩擦因数的方案。由于学生的思维有无限的自由度,他们有的用动平衡知识设计, 有的结合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来设计,有的用动量定理来设计,还有的用功能原理来设计。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通过合作、探究实现了共同进步。类似于这种一题多解的发散方法,还可以应用在其他专题复习的问题创设中,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本出发点,合理创设物理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物理问题,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和物理建模能力,因而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高芬.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
【关键词】三维目标 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 发散性问题
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创设。皮亚杰认为,任何学习都要从情境开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创设情景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例如,在讲《力的分解》一节时,取一个质量较大的钩码放在桌子上,手拿细线问学生:“要把钩码用手里的细线提起来,是用一根线易断呢还是两根线易断?”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当然是一根线易断。但实验演示的结果是:用一根细线可以将钩码稳稳地提起;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钩码时,细线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进入了愤悱状态,认知的矛盾上升为学习的动力。这一实验现象也为消除教学疑点——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提供了佐证。
二、联系社会生活,创设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景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物理教学中许多概念、规律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现象观察的基础之上,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些抽象的知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将物理概念、规律还原到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就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生活体验。例如,在学习角速度概念时,学生提出:既然用线速度可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呢?我们可以创设月球和地球辩论的情境。地球说:“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每秒钟走过的弧长为 0.99千米,而我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每秒钟走过的弧长为 29.78千米,所以我跑得快!”月球说:“我绕地球转一圈只需要28天,而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一年365天,所以我跑得快!”地球与月球说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仅仅用线速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另一个侧面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因此,要引入角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此例子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以自然界的奇妙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究科学,探索科学。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物理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能够形象生动地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增加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放大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课堂教学的“时间”,使“静”变“ 动”“微观”变“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看不见摸不着”变“有形有声有色”、变抽象为“直观”。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速度,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例如,在学习“波的图像”时,在屏幕上出现横波的动态传播图形,通过教师的启发式讲述,学生的观察、议论,最后由教师归结总结,得出波形、振动状态以波速前进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了直观明确的认识,建立了波动的空间图景,波动的空间周期性(入)和时间周期性(T)通过波速把它们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机械波有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为正确画波的图像,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利用发散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发散性问题, 就是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用发散性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以引发学生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或简单、或复杂、或周密、或偏颇。如果深入探讨,可以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案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可以防止学生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高三进行物理实验复习时,要求学生设计几个测定动摩擦因数的方案。由于学生的思维有无限的自由度,他们有的用动平衡知识设计, 有的结合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来设计,有的用动量定理来设计,还有的用功能原理来设计。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通过合作、探究实现了共同进步。类似于这种一题多解的发散方法,还可以应用在其他专题复习的问题创设中,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本出发点,合理创设物理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物理问题,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和物理建模能力,因而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高芬.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