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众文明素质提升是个长期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我们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立足长远,扎实推进。围绕“加快群众素质转型升级,共建共享大桥时代新普陀”这个主题,以教育培养群众文明素质,以管理促进群众文明素质,以活动引导群众文明素质,以环境陶冶群众文明素质,以机制优化群众文明素质。
关键词:群众文明素质外部环境内在因素
一、影响群众文明素质提升的外部环境
1. 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各类文明创建和群众文明素质提升的活动过程中,仍然面对体制内成员参与过多、社会组织参与度不够的窘境和组织者高涨的工作积极性无法引起参与者的积极反应,以致让活动流于形式现状。除了目前我区的NGO,即民间义务组织还不够发达、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弱以外,主要还是没有真正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内在利益驱动机制,在工作中没有找准符合全社会各阶层参与的利益结合点,如企业的追求利益、扩大影响的需求,社会组织的自我宣传需求,群众的自我价值体现等等。
2. 没有解决好高影响力群体与其低参与度之间的矛盾。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社会活动半径最大的中间年龄群体(以青壮年为主)是核心、关键群体,这一群体的素质高低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区文明进程。然而,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仍然面对着这一群体对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高影响力与低参与率之间的不和谐,导致群众文明素质提升效果弱,社会影响力低。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参与平台在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方面的设计,对于这一群体的参与存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制约,因为这一群体往往是忙碌群体,此外,活动形式的老套、单一也导致了这一群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3. 没有抓住教育的着力点,缺乏有效的统筹引导机制。群众文明素质提升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当前,我区群众文明素质教育还存在即时性、运动式、说教式的情况,还未形成长期宣传教育的巩固机制和共享机制。宣传教育活动存在形式雷同、内容浅显、与百姓生活脱节;面上号召广、发动多,真正贴近群众需求的不多;活动形式多,声势大,群众自觉参与的不够等问题。群众文明素质教育资源没能有效整合,合力不足。教育的形式、内容、渠道、力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外来人口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4. 没有形成适度合理的投入保障机制和城市管理体系。调查中,群众普遍认为,普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管理的范围不断延伸,城市管理的内涵不断拓展,群众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期望值也不断增强。但就目前而言,部分公用设施配套未能跟上,道路、公厕、停车场、集贸市场、商业街等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实际发展的需要;有些设施建设了,但缺乏有效管理,损坏现象严重。一些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随意更改规划,将原来规划作为绿地、公共文化设施、社区办公用房的挤占或挪作它用时有发生,亟待形成适度合理的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体制。
5. 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许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分析其整个效果、影响,有三种表现形态,即活动效应“前期强、后期弱、远期无”,“过程强、结果弱”或“现效应强、后效应弱”,体现出延伸效应不够,对于群众文明践行的影响力比较弱。分析原因主要是在结果评价中,仍然把“领导满意”、“组织满意”即“活动满意”因素放在首位,没有把活动的“持续影响力”、“对于群众文明践行的影响力”等因素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可见,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一套正确的,且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和评价体系。这中间无疑暴露出道德教育的软肋。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不同的阶段,文明素质提升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我们往往思路不清、重点不明、措施不力,缺乏有效评价。即使做了评价,对结果的处理和运用也缺乏有效机制。
二、影响群众文明素质提升的内在因素
1. 公德意识,公共文明水平不高。乱丢、乱堆、乱摊、乱排、乱倒等现象依然存在。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更是随处可见。工业“三废”、生活废水和垃圾等污染物对周边环境质量造成影响。渔民生产作业中向大海倾倒垃圾、生活污水,排放废油等情况普遍。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闯红灯,行人横过马路不走斑马线,非机动车违章带人、不按车道行驶、越线,违规停车等问题突出。新居民守法意识淡薄。2008年全区各类刑事案件立案3967起,抓获作案人员849人,其中外来人口作案占到近60%。
2. 家庭伦理,传统美德存在缺失。离婚率居高不下,并且离婚年龄趋于低龄化,婚龄趋于短暂化。以当年结婚和离婚对数作比较,我区的离婚率高达45%以上。若参照国际统计惯例,我区的离婚率为3.8‰,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由此带来离异、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由父母离异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案件也越来越多。2006-2008年,区人民法院共审理未成年人案件71人,99件,其中离异家庭子女有28人,约占40%。此外,“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很少有人遵循。“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衣食住行全靠父母的成年人也越来越多。“啃老”的社会现象日益突出。
3、职业形象,诚信体系有待完善。有些单位和部门职业道德建设意识不强,工作不平衡,知行不统一的现象和主体错位的矛盾突出。领导干部、公务员,执法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中的某些人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民本思想淡薄,官本位意识占主导,清政为民,公正执法的公众形象受到影响。旅游服务行业中的部分经营户受金钱、利益驱使,价值取向、道德评判出现偏差,“守法经营,信守合约”的社会诚信体系有待完善。
三、提高群众文明素质的重要性
1. 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人是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只有提高群众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发展注入动力、提供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何况,科学发展观也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使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本身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题中之义。
2. 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包括四个方面的和谐:自我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由此可见,人是和谐的主导因素,社会和谐首先要求人的和谐。在四方面和谐中,自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而自我和谐主要表现为人的文明素质中。因此可以说,没有群众素质的提升,就谈不上自我和谐,更谈不上社会和谐。
3. 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载体。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最大的品牌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一个城市的文明与魅力,决不仅仅表现在它的整体规模和建筑风格,更多也更主要地显现于这个城市折射出的精神特质,而人,也只有人,才是城市文明的灵魂和重要载体。从现代城市的功能来看,提升国民素质必须首先提升城市群众素质,抓好城市群众素质建设,也就抓住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牛鼻子”。
4. 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旨在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解决一系列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群众素质来保障、来推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就要求通过进一步提高群众素质,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扎实推进全面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努力开创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新局面。
然而,提升群众素质是一项隐性工程、长期工程,更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群众在城市公共领域的文明行为、文明素质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城市文明提升中的一大难题,也是当今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在提升群众文明素质过程中,如何做到“看准、抓实、见效”,如何围绕“快乐”这一主线实现“促发展、筑和谐、惠民生、长效果”的目标,已经成为急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部门,要以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紧迫感,着力围绕六大环节下功夫,全面提高群众文明素质,有效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三、结语
群众文明素质作為城市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城市文明程度和文明创建水平,影响着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既给提升群众素质指明了方向,又给提升群众素质提出了要求。因此,提升群众素质无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群众文明素质外部环境内在因素
一、影响群众文明素质提升的外部环境
1. 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各类文明创建和群众文明素质提升的活动过程中,仍然面对体制内成员参与过多、社会组织参与度不够的窘境和组织者高涨的工作积极性无法引起参与者的积极反应,以致让活动流于形式现状。除了目前我区的NGO,即民间义务组织还不够发达、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弱以外,主要还是没有真正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内在利益驱动机制,在工作中没有找准符合全社会各阶层参与的利益结合点,如企业的追求利益、扩大影响的需求,社会组织的自我宣传需求,群众的自我价值体现等等。
2. 没有解决好高影响力群体与其低参与度之间的矛盾。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社会活动半径最大的中间年龄群体(以青壮年为主)是核心、关键群体,这一群体的素质高低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区文明进程。然而,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仍然面对着这一群体对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高影响力与低参与率之间的不和谐,导致群众文明素质提升效果弱,社会影响力低。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参与平台在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方面的设计,对于这一群体的参与存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制约,因为这一群体往往是忙碌群体,此外,活动形式的老套、单一也导致了这一群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3. 没有抓住教育的着力点,缺乏有效的统筹引导机制。群众文明素质提升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当前,我区群众文明素质教育还存在即时性、运动式、说教式的情况,还未形成长期宣传教育的巩固机制和共享机制。宣传教育活动存在形式雷同、内容浅显、与百姓生活脱节;面上号召广、发动多,真正贴近群众需求的不多;活动形式多,声势大,群众自觉参与的不够等问题。群众文明素质教育资源没能有效整合,合力不足。教育的形式、内容、渠道、力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外来人口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4. 没有形成适度合理的投入保障机制和城市管理体系。调查中,群众普遍认为,普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管理的范围不断延伸,城市管理的内涵不断拓展,群众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期望值也不断增强。但就目前而言,部分公用设施配套未能跟上,道路、公厕、停车场、集贸市场、商业街等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实际发展的需要;有些设施建设了,但缺乏有效管理,损坏现象严重。一些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随意更改规划,将原来规划作为绿地、公共文化设施、社区办公用房的挤占或挪作它用时有发生,亟待形成适度合理的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体制。
5. 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许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分析其整个效果、影响,有三种表现形态,即活动效应“前期强、后期弱、远期无”,“过程强、结果弱”或“现效应强、后效应弱”,体现出延伸效应不够,对于群众文明践行的影响力比较弱。分析原因主要是在结果评价中,仍然把“领导满意”、“组织满意”即“活动满意”因素放在首位,没有把活动的“持续影响力”、“对于群众文明践行的影响力”等因素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可见,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一套正确的,且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和评价体系。这中间无疑暴露出道德教育的软肋。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不同的阶段,文明素质提升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我们往往思路不清、重点不明、措施不力,缺乏有效评价。即使做了评价,对结果的处理和运用也缺乏有效机制。
二、影响群众文明素质提升的内在因素
1. 公德意识,公共文明水平不高。乱丢、乱堆、乱摊、乱排、乱倒等现象依然存在。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更是随处可见。工业“三废”、生活废水和垃圾等污染物对周边环境质量造成影响。渔民生产作业中向大海倾倒垃圾、生活污水,排放废油等情况普遍。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闯红灯,行人横过马路不走斑马线,非机动车违章带人、不按车道行驶、越线,违规停车等问题突出。新居民守法意识淡薄。2008年全区各类刑事案件立案3967起,抓获作案人员849人,其中外来人口作案占到近60%。
2. 家庭伦理,传统美德存在缺失。离婚率居高不下,并且离婚年龄趋于低龄化,婚龄趋于短暂化。以当年结婚和离婚对数作比较,我区的离婚率高达45%以上。若参照国际统计惯例,我区的离婚率为3.8‰,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由此带来离异、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由父母离异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案件也越来越多。2006-2008年,区人民法院共审理未成年人案件71人,99件,其中离异家庭子女有28人,约占40%。此外,“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很少有人遵循。“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衣食住行全靠父母的成年人也越来越多。“啃老”的社会现象日益突出。
3、职业形象,诚信体系有待完善。有些单位和部门职业道德建设意识不强,工作不平衡,知行不统一的现象和主体错位的矛盾突出。领导干部、公务员,执法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中的某些人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民本思想淡薄,官本位意识占主导,清政为民,公正执法的公众形象受到影响。旅游服务行业中的部分经营户受金钱、利益驱使,价值取向、道德评判出现偏差,“守法经营,信守合约”的社会诚信体系有待完善。
三、提高群众文明素质的重要性
1. 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人是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只有提高群众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发展注入动力、提供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何况,科学发展观也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使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本身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题中之义。
2. 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包括四个方面的和谐:自我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由此可见,人是和谐的主导因素,社会和谐首先要求人的和谐。在四方面和谐中,自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而自我和谐主要表现为人的文明素质中。因此可以说,没有群众素质的提升,就谈不上自我和谐,更谈不上社会和谐。
3. 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载体。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最大的品牌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一个城市的文明与魅力,决不仅仅表现在它的整体规模和建筑风格,更多也更主要地显现于这个城市折射出的精神特质,而人,也只有人,才是城市文明的灵魂和重要载体。从现代城市的功能来看,提升国民素质必须首先提升城市群众素质,抓好城市群众素质建设,也就抓住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牛鼻子”。
4. 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旨在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解决一系列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群众素质来保障、来推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就要求通过进一步提高群众素质,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扎实推进全面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努力开创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新局面。
然而,提升群众素质是一项隐性工程、长期工程,更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群众在城市公共领域的文明行为、文明素质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城市文明提升中的一大难题,也是当今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在提升群众文明素质过程中,如何做到“看准、抓实、见效”,如何围绕“快乐”这一主线实现“促发展、筑和谐、惠民生、长效果”的目标,已经成为急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部门,要以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紧迫感,着力围绕六大环节下功夫,全面提高群众文明素质,有效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三、结语
群众文明素质作為城市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城市文明程度和文明创建水平,影响着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既给提升群众素质指明了方向,又给提升群众素质提出了要求。因此,提升群众素质无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