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已经在教育界得到公认。当前,尽管课改浪潮正在涤荡中国传统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可毋庸讳言的是,我国的劳技教育还是非常薄弱,似乎还是素质教育蓝图上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很多教育工作者连“劳技教育是怎么回事”都不了解,社会更是对劳技教育存有偏见。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是要弄清“劳技教育是什么”,要为它“正名”。
一、是“劳动技术”还是“劳动与技术”
我国传统“劳技”教育的理念渊源于马克思的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具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在过去它一直是“劳动技术”教育的简称,区别于西方的“技术”教育,它凸现了劳动的价值理念,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经过在我国二十多年的发展,“劳动技术”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内涵,它既是“劳动中的技术教育”,也是“技术性的劳动教育”。
可是在此次课改中,“劳技”教育被表述为“劳动与技术”教育,与过去相比,明显多了个“与”字,据说是为了突出“技术”,体现“技术”与“劳动”的联系和区别,但总觉得于理不通,“劳动技术”怎么就不强调“技术”,不体现“技术”与“劳动”的联系和区别了?
总之,“劳技”教育的全称究竟是“劳动技术”还是“劳动与技术”?如果要加个“与”字,请专家说清缘由并告诸天下。
二、是课程还是“学习领域”,如果是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
劳技在过去一直以课程形态设置。在课改纲要的表述中,劳技教育只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部的一个“学习领域”,按理说就不是“课程”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与“新课程”相对的“旧课程”。可是就在“劳技学习领域”的字样屡见纸端的同时,“劳技课程”的叫法也并未禁绝,这样感觉非常混乱。
另外,过去劳技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通过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个学科课程无疑。现在根据课改理念,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技)是新课程中唯一的必修活动课程,它的设置是在打破劳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壁垒的基础上,融合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而形成的,按此推理,劳技教育只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无学科性可言。可是在实施课程的具体操作中,由于很难整合包括劳技教育在内的“学习领域”,大多数学校还是把劳技学科、信息技术学科分得很清楚,劳技课、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课还是得分开来上。这样做又保存了劳技的学科课程形态。
笔者的疑惑是:劳技现在究竟还是不是课程?若是,是学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
三、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
在过去,劳技肯定是必修课。而在当前某些层面的表述中,“五育”变成了“四育”(德智体美),这是劳技教育的致命伤;另外,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劳技只是一个学习领域,从字面上看就有“降位”的感觉。并且我们没有硬性、统一性地规定它的具体课时。笔者观摩过很多综合实践活动,也阅读过很多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大多都没有把劳技教育融入其中,劳技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似乎已经可有可无。
由此笔者怀疑:劳技是不是已经成为选修课了?
四、劳技教育≠劳动教育
要知道劳技教育既包括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有个人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这是具有社会主义国家优秀的教育传统特征的,也包括技术教育(内容有金工、木工、电子电工、家政、传统工艺等),它是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整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突出劳技教育的“技术性”,增加教学内容的技术含量,把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技术应用、技术评价和技术创新能力列为劳技教育的目标,不能以简单的劳动教育代替劳技教育。
我们注意到有些学校根本不实施劳技教育,往往以简单的劳动应付上级检查。他们组织学生搞这些劳动是正确的,这应该属于劳技教育的内容,但是以劳动教育代替劳技教育却是片面的,我们要予以揭露和纠正。
五、劳技教育≠科技教育
劳技教育和科技教育的相同之处是都讲技术。但两者又有明显区别:劳技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而科技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两者不能相互代替。笔者认为,从教育对象的范围来看,劳技教育是普遍性的“国民教育”,而科技教育再普及也只能是“精英教育”,因为每位学生都是未来的劳动者,而科技工作者毕竟是少数。
可事实上我们不少学校存在着“以科技代劳技”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领导的功利主义心理在作祟。当然,我们不反对有些学校已经形成的“科劳一体”(劳技和科技教育相结合)的劳技教育特色,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可行的,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科劳一体”的教育特色作为一种实施劳技教育的模式加以推广,因为劳技教育和科技教育毕竟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每个学校都应该通过实践形成自己的劳技教育特色。
总而言之,劳技教育亟需“正名”,在当前情况下,只有尽快组织劳技教育专家同堂议事,各抒己见,民主协商,给劳技教育作一个正确的界定,改变它概念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现状,让它“名正言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才会把抓劳技教育看做是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我们的劳技教师才会焕发从事劳技教育的热情,增强搞好劳技教育的信心,积极投身劳技教育事业。■
一、是“劳动技术”还是“劳动与技术”
我国传统“劳技”教育的理念渊源于马克思的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具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在过去它一直是“劳动技术”教育的简称,区别于西方的“技术”教育,它凸现了劳动的价值理念,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经过在我国二十多年的发展,“劳动技术”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内涵,它既是“劳动中的技术教育”,也是“技术性的劳动教育”。
可是在此次课改中,“劳技”教育被表述为“劳动与技术”教育,与过去相比,明显多了个“与”字,据说是为了突出“技术”,体现“技术”与“劳动”的联系和区别,但总觉得于理不通,“劳动技术”怎么就不强调“技术”,不体现“技术”与“劳动”的联系和区别了?
总之,“劳技”教育的全称究竟是“劳动技术”还是“劳动与技术”?如果要加个“与”字,请专家说清缘由并告诸天下。
二、是课程还是“学习领域”,如果是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
劳技在过去一直以课程形态设置。在课改纲要的表述中,劳技教育只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部的一个“学习领域”,按理说就不是“课程”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与“新课程”相对的“旧课程”。可是就在“劳技学习领域”的字样屡见纸端的同时,“劳技课程”的叫法也并未禁绝,这样感觉非常混乱。
另外,过去劳技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通过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个学科课程无疑。现在根据课改理念,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技)是新课程中唯一的必修活动课程,它的设置是在打破劳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壁垒的基础上,融合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而形成的,按此推理,劳技教育只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无学科性可言。可是在实施课程的具体操作中,由于很难整合包括劳技教育在内的“学习领域”,大多数学校还是把劳技学科、信息技术学科分得很清楚,劳技课、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课还是得分开来上。这样做又保存了劳技的学科课程形态。
笔者的疑惑是:劳技现在究竟还是不是课程?若是,是学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
三、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
在过去,劳技肯定是必修课。而在当前某些层面的表述中,“五育”变成了“四育”(德智体美),这是劳技教育的致命伤;另外,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劳技只是一个学习领域,从字面上看就有“降位”的感觉。并且我们没有硬性、统一性地规定它的具体课时。笔者观摩过很多综合实践活动,也阅读过很多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大多都没有把劳技教育融入其中,劳技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似乎已经可有可无。
由此笔者怀疑:劳技是不是已经成为选修课了?
四、劳技教育≠劳动教育
要知道劳技教育既包括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有个人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这是具有社会主义国家优秀的教育传统特征的,也包括技术教育(内容有金工、木工、电子电工、家政、传统工艺等),它是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整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突出劳技教育的“技术性”,增加教学内容的技术含量,把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技术应用、技术评价和技术创新能力列为劳技教育的目标,不能以简单的劳动教育代替劳技教育。
我们注意到有些学校根本不实施劳技教育,往往以简单的劳动应付上级检查。他们组织学生搞这些劳动是正确的,这应该属于劳技教育的内容,但是以劳动教育代替劳技教育却是片面的,我们要予以揭露和纠正。
五、劳技教育≠科技教育
劳技教育和科技教育的相同之处是都讲技术。但两者又有明显区别:劳技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而科技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两者不能相互代替。笔者认为,从教育对象的范围来看,劳技教育是普遍性的“国民教育”,而科技教育再普及也只能是“精英教育”,因为每位学生都是未来的劳动者,而科技工作者毕竟是少数。
可事实上我们不少学校存在着“以科技代劳技”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领导的功利主义心理在作祟。当然,我们不反对有些学校已经形成的“科劳一体”(劳技和科技教育相结合)的劳技教育特色,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可行的,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科劳一体”的教育特色作为一种实施劳技教育的模式加以推广,因为劳技教育和科技教育毕竟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每个学校都应该通过实践形成自己的劳技教育特色。
总而言之,劳技教育亟需“正名”,在当前情况下,只有尽快组织劳技教育专家同堂议事,各抒己见,民主协商,给劳技教育作一个正确的界定,改变它概念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现状,让它“名正言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才会把抓劳技教育看做是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我们的劳技教师才会焕发从事劳技教育的热情,增强搞好劳技教育的信心,积极投身劳技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