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卒中后认知损害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in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是脑小血管病的早期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之一。研究表明,EPVS可能是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的早期独立危险因素,在认知损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EPVS与PSCI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其他文献
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呼吸衰竭危重症患者的核心措施,人工气道管理与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呼吸机相关事件、呼吸机相关肺炎、肺不张等。本文将从人工气道的固定、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性、声门下分泌物引流、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呼吸机相关事件的预防5个方面总结人工气道管理标准的最新观点,为气道管理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儿童气管支气管软化是临床比较罕见且棘手的儿童呼吸道疾病,植入气道支架则可有效地缓解病情进展。目前硅酮、金属材质的气道支架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成人气道狭窄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近些年3D打印技术和组织工程学相结合,个性化设计的可降解支架也逐步进入人们视野,成为更有发展潜力的气道支架。但是儿童气道口径小,随着年龄逐渐增大,解剖和生理特性与成人不同,因此儿童气道支架的选择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点。目前
膈肌无力是膈肌功能障碍和萎缩的结果,并伴有严重临床后果,在重症监护病房很常见。通过磁刺激膈神经监测跨膈压,评估膈肌功能,无需受试者配合便能够提供标准化的测量,尤其适于重症监护病房配合不佳的患者;超声评估膈肌结构(厚度、增厚)和位移似乎是可行、可重复的,但尚无大规模研究证据支持;膈肌电活动与膈肌功能虽然相关,但这些测量的重复性在受试者内部表现出很高的异质性。脱机过程、人-机不协调和膈肌功能的评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