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画的品质提升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946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桂林山水凭借旖旎的自然风光与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吸引着众多艺术家为此挥毫泼墨,创作出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桂林山水画作品。然而当代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又对桂林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锤炼绘画艺术语言,展现出桂林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隽永意蕴,提升桂林山水画的格调、品质,创作出高品质的桂林山水画,成为当代桂林山水画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应以画家自身的素质、修养为基础,倡导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为基调,提升桂林山水画的绘画品质,进一步拓展桂林山水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桂林山水画;品质提升;以人观画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73-02
  
  2000多年来,桂林山水以其独有的意韵吸引着历代文人骚客驻足流连于此,造就了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自公元400年后南朝宋颜延之开始,历代文人纷纷到此游览名山佳水,留下诸多称颂桂林的诗文墨迹。明代俞安期泛舟漓江上,留下“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上山”的佳句。桂岭晴岚、眥洲烟雨、尧山冬雪……桂林处处皆胜景,可叹“无从学得王维手,画取千峰万壑归”。①
  悠久的历史、如画的风景为桂林山水画构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就出生在桂林。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不知指引过多少后代画家。徐悲鸿、叶浅予、张安治、关山月等名家都曾流连于桂林山水间,创作了许多具有很高艺术品位的传世山水画,重现了博大沉雄的精神气魄,重构了中国画的出世、入世精神,以精神与情感的超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徐悲鸿《漓江春雨》、李可染《漓江图卷》都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
  桂林山水画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承载、渗透着几千年积淀的文化内涵,用中国传统绘画水墨交融的形式表现桂林山水的意韵,突破形式而追求生命内蕴,体验生命精神,将自然山水的实际形态依据主观精神世界的审美去创造,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与人文情愫的有机结合。
  桂林奇特的自然环境、秀美的山水、丰富的人文资源造就了一批个性鲜明、出类拔萃的画家,描绘出具有一方区域特色的山水画。他们的作品在选材、布局、审美意向与表现手法方面日趋成熟,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画风,使桂林山水画取得了一定成绩和影响。但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语境使中国画的发展无可选择地融入在国际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中。各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因素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碰撞、冲突、交流,使山水画有了中或西、传统或现代、人文或科学这样一些新的参照框架,呈现出艺术的自由和中国画的多样趋势。一些画家没有摆脱程式化的束缚,一味追求风格、个性,使桂林山水画作并没有表现出桂林山水所独具的艺术内涵,作品千篇一律且格调不高,逐渐丧失了山水画形而上的精神价值,成为诸多现实主义绘画题材中的一种。
  以对景写生为基础,写生化、生活化的作品是桂林山水画表现的主要形式,在构图、造型、笔法、技巧、意境等方面都与其他中国画有着很大差异。桂林山水画目的在于生动体现鲜明的地域特色、旖旎的自然风光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何用当代多元化背景下的观点、形式和审美取向来表现桂林山水的自然情韵和文化内涵,提高桂林山水画的格调、品质,让“百年漓江一幅画”的情形不再延续,在对现代精神、价值的反复探索中,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赢得民族文化认同,使山水画蕴藉着民族文化的光泽,是当代艺术家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套用黑格尔的话说‘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感性显现’。”②作为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大风格”的中国画应保持自身的文化精髓和对文化的独特阐释和判断标准。中国古典艺术受老庄哲学影响,认识角度、审美视野追求“妙”,具有独特的宇宙观点和生命情调,它不局限于单个物象形象的逼真。如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画“远”,以“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到无限的时间、空间突破有限对象,进入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和谐统一。“人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确立了中国画的主、客观统一的美学意识,并成为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的魂魄之所在。”③王维于《袁安卧雪图》中写“雪中芭蕉”,这个颇受争议的表现手法却产生了独特的超现实美感。以芭蕉身冷性热象征袁安卧雪的身冷心热。王维画能“得之于象外”,也就是突破了形似,而得到了常理。读画先读人,“可寓意于物,不可留意于物”。孔子《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摆在之后,既是对前三者的补足,又是对前三者的完成,使人格具有一种实现了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感。
  谢赫撰《古画品录》把对绘画的品评按照当时对人的评论标准分成了“三品九等”;趙孟頫将画作定格分为“神品、能品”;黄休复的“四格”、朱景玄的“三品”,均把对人的品评标准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强调,对人的要求、对人的文化性、社会性和人的本性做出了规范化的定义。“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故凡记载所传,其卓乎昭著者,代惟数人,蓋于几千百人中始得此数人耳。苟非品格之超群,何能独传于后耶?”④“文徵老自题其米山曰;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⑤对中国画品评的界定,涵盖了画家的人品、画品,学识及修养,中国画的笔墨应内修、外练以养成,中国画以“品”的方式审视表达的形态和形式。
  中国画是言志、抒情、达意的综合艺术,注重文化内涵。这是中国画家在追求笔墨的挥洒中追求的人格完善的结果,是一种文化观念精神意蕴的阐发。“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为技巧的根本,有无这种根本,即是士画与匠画的大分水岭之所在。”⑥桂林山水画的发展应将其表现形式超越单纯笔墨的技巧而赋予一种精神符号和审美趣味。以立足于提升作者本身的内涵、修养为基础,提升桂林山水画的绘画品质。把传统绘画艺术和现代广西时代精神及自然风光、现代人文景观融合作为桂林山水画的时代特征,力求表现桂林山水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使桂林山水画得以延续独特文化认同的精神内涵。
  21世纪各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发展,桂林山水画不应是另一种简单形态的从众与模仿。艺术家们对这点应有清醒的理性认识,提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主张,树立艺术品牌;从山水人文的特点、美术发展的现状出发,精心锤炼绘画艺术语言,推出继承传统文化底蕴,保存鲜明的当代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创新佳作;进一步拓展桂林山水文化影响,使桂林山水画真正锲入到深层的精神内涵,而不仅限于浅层的对景形模。“所以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⑦山水画艺术带来的应是“阳春白雪”,是精神的超脱,不应成为政治的摆设、时尚的附庸。
  当代桂林山水画的发展应因循艺术发展形态,倡导当代中国主流价值和绘画评判标准,树立注重内在精神和社会文化共识的审美情态,提升本土文化的品质感。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立足于以提高画家自身的学识、修养为基础,以益于启迪心志、陶冶性情为绘画创作的格调取向造就时代佳作。“以人观画”赋予桂林山水画高度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内涵,打造山水文化这一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文化艺术品牌,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注释]
  ①宋•李纲:《阳朔山水奇绝》。
  ②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39页。
  ③刘曦林:《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文艺评论》,2008年第1期。
  ④清•沈总騫:《芥舟学画编•立格》,摘自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 902 页。
  ⑤明•李日华:《竹(口厌)论画》,摘自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 页。
  ⑥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162页。
  ⑦宗白华:《美从何处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从何处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 [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3]英•赫伯特•里德.艺术的真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5]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城市防洪堤坝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台州市滨水景观设计为例提出了景观规划在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和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生态环境;三门溪北公园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76-02    城市滨水地带的规划和景观设计,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滨水区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是涉及航运、河道治
期刊
[摘要]魏晋时期,战争频起,政权动荡。继曹丕代汉之后司马氏篡位,因朝中官宦立场复杂、心怀各异,司马氏以残暴血腥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无论文坛还是政界,都弥漫着一种恐怖气氛。当时的有识之士大多不愿意违心仕晋,就选择一条归隐的途径,“竹林七贤”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其中领袖人物阮籍和嵇康才华横溢、人品高洁、内心正直,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尽力保持着自己的人生信仰。他们身处黑暗的政治环境,却不因此丧失生命的
期刊
一  艺术对才分的依存度非常高,而才分的有无和多寡,往往与一个人的悟性相关涉。张昭平的从艺履历,为我们理解悟性与才分之间的神秘关系提供了佐证。  张昭平真正从事书画艺术创作,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其实,在他心灵深处,就埋有一根艺术之弦,他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大学中文系的吟诗弄赋,又时时撩拨着他的艺术之弦,在学校办的壁报、专栏中,他的书画才能就稍有显露,甚至在他繁忙的行政工作期间,仍不忘情书
期刊
[摘要]魏收笔下的《魏书》“西域撰述”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西域历史与人文景观画卷。其中对前代正史“西域撰述”有继承,也有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正史中“西域撰述”的内容。因此,《魏书》“西域撰述”中西域历史人文的充分展现是它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种承上启下又是通过前者内容在其他正史“西域撰述”的前后继承中来具体反映的。  [关键词]《魏书》;“西域撰述”;历史人文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当今,各种传播形式已经逐渐走进大众生活,大众由此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受众起着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同时受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兵团地处边疆,民族成分众多,本文以兵团农八师紫泥泉种羊场哈萨克族为研究对象,探讨大众传媒对兵团少数民族受众产生的影响及传播效果,分析其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哈萨克;大众传媒;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
期刊
[摘要]孙默活跃于清初词坛,以刊刻词集闻名,存诗虽少,但仍可见其文学修养之深。孙默居扬州时汇编刊刻了以广陵词人群为主体而兼及其外围的清初名家词之合集——《国朝名家诗馀》,他调动大批词家选录、圈点、评论作品,对词的创作与词学理论进行探讨,每集均有名家关乎文坛风气之序论,对清词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国朝名家诗馀》因此而成为清代第一部大型词集。  [关键词]孙默;清词;《国朝名家诗馀》;广陵词人群
期刊
[摘要]敦煌藏经洞文物除了4~14世纪初的5万余件文献之外,还有一部分珍贵的艺术品,如丝织品、纸画、木版画、剪纸、粉本等。其中精美的刺绣丝织品是藏经洞出土的一种佛教装饰艺术品。刺绣丝织品因为材料的相似性、特异性以及不可分割性,使其具备了作为纺织、印染、刺绣工艺独立的研究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敦煌刺绣丝织品艺术与敦煌石窟壁画一样是敦煌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敦煌藏经洞;刺绣艺术;
期刊
[摘要]《晋书》是唐修“八史”之一,目前学界尚无具体针对《晋书文苑传》文本所体现出的文学思想的探讨。本文拟紧扣《文苑传》文本,以序、论、赞为中心,通过探讨其重要语词,以窥《晋书文苑传》所体现的文学思想。通过探讨,笔者认为序和论赞中所传达的文学观为服务政教、“缘情”、尚文采。  [关键词]《晋书文苑传》;文学思想;服务政教;“缘情”;尚 文采   [中图分类号]I20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
[摘要]在短暂的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南麓经历了由纯草原生态环境到半农半牧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各历史时期的战争、历代政府的农牧业生产政策、区域人口的增加以及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等人类活动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的主要原因,研究该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过程,有利于正确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促进该地区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  [关键词]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历史变迁  [中图
期刊
[摘要]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力量,实施本土化战略不但是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谋求发展的企业战略,也是其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战略。其中人力资源本土化是本土化战略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本文以欧宁公司为例,通过对其在华人力资源本土化的战略分析,总结成功实施人力资源本土化的经验,为在华外企人力资源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在华外企;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