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分数轻能力,重计算轻实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教师,这种“唯分数”的评价观,使得“一切为了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的应试教育观很难转变。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只是学生表面的成绩,而相对忽视了学生内在能力的发展;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而相对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封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习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用操作学具或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动手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感知,再通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一、操作活动要给学生合理的空间
操作活动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且,从面向全体出发,也才有可能为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操作探索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教学《倍的认识》这节课的练习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量关系:每个学生手中都有6个五角星和10个小方块,要求摆出方块的个数是五角星的两倍,并看看谁摆的方法对,谁摆的方法多,速度快。
学生经过独立操作之后摆出了好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接着问,如果有很多很多的五角星和小方块,你们还会摆出小方块是五角星的两倍吗?有多少种摆法?接着教师又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把每个小朋友的6个五角星都拿出来,要求把这12个五角星摆成2排,要全部用完,并且要其中一排五角星的个数是另一排的倍数,看看哪一桌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摆的速度又快方法又多……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对学生的操作活动安排,既有明确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为不同学生的数学思考留有合理的空间。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方块的个数是五角星的两倍”和“一排的个数是另一排的倍数”这两个“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开放题,让学生摆一摆,充分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有独立的要求,又有同桌合作的安排;既有基本的要求,又有发展性的操作要求,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探索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操作活动要把握好教学契机
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一定要把握好最佳时机,当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用学具摆一摆,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当学生的感性知识已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引导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念,掌握火候,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时,教师先让学生说说 和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尝试计算,再试着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学生提出这是异分母加法,算的时候先要通分。教师问是怎么想到要通分的,学生回答分数单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然后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教师接着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开始兴趣盎然的进行操作验证……
在这个片断中,把操作活动置于富于挑战性的问题“请你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背景之下,学生为了说明自己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直观形象的操作也就自然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抓手。这时他们从事的操作活动是自身需求引发下的自觉行为。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宜的操作时机基础之上。
三、操作活动要有教师有效的引导
操作活动是学生手与眼协同活动,动手操作的信息必须通过视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活动,才能准确地并有选择地输入大脑,促进抽象思维活动的展开。学生通过有效的操作后,虽然离开了实物活动的情境、过程,但脑子里却能把刚才的操作情境和过程再现出来,进而以此为中介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获得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取向。国外一些专家提出“用数学于现实世界”的口号,对实用性的知识十分重视,力求学不在多,而在有用。为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掌握实践中常用的一些数学知识与方法,会用书本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和初步具备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我为学生开设了“生活数学”系列活动,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往往以不同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所以,我总是配合教学进度,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数学”的系列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去完成,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参与,完成其中的某一方面。比如六年级学生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与生理卫生老师联系,让他们来配制酒精消毒液;与常识老师联系,让他们配制浸制动物标本的福尔马林溶液等。通过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发现数学问题,设计“生活数学”系列活动,为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于现实生活之中,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搭设一个舞台。
当然,操作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充分有效的操作素材,重视操作时学生的质疑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操作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只有有效的操作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作者单位:辽宁省北票市五间房镇中心校122100)
一、操作活动要给学生合理的空间
操作活动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且,从面向全体出发,也才有可能为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操作探索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教学《倍的认识》这节课的练习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量关系:每个学生手中都有6个五角星和10个小方块,要求摆出方块的个数是五角星的两倍,并看看谁摆的方法对,谁摆的方法多,速度快。
学生经过独立操作之后摆出了好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接着问,如果有很多很多的五角星和小方块,你们还会摆出小方块是五角星的两倍吗?有多少种摆法?接着教师又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把每个小朋友的6个五角星都拿出来,要求把这12个五角星摆成2排,要全部用完,并且要其中一排五角星的个数是另一排的倍数,看看哪一桌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摆的速度又快方法又多……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对学生的操作活动安排,既有明确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为不同学生的数学思考留有合理的空间。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方块的个数是五角星的两倍”和“一排的个数是另一排的倍数”这两个“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开放题,让学生摆一摆,充分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有独立的要求,又有同桌合作的安排;既有基本的要求,又有发展性的操作要求,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探索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操作活动要把握好教学契机
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一定要把握好最佳时机,当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用学具摆一摆,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当学生的感性知识已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引导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念,掌握火候,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时,教师先让学生说说 和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尝试计算,再试着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学生提出这是异分母加法,算的时候先要通分。教师问是怎么想到要通分的,学生回答分数单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然后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教师接着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开始兴趣盎然的进行操作验证……
在这个片断中,把操作活动置于富于挑战性的问题“请你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背景之下,学生为了说明自己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直观形象的操作也就自然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抓手。这时他们从事的操作活动是自身需求引发下的自觉行为。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宜的操作时机基础之上。
三、操作活动要有教师有效的引导
操作活动是学生手与眼协同活动,动手操作的信息必须通过视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活动,才能准确地并有选择地输入大脑,促进抽象思维活动的展开。学生通过有效的操作后,虽然离开了实物活动的情境、过程,但脑子里却能把刚才的操作情境和过程再现出来,进而以此为中介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获得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取向。国外一些专家提出“用数学于现实世界”的口号,对实用性的知识十分重视,力求学不在多,而在有用。为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掌握实践中常用的一些数学知识与方法,会用书本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和初步具备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我为学生开设了“生活数学”系列活动,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往往以不同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所以,我总是配合教学进度,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数学”的系列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去完成,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参与,完成其中的某一方面。比如六年级学生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与生理卫生老师联系,让他们来配制酒精消毒液;与常识老师联系,让他们配制浸制动物标本的福尔马林溶液等。通过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发现数学问题,设计“生活数学”系列活动,为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于现实生活之中,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搭设一个舞台。
当然,操作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充分有效的操作素材,重视操作时学生的质疑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操作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只有有效的操作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作者单位:辽宁省北票市五间房镇中心校1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