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居家养老模式的政策背景
2010年1月29日,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在京召开。据悉,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增加725万,比重增加0.5个百分点。伴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现有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受到一定影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已于上世纪中后期步入老龄化,老龄化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正如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在第35届会议上所指出的:“铭记21世纪老龄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这都要求我们要重视老龄化这一问题,尽早制定相应政策,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五年养老服务发展思路及方向,强调社会福利服务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事业,提出以服务方式多样化、投入主体多元化、服务功能多层次的新型养老模式;逐步形成以家庭自然养老为基础,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格局;完善以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基础,与社会力量提供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健全设施结构齐全、区域布局合理、评估手段科学的服务保障措施。这为“居家养老”的施行奠定了政策基础。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着力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即基本养老保险金、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在具体养老方式上,“居家养老”这一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专家与大众的关注。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居家养老是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的结合。
二、我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因
从经济角度讲,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收入低,政府在实施福利政策时面临财政问题,与上世纪70年代发生石油危机后面临“福利危机”的西欧在财政不足方面有些类似。当时学术界提出“福利多元主义”,强调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即福利的责任应该由公共部门、营利部门、非营利部门和家庭社区四个部门共同承担,这为我国实施“居家养老”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文化发面来看,众所周知,“孝”文化在我国影响深远。“父母在,不远游”,在传统社会中,奉养父母是子女的头等大事。进入现代社会后,除少数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依靠国家或者乡村集体供养外,家庭养老依然是所有中国人的自觉选择。据调查,2007年中国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中,与亲属同住的占70.9%,在主要生活来源上,除了有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的老人外,90%以上的老人主要靠家庭成员供养。除目前享受国家五保户政策的520.8万孤寡老人由国家建立相应的敬老院集中供养(145.1万)或国家发放补贴由其邻里帮助照料(385.7万),其他独居老人和老年夫妇即使子女不在身边也很少选择住进养老机构。可见,家庭养老既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与习惯,也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但是,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社会分工的细化,家庭规模的缩小,我国现代家庭依靠自身力量负担起养老职能的能力受到极大挑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老龄人口增加,家庭小型化发展,老人供养与需求矛盾增加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后,中国户均人口不断下降,小家庭已成为主流,4-2-1型家庭将是未来中国的典型家庭结构。有关部门资料显示,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2003年上升到25.8%。在老年供养需求急剧增大而家庭供养能力继续减弱的情况下,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进一步加重。
(二)子女迫于岗位的竞争因素,忙于工作和事业,“代际倾斜”现象严重
传统上,妇女是家庭照料老人的主要承担者,妇女普遍就业以后,照料老人的传统职能失去时间方面的必要保证。加之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子女为了事业而远离父母在外生活。其次,越来越多的青年夫妇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老人平均期望余寿的延长使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随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和生活照料。“高龄化”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可以预见的是,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负担问题不会仅仅是经济供养方面的问题,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也会日趋突出。
这表明,我国单纯依靠家庭养老解决养老问题已不可行,而完全依靠社会养老,即机构养老,既不符合我国的文化,财力也不足以支撑。因而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居家养老”应声而出。
三、“居家养老”的优点及面临的问题
(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居家养老既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如住房及生活措施等,又可根据老年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节省开支,同时也有利于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从文化传统来看,养老院缺乏“家”的感觉,不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居家养老符合世界上多数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东方文化传统。
(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居家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养老机构中的老人远离自己生活过的社区,心理上易产生一种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而且在养老机构中常目睹同伴们死去,产生额外的心理恐惧和精神压力。在自己长期生活过的社区养老,熟悉的环境能帮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年人精神愉悦。
(四)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居家养老的过程中也能促进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减轻政府负担;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调动社区的闲置资源,下岗者特别是社区大龄妇女得以再就业。
依托社区平台,根据老年人特点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开设老年大学培养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通过在社区各类团队的活动中、老年大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减轻自身的孤独感和衰老感,使他们感到自己仍是社会中的一位积极成员,而且能互相帮助,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发挥余热,真正实现老有所乐。
我国的志愿者服务蕴含有巨大的力量,这在奥运、亚运等大型体育赛事以及地震抗灾等事件中表现十分明显。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应该将这股巨大的力量常规化、制度化。我国可以以政府牵头建立爱心积分,获得较高爱心积分的公民在就业、税收、公共产品使用等方面将获得一定的优惠,在整个社会培养志愿服务的氛围。志愿者队伍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主要可以提供以下三种服务:一是安全检查,每天上门探视独居老人,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给予援助;二是与老人聊天,缓解老人的精神孤独;三是简单生活照料,如代购日常生活用品、陪老人看病等。
居家养老模式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具体实施中可能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五)思想观念滞后
思想观念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社会大众的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公众将家庭养老视为理所当然的选择,将“进养老院”视为儿女不孝的选择。这使得居家养老服务的理念无法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进而不能形成有效需求,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与市场。第二是政府没有认识到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引发的种种问题,因而对养老事业的发展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第三是企业界与市场没有对养老服务的市场前景、收益与风险做出合理预计,缺乏正确认识。
(六)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对养老机构的种种支持政策很多没有落到实处,将养老机构定性为公益事业,投资了不能分红、不能追求回报,违背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经济规律。公共财政的投入总量与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相比力度不足,政府的支持不足使得民间资本不敢轻易进入养老这一投入大,回报周报长的领域。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公共政策的完善。
总而言之,居家养老这一模式既继承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又借鉴了机构养老的有益做法,具有诸多优点,可以利用社区照料来弥补家庭保障的不足。目前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只要将这些问题解决,居家养老必将成为一种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益模式。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0年1月29日,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在京召开。据悉,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增加725万,比重增加0.5个百分点。伴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现有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受到一定影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已于上世纪中后期步入老龄化,老龄化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正如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在第35届会议上所指出的:“铭记21世纪老龄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这都要求我们要重视老龄化这一问题,尽早制定相应政策,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五年养老服务发展思路及方向,强调社会福利服务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事业,提出以服务方式多样化、投入主体多元化、服务功能多层次的新型养老模式;逐步形成以家庭自然养老为基础,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格局;完善以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基础,与社会力量提供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健全设施结构齐全、区域布局合理、评估手段科学的服务保障措施。这为“居家养老”的施行奠定了政策基础。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着力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即基本养老保险金、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在具体养老方式上,“居家养老”这一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专家与大众的关注。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居家养老是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的结合。
二、我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因
从经济角度讲,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收入低,政府在实施福利政策时面临财政问题,与上世纪70年代发生石油危机后面临“福利危机”的西欧在财政不足方面有些类似。当时学术界提出“福利多元主义”,强调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即福利的责任应该由公共部门、营利部门、非营利部门和家庭社区四个部门共同承担,这为我国实施“居家养老”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文化发面来看,众所周知,“孝”文化在我国影响深远。“父母在,不远游”,在传统社会中,奉养父母是子女的头等大事。进入现代社会后,除少数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依靠国家或者乡村集体供养外,家庭养老依然是所有中国人的自觉选择。据调查,2007年中国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中,与亲属同住的占70.9%,在主要生活来源上,除了有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的老人外,90%以上的老人主要靠家庭成员供养。除目前享受国家五保户政策的520.8万孤寡老人由国家建立相应的敬老院集中供养(145.1万)或国家发放补贴由其邻里帮助照料(385.7万),其他独居老人和老年夫妇即使子女不在身边也很少选择住进养老机构。可见,家庭养老既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与习惯,也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但是,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社会分工的细化,家庭规模的缩小,我国现代家庭依靠自身力量负担起养老职能的能力受到极大挑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老龄人口增加,家庭小型化发展,老人供养与需求矛盾增加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后,中国户均人口不断下降,小家庭已成为主流,4-2-1型家庭将是未来中国的典型家庭结构。有关部门资料显示,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2003年上升到25.8%。在老年供养需求急剧增大而家庭供养能力继续减弱的情况下,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进一步加重。
(二)子女迫于岗位的竞争因素,忙于工作和事业,“代际倾斜”现象严重
传统上,妇女是家庭照料老人的主要承担者,妇女普遍就业以后,照料老人的传统职能失去时间方面的必要保证。加之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子女为了事业而远离父母在外生活。其次,越来越多的青年夫妇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老人平均期望余寿的延长使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随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和生活照料。“高龄化”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可以预见的是,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负担问题不会仅仅是经济供养方面的问题,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也会日趋突出。
这表明,我国单纯依靠家庭养老解决养老问题已不可行,而完全依靠社会养老,即机构养老,既不符合我国的文化,财力也不足以支撑。因而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居家养老”应声而出。
三、“居家养老”的优点及面临的问题
(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居家养老既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如住房及生活措施等,又可根据老年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节省开支,同时也有利于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从文化传统来看,养老院缺乏“家”的感觉,不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居家养老符合世界上多数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东方文化传统。
(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居家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养老机构中的老人远离自己生活过的社区,心理上易产生一种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而且在养老机构中常目睹同伴们死去,产生额外的心理恐惧和精神压力。在自己长期生活过的社区养老,熟悉的环境能帮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年人精神愉悦。
(四)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居家养老的过程中也能促进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减轻政府负担;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调动社区的闲置资源,下岗者特别是社区大龄妇女得以再就业。
依托社区平台,根据老年人特点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开设老年大学培养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通过在社区各类团队的活动中、老年大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减轻自身的孤独感和衰老感,使他们感到自己仍是社会中的一位积极成员,而且能互相帮助,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发挥余热,真正实现老有所乐。
我国的志愿者服务蕴含有巨大的力量,这在奥运、亚运等大型体育赛事以及地震抗灾等事件中表现十分明显。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应该将这股巨大的力量常规化、制度化。我国可以以政府牵头建立爱心积分,获得较高爱心积分的公民在就业、税收、公共产品使用等方面将获得一定的优惠,在整个社会培养志愿服务的氛围。志愿者队伍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主要可以提供以下三种服务:一是安全检查,每天上门探视独居老人,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给予援助;二是与老人聊天,缓解老人的精神孤独;三是简单生活照料,如代购日常生活用品、陪老人看病等。
居家养老模式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具体实施中可能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五)思想观念滞后
思想观念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社会大众的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公众将家庭养老视为理所当然的选择,将“进养老院”视为儿女不孝的选择。这使得居家养老服务的理念无法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进而不能形成有效需求,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与市场。第二是政府没有认识到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引发的种种问题,因而对养老事业的发展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第三是企业界与市场没有对养老服务的市场前景、收益与风险做出合理预计,缺乏正确认识。
(六)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对养老机构的种种支持政策很多没有落到实处,将养老机构定性为公益事业,投资了不能分红、不能追求回报,违背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经济规律。公共财政的投入总量与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相比力度不足,政府的支持不足使得民间资本不敢轻易进入养老这一投入大,回报周报长的领域。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公共政策的完善。
总而言之,居家养老这一模式既继承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又借鉴了机构养老的有益做法,具有诸多优点,可以利用社区照料来弥补家庭保障的不足。目前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只要将这些问题解决,居家养老必将成为一种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益模式。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