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第三册《白马篇》有这样两句:“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对这两句,课文注释说:“宿昔秉良弓:平时手执良弓。宿,平时。昔,过去。楛矢何参差:楛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不整齐。”笔者认为,这两个注释中,对“宿”、“昔”和“参差”的解释都欠妥。因为一方面“平时”和“过去”这两个意思,在汉语里无论如何也揉不到一块,违背汉语的语义关系;另一方面“楛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参差不齐”,这个解释与作者要刻画的主人公的英武形象的意图相矛盾,甚至破坏了人物形象——箭囊中的箭尚且“那么参差不齐”——这不是要刻画一个无心练箭者的吊儿郎当、懒散马虎吗?从实际情况来看,箭竿必然是笔直的,而且长短也必然是整齐划一的,箭装在箭囊里也是整齐的,否则必然影响射箭的准确度和发射的迅疾,不可能是“参差不齐”;即使作者要从箭是否整齐这个角度来描写的话,那恰好就应该反过来说:“楛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齐整。”所以说,这样的错误应属于常识性错误。
汉语的构词习惯,两个表时间的语素一般只按并列或偏正关系组合成词,例如夙夜、晨昏、早晚,并列式;今天、翌日、旦日,偏正式。可是课文注释把“宿”解释成“平时”,把“昔”解释为“过去”,这样一来,从语义上看,“宿昔”不能构成并列、偏正或其他任何一种合乎汉语习惯的结构关系,即不能构成词或词组,当然也不能由它们组成句子,这就变得不伦不类了。
要弄清“宿昔”一词的意义和结构关系,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宿、夙二字的渊源关系。《逸周书·寤儆》:“戒维宿。”孔晁注:“宿,古文夙。”孔注是依照《说文解字》的说法。其实“宿”字本义为住宿,而甲骨文的“夙”字像人在月下做事,其本义是早的意思,二字的本义没有联系,所以,“宿”应是“夙”的同音假借字。例如,“夙愿”可写作“宿愿”,“夙儒”可写作“宿儒”,“夙世”可写作“宿世”等,就是这个道理。又如《辞源》“夙昔:《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玉台新咏》夙昔作‘宿昔’。”可见在古文献中“宿昔”与“夙昔”通用,“宿昔”即“夙昔”。另外,“宿昔”、“夙昔”是金文和《诗经》中的常用词。金文中“夙昔”多作“夙夕”、“夙夜”,如《大盂鼎铭文》中的“夙夕诏我一人燕四方”,《效尊》中的“效不敢不万年夙夜奔走扬公休”,《诗召南·行露》中的“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在这首诗中,“宿昔”应该是一个由反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的词。“宿”即“夙”,早。(《尔·释诂下》:“夙,早也。”)昔,晚。(《广雅·释诂四》:“昔,夜也。”)“宿昔”是日夜、一天到晚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夙昔:朝夕,日夜。《后汉书·张衡传·思玄赋》:‘共夙昔而不贰兮,固终始之所服也。’《文选》引作‘宿夜’。”张衡《思玄赋》中“共夙昔而不贰”一句,其源头应是金文《越王钟》“夙莫不贰”,“夙莫”就是“夙夜”之意,只是张衡把“夙莫(暮)”改为“夙昔”而已。由此可知“宿昔”、“夙夕”与“夙夜”、“夙莫”同义,这也就是《文选》把“夙昔”引作“宿夜”的原因。因此,“宿昔秉良弓”的意思,应该是“整日里手执良弓”。虽有“从前”、“往日”这个义项,然而与本诗意境不合,“往日手执良弓”只能表明主人公从前曾用过弓箭,却不能突出主人公酷爱练箭和练习射箭技术的勤苦,因此也就不能为后文的主人公具有高超的射箭技术作铺垫,后文所描写的高超的射箭技术便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一句也就成了游离于主题之外的闲笔。并且,把“宿昔”理解为“从前”、“往日”,从时间上来说,又与前文“少小去乡邑”的“少小”相抵牾,因为“少小”一词限定了整个第一部分所描写的内容,有了“少小”限定时间,就不能有“从前”、“往日”这样的时间概念,这是很明确的。
“参差”一词,一般词典中只有“长短不齐”和“乐器名”两个义项。除去“乐器名”这个义项以外,也就只剩下“长短不齐”一个义项了。这可能就是课文的注者注释失误的原因。其实“参差”一词的义项很多。它有“茂盛、繁多”的意思。例如,潘岳《闲居赋》:“灵果参差。”薛宗注:“参差,郁茂貌。”这个“参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累累”,形容果实丰硕。有“绚丽多姿”之意,明代金檀《诗词曲语正诠》:“参差,状多姿也。”例如,三国魏左延年《秦女休行》:“平生衣参差,当今无领襦。”另外,嵇康《赠秀才人军诗》:“云网塞四区,高罗正参差。”此处的“参差”形容罗网之密。顾云柳诗:“带露含烟处处垂,绽黄摇绿嫩参差。”此处的“参差”形容鲜嫩的样子。梁武帝咏烛诗:“待我光泛滟,为君照参差。”此处的“参差”形容明亮。韩愈诗有“袍笏光参差”,刘禹锡诗有“阴风猎白草,旗槊光参差”。“光参差”即光闪闪之意。白居易诗:“山张屏幛绿参差。”“绿参差”,相当于绿葱葱之意。卢照邻诗:“戍城聊一望,雪花几参差。”“参差”描写雪花的晶莹灿烂。归纳起来,自汉魏至唐宋,“参差”这个词多用来形容质地、颜色、光泽之美好,所以,“楛矢何参差”的“参差”也应是这类意思。
原来,古代用来作箭竿的这种灌木“楛”,它的木质正是红色的。《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孔颖达疏:“楛,其形似荆而赤。”由此可知,“楛矢何参差”的意思应是:“(箭袋里的)楛木箭儿多红鲜!”这样,“整日里手执良弓”勤学苦练射箭技术,为后面的“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出神入化的射箭技能作了很好的铺垫。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诗歌的作者特别注意对人物形象的色彩调配——白马、金羁、赤箭——色彩多么鲜明,多么绚丽!所以,“(箭袋里的)楛木箭儿多红鲜”正好衬托了少年英雄的勃勃英姿和浪漫神采,这就与诗的意境和主题浑然一体了。
[作者通联:湖南怀化学院中文系]
汉语的构词习惯,两个表时间的语素一般只按并列或偏正关系组合成词,例如夙夜、晨昏、早晚,并列式;今天、翌日、旦日,偏正式。可是课文注释把“宿”解释成“平时”,把“昔”解释为“过去”,这样一来,从语义上看,“宿昔”不能构成并列、偏正或其他任何一种合乎汉语习惯的结构关系,即不能构成词或词组,当然也不能由它们组成句子,这就变得不伦不类了。
要弄清“宿昔”一词的意义和结构关系,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宿、夙二字的渊源关系。《逸周书·寤儆》:“戒维宿。”孔晁注:“宿,古文夙。”孔注是依照《说文解字》的说法。其实“宿”字本义为住宿,而甲骨文的“夙”字像人在月下做事,其本义是早的意思,二字的本义没有联系,所以,“宿”应是“夙”的同音假借字。例如,“夙愿”可写作“宿愿”,“夙儒”可写作“宿儒”,“夙世”可写作“宿世”等,就是这个道理。又如《辞源》“夙昔:《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玉台新咏》夙昔作‘宿昔’。”可见在古文献中“宿昔”与“夙昔”通用,“宿昔”即“夙昔”。另外,“宿昔”、“夙昔”是金文和《诗经》中的常用词。金文中“夙昔”多作“夙夕”、“夙夜”,如《大盂鼎铭文》中的“夙夕诏我一人燕四方”,《效尊》中的“效不敢不万年夙夜奔走扬公休”,《诗召南·行露》中的“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在这首诗中,“宿昔”应该是一个由反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的词。“宿”即“夙”,早。(《尔·释诂下》:“夙,早也。”)昔,晚。(《广雅·释诂四》:“昔,夜也。”)“宿昔”是日夜、一天到晚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夙昔:朝夕,日夜。《后汉书·张衡传·思玄赋》:‘共夙昔而不贰兮,固终始之所服也。’《文选》引作‘宿夜’。”张衡《思玄赋》中“共夙昔而不贰”一句,其源头应是金文《越王钟》“夙莫不贰”,“夙莫”就是“夙夜”之意,只是张衡把“夙莫(暮)”改为“夙昔”而已。由此可知“宿昔”、“夙夕”与“夙夜”、“夙莫”同义,这也就是《文选》把“夙昔”引作“宿夜”的原因。因此,“宿昔秉良弓”的意思,应该是“整日里手执良弓”。虽有“从前”、“往日”这个义项,然而与本诗意境不合,“往日手执良弓”只能表明主人公从前曾用过弓箭,却不能突出主人公酷爱练箭和练习射箭技术的勤苦,因此也就不能为后文的主人公具有高超的射箭技术作铺垫,后文所描写的高超的射箭技术便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一句也就成了游离于主题之外的闲笔。并且,把“宿昔”理解为“从前”、“往日”,从时间上来说,又与前文“少小去乡邑”的“少小”相抵牾,因为“少小”一词限定了整个第一部分所描写的内容,有了“少小”限定时间,就不能有“从前”、“往日”这样的时间概念,这是很明确的。
“参差”一词,一般词典中只有“长短不齐”和“乐器名”两个义项。除去“乐器名”这个义项以外,也就只剩下“长短不齐”一个义项了。这可能就是课文的注者注释失误的原因。其实“参差”一词的义项很多。它有“茂盛、繁多”的意思。例如,潘岳《闲居赋》:“灵果参差。”薛宗注:“参差,郁茂貌。”这个“参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累累”,形容果实丰硕。有“绚丽多姿”之意,明代金檀《诗词曲语正诠》:“参差,状多姿也。”例如,三国魏左延年《秦女休行》:“平生衣参差,当今无领襦。”另外,嵇康《赠秀才人军诗》:“云网塞四区,高罗正参差。”此处的“参差”形容罗网之密。顾云柳诗:“带露含烟处处垂,绽黄摇绿嫩参差。”此处的“参差”形容鲜嫩的样子。梁武帝咏烛诗:“待我光泛滟,为君照参差。”此处的“参差”形容明亮。韩愈诗有“袍笏光参差”,刘禹锡诗有“阴风猎白草,旗槊光参差”。“光参差”即光闪闪之意。白居易诗:“山张屏幛绿参差。”“绿参差”,相当于绿葱葱之意。卢照邻诗:“戍城聊一望,雪花几参差。”“参差”描写雪花的晶莹灿烂。归纳起来,自汉魏至唐宋,“参差”这个词多用来形容质地、颜色、光泽之美好,所以,“楛矢何参差”的“参差”也应是这类意思。
原来,古代用来作箭竿的这种灌木“楛”,它的木质正是红色的。《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孔颖达疏:“楛,其形似荆而赤。”由此可知,“楛矢何参差”的意思应是:“(箭袋里的)楛木箭儿多红鲜!”这样,“整日里手执良弓”勤学苦练射箭技术,为后面的“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出神入化的射箭技能作了很好的铺垫。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诗歌的作者特别注意对人物形象的色彩调配——白马、金羁、赤箭——色彩多么鲜明,多么绚丽!所以,“(箭袋里的)楛木箭儿多红鲜”正好衬托了少年英雄的勃勃英姿和浪漫神采,这就与诗的意境和主题浑然一体了。
[作者通联:湖南怀化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