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没有高山,就没有平地。”意思是事物的特点往往经过对比才会更加突出。用对比法写人,可以塑造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如见其人。那么,用对比法写人,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呢?
“这一个”和“那一个”对比,指把某个人与其他人对比,人物个性在相互比较中显而易见。
例如《谈礼貌》一文中,“牛皋向一位老者问路。他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去?’老人不但没给他指路,反而生气地骂他是个‘冒失鬼’。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老人见岳飞很有礼貌,便耐心地给他指路。”
作者通过对牛皋、岳飞问路时动作、语言的对比描写,表现了牛皋的傲慢无礼和岳飞的彬彬有礼,给人启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这一面”和“那一面”对比,指把同一个人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更加丰满。
《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介绍了霍金的不幸遭遇:“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又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功能。40年过去了,疾病已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文中还列举了他的伟大成就:“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他被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頓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
在巨大不幸的对比之下,霍金取得的累累硕果更加令人敬佩。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这一时”和“那一时”对比,指把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的表现、状态进行对比,在前后变化中表现人物。
比如《二泉映月》一文,前面写道,“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后文有一段用来对比的文字,“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小时候阿炳听不懂泉声,多年以后却从泉声中听出了那么多内容,作者通过对比突出了阿炳人生的坎坷,以及他对命运的顽强抗争。
“这一地”和“那一地”对比,指把人物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如在《两个“婷婷”》这一篇作文中,作者这样写道,“婷婷在学校,不但成绩好,而且很积极。为了写一篇发言稿,连饭都忘记吃了!劳动时,总是带头儿干脏活儿、重活儿。别人有什么疑难问题,她都会耐心讲解,直到对方懂了为止。婷婷连续四次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还是学校的大队委员呢!”接下来,作者话锋一转,“可是家里的婷婷就不一样了,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公主。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妈妈为她准备了面包、汽水、苹果……装了满满一包。可她却把小嘴儿一噘,不高兴地说:‘人家都带可口可乐,而我却带汽水,人家带高级奶油饼干,而我只啃那干巴巴的面包,哼!’说完,拉长个脸,躲进房间里生闷气去了。”
婷婷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对比鲜明,展现出她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可爱。
同学们,用对比法写人简单、实用,写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进行对比的材料应该存在共同的对比点,没有共同的对比点就没有可比性,也就无法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例如上文所举的《谈礼貌》一例,对比点是礼仪:牛皋没礼貌,岳飞有礼貌。试想,如果写牛皋的材料是表现他粗鲁无礼的,而写岳飞的材料是表现他精忠报国的,那么这两个材料便没有对比点,放在一起对比是很荒唐的。因此,运用对比法写人,首先要抓住人物特点找准对比点,然后紧扣对比点选择合适的材料。
为了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形成对比的材料应该围绕同一对比点展开相反、相对的描写。
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前向丈人胡屠户借赶考的路费,胡屠户这样挖苦他:“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的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种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然而,当胡屠户得知范进中举后,他的态度突变:“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第一段文字,侧重描写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他的冷嘲热讽;第二段文字,侧重表现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他的百般奉承。鲜明的对比,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
今后写人,大家不妨试一试对比法。用得巧妙,你笔下的人物也能跃然纸上!
“这一个”和“那一个”对比,指把某个人与其他人对比,人物个性在相互比较中显而易见。
例如《谈礼貌》一文中,“牛皋向一位老者问路。他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去?’老人不但没给他指路,反而生气地骂他是个‘冒失鬼’。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老人见岳飞很有礼貌,便耐心地给他指路。”
作者通过对牛皋、岳飞问路时动作、语言的对比描写,表现了牛皋的傲慢无礼和岳飞的彬彬有礼,给人启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这一面”和“那一面”对比,指把同一个人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更加丰满。
《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介绍了霍金的不幸遭遇:“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又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功能。40年过去了,疾病已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文中还列举了他的伟大成就:“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他被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頓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
在巨大不幸的对比之下,霍金取得的累累硕果更加令人敬佩。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这一时”和“那一时”对比,指把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的表现、状态进行对比,在前后变化中表现人物。
比如《二泉映月》一文,前面写道,“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后文有一段用来对比的文字,“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小时候阿炳听不懂泉声,多年以后却从泉声中听出了那么多内容,作者通过对比突出了阿炳人生的坎坷,以及他对命运的顽强抗争。
“这一地”和“那一地”对比,指把人物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如在《两个“婷婷”》这一篇作文中,作者这样写道,“婷婷在学校,不但成绩好,而且很积极。为了写一篇发言稿,连饭都忘记吃了!劳动时,总是带头儿干脏活儿、重活儿。别人有什么疑难问题,她都会耐心讲解,直到对方懂了为止。婷婷连续四次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还是学校的大队委员呢!”接下来,作者话锋一转,“可是家里的婷婷就不一样了,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公主。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妈妈为她准备了面包、汽水、苹果……装了满满一包。可她却把小嘴儿一噘,不高兴地说:‘人家都带可口可乐,而我却带汽水,人家带高级奶油饼干,而我只啃那干巴巴的面包,哼!’说完,拉长个脸,躲进房间里生闷气去了。”
婷婷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对比鲜明,展现出她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可爱。
同学们,用对比法写人简单、实用,写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进行对比的材料应该存在共同的对比点,没有共同的对比点就没有可比性,也就无法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例如上文所举的《谈礼貌》一例,对比点是礼仪:牛皋没礼貌,岳飞有礼貌。试想,如果写牛皋的材料是表现他粗鲁无礼的,而写岳飞的材料是表现他精忠报国的,那么这两个材料便没有对比点,放在一起对比是很荒唐的。因此,运用对比法写人,首先要抓住人物特点找准对比点,然后紧扣对比点选择合适的材料。
为了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形成对比的材料应该围绕同一对比点展开相反、相对的描写。
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前向丈人胡屠户借赶考的路费,胡屠户这样挖苦他:“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的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种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然而,当胡屠户得知范进中举后,他的态度突变:“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第一段文字,侧重描写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他的冷嘲热讽;第二段文字,侧重表现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他的百般奉承。鲜明的对比,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
今后写人,大家不妨试一试对比法。用得巧妙,你笔下的人物也能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