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分析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_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在翼状胬肉手术中,将胬肉切除后再移植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26例248眼翼状胬肉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2例122眼在术中将胬肉切除,并将部分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近角膜缘的巩膜创面上;对照组114例126眼在术中将胬肉头部从角膜面切除后将胬肉物转移并埋藏于下方球结膜下。两组术后随访2年。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翼状胬肉并有效防止其复发的好方法。
  【关键词】 角膜缘干细胞;翼状胬肉;手术治疗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61-02中图分类号:R 777.33文献标识码:A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但术后复发率可高达30%—70%。近几年,随着对角膜缘干细胞的深入研究,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翼状胬肉手术中被广泛应用。笔者对2001年10月至2005年6月期间收住院的112例122眼翼状胬肉施行胬肉切除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明显减少,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226例(248眼)均为我科收住院的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112例122眼,男52例58眼,女60例64眼,年龄46—76岁,平均58岁。对照组114例126眼,男53例60眼,女61例66眼,年龄45—74岁,平均56.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1%地卡因作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作结膜下浸润麻醉,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完成,手术主刀者均由作者一个人担任。两组均在显微镜下用15号圆刀离,深度达前弹力层,直至暴露巩膜,再沿胬肉的上下侧将球结膜剪开,切口长约5 mm,将胬肉及其下面的巩膜分开。术后均为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单眼遮盖。以下步骤两组不同:①观察组。将胬肉物中球结膜与其下增殖组织分离,距角膜缘5 mm剪断球结膜下增生物,距角膜缘4 mm剪断球结膜。于患眼颞上方取一包括角膜缘干细胞和相邻区球结膜的眼表移植片,大小约2×3.5 mm2,将植片放到显露出的巩膜面并尽量靠近角膜缘,展平植片,用10/0尼龙线准确对位间断缝合于浅层巩膜,以10/0尼龙线将球结膜切口固定缝合于浅层巩膜上。②对照组。在胬肉头部作褥式缝线,从球结膜下穿入,由下方穹窿结膜面穿出。拉紧缝线结扎,胬肉体部随之被转移并埋藏于下方球结膜下面。
  3.疗效标准 痊愈:手术区光滑洁净,结膜平复无充血,胬肉完全消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无新生血管和胬肉增生。复发:结膜充血明显,手术区有新生血管和胬肉增生。
  4.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结果
  1.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两组均未见前房反应、巩膜变化及全身反应,观察组发生流泪、异物感染17眼,浅层角膜炎4眼,并发症发生率为17.21%;对照组发生流泪、异物感染26眼,结膜创口愈合延迟10眼,浅层角膜炎10眼,并发症发生率为36.5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1.70,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2.术后复发率的比较 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随访,术后观察6—24个月,平均15个月。观察组复发7眼,复发率为5.74%,对照组复发22例,复发率为17.4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25,P<0.01),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讨论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可见光和紫外线的作用与胬肉的形成和发展有关[1]。干燥、炎症、接触风尘刺激及遗传因素对胬肉发病也有一定作用。紫外线照射可以诱发成纤维细胞发生转化,使细胞生长特性发生变化而具有侵袭性,能在角膜前弹力层与上皮基底层之间向角膜中心生长移行。紫外线还可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或缺乏[2]。翼状胬肉表现为呈三角形增厚的球结膜组织病变,其头部侵袭生长至角膜,体部位于睑裂区的一侧,大多生长在鼻侧。增生的组织肥厚、血管扩张。尤其是目前各种手术和各种药物治疗均未能从根本上阻止胬肉的复发。原始单纯的手术切除,使翼状胬肉复发率高达30—50%[3],因此,翼状胬肉的治疗难点是复发的问题。胬肉的治疗方法目前仍以手术为主。由于方法、操作各异,术后复发率相差很大,0.5%—50%不等,个别高达89%[4]。近几年研究提示翼状胬肉的复发与角膜缘干细胞功能不全密切相关[2,5,6]。当行常规胬肉转移+埋藏术后,角膜局部易形成角膜缘缺乏症,局部干细胞缺乏。采取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不但能为病变区角膜缘提供健康的上皮来源,使角膜恢复正常透明性,而且还为病变区结膜和巩膜提供正常的上皮干细胞,从而有效的阻止异常结膜源生组织增生,防止翼状胬肉复发。本术式的原理在于从根本上改善角膜上皮修复机制,植一小片角膜缘干细胞,通过干细胞的分裂增生和向心性移行,完成上皮修复过程。角膜缘干细胞为角膜上皮再生的来源,并有阻止新生血管和假性胬肉侵入角膜的作用[7]。其机理为:①大量的角膜缘干细胞可以使胬肉切除区角膜缘获得重建,恢复其向角膜供应干细胞,故以后胬肉切除区的上皮细胞非常稳定。②含有干细胞的角膜缘组织形成一道“堤坝”,阻止胬肉切除术后切断的结膜上皮下组织向角膜生长,有效地避免了胬肉的复发。
  本研究证实,与传统的胬肉转移+埋藏术相比,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有效地阻止翼状胬肉复发,有效地减少复发率。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系自体眼表组织移植,不存在移植排斥反应,手术简便安全、取材方便、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因此认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治疗翼状胬肉并有效防止其复发的最佳方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后检测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在化疗过程中的RMI及白细胞数(WBC)进
目的探讨防回吸手机对改善牙科治疗台水系统污染的成效,为牙科治疗台水系统污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口腔科新安装的16台牙科治疗台水系统进行细菌学调查分析,了解防回吸手机对
关键词 职业态度;护理专业;专科生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2—0226—03
【关键词】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治疗原则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602-04  中图分类号:R 274.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54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临床
【关键词】 湿润烧伤膏;微波;静脉炎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4-0507-02 中图分类号:R 472.9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72    静脉炎是输液中的常见并发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时要将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注入静脉中或在静脉内放置时间较长的硅胶管,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炎症反应,也可由于
【关键词】诊断学;教学质量;探索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1-0107-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是学习各门临床课和从事临床工作的基础[1],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其中的症状学和体格检查,是医学生认识疾病的钥匙。诊断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临床思维、实践技能的培养和临床实际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多
鼻内镜鼻窦手术开展之前,上颌窦炎症或肿瘤病变主要依靠经典上颌窦根治手术,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发展,经鼻道上颌窦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我科于2005~2008年在鼻内窥镜下施行下鼻道开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子痫;HELLP综合征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3-0370-02 中图分类号:R 7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3.071    HELLP综合征是1982年Weistein根据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溶血(hemolysis)、肝酶升高(elevated liver enzymes)、血小板
【摘要】目的 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的排痰效果。方法 将4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常温间断气道湿化法,观察两组的排痰效果、排痰次数、排痰时间。结果 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效果优于常温间断气道湿化法,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效果好、方法简单、节省人力,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排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确制取桩核模的临床方法。  方法 将493颗残根残冠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5颗用硅橡胶加自凝树脂棒取桩核模,对照组208颗用传统嵌体蜡取桩核模,两组进行临床效果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取桩核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用硅橡胶加自凝树脂棒取桩核模优于传统嵌体蜡取桩核模,用少量硅橡胶材料,就能达到硅橡胶精度,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值得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