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速城市化的背景环境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带动了对艺術市场的重视,同时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和氛围也有了新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于对丰富的精神生活追求的意识正在不断上升。在之前的城市规划中形成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现在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休憩空间和景观欣赏,在多样性、互动性和艺术性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艺术作为一个良好的纽带,与人和空间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相结合是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当代艺术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对人们开放的,可进入的空间。也是城市内人群汇集、交流物质、信息与情感的场所。其概念不仅包含室外的开放空间,也包含开放建筑物的部分室内空间。城市广场、街道、公园绿地、艺术馆、展览馆等,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居住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往如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的群体性居住形式逐渐消失,邻里之间的交流也慢慢减少。这样各自独立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更加急迫。公共空间成为了人们日常进行社交、娱乐活动、休息锻炼的主要场所,需求度和使用率都呈不断上升趋势。
艺术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无疑是连接人与空间关系的最好的桥梁。其中,当代艺术更是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空间形态,是城市公共空间与艺术结合的最好选择。主要方式包括:当代艺术表演活动,文化景观雕塑,当代艺术构筑物等。当代艺术作品不断打破以往传统艺术的界定和原有的表达方式,用一种更为开放和融合的形态加入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去。增强了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们与环境、空间的互动和体验。同时通过城市景观设计规划,也能打造良好的空间氛围来增加艺术品的人文情怀。
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空间被不断划分,出现了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公共空间。以往政府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中艺术性的体现并没有进行重视。主要是通过在一些大型的广场和重要的节点处进行城市雕塑的布置。这种城市雕塑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主要作用是在于反应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重要历史事迹,作标志性作用。例如青岛五四广场上的大型雕塑——“五月的风”。这个雕塑建成于1997年,高30米,直径27米,重约500吨,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钢材料城市雕塑。整个雕塑选用了极具色彩冲击力的大红色,采用“风”这一元素的特征,采用螺旋向上的造型形态。由于青岛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五四广场和这一雕塑的设计都是建立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上。设计者黄震曾表示:“雕塑造型既像火炬,又像升腾中的旋风,意味着五四运动是点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是席卷全国的爱国主义飓风。”[1] 这个大型的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广场的主体中心,不仅可以起到装饰公共空间环境的艺术作用,更是通过用当代艺术的表现形态来宣扬我国重要的红色历史。对当地的居民以及外来的游客都起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法国巴黎皇家宫殿前的开放空间中,首先映入人们眼中的是200多个高矮各异的大理石柱。
这是法国当代艺术家丹尼尔·布伦设计的一个当代艺术装置。这些大理石柱完成与1986年,名为“两个平台”。它们由黑白相间的竖向条纹作为装饰,一排排整齐的树立在荣誉庭的空地之上。在形态设计上,设计师选用了历史上皇家建筑中最常见的柱体元素,与场地四围的皇家宫殿的柱廊形成呼应。这种对传统元素进行提取和再设计的方式对历史空间进行了新的解读。在起到历史建筑保护作用的同时,让人们更自然和紧密的与历史建筑进行互动。在柱体元素的基础上,打破传统重复形态的稳重感,让柱子呈现高低不同的形态。不行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亲近感,也能开发人们与柱体进行不同的互动方式。在颜色上,设计师选用了沉稳而不失重点的黑白两色。黑色与白色的强烈对比,让这些石柱从周边历经风雨的灰黄基调中跳脱出来,成为了空间中的亮点,尤为引人注目。与“五月的风”相比,“两个平台”同样起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
而两者同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装置,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两个平台”更注重公共空间中人们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性。它的存在打破了历史建筑庄重肃穆的空间环境,打造了一个易接近的,供人们休息和玩耍的娱乐空间。使人们与历史遗迹更为贴近,同时也赋予历史空间鲜活的生命力。
当代艺术元素的加入给城市公共空间增添了特殊的活力,而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规划,同样可以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的效果。以城市公共空间典型案例——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设计为例。纽约高线公园是由一条废弃高架铁路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间。这条总长约2.4公里的高架路跨越了纽约的23个街区,同时将肉类加工区、西切尔西区及地狱厨房/克林顿区这三块重要地区连接在了一起。二期项目从北部西切尔西区的20街跨越到位于30街的西侧火车调度场的起始位置,该路段本身便具备了不一样的特点。与一期路段比较起来,二期路段更为狭窄、笔直。道路两旁历史仓库、住宅楼和新开发项目混杂分布,联系也更加重要。设计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哪些区域是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各种自发性的艺术活动。在高线公园主要场地走道中,随处可见的公共艺术品,例如Sarah Sze创作的艺术装置“静物与风景”。走道两侧的区域也常有临时性的公共艺术表演和常住的画廊等艺术体。例如在建筑立面上的消防梯上,艺术家们进行表演,高线公园上的行人则为观众。没有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票价,一切都是那么随意而又充满艺术性。在改造废弃铁路的同时,特殊的公共空间形态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场所,潜移默化中带动了周边区域的整体艺术发展。场地的周边环境和空间氛围使得该区域成为纽约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街区。
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艺术对生活的影响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会在空余时间进行艺术活动,例如参观艺术展览,学习绘画和手工技能,参加艺术讲座等等。与传统艺术不同,当代艺术不止是一种表现的技术和方法,更多的贴近人们,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艺术不再凌驾于日常生活之上,而是面向更广大的群众,融入我们的生活,与社会进行互动。而在现代背景下不断发展的公共艺术更能起到融合人、生活、社会和城市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个多样性的共享空间,作为一个载体,可以促进人们与艺术的交流。另一方面,艺术的吸引力和创造力也成就了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从艺术到空间、从空间到艺术,两者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刘培翔.基于现代文化背景下雕塑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创新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8.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当代艺术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对人们开放的,可进入的空间。也是城市内人群汇集、交流物质、信息与情感的场所。其概念不仅包含室外的开放空间,也包含开放建筑物的部分室内空间。城市广场、街道、公园绿地、艺术馆、展览馆等,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居住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往如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的群体性居住形式逐渐消失,邻里之间的交流也慢慢减少。这样各自独立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更加急迫。公共空间成为了人们日常进行社交、娱乐活动、休息锻炼的主要场所,需求度和使用率都呈不断上升趋势。
艺术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无疑是连接人与空间关系的最好的桥梁。其中,当代艺术更是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空间形态,是城市公共空间与艺术结合的最好选择。主要方式包括:当代艺术表演活动,文化景观雕塑,当代艺术构筑物等。当代艺术作品不断打破以往传统艺术的界定和原有的表达方式,用一种更为开放和融合的形态加入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去。增强了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们与环境、空间的互动和体验。同时通过城市景观设计规划,也能打造良好的空间氛围来增加艺术品的人文情怀。
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空间被不断划分,出现了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公共空间。以往政府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中艺术性的体现并没有进行重视。主要是通过在一些大型的广场和重要的节点处进行城市雕塑的布置。这种城市雕塑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主要作用是在于反应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重要历史事迹,作标志性作用。例如青岛五四广场上的大型雕塑——“五月的风”。这个雕塑建成于1997年,高30米,直径27米,重约500吨,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钢材料城市雕塑。整个雕塑选用了极具色彩冲击力的大红色,采用“风”这一元素的特征,采用螺旋向上的造型形态。由于青岛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五四广场和这一雕塑的设计都是建立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上。设计者黄震曾表示:“雕塑造型既像火炬,又像升腾中的旋风,意味着五四运动是点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是席卷全国的爱国主义飓风。”[1] 这个大型的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广场的主体中心,不仅可以起到装饰公共空间环境的艺术作用,更是通过用当代艺术的表现形态来宣扬我国重要的红色历史。对当地的居民以及外来的游客都起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法国巴黎皇家宫殿前的开放空间中,首先映入人们眼中的是200多个高矮各异的大理石柱。
这是法国当代艺术家丹尼尔·布伦设计的一个当代艺术装置。这些大理石柱完成与1986年,名为“两个平台”。它们由黑白相间的竖向条纹作为装饰,一排排整齐的树立在荣誉庭的空地之上。在形态设计上,设计师选用了历史上皇家建筑中最常见的柱体元素,与场地四围的皇家宫殿的柱廊形成呼应。这种对传统元素进行提取和再设计的方式对历史空间进行了新的解读。在起到历史建筑保护作用的同时,让人们更自然和紧密的与历史建筑进行互动。在柱体元素的基础上,打破传统重复形态的稳重感,让柱子呈现高低不同的形态。不行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亲近感,也能开发人们与柱体进行不同的互动方式。在颜色上,设计师选用了沉稳而不失重点的黑白两色。黑色与白色的强烈对比,让这些石柱从周边历经风雨的灰黄基调中跳脱出来,成为了空间中的亮点,尤为引人注目。与“五月的风”相比,“两个平台”同样起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
而两者同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装置,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两个平台”更注重公共空间中人们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性。它的存在打破了历史建筑庄重肃穆的空间环境,打造了一个易接近的,供人们休息和玩耍的娱乐空间。使人们与历史遗迹更为贴近,同时也赋予历史空间鲜活的生命力。
当代艺术元素的加入给城市公共空间增添了特殊的活力,而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规划,同样可以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的效果。以城市公共空间典型案例——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设计为例。纽约高线公园是由一条废弃高架铁路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间。这条总长约2.4公里的高架路跨越了纽约的23个街区,同时将肉类加工区、西切尔西区及地狱厨房/克林顿区这三块重要地区连接在了一起。二期项目从北部西切尔西区的20街跨越到位于30街的西侧火车调度场的起始位置,该路段本身便具备了不一样的特点。与一期路段比较起来,二期路段更为狭窄、笔直。道路两旁历史仓库、住宅楼和新开发项目混杂分布,联系也更加重要。设计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哪些区域是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各种自发性的艺术活动。在高线公园主要场地走道中,随处可见的公共艺术品,例如Sarah Sze创作的艺术装置“静物与风景”。走道两侧的区域也常有临时性的公共艺术表演和常住的画廊等艺术体。例如在建筑立面上的消防梯上,艺术家们进行表演,高线公园上的行人则为观众。没有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票价,一切都是那么随意而又充满艺术性。在改造废弃铁路的同时,特殊的公共空间形态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场所,潜移默化中带动了周边区域的整体艺术发展。场地的周边环境和空间氛围使得该区域成为纽约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街区。
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艺术对生活的影响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会在空余时间进行艺术活动,例如参观艺术展览,学习绘画和手工技能,参加艺术讲座等等。与传统艺术不同,当代艺术不止是一种表现的技术和方法,更多的贴近人们,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艺术不再凌驾于日常生活之上,而是面向更广大的群众,融入我们的生活,与社会进行互动。而在现代背景下不断发展的公共艺术更能起到融合人、生活、社会和城市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个多样性的共享空间,作为一个载体,可以促进人们与艺术的交流。另一方面,艺术的吸引力和创造力也成就了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从艺术到空间、从空间到艺术,两者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刘培翔.基于现代文化背景下雕塑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创新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