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向着多样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突破了学科之间的沟壑,使语文渗透在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综合性学习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对语文知识进行应用,将其运用在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上,并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索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构建综合性学习课堂,将创新教学方法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综合性学习模式的特点
1.学科性
综合性学习模式的核心,就是让小学生能够拥有综合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综合性学习的学科性特点得到了凸显,是基于语文学科而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发展,并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2.综合性
综合性学习模式的“综合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即实现写字、阅读、写作、口语四个方面语文素养的综合运用;其次,应实现语文目标的综合,不应将目光局限在各个年级的教学大纲中,应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可以跨越年龄、教学大纲来接触更多的语文知识;再次,要实现语文知识的跨学科应用,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能够具备较高的效率,并在社会生活中感悟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最后,应实现学习方式的综合,不应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而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积极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3.开放性
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式中,将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语文知识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让语文知识随着学生的生活阅历而不断丰富和提升。同时,综合性学习致力于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能够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提升,能够根据自己的求知需求来自主设计实践活动,对周围事物进行分析和探索,亲身参与到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综合性学习模式
1.增加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光掌握好课本和大纲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语言积累,从而顺利地进行语言交流、阅读和写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为学生补充课文以外的知识,增加趣味性的小知识、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我给江主席鲜花》时,教师在完成大纲任务之后,可以多给学生介绍香港的过去和现在。了解香港回归的前前后后。通过观看回归视频认识香港、认同香港,也了解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意思,增加课外积累。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综合性学习模式注重对语文知识的实践,但是小学生长期待在教室中,缺乏生活体验,在课文中读到很多句子时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上社会,用亲身经验来感受文章中的段落和句子,从而受到感染,产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带领学生阅读课外文章《柳树醒了》时,很多小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柳树,也不知道柳絮纷飞的样子,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难题。因此,教师可以在春天带领学生去踏青,观察路边、公园中的柳树,找出柳树长枝桠、绿色叶子、白色柳絮的特点,并了解到柳树是在春天变绿的,也是小朋友成长的季节,因此文章中才会提到“柳树跟孩子们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长高了。”
3.将其他学科融入语文教学当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重点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适当地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展现学科之间的相通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艺术元素,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与语文之间的相通性,例如,在学习诗歌《静夜思》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音乐《二泉映月》,通过二胡的演奏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思乡之情,产生丰富的联想,将自己的情感带入诗歌当中,从而产生共鸣,能够让学生结合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较好地整合了知识与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将课堂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实践,也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因此,我们应注重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模式的构建,促进小学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许岚岚.构建小学语文高段综合性学习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
编辑 温雪莲
一、综合性学习模式的特点
1.学科性
综合性学习模式的核心,就是让小学生能够拥有综合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综合性学习的学科性特点得到了凸显,是基于语文学科而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发展,并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2.综合性
综合性学习模式的“综合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即实现写字、阅读、写作、口语四个方面语文素养的综合运用;其次,应实现语文目标的综合,不应将目光局限在各个年级的教学大纲中,应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可以跨越年龄、教学大纲来接触更多的语文知识;再次,要实现语文知识的跨学科应用,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能够具备较高的效率,并在社会生活中感悟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最后,应实现学习方式的综合,不应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而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积极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3.开放性
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式中,将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语文知识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让语文知识随着学生的生活阅历而不断丰富和提升。同时,综合性学习致力于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能够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提升,能够根据自己的求知需求来自主设计实践活动,对周围事物进行分析和探索,亲身参与到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综合性学习模式
1.增加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光掌握好课本和大纲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语言积累,从而顺利地进行语言交流、阅读和写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为学生补充课文以外的知识,增加趣味性的小知识、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我给江主席鲜花》时,教师在完成大纲任务之后,可以多给学生介绍香港的过去和现在。了解香港回归的前前后后。通过观看回归视频认识香港、认同香港,也了解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意思,增加课外积累。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综合性学习模式注重对语文知识的实践,但是小学生长期待在教室中,缺乏生活体验,在课文中读到很多句子时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上社会,用亲身经验来感受文章中的段落和句子,从而受到感染,产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带领学生阅读课外文章《柳树醒了》时,很多小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柳树,也不知道柳絮纷飞的样子,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难题。因此,教师可以在春天带领学生去踏青,观察路边、公园中的柳树,找出柳树长枝桠、绿色叶子、白色柳絮的特点,并了解到柳树是在春天变绿的,也是小朋友成长的季节,因此文章中才会提到“柳树跟孩子们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长高了。”
3.将其他学科融入语文教学当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重点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适当地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展现学科之间的相通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艺术元素,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与语文之间的相通性,例如,在学习诗歌《静夜思》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音乐《二泉映月》,通过二胡的演奏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思乡之情,产生丰富的联想,将自己的情感带入诗歌当中,从而产生共鸣,能够让学生结合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较好地整合了知识与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将课堂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实践,也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因此,我们应注重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模式的构建,促进小学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许岚岚.构建小学语文高段综合性学习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