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ngress 游戏规则
1. 用谷歌账号进入游戏,选择阵营。游戏基于真实地图定位,玩家可接收附近特工的行动、会话信息。
2. 玩家通过移动,搜集地图上的XM能量,所有行动均会损耗XM。
3. 门泉颜色代表当前所属阵营,玩家在门泉附近40米内,可对其进行操作:
a) 入侵:根据入侵门泉的等级,可获得相应等级道具;
b) 部署:占领中立门泉,为己方门泉补充谐振器;
c) 充能:谐振器能量会随时间衰减至毁灭,玩家可消耗XM可为其充能,当拥有该门泉钥匙时,可远程为其充能;
d) 增强:为己方门泉放置各类Mod,有增强防御、增强钥匙使用距离等功能;
e) 创建控制场:当两个门泉均被放满谐振器,可消耗一枚目标门泉钥匙将其与所在门泉相连,当3个门泉被连成三角形时,控制场产生,控制场面积与阵营计分实时相关;
f) 开火:破坏敌方门泉谐振器,继而破坏连线和控制场。
上篇
极客们的地图新玩法
位于北京东四环的红领巾公园看起来没有什么不一样。晚上7点后,附近的老年人如潮水般涌入这里,沉浸于广场舞的海洋中。鲜有人注意到,有那么几双眼睛盯在手机的年轻人,跌跌撞撞地穿过广场舞的大纵队,绕着人工湖一圈圈行走。只是日子长了,交谊舞广场入口查票的大爷,会看在一个有着家乡口音的孩子的面儿上,给这些手机屏幕上闪着幽幽绿光的人放行通过。但大爷真不理解:玩个手机咋还得走来走去的?
然而正如Ingress官网上最醒目的那句话:The world around you is not what it seems。舞兴正酣的游客并不知晓,在红领巾公园真实的地图上,还叠加着另一层世界,在那里,人类岌岌可危,要为命运做出严肃的选择,公园里的每一座雕塑,每一座凉亭,都是这个名叫Ingress的世界里的“门泉”(Portal)。
门泉由玩家扮演的特工(Agent)拍照上传创建而成,游戏基于真实的谷歌地图数据,通过GPS获知玩家所在位置。玩家也只有在距离门泉40米以内时,才能对其进行操作,如入侵(Hack)门泉获得道具,为其放置谐振器(Resonator)及防护盾增强防御,创建连接,形成三角形的控制场(Field)。
所以,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拿着手机行走,时而低头,时而张望,走位飘忽,专注绿化带,贴着墙角走,你几乎可以肯定他在玩Ingress。
这款由Google内部创业公司Niantic Labs开发的移动游戏,经过长达一年的测试,于2013年12月正式在Android平台推出,并于今年7月登陆iOS平台。2014年9月,Ingress在Google+的一篇日志透露,去年全球共有超过700万用户安装了Ingress应用,超过3万玩家参与了Ingress在全球各地举办的同城战役“Anomaly events”。

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Ingress是一种小众的、难以理解的事物。在国内,由于谷歌服务基本被屏蔽,进入游戏需要手机连接VPN,这更拉开了它与大众的距离,只能在极客小圈子中流行。那么,玩Ingress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一款让你到户外结识朋友的“脱宅游戏”
“又热又刺眼,这就是太阳吗!?为了进行任务,我的人生第一次看见了太阳!”在Google Play中,用户Danny Lin留下了这样一则评价。
刚接触Ingress的游戏玩家,总是感慨不知不觉就已走得两腿发麻,或是在游戏的指引下,发现附近竟然还有一些从未发现的有趣地方。

Afio就是这样一名玩家,以前朋友对他的印象是“不出门,根本叫不出来”。虽然他已在北京生活多年,但去过的地方加起来也没有玩Ingress的这三个月多。他的Ingress数据显示,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他已经行走了近500公里。空闲的时候,他经常背着至少三块移动电源,穿上轮滑鞋,去各大公园、高校、商业街游历,积攒访问成就。意外的是,这让他最近渐渐对城市和建筑萌生了兴趣,开始观看一些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
最近,Afio还打算去一趟八宝山。Ingress在9月底更新的新版本中加入了“任务”(Missions)玩法,由玩家发布某一区域的解谜观光任务。以北京为例,除了颐和园、王府井等一些经典观光地点,还有一则颇为奇葩的 “慰问老同志”任务。Afio大概就是冲着这个去的。
Ingress的神奇之处,不只在于成功拽开了玩家的腿。这一年来,资深玩家bigError通过在游戏中细心观察,几乎了解北京朝阳区的所有活跃玩家:他们住在哪里、在什么位置上班、一般什么时段出来活动。bigError告诉《商业价值》记者:“玩这个游戏一段时间后,你总会与附近其他玩家碰面。”
要知道,很多以同城交友为目的的社交应用,最后总是“缘悭一面”,很难落地到线下。Ingress却借助虚拟现实游戏的优势,通过巧妙的游戏机制,让玩家间的真实互动成为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当Ingress玩家与同伴一起行动时,会增加许多便利。如创建多重控制场需要不同门泉的钥匙若干,而在一段时间内,单个玩家所能获得的某个门泉的钥匙是有限的,两个人合作会让行动更为高效。
随着游戏深入,玩家级别提升,需要入侵更高级的门泉,获取高级的道具,这时就需要同附近玩家共同合作,如创建最高级的8级的门泉,就需要八名8级特工共同合作。 红领巾公园被玩家戏称为“农场”,在这个不大的公园里,密布着60座门泉。9月的某个晚上,启蒙军(Enlightened,简称“绿军”)的特工相约在这里,将所有门泉都升到8级。所有人必须一鼓作气,满仓而归,否则也许很快会有另一群玩家前来摧毁这一切。他们是来自另一个阵营的抵抗军(Resistance,简称“蓝军”)。
为玩游戏,临时决定来一场自驾游
根据剧情,玩家需要在游戏初始时做出阵营选择。在浏览器打开Ingress Inter Map,你会看见除了非洲中部、朝鲜、以及南极大陆等人烟绝迹的地方,地球上的陆地几乎全部被蓝绿两色覆盖了。两个阵营相互较量,争夺门泉,创建尽量大的控制场。系统会根据双方控制场的所覆盖的面积和人口密度计算得分(MU)。
最近北京绿军的优势有些明显,9月底,绿军得分高达220万,几乎十倍于蓝军。
“红领巾公园连续五周起8级Portals,第五周的成果直接留到了第六周,蓝军无力抵抗。”作为这一农场最早的耕耘者,Nihiler不无骄傲地说。
临近国庆长假,Nihiler在筹备另一项可怕的计划。下班后,他穿过半个北京城,同其他玩家交换门泉钥匙,谋划着趁假期旅游回家的机会,以张家口、呼和浩特、朔州、阳泉、秦皇岛、赤峰等城市为顶点,用绿色的区域将整个北京包围起来。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去年我只差几分钟没连上,被蓝军挡住了。”由于门泉之间的连线不能交叉,在人口大规模流动的长假里,这一计划充满变数。
Nihiler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拼韧性的游戏,为了这一刻,他一年前就在老家申请了门泉,并在不久前一次回家时带回了钥匙。
玩家的热情是Ingress开发者也始料未及的。Google Earth的创始人之一,现担任Niantic Labs负责人的约翰·汉克(John Hanke)坦言,他们最初是打算创建一些群组,让用户加入,以形成较为传统的游戏家族体系。但在他们着手这样做之前发现,许多用户已经通过专用的Google+信息页,发展出了地区性的小圈子。这样的小圈子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每个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和战略,其中一些明显具有战略上的优势,有的将地区拆分成小块,将门泉看守责任分配下去,有些则组织大家骑行,灵活迅速地占领广大区域。
Nihiler的国庆长假计划只实现了西边的一半,而东边的区域,被蓝军一条承德至唐山的连线阻挡了下来。
10月3日,北京并没有被绿军包围,而是被蓝军结结实实地覆盖了。
所有北京玩家打开游戏的一瞬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查看地图或与其他玩家相互确认。在蓝军的覆盖下,所有北京玩家无法再创建出哪怕一条连线。有蓝军得意地描述:“在无边的蓝色的海洋中,红领巾公园就像一棵飘摇的水草”。
不过,这种情形只持续了一天。10月4日,就有北京绿军玩家自驾去了承德,摧毁了蓝军的控制场。
出生于互联网、成长于移动时代的虚拟现实游戏
Ingress并不是第一款侵入式虚拟现实游戏(Alternate reality game,简称ARG),后者的诞生,也并非这两年的新鲜事物。早在2004年,知名游戏设计师简·麦戈尼格尔(Jane McGonigal)就曾为Xbox和《光晕2》游戏的推广设计过一款名为“我爱蜜蜂”(I love bees)的ARG。在游戏中,世界各地的玩家的心被一个遭到黑客攻击的网站所牵引,随着剧情的展开,网站可能给出几百组定位坐标和时间编码,让玩家自行破译。当玩家及时找到正确的线下地点,就会在附近的投币式公共电话亭接到来电。玩家通过电话与游戏人物互动,并从广播剧式的演绎中获得更多推动故事前进的线索。这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活动,在历时3个月的游戏过程中,共有超过300万人浏览了“我爱蜜蜂”网站,成千上万的玩家亲身参与了游戏。
简·麦戈尼格尔在接受访谈时曾说,自己虽然是角色设定和任务脚本的创作者,但所谓的故事,是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守候与期待,激情与燃烧的好奇心,关于玩家如何跨越国境千里迢迢赶来,如何放下手边工作求老板网开一面,或是给一位久未联系的远房亲戚打电话请他替自己前往某处……她坚信,游戏的本质不是练级、打点、赶进度,游戏的本质是体验。
10年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ARG玩家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全新的体验,智能移动终端成为了玩家身体的延伸,借助精确的GPS定位系统,缝合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可以说,虚拟现实游戏出生于互联网,成长于移动时代。它的黄金时代将在何时到来,将取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而这些,是属于下一个时代的故事。
下篇
Ingress能为谷歌带来什么?
诚然谷歌拥有一系列奇葩项目:谷歌气球、太平洋海底光缆、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这些项目都有着清晰的意图。但Ingress呢?
在Ingress发布之初,人们就猜测,这是一款披着游戏外衣的数据众包采集项目。世界各地的玩家疯狂地上传了大量地理景观数据,谷歌还可将玩家从A点到B点的行走路线,甚至步速,收集起来进行分析,用于完善谷歌地图服务。所以,Ingress社区规则特别强调了,玩家要遵守人类世界规则,换言之,不能走的路别走,不能翻的墙别翻,这样谷歌才能将玩家数据,让步行导航更为精准。
这种猜测有其道理,但还远不能说明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收集数据,Ingress大可不必设计出如此复杂的游戏剧情。2013年初,谷歌就与畅销作家托马斯·格林尼亚斯(Thomas Greanias)合作推出了游戏官方小说《The Alignment》。这一年来,Ingress在YouTube发布了近200则视频,每周都有向玩家报道游戏剧情进展的日志和微电影公布。更不用说定期在全球各地城市举办大型竞赛和交流活动,这些事情没有一样是随随便便能做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Ingress已成为谷歌最酷极客文化的通行证。当玩家通过Ingress黏合成一个群体,也将谷歌的种种服务串联了起来:玩家之间首选的社交平台是Google+,即时聊天选用环聊,通过谷歌在线表格统计活动人数,再用谷歌日历发起活动邀请……Android平台的Ingress应用也因比iOS具备更完善的功能,更受玩家青睐。难道Ingress像10年前Xbox的“我爱蜜蜂”一样,是谷歌组织的一场酷感十足的自我营销?
既然Ingress可以让玩家成群结队地走到户外,那么如果把Ingress和谷歌自身的本地消费和在线旅游业务结合到一起呢?这恐怕不能用“020”一词来概括了,因为在虚拟现实世界里,已经没有了线上和线下的界限。Ingress当然可以在分析出有多人行动并且步速放慢之时,让地图上出现了一张附近的餐厅优惠券;在玩家热血上涌不顾一切地开车去往郊外摧毁一个对手的门泉时,提醒他预订一间附近的酒店……事实上,早在测试期间,Ingress就曾与纽约地区的连锁药店Duane Reade进行过合作,把玩家吸引到这家药店周围进行解谜。
看似什么也没做Ingress,其实有着超大的想象空间。
进军虚拟现实领域的一处伏笔
也许这条新闻可以让我们从无边无际的猜想中找到方向。10月14日有科技博客报道,谷歌将领投一笔总额5亿美元的融资,对象则是虚拟现实技术公司Magic Leap。这家技术公司的CEO罗尼·阿伯维茨(Rony Abovitz)语出惊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都已是过时的说法。” 他透露,Magic Leap可提供比Oculus更真实的3D体验,计划让用户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看到栩栩如生的3D物体,他称这项技术为“电影现实”(cinematic reality)。
随着显卡性能的提升和可穿戴设备大潮的到来,虚拟现实,这一看似遥远的概念,已成为海外科技巨头们押注未来的必争之地。2014年3月,Facebook斥资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厂商Oculus。10月22日,马克·扎克伯格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用笨拙的中文讲道:“所有人用手机以后,我相信下个平台是虚拟现实。”


除此之外,游戏主机厂商们也在虚拟现实领域摩拳擦掌,以期拯救日渐式微的主机游戏市场。10月,微软公布的RoomAlive技术,可在客厅中创建一个可互动的虚拟现实环境。同期,索尼宣称PlayStation 4的虚拟头戴式项目“梦神计划” (Project Morpheus)已基本完成开发工作,正在进行关于社交体验的研究。
虽然谷歌已推出了谷歌眼镜,但目前来看,在迈向虚拟现实的道路上,这款不成熟的产品很难独自担当大任。在今年6月的Google I/O大会中,甚至没有出现谷歌眼镜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在大会现场派发的由纸板、磁石、双凸透镜组成的Cardboard 3D“眼镜”。比起1500美元的谷歌眼镜,这个成本仅需2美元的纸盒听起来就像个玩笑,但与智能手机组合后,这款产品可使人获得VR设备的沉浸式体验。
也许,谷歌已经意识到,在进军虚拟现实的道路上,不能仅依靠谷歌眼镜这样高贵冷艳的产品。谷歌必须考虑,当虚拟现实技术日趋成熟时,将如何与Facebook、微软、索尼竞争?在VR产业链形成、体验真正完善之前,如何打动普通用户去佩戴一个全新的VR硬件?
Ingress也许不是答案的全部,但拥有超高忠诚度的热情玩家,必定能给谷歌增加一些底气。事实上,玩家一直非常期待能将Ingress搬上谷歌眼镜。
Niantic Labs从今年年初开始酝酿另一款基于地理定位的虚拟现实游戏:Endgame。10月7日,哈伯柯林斯出版集团推出了由畅销作家詹姆斯·弗雷(James Frey)与尼尔斯·约翰逊-谢尔顿(Nils Johnson-Shelton)共同创作的游戏同名三部曲小说中的首部《Endgame:The Calling》。书中谜题与游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每一部小说中,都蕴藏着一笔巨额奖金,等待读者破解,而读者获得奖金的过程,也将被拍摄成微电影在YouTube播出。这个故事的电影版权已经被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买下。Endgame将是一个完全综合的体验,小说、游戏、电影多管齐下,再加上社交媒体不断延展故事的边界,让玩家真正感到自己生活在游戏世界中。
如果这一项目成功,将继续为谷歌筛选出大量粉丝和虚拟现实游戏爱好者,他们会愿意每天戴着谷歌的VR设备在街上行走,这是目前谷歌员工都不太愿意做的事。
关于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如何走进大众,罗尼·阿伯维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玩游戏只是小甜点。我们真正的市场在于人们每天都在做的那些事情。比起把手机从兜里掏来掏去,我们想要创造的体验是全天候的;不管你是去看病还是开会还是出去逛街,在某一时刻,你会忽然感到,自己在被来自互联网的所有智慧加持着。”
为一小部分人迈入虚拟现实时代提供入口,也许这才是Ingress最大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