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养鸡业的发展,蛋壳质量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因为它不仅直接决定着商品蛋的破损率、影响蛋鸡生产效益,还与种蛋的孵化率、雏鸡质量等密切相关。由此可见,蛋壳质量是衡量种鸡和蛋鸡生产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引起蛋壳质量下降的原因较多,下面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蛋壳质量下降的原因
1. 鸡群周龄较大
随着鸡群周龄的增加蛋重越来越重,而蛋壳质量也会发生变化。一般进入产蛋后期(36周龄后),鸡群对钙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且蛋壳腺体内碳酸酐酶活性开始减弱,会影响蛋壳的钙化过程,所以蛋壳的强度和厚度会随着周龄的增加而下降,从而导致蛋壳质量逐渐变差。此外,产蛋后期鸡只的造血机能和其他的生理代谢机能也开始衰退,色素合成不足,这样蛋壳颜色比产蛋前期会明显变浅。
2. 环境条件不适宜
①舍温过高或过低。产蛋期鸡群最适宜的温度是18~24℃。当舍温高于30℃时,鸡群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这样会破坏体内的营养平衡;同时鸡因没有汗腺只能通过呼吸道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来散热,致使体内酸碱平衡紊乱,甲状腺机能下降,血液中钙含量下降,鸡群容易产薄壳或软壳蛋。当舍温低于5℃时,鸡群的采食量也会降低,蛋壳会变薄、变脆,强度降低。
②湿度大和通风不良。 当舍内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时,会使舍内有害气体尤其是氨气的浓度较高,致使鸡只发生呼吸性氨中毒、体内较多的二氧化碳流失,这样形成碳酸钙的碳酸根离子就会不足,影响对钙的吸收,导致鸡群产薄壳蛋。
③光照时间和强度不适宜。产蛋期鸡群所需的光照时间为12~16小时,光照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会降低蛋壳质量、增加蛋的破损率,光照时间缩短或强度较小有利于保持环境安静和蛋壳的形成,可以提高蛋壳质量,减少破损蛋,但是光照时间过短或强度太小又会抑制性激素的分泌,导致产蛋率下降。
3. 鸡群发病或中毒
引起蛋壳质量下降的主要疾病有: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鼻炎等,当鸡群发生这些疾病时,病毒或细菌会攻击输卵管并造成损伤,蛋壳质量会随着疾病的发生直线下降。另外,鸡群感染球虫病或坏死性肠炎后会对鸡只的消化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营养物质的吸收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生殖系统萎缩、蛋壳质量下降。
饲料中霉菌毒素超标时会刺激鸡只胃肠黏膜出血和发炎,这样鸡群的采食量明显降低,还会导致钙、磷吸收不良和蛋壳钙化不全、变白、变薄等。此外,在产蛋期使用磺胺类药物,即使不增加使用剂量,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也会使蛋壳变薄影响蛋壳质量,同时超量使用抗生素也会产生蓄积作用,破坏蛋壳腺体的作用机制,影响体内钙的代谢和吸收,降低蛋壳质量。
4. 营养缺乏
如果鸡群在见蛋前后未能将育成料及时更换为产蛋料,这样鸡群开产后就会产生大量的薄壳蛋和软壳蛋。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做好用料计划,及时更换产蛋料,预防因饲料中钙不足使鸡只在开产前不能储备足够的钙源,进而影响蛋壳质量。
饲料中磷的含量不仅与蛋壳弹性有关,还会影响钙的代谢与吸收,由于蛋黄中含有较多的磷,所以产蛋鸡对磷的需要会更多,一般要求总磷量为0.6%,有效磷为0.5%。饲料中磷含量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钙磷比例,进而使钙的吸收发生障碍,最终导致蛋壳变薄、变软。
维生素D3是蛋壳形成所必需的,因其参与钙和磷代谢的全过程。如果缺乏维生素D3,饲料中钙、磷的吸收和代谢就会产生障碍,导致产薄壳蛋和软壳蛋。
二、蛋壳质量下降的预防措施
1. 产蛋后期料要提高钙含量和降低蛋白含量
产蛋后期鸡群对钙的吸收能力降低,导致蛋壳质量变差,为此应适当提高饲料中钙含量,一般生产中粗粒石粉的添加量由产蛋前期的7.5%提高到8.5%,钙的含量由3%提高到3.2%,这样才能满足鸡群对钙的需求,从而提高蛋壳质量。
产蛋后期随着鸡群食量的增加和产蛋率的降低,蛋重会逐渐增加,因此应控制鸡群的饲料采食量,做到定量饲喂,防止鸡只采食过多而造成蛋重过重。与此同时,及时降低饲料中蛋白水平,一般粗蛋白水平由15%降低为14%,可使蛋重相对降低,蛋壳质量提高。
蛋壳一般是在夜间形成的,但鸡在夜间并不吃料,如果不能采食到较大颗粒的钙质和足够的钙源,鸡体就维持不了足够的血钙浓度,进而动用骨骼中的钙,导致鸡群出现疲劳综合征和产软壳蛋。所以,应在饲料中添加高粱粒大小的粗粒石粉,最好下午在料槽中再撒一层粗粒石粉,以满足产蛋后期鸡群对钙的需要,提高蛋壳质量。
2. 保证舍温适宜
夏季要尽量降低鸡舍温度,可以采用纵向通风结合湿帘等措施,同时增加风速来降低鸡只的体感温度,可以有效缓解鸡群采食量的下降,保证蛋壳质量。夏季鸡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血液中的钙吸收减少,可在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小苏打),可用20%~30%的小苏打代替盐,否则鸡群会摄入较多的钠离子而腹泻。有的认为添加小苏打是为了缓解热应激,其实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善蛋壳质量。冬季应采取保温措施来提高舍温,封闭湿帘和通风口,避免漏风造成的冷应激,确保舍温均衡并维持在18~24℃的最佳状态。
3. 确保有效的通风和降低湿度
保温虽然重要,但生产中不能为了保温而牺牲通风,特别是在夜间,往往舍温较低没有进行有效的通风而诱发呼吸道疾病。为了保持有效的通风,可以短时间内降低鸡舍温度,因为这样对鸡群造成的损害远远低于不进行通风。此外,通过及时清除鸡粪、减少水线漏水等措施来降低舍内湿度,给鸡群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达到提高蛋壳质量的目的。
4. 维持合理的光照强度和时间
产蛋鸡群对光照比较敏感,合理的光照强度和时间是提高蛋壳质量,减少破损蛋、软壳蛋、薄壳蛋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般产蛋鸡光照强度应保持在10勒克斯左右,光照时间维持在16小时,不宜超过17小时。
5. 预防疾病和中毒的发生
首先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避免鸡群感染疾病,尤其在育雏期鸡群对病毒病的抵抗力减弱,更应通过免疫接种和环境控制来杜绝传染病的发生,为以后产蛋期保证蛋壳质量打好基础。在产蛋后期,由于前期产蛋对机体的消耗,体质减弱,鸡群容易发生坏死性肠炎而降低蛋壳质量,所以应加强日常管理,做好舍内外环境的消毒,及时预防用药,避免鸡群感染细菌病导致蛋壳质量下降。
使用优质饲料及原料,妥善保管饲料防止霉菌毒素超标,不给鸡群饲喂发霉的饲料,可有效提高蛋壳质量。在产蛋期最好通过加强管理来避免使用药物,确需用药时选用对生殖系统危害小的喹诺酮类药物或阿莫西林,杜绝使用磺胺类药物和氟苯尼考,避免破坏体内钙和维生素D3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和代谢,从而防止蛋壳质量下降。
6. 及时调控营养水平
饲料中钙、磷、锌、维生素D3等的含量均会对蛋壳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应及时调控营养水平满足鸡体对产蛋的需要。一般饲料中含钙量的最佳水平为3.0%~3.8%,最大量不能超过4%。为了弥补饲料中含钙量的不足,在配合饲料时最好使用粗粒石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钙的利用率还可以增加血钙水平。但饲料中钙的含量也不能过高,否则会降低饲料的适口性,这样不仅导致蛋壳质量下降,还会降低产蛋率和孵化率。
饲料中还应添加1%~2%的骨粉或磷酸钙,以保证钙磷比例在6~8∶1的最佳水平,维生素D3含量以500~2500国际单位/千克为宜。此外,蛋壳在钙化过程中需要碳酸酐酶,而锌是此酶的主要成分,所以饲料缺锌时酶活性降低进而影响蛋壳质量,一般要求蛋鸡日粮锌含量达到50毫克/千克,以保证蛋壳的正常形成。
(作者联系地址: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邮编:050091)
一、蛋壳质量下降的原因
1. 鸡群周龄较大
随着鸡群周龄的增加蛋重越来越重,而蛋壳质量也会发生变化。一般进入产蛋后期(36周龄后),鸡群对钙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且蛋壳腺体内碳酸酐酶活性开始减弱,会影响蛋壳的钙化过程,所以蛋壳的强度和厚度会随着周龄的增加而下降,从而导致蛋壳质量逐渐变差。此外,产蛋后期鸡只的造血机能和其他的生理代谢机能也开始衰退,色素合成不足,这样蛋壳颜色比产蛋前期会明显变浅。
2. 环境条件不适宜
①舍温过高或过低。产蛋期鸡群最适宜的温度是18~24℃。当舍温高于30℃时,鸡群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这样会破坏体内的营养平衡;同时鸡因没有汗腺只能通过呼吸道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来散热,致使体内酸碱平衡紊乱,甲状腺机能下降,血液中钙含量下降,鸡群容易产薄壳或软壳蛋。当舍温低于5℃时,鸡群的采食量也会降低,蛋壳会变薄、变脆,强度降低。
②湿度大和通风不良。 当舍内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时,会使舍内有害气体尤其是氨气的浓度较高,致使鸡只发生呼吸性氨中毒、体内较多的二氧化碳流失,这样形成碳酸钙的碳酸根离子就会不足,影响对钙的吸收,导致鸡群产薄壳蛋。
③光照时间和强度不适宜。产蛋期鸡群所需的光照时间为12~16小时,光照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会降低蛋壳质量、增加蛋的破损率,光照时间缩短或强度较小有利于保持环境安静和蛋壳的形成,可以提高蛋壳质量,减少破损蛋,但是光照时间过短或强度太小又会抑制性激素的分泌,导致产蛋率下降。
3. 鸡群发病或中毒
引起蛋壳质量下降的主要疾病有: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鼻炎等,当鸡群发生这些疾病时,病毒或细菌会攻击输卵管并造成损伤,蛋壳质量会随着疾病的发生直线下降。另外,鸡群感染球虫病或坏死性肠炎后会对鸡只的消化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营养物质的吸收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生殖系统萎缩、蛋壳质量下降。
饲料中霉菌毒素超标时会刺激鸡只胃肠黏膜出血和发炎,这样鸡群的采食量明显降低,还会导致钙、磷吸收不良和蛋壳钙化不全、变白、变薄等。此外,在产蛋期使用磺胺类药物,即使不增加使用剂量,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也会使蛋壳变薄影响蛋壳质量,同时超量使用抗生素也会产生蓄积作用,破坏蛋壳腺体的作用机制,影响体内钙的代谢和吸收,降低蛋壳质量。
4. 营养缺乏
如果鸡群在见蛋前后未能将育成料及时更换为产蛋料,这样鸡群开产后就会产生大量的薄壳蛋和软壳蛋。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做好用料计划,及时更换产蛋料,预防因饲料中钙不足使鸡只在开产前不能储备足够的钙源,进而影响蛋壳质量。
饲料中磷的含量不仅与蛋壳弹性有关,还会影响钙的代谢与吸收,由于蛋黄中含有较多的磷,所以产蛋鸡对磷的需要会更多,一般要求总磷量为0.6%,有效磷为0.5%。饲料中磷含量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钙磷比例,进而使钙的吸收发生障碍,最终导致蛋壳变薄、变软。
维生素D3是蛋壳形成所必需的,因其参与钙和磷代谢的全过程。如果缺乏维生素D3,饲料中钙、磷的吸收和代谢就会产生障碍,导致产薄壳蛋和软壳蛋。
二、蛋壳质量下降的预防措施
1. 产蛋后期料要提高钙含量和降低蛋白含量
产蛋后期鸡群对钙的吸收能力降低,导致蛋壳质量变差,为此应适当提高饲料中钙含量,一般生产中粗粒石粉的添加量由产蛋前期的7.5%提高到8.5%,钙的含量由3%提高到3.2%,这样才能满足鸡群对钙的需求,从而提高蛋壳质量。
产蛋后期随着鸡群食量的增加和产蛋率的降低,蛋重会逐渐增加,因此应控制鸡群的饲料采食量,做到定量饲喂,防止鸡只采食过多而造成蛋重过重。与此同时,及时降低饲料中蛋白水平,一般粗蛋白水平由15%降低为14%,可使蛋重相对降低,蛋壳质量提高。
蛋壳一般是在夜间形成的,但鸡在夜间并不吃料,如果不能采食到较大颗粒的钙质和足够的钙源,鸡体就维持不了足够的血钙浓度,进而动用骨骼中的钙,导致鸡群出现疲劳综合征和产软壳蛋。所以,应在饲料中添加高粱粒大小的粗粒石粉,最好下午在料槽中再撒一层粗粒石粉,以满足产蛋后期鸡群对钙的需要,提高蛋壳质量。
2. 保证舍温适宜
夏季要尽量降低鸡舍温度,可以采用纵向通风结合湿帘等措施,同时增加风速来降低鸡只的体感温度,可以有效缓解鸡群采食量的下降,保证蛋壳质量。夏季鸡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血液中的钙吸收减少,可在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小苏打),可用20%~30%的小苏打代替盐,否则鸡群会摄入较多的钠离子而腹泻。有的认为添加小苏打是为了缓解热应激,其实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善蛋壳质量。冬季应采取保温措施来提高舍温,封闭湿帘和通风口,避免漏风造成的冷应激,确保舍温均衡并维持在18~24℃的最佳状态。
3. 确保有效的通风和降低湿度
保温虽然重要,但生产中不能为了保温而牺牲通风,特别是在夜间,往往舍温较低没有进行有效的通风而诱发呼吸道疾病。为了保持有效的通风,可以短时间内降低鸡舍温度,因为这样对鸡群造成的损害远远低于不进行通风。此外,通过及时清除鸡粪、减少水线漏水等措施来降低舍内湿度,给鸡群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达到提高蛋壳质量的目的。
4. 维持合理的光照强度和时间
产蛋鸡群对光照比较敏感,合理的光照强度和时间是提高蛋壳质量,减少破损蛋、软壳蛋、薄壳蛋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般产蛋鸡光照强度应保持在10勒克斯左右,光照时间维持在16小时,不宜超过17小时。
5. 预防疾病和中毒的发生
首先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避免鸡群感染疾病,尤其在育雏期鸡群对病毒病的抵抗力减弱,更应通过免疫接种和环境控制来杜绝传染病的发生,为以后产蛋期保证蛋壳质量打好基础。在产蛋后期,由于前期产蛋对机体的消耗,体质减弱,鸡群容易发生坏死性肠炎而降低蛋壳质量,所以应加强日常管理,做好舍内外环境的消毒,及时预防用药,避免鸡群感染细菌病导致蛋壳质量下降。
使用优质饲料及原料,妥善保管饲料防止霉菌毒素超标,不给鸡群饲喂发霉的饲料,可有效提高蛋壳质量。在产蛋期最好通过加强管理来避免使用药物,确需用药时选用对生殖系统危害小的喹诺酮类药物或阿莫西林,杜绝使用磺胺类药物和氟苯尼考,避免破坏体内钙和维生素D3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和代谢,从而防止蛋壳质量下降。
6. 及时调控营养水平
饲料中钙、磷、锌、维生素D3等的含量均会对蛋壳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应及时调控营养水平满足鸡体对产蛋的需要。一般饲料中含钙量的最佳水平为3.0%~3.8%,最大量不能超过4%。为了弥补饲料中含钙量的不足,在配合饲料时最好使用粗粒石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钙的利用率还可以增加血钙水平。但饲料中钙的含量也不能过高,否则会降低饲料的适口性,这样不仅导致蛋壳质量下降,还会降低产蛋率和孵化率。
饲料中还应添加1%~2%的骨粉或磷酸钙,以保证钙磷比例在6~8∶1的最佳水平,维生素D3含量以500~2500国际单位/千克为宜。此外,蛋壳在钙化过程中需要碳酸酐酶,而锌是此酶的主要成分,所以饲料缺锌时酶活性降低进而影响蛋壳质量,一般要求蛋鸡日粮锌含量达到50毫克/千克,以保证蛋壳的正常形成。
(作者联系地址: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邮编:05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