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在制度保障、教学改革、科研投入和专业实践等方面切实推进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但目前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突出能力培养和专业教育,对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重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缺位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同时也是“90后”大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创新理念、善用团队、开放课堂、激活校园。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7-0001-0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各高校应以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重要契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水平。但从总体上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重专业技能培养、轻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尚需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1.创新培养教育机制
为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创新教育模式。国内部分一流综合大学创建了专门学院进行试点,如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元培学院,浙江大学2005年成立竺可祯学院,南京大学2006年成立了匡亚明学院等。同时也有一些知名高校创建专项培育机构,突出办学特色,如清华大学1998年起建立数理基础科学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创办了高等工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中央财经大学2009年实施未来经济学家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等。这些探索无论涉及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都强化了教学革新和科研训练,形成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模式多样、竞相发展、相互借鉴和特色鲜明的总体格局。
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依托,只有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秉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宗旨,加强基础学科教学内容,夯实人才知识基础,加强了通识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南京大学在2009级本科生中实施“三三制”模式,即“三个培养阶段”,将本科四年划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三个阶段;“三条发展路径”,在本科专业教育后可以在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学术类和就业创业类三条路径中选择。这些教学内容的调整伴随着人才培养理念的演进,也丰富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3.加强科研素质培养
科研能力是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也是公认的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为此,清华大学优化生源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充分调动国内外学术资源,发挥校内几十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室和研究基地资源,鼓励师生开展原创性学术研究,特别是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着力加强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水平。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针对本科生的培养特点,大胆借鉴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优秀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一套完整的荣誉学士培养训练机制,单独编制班级,通过难度较高的课程训练以及课上课下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活动,发掘学生的学术潜质,引领学生进入学术前沿,为学生以后在国内外继续攻读更高级学位以及创造性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国内各知名高校都无一例外地大力加强学生科研能力锻炼,这已经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共识。
4.突出实践能力锻炼
实践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专业知识转变为专业技能的关键阶段,也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着力点应该是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协调发展,突出了专业领域中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突出地位。中央财经大学也将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强调创新创业能力即实践能力在个体知识、能力结构中处于统摄和综合其他诸元素的核心地位。总之,当前各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突出的实践特色,更加鲜明地强调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
二、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广义上包括分布于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学生工作,是提升个体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主要教育手段,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或缺。同时,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对创新人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大价值。“在各种类型的价值形态中,最普遍、最实用的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1.社会价值:提供方向,整合力量,净化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其实现社会职能而产生的社会作用和意义。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的方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高校可以通过思想引导和政治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大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升为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解决创新的方向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起到激励大学生攻坚克难的整合作用。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要经受国际化竞争和挑战,更需要时时处处学习合作与共赢。同时在大学生遇到成长瓶颈时,积极的沟通和思想引导能够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激励他们继续前行。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净化校风学风,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引导、激励、规范等手段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积极推动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诚信、上进、开放、包容的良好环境。 2.个体价值:焕发精神,塑造人格,优化品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离开了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就会变得空洞无物。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焕发大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动力。我们考察杰出人才的成长过程就会发现,他们不仅具有极强的创造力,更拥有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即创新活动的精神动力。专业教育能够解决能力问题,但不能解决精神动力问题,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建设性作用。主要是通过思想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思维能力,引起主动思考,激发探索精神。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塑造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往往表现为责任感、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以及奋斗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促进人格养成。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优化大学生的道德品行。高校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自察自省的道德意识,不断提升道德修养,言行相符、知行合一,而长期良好品行的积淀将进一步促进创新人格的固化。
3.现实需要:“90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
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日趋复杂,思想文化呈现多元态势,高等学府也难以成为自我封闭的“净土”,社会对大学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影响极为深刻,在开放环境中成长发展的“90后”大学生比以往任何一代青年都面临更多的选择与挑战,也更容易陷于迷茫与困惑。因此,“90后”大学生更加需要思想引导、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必需的环境因素,以及创新人才所需具备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等非智力因素。所以,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角度,还是从促进“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立场出发,我们都应该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思路和载体平台,促进“90后”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隐含了两个命题,一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新定位为统领进行自我革新。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看似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地扩张”,其实是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内在张力增大和范式嬗变的必然结果,也是符合规律的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必然要求。所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势介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也将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包括:培养理念更加包容,创新人才“才”的提升将与“人”的成长齐头并进;培养团队来源更加广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将与专业教师甚至校外实践导师协同培养;课程体系更加开放,启发思想的思政课将与精于一业的专业课合力并举;培养场域更加广阔,第一课堂的教学科研将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主题活动相得益彰。
1.创新理念: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创新人才成长的本真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高度融合的工作,但是“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过分地强化对人的管理功能,这种管理功能的工具理性越是‘科学’和完备,就越会使人的对象化得到加剧,使人与自己的本性越来越疏远和分离”。因此,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大学生的“真实”校园生活,还原个体“成长”所处环境的本真面貌。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性把握大学生关注的政治话题,引导大学生的理性成长;学生工作部门要以饱满的人文情怀切实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心理波动及其与校园环境的融合,回应大学生的核心关切,保证大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具备优良的外部发育环境;有条件的高校要逐步引进和培养一支稳定的专业心理学教师团队,扩充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延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开展深度辅导和一对一的咨询,积极开展创新人格培养机制的学理研究与实践探索,对大学生开展普遍的创新型人格教育,为他们成才奠定稳定的心态成长基础。这样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增强其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教育科研活动的交叉性、共融性和互益性。
2.善用团队: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充分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改变目前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由专业教师独挑大梁的局面,以制度保障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学生工作队伍应全程参与目标设计、过程培养和日常管理等环节,积极发挥两支队伍在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形成创新人才教育引导的高效集成力量。如西安交通大学已经设立八个本科生书院,突出跨学科和全面发展理念,拥有一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学生工作人员,突出学生自主管理和学生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形成了常任导师、学业导师、兼职导师三支队伍在各个层面发挥着育人作用的全新格局。这就弥补了创新人才培养仅突出科研学术素质的缺陷,实现了高校创新人才培育工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覆盖。
3.开放课堂: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创新人才成长的思想和认知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进行自我更新。第一是课程内容的兼蓄与教学手段的多样。课程内容是課程建设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在统编教材基础上,结合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事热点和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吸收整合相关内容,实现课程的本校化,讲出特色,讲出品牌,更好地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明确成长成才的方向与动力;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影响日益加深,Web2.0的“贴身”服务更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课上吸引学生与课外整合学生的双重压力,教师除了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外没有更好的选择。同时高校应该集中力量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网络数据资源库,并尝试打造优质的网络公开课。第二是授课形式的多态与课外指导的长效。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再固守传统课堂形式,还要创新授课模式,如全校公开课、团队作业和参观学习等形式,打造授课形式的多态化;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用武之地,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投入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指导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延展思想教育覆盖面,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掌握社会调研方法,形象感知科学研究过程,奠定创新人才成长的思想与认知基础,实现与专业学习和高年级专业见习的无缝对接。 4.激活校园: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优良校园环境
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特殊优势,就是能够广泛深入渗透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营造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学风,凝练求真务实、踏实厚重的校风,创建支撑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上,我们要牢牢把握“90后”最为关心和困惑的人生体验、人生规划、思想方法和道德养成等主题,充分运用专题讲座、小组活动、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岗位见习、主题班会和党团活动等贯通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教育形式,着力设计活动立意、参与方式、师生互动和效果反馈等环节,让大学校园与社会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广阔天地,实现校园文化资源和校外有效资源的整合利用。从大学生个体成长角度衡量,一所大学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从道德维度、情感维度和能力维度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一是道德维度。要通过举办党团活动和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规范学生在学堂教育过程中的学术表现和日常行为,积极鼓励他们自觉参与到学堂教学管理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引導他们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自律意识。第二是情感维度。要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和常识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焕发创造精彩人生的勃勃热情。第三是能力维度。要通过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归属感,建立密切的同学关系,培养组织领导力;要通过志愿服务,提倡互助利他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与人为善、平等尊重的理念,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素质;要通过企事业单位实习,为学生提供专业见习的机会,开拓学生视野,积累实践经验,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发展规划意识。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024).
[2]顾秉林.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重德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
[3]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4]赵跃先.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6).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7-0001-0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各高校应以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重要契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水平。但从总体上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重专业技能培养、轻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尚需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1.创新培养教育机制
为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创新教育模式。国内部分一流综合大学创建了专门学院进行试点,如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元培学院,浙江大学2005年成立竺可祯学院,南京大学2006年成立了匡亚明学院等。同时也有一些知名高校创建专项培育机构,突出办学特色,如清华大学1998年起建立数理基础科学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创办了高等工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中央财经大学2009年实施未来经济学家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等。这些探索无论涉及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都强化了教学革新和科研训练,形成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模式多样、竞相发展、相互借鉴和特色鲜明的总体格局。
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依托,只有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秉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宗旨,加强基础学科教学内容,夯实人才知识基础,加强了通识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南京大学在2009级本科生中实施“三三制”模式,即“三个培养阶段”,将本科四年划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三个阶段;“三条发展路径”,在本科专业教育后可以在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学术类和就业创业类三条路径中选择。这些教学内容的调整伴随着人才培养理念的演进,也丰富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3.加强科研素质培养
科研能力是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也是公认的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为此,清华大学优化生源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充分调动国内外学术资源,发挥校内几十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室和研究基地资源,鼓励师生开展原创性学术研究,特别是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着力加强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水平。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针对本科生的培养特点,大胆借鉴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优秀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一套完整的荣誉学士培养训练机制,单独编制班级,通过难度较高的课程训练以及课上课下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活动,发掘学生的学术潜质,引领学生进入学术前沿,为学生以后在国内外继续攻读更高级学位以及创造性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国内各知名高校都无一例外地大力加强学生科研能力锻炼,这已经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共识。
4.突出实践能力锻炼
实践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专业知识转变为专业技能的关键阶段,也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着力点应该是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协调发展,突出了专业领域中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突出地位。中央财经大学也将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强调创新创业能力即实践能力在个体知识、能力结构中处于统摄和综合其他诸元素的核心地位。总之,当前各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突出的实践特色,更加鲜明地强调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
二、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广义上包括分布于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学生工作,是提升个体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主要教育手段,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或缺。同时,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对创新人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大价值。“在各种类型的价值形态中,最普遍、最实用的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1.社会价值:提供方向,整合力量,净化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其实现社会职能而产生的社会作用和意义。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的方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高校可以通过思想引导和政治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大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升为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解决创新的方向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起到激励大学生攻坚克难的整合作用。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要经受国际化竞争和挑战,更需要时时处处学习合作与共赢。同时在大学生遇到成长瓶颈时,积极的沟通和思想引导能够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激励他们继续前行。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净化校风学风,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引导、激励、规范等手段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积极推动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诚信、上进、开放、包容的良好环境。 2.个体价值:焕发精神,塑造人格,优化品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离开了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就会变得空洞无物。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焕发大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动力。我们考察杰出人才的成长过程就会发现,他们不仅具有极强的创造力,更拥有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即创新活动的精神动力。专业教育能够解决能力问题,但不能解决精神动力问题,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建设性作用。主要是通过思想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思维能力,引起主动思考,激发探索精神。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塑造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往往表现为责任感、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以及奋斗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促进人格养成。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优化大学生的道德品行。高校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自察自省的道德意识,不断提升道德修养,言行相符、知行合一,而长期良好品行的积淀将进一步促进创新人格的固化。
3.现实需要:“90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
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日趋复杂,思想文化呈现多元态势,高等学府也难以成为自我封闭的“净土”,社会对大学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影响极为深刻,在开放环境中成长发展的“90后”大学生比以往任何一代青年都面临更多的选择与挑战,也更容易陷于迷茫与困惑。因此,“90后”大学生更加需要思想引导、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必需的环境因素,以及创新人才所需具备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等非智力因素。所以,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角度,还是从促进“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立场出发,我们都应该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思路和载体平台,促进“90后”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隐含了两个命题,一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新定位为统领进行自我革新。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看似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地扩张”,其实是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内在张力增大和范式嬗变的必然结果,也是符合规律的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必然要求。所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势介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也将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包括:培养理念更加包容,创新人才“才”的提升将与“人”的成长齐头并进;培养团队来源更加广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将与专业教师甚至校外实践导师协同培养;课程体系更加开放,启发思想的思政课将与精于一业的专业课合力并举;培养场域更加广阔,第一课堂的教学科研将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主题活动相得益彰。
1.创新理念: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创新人才成长的本真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高度融合的工作,但是“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过分地强化对人的管理功能,这种管理功能的工具理性越是‘科学’和完备,就越会使人的对象化得到加剧,使人与自己的本性越来越疏远和分离”。因此,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大学生的“真实”校园生活,还原个体“成长”所处环境的本真面貌。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性把握大学生关注的政治话题,引导大学生的理性成长;学生工作部门要以饱满的人文情怀切实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心理波动及其与校园环境的融合,回应大学生的核心关切,保证大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具备优良的外部发育环境;有条件的高校要逐步引进和培养一支稳定的专业心理学教师团队,扩充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延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开展深度辅导和一对一的咨询,积极开展创新人格培养机制的学理研究与实践探索,对大学生开展普遍的创新型人格教育,为他们成才奠定稳定的心态成长基础。这样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增强其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教育科研活动的交叉性、共融性和互益性。
2.善用团队: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充分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改变目前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由专业教师独挑大梁的局面,以制度保障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学生工作队伍应全程参与目标设计、过程培养和日常管理等环节,积极发挥两支队伍在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形成创新人才教育引导的高效集成力量。如西安交通大学已经设立八个本科生书院,突出跨学科和全面发展理念,拥有一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学生工作人员,突出学生自主管理和学生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形成了常任导师、学业导师、兼职导师三支队伍在各个层面发挥着育人作用的全新格局。这就弥补了创新人才培养仅突出科研学术素质的缺陷,实现了高校创新人才培育工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覆盖。
3.开放课堂: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创新人才成长的思想和认知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进行自我更新。第一是课程内容的兼蓄与教学手段的多样。课程内容是課程建设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在统编教材基础上,结合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事热点和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吸收整合相关内容,实现课程的本校化,讲出特色,讲出品牌,更好地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明确成长成才的方向与动力;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影响日益加深,Web2.0的“贴身”服务更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课上吸引学生与课外整合学生的双重压力,教师除了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外没有更好的选择。同时高校应该集中力量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网络数据资源库,并尝试打造优质的网络公开课。第二是授课形式的多态与课外指导的长效。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再固守传统课堂形式,还要创新授课模式,如全校公开课、团队作业和参观学习等形式,打造授课形式的多态化;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用武之地,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投入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指导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延展思想教育覆盖面,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掌握社会调研方法,形象感知科学研究过程,奠定创新人才成长的思想与认知基础,实现与专业学习和高年级专业见习的无缝对接。 4.激活校园: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优良校园环境
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特殊优势,就是能够广泛深入渗透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营造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学风,凝练求真务实、踏实厚重的校风,创建支撑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上,我们要牢牢把握“90后”最为关心和困惑的人生体验、人生规划、思想方法和道德养成等主题,充分运用专题讲座、小组活动、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岗位见习、主题班会和党团活动等贯通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教育形式,着力设计活动立意、参与方式、师生互动和效果反馈等环节,让大学校园与社会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广阔天地,实现校园文化资源和校外有效资源的整合利用。从大学生个体成长角度衡量,一所大学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从道德维度、情感维度和能力维度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一是道德维度。要通过举办党团活动和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规范学生在学堂教育过程中的学术表现和日常行为,积极鼓励他们自觉参与到学堂教学管理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引導他们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自律意识。第二是情感维度。要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和常识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焕发创造精彩人生的勃勃热情。第三是能力维度。要通过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归属感,建立密切的同学关系,培养组织领导力;要通过志愿服务,提倡互助利他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与人为善、平等尊重的理念,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素质;要通过企事业单位实习,为学生提供专业见习的机会,开拓学生视野,积累实践经验,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发展规划意识。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024).
[2]顾秉林.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重德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
[3]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4]赵跃先.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