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及神经妥乐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前列地儿及神经妥乐平静滴,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帕司他口服,疗程均为2周。根据两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病变总症状评分(TSS)及神经传导速度(NCV)变化判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12例(38.7%)、有效15例(48.4%)、无效4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87.1%,对照组显效6例(20.7%)、有效10例(34.5%)、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5.2%,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及神经妥乐平治疗DPN近期效果确切。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神经妥乐平 ;前列地尔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6%~80%[1],主要以慢性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损害为特征,其症状和体征不可逆转,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2013年4月~2014年11月,我们应用依帕斯他联合前列地尔及神经妥乐平治疗DPN患者3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同期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58.35±8.94)岁,糖尿病病程(11.56±4.66)a,DPN病程(4.96±2.71)a,糖化血红蛋白为7.98%±1.38%。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入组标准[2]:①四肢末梢感觉异常及(或)感觉障碍,膝反射、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神经病变。②神经电生理检查,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45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40m/s。均无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及观察方法 两组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改善血循环及影响神经传导的药物,进行合理运动、饮食控制,并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治疗,使血糖控制达标;均予前列地尔(商品名:凯时,北京泰德制药厂)10ug +生理盐水100ml,1次/d,神经妥乐平(日本脏器制药株式会社)+生理盐水100ml静滴,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依帕司他(商品名:唐林,扬子江药业集团),0.5mg,3次/d,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肢体麻木,针刺样、灼烧样或刀割样疼痛的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变化,计算总症状评分(TSS),其中偶发轻、中、重度分别为1、2、3分,经常发作轻、中、重度分别为1.33、2.33、3.33分,持续发作轻、中、重度分别为1.66、2.66、3.66分;观察两组神经传导速度(NCV)变化。疗效评定标准: TSS下降20%~60%,NCV增加>5m/s为显效; TSS下降20%,NCV增加3~5m/s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显效12例(38.7%)、有效15例(48.4%)、无效4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87.1%,对照组显效6例(20.7%)、有效10例(34.5%)、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5.2%,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动物实验与人体研究证实,高血糖是导致DPN的主要原因,主要发病机制:①血管性缺血缺氧:高血糖可使糖元染色阳性物质在血管内皮细胞沉积,神经营养血管和小动脉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透明变性,使血管管腔变窄,血小板聚集造成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病变发生。②代谢障碍[3]:激活细胞醛糖还原酶,使细胞NAD /NADH比值下降,导致神经细胞代谢紊乱,加重神经损伤;多元醇代谢通路激活,使神经髓鞘的雪旺氏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积聚,细胞内渗透压增加,致细胞水肿;蛋白非酶糖基化,使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生成增加,通过细胞AGEs受体,启动一系列病理损伤;肝脏对摄入的亚油酸不能进行去饱和化,使促进血管舒张的前列腺素合成障碍;机体内二酰基甘油生成增加,进而激活蛋白激酶C,使神经细胞Na+-K+-ATP酶以及影响神经传导的相关酶蛋白功能异常;以上病理过程综合作用导致神经节脱髓鞘、神经轴索变性,从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另有研究发现[4],DPN与神经局部各种促生长因子,如促神经生长因子3、4、5(NT3、NT 4、NT 5)合成减少有关。DPN患者肢端麻木、灼烧样、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感觉减退等,主要由周围细小神经纤维病变所致。实验证明,其疼痛的产生可能与小C型神经纤维的神经节处钠离子通道上调,产生异位放电有关[5]。
前列地尔为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恢复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其以脂微球为载体,血管刺激性强,靶向性强且不易失活[6],改善组织的血液灌注,可达到缓解DPN症状的目的。神经妥乐平为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是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后提取的蛋白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临床实验研究证明,神经妥乐平具有改善冷感、麻木等感觉异常、镇痛、调节植物神经的活动、修复及营养神经等作用,对DPN的自发性疼痛起效快、疗效好,对麻木的改善起效慢、但疗效优于甲钴胺,且无明显不良反应[7]。依帕司他是一种新型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多元醇代謝紊乱,提高Na+-K+-ATP酶的活性,阻断多元醇通路,减少山梨醇合成,增加神经传导速度[8-9],。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及神经妥乐平治疗DPN近期效果确切;但本研究观察例数较少,并且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对TSS评分有一定程度影响,此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有待于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许樟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国医刊,2011,46(3):90-92.
[2]曹辉,郝齐志,余晓慧,等.银杏叶制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8(2):113.
[3]D.Porte Jr., R.S. Sherwin, A.Baron. Ellenberg and Rifkin’s diabetes mellitus[M]. Mc Graw Hill, 2012:747-770.
[4]Apfel S C. Neurotrophic factors and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 Eur Neurol, 1999, 41( Suppl 1):27-34.
[5]李秀钧.糖尿病痛性神经病的处理[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13,23(3):177-178
[6]石国辉,蒋盼.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I-J3.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7):3773-3774.
[7]宁光,邹大进,刘伟,等.神经妥乐平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785.
[8]Rowbotham MC.Mechanisms of neuropathic pai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clinical trials[J].Neurology,2005,65(12 Suppl 4):$66.
[9]Bloomgarden ZT.Clinical diabetic neuropathy[J].Diabetes Care,2005,28(12):2968.
【摘要】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及神经妥乐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前列地儿及神经妥乐平静滴,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帕司他口服,疗程均为2周。根据两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病变总症状评分(TSS)及神经传导速度(NCV)变化判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12例(38.7%)、有效15例(48.4%)、无效4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87.1%,对照组显效6例(20.7%)、有效10例(34.5%)、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5.2%,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及神经妥乐平治疗DPN近期效果确切。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神经妥乐平 ;前列地尔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6%~80%[1],主要以慢性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损害为特征,其症状和体征不可逆转,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2013年4月~2014年11月,我们应用依帕斯他联合前列地尔及神经妥乐平治疗DPN患者3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同期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58.35±8.94)岁,糖尿病病程(11.56±4.66)a,DPN病程(4.96±2.71)a,糖化血红蛋白为7.98%±1.38%。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入组标准[2]:①四肢末梢感觉异常及(或)感觉障碍,膝反射、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神经病变。②神经电生理检查,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45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40m/s。均无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及观察方法 两组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改善血循环及影响神经传导的药物,进行合理运动、饮食控制,并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治疗,使血糖控制达标;均予前列地尔(商品名:凯时,北京泰德制药厂)10ug +生理盐水100ml,1次/d,神经妥乐平(日本脏器制药株式会社)+生理盐水100ml静滴,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依帕司他(商品名:唐林,扬子江药业集团),0.5mg,3次/d,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肢体麻木,针刺样、灼烧样或刀割样疼痛的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变化,计算总症状评分(TSS),其中偶发轻、中、重度分别为1、2、3分,经常发作轻、中、重度分别为1.33、2.33、3.33分,持续发作轻、中、重度分别为1.66、2.66、3.66分;观察两组神经传导速度(NCV)变化。疗效评定标准: TSS下降20%~60%,NCV增加>5m/s为显效; TSS下降20%,NCV增加3~5m/s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显效12例(38.7%)、有效15例(48.4%)、无效4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87.1%,对照组显效6例(20.7%)、有效10例(34.5%)、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5.2%,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动物实验与人体研究证实,高血糖是导致DPN的主要原因,主要发病机制:①血管性缺血缺氧:高血糖可使糖元染色阳性物质在血管内皮细胞沉积,神经营养血管和小动脉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透明变性,使血管管腔变窄,血小板聚集造成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病变发生。②代谢障碍[3]:激活细胞醛糖还原酶,使细胞NAD /NADH比值下降,导致神经细胞代谢紊乱,加重神经损伤;多元醇代谢通路激活,使神经髓鞘的雪旺氏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积聚,细胞内渗透压增加,致细胞水肿;蛋白非酶糖基化,使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生成增加,通过细胞AGEs受体,启动一系列病理损伤;肝脏对摄入的亚油酸不能进行去饱和化,使促进血管舒张的前列腺素合成障碍;机体内二酰基甘油生成增加,进而激活蛋白激酶C,使神经细胞Na+-K+-ATP酶以及影响神经传导的相关酶蛋白功能异常;以上病理过程综合作用导致神经节脱髓鞘、神经轴索变性,从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另有研究发现[4],DPN与神经局部各种促生长因子,如促神经生长因子3、4、5(NT3、NT 4、NT 5)合成减少有关。DPN患者肢端麻木、灼烧样、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感觉减退等,主要由周围细小神经纤维病变所致。实验证明,其疼痛的产生可能与小C型神经纤维的神经节处钠离子通道上调,产生异位放电有关[5]。
前列地尔为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恢复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其以脂微球为载体,血管刺激性强,靶向性强且不易失活[6],改善组织的血液灌注,可达到缓解DPN症状的目的。神经妥乐平为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是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后提取的蛋白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临床实验研究证明,神经妥乐平具有改善冷感、麻木等感觉异常、镇痛、调节植物神经的活动、修复及营养神经等作用,对DPN的自发性疼痛起效快、疗效好,对麻木的改善起效慢、但疗效优于甲钴胺,且无明显不良反应[7]。依帕司他是一种新型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多元醇代謝紊乱,提高Na+-K+-ATP酶的活性,阻断多元醇通路,减少山梨醇合成,增加神经传导速度[8-9],。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及神经妥乐平治疗DPN近期效果确切;但本研究观察例数较少,并且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对TSS评分有一定程度影响,此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有待于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许樟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国医刊,2011,46(3):90-92.
[2]曹辉,郝齐志,余晓慧,等.银杏叶制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8(2):113.
[3]D.Porte Jr., R.S. Sherwin, A.Baron. Ellenberg and Rifkin’s diabetes mellitus[M]. Mc Graw Hill, 2012:747-770.
[4]Apfel S C. Neurotrophic factors and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 Eur Neurol, 1999, 41( Suppl 1):27-34.
[5]李秀钧.糖尿病痛性神经病的处理[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13,23(3):177-178
[6]石国辉,蒋盼.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I-J3.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7):3773-3774.
[7]宁光,邹大进,刘伟,等.神经妥乐平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785.
[8]Rowbotham MC.Mechanisms of neuropathic pai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clinical trials[J].Neurology,2005,65(12 Suppl 4):$66.
[9]Bloomgarden ZT.Clinical diabetic neuropathy[J].Diabetes Care,2005,28(12):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