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相机时代,按住多重曝光按钮就可实现多重曝光拍摄,数码时代让这种看上去绚烂华丽的摄影技术变得更为方便,轻点鼠标,用叠加融合等程序,让我们非常轻松地得到多重曝光的照片。但是我们是否清楚为什么要选择多重曝光这种技术?多重曝光虽然可以得到炫目而魔幻的效果,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乱曝。它有作者对题材、内容的考虑、预想,它有作者对技术的把控等等问题,本期专题就这个方面予以讨论。
『就是不一样』
创作《徽居印象》这组作品时,我是第一次到安徽宏村。
看过多幅反映徽居的摄影作品,都各具特色,怎样才能“创新”?拍摄时碰巧阴天光平,游客如织,我避开游人,在树下支起脚架,取景构图。突然一个想法进入脑海:试试多重变焦曝光。因为多重变焦曝光能较好的丰富画面层次和强调画面纵深感,在合适的环境和题材下能展现其特殊的艺术效果。我想以树为前景,用徽居局部和游客组成画面,反衬徽居曾经的奢华。后期再淡化色彩、适当剪裁,于是,一组淡淡的好似水粉效果的我眼中的《徽居印象》图片完成。
『多曝不是乱曝』
『多重曝光适合什么题材?』
多重曝光是许多摄影人喜爱采用的摄影技巧之一,通过多重曝光拍摄方法可以获得多种独特效果的作品。多重曝光适合的题材广泛,但大多用于艺术摄影,如舞台、动植物、静物,商业广告摄影、体育摄影等等。
『一次曝光能完成就不用两次或多次曝光怎样理解? 』
多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并尝试运用不同的视角及拍摄技法来表达我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感悟。而运用较多的是多重曝光技术。其目的就是让静止的景物鲜活起来,让照片充满生命力。
但如果仅一次曝光就能完成我想要的特殊效果,那我就不会用两次以上的曝光,因为并非曝光的次数越多越好。在同一张底片或CCD上,曝光的次数越多越影响画质(层次、细节、锐度),所以,喜爱采用多重曝光技巧的摄影人不要刻意地追求“多曝”的次数,任何技巧都只是作为表现作品的一种手段,运用时要恰到好处。
『拍摄前的预想对作品的完成有什么影响?』
多重曝光只是表现摄影作品形式的手法之一。在每次影像叠加前,作者应首先具有相对成熟的设想与构思,要清楚你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想说明什么,哪个物体是主体、哪个物体作陪体?主次要分明,而不是简单随意的几次影像叠加。有人认为:“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我觉得“艺无定律”,绘画也好,摄影也罢,该加的必加,该减的一定要减。摄影技巧中的多重曝光属于加法。虽说是加法,但在每次物体叠加前,最好要做到“胸有成竹”,多曝而不乱曝。不能毫无想法和章法的随意堆砌。画面内容要主题突出,有取有舍,力求简洁。简洁是一种美,影像在叠加的过程中不仅仅画面的内容要简洁,画面的色彩也要力求简洁、协调。色彩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养眼、越耐看。
『多重曝光在技术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传统多重曝光技术的操作较简单,一般规律是:两次曝光整体减1EV曝光量,三次曝光整体减1.5EV曝光量,四次曝光整体减2EV曝光量,以此类推。这种多重曝光拍摄方法的好处是:主体与陪体的融合会更简洁、真实、主次分明、色彩协调、虚实自然得体,不容易造成画面杂乱无章。
另外,若想学习并掌握好多重曝光技术,一定要先有较扎实的摄影功底之后,才能进行由浅入深的尝试。如,能够熟练掌握手中相机的各种测光模式,能够灵活运用光圈、速度、曝光补偿,以及用光、构图等等,这些是学习掌握多重曝光技巧的最基本的条件。就如同人学会了走步并且已经走得很稳时,才可以开始练习跑步、跳远、跳高等。而更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相同的题材不同的韵味』
之前拍过一些有关佛教文化的照片,但这组照片显然有别于从前。
该系列作品2009年创作于甘肃麦积山、河南龙门、山西云冈、黄河炳灵寺等石窟与白马寺及少林寺。
而至于该系列拙作之视觉效果与大家所熟知我过去的风格为何如此的大相径庭,我的观点是:因为之前拍摄的江南佛教与这次的西北佛教创作时所激起我内心的审美情感截然不同,所以采用了完全不同并与当时自己的情感相契合的形式与语言表达,以此强化作品的个性特色与地域特征,充分宣泄自己对被摄对象的内心感受。
过去十数年拍摄杭州与天台佛教时,秀美雅致、神秘清幽是江南佛教所激发我的审美情感,本着这种感受,我经多年探索尝试,确定了与之相契合的“空灵、恬淡、静谧、悠远”的表现形式,调动景深、色调、光影等视觉语言,力求传达给观者一种如诗般的禅美意境。而这次寒冬风雪中跋涉在西北辽阔荒凉的原野上,所见是丝绸之路上千年注视着人世间沧桑变幻的麦积大佛,令人落帽的塞外云冈摩天巨像,千百年恒久神秘微笑的幽暗洞窟群神,被盗被毁断首残体的龙门石雕,神奇变幻的少林武功,数千年前自西域驮来佛经的白马??我知道虽同是佛教,但若按过去拍江南佛教空灵恬美的形式去表达眼前“土、灰、拙、残” 的征状,无异于张冠李戴、牛头不对马嘴;而若平铺直叙毫无形式感地直拍纪录,充其量无非是石窟图片资料而已,如何能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我这份独特的强烈情感?几经费心思虑与探索比较,最终我确定了以超现实主义表现形式、具象与抽象兼具的观念进行创作。
多重曝光能将不同时间空间的形象及生活中无关联而意义上有内在联系的内容在一个画面中交融并存,以期给观者一种感悟与思考;主体集中能使原本分散的、个别的主体对象集合浓缩,比现实更集中、更强烈,充分强化作品主题;真幻交融既有实像又置主观臆想虚形,追求一种如真似幻的“超现实”画面。
这次创作感受颇多,体会有三:其一,无论运用何种表现形式与观念进行艺术摄影创作,先应产生真实的“审美情感”。其二,在使用多重曝光创作时,最大的阻碍与难点是把握每次曝光的时间长短与表现对象间的关系。我以为要使画面内容有主次虚实,必须每次曝光的时间有长短变化,互相交叠的对象也应注意大小虚实明暗关系,否则易眼花缭乱,物形难辨,这方面需要创作者长期的摸索实践体会。
最后就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一位作者不应有一辈子不变的所谓“风格形式”,而是在创作时应根据不同地域、内容的拍摄对象所激起的完全不同的审美情感来选择与之相应的形式表现。
『就是不一样』
创作《徽居印象》这组作品时,我是第一次到安徽宏村。
看过多幅反映徽居的摄影作品,都各具特色,怎样才能“创新”?拍摄时碰巧阴天光平,游客如织,我避开游人,在树下支起脚架,取景构图。突然一个想法进入脑海:试试多重变焦曝光。因为多重变焦曝光能较好的丰富画面层次和强调画面纵深感,在合适的环境和题材下能展现其特殊的艺术效果。我想以树为前景,用徽居局部和游客组成画面,反衬徽居曾经的奢华。后期再淡化色彩、适当剪裁,于是,一组淡淡的好似水粉效果的我眼中的《徽居印象》图片完成。
『多曝不是乱曝』
『多重曝光适合什么题材?』
多重曝光是许多摄影人喜爱采用的摄影技巧之一,通过多重曝光拍摄方法可以获得多种独特效果的作品。多重曝光适合的题材广泛,但大多用于艺术摄影,如舞台、动植物、静物,商业广告摄影、体育摄影等等。
『一次曝光能完成就不用两次或多次曝光怎样理解? 』
多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并尝试运用不同的视角及拍摄技法来表达我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感悟。而运用较多的是多重曝光技术。其目的就是让静止的景物鲜活起来,让照片充满生命力。
但如果仅一次曝光就能完成我想要的特殊效果,那我就不会用两次以上的曝光,因为并非曝光的次数越多越好。在同一张底片或CCD上,曝光的次数越多越影响画质(层次、细节、锐度),所以,喜爱采用多重曝光技巧的摄影人不要刻意地追求“多曝”的次数,任何技巧都只是作为表现作品的一种手段,运用时要恰到好处。
『拍摄前的预想对作品的完成有什么影响?』
多重曝光只是表现摄影作品形式的手法之一。在每次影像叠加前,作者应首先具有相对成熟的设想与构思,要清楚你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想说明什么,哪个物体是主体、哪个物体作陪体?主次要分明,而不是简单随意的几次影像叠加。有人认为:“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我觉得“艺无定律”,绘画也好,摄影也罢,该加的必加,该减的一定要减。摄影技巧中的多重曝光属于加法。虽说是加法,但在每次物体叠加前,最好要做到“胸有成竹”,多曝而不乱曝。不能毫无想法和章法的随意堆砌。画面内容要主题突出,有取有舍,力求简洁。简洁是一种美,影像在叠加的过程中不仅仅画面的内容要简洁,画面的色彩也要力求简洁、协调。色彩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养眼、越耐看。
『多重曝光在技术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传统多重曝光技术的操作较简单,一般规律是:两次曝光整体减1EV曝光量,三次曝光整体减1.5EV曝光量,四次曝光整体减2EV曝光量,以此类推。这种多重曝光拍摄方法的好处是:主体与陪体的融合会更简洁、真实、主次分明、色彩协调、虚实自然得体,不容易造成画面杂乱无章。
另外,若想学习并掌握好多重曝光技术,一定要先有较扎实的摄影功底之后,才能进行由浅入深的尝试。如,能够熟练掌握手中相机的各种测光模式,能够灵活运用光圈、速度、曝光补偿,以及用光、构图等等,这些是学习掌握多重曝光技巧的最基本的条件。就如同人学会了走步并且已经走得很稳时,才可以开始练习跑步、跳远、跳高等。而更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相同的题材不同的韵味』
之前拍过一些有关佛教文化的照片,但这组照片显然有别于从前。
该系列作品2009年创作于甘肃麦积山、河南龙门、山西云冈、黄河炳灵寺等石窟与白马寺及少林寺。
而至于该系列拙作之视觉效果与大家所熟知我过去的风格为何如此的大相径庭,我的观点是:因为之前拍摄的江南佛教与这次的西北佛教创作时所激起我内心的审美情感截然不同,所以采用了完全不同并与当时自己的情感相契合的形式与语言表达,以此强化作品的个性特色与地域特征,充分宣泄自己对被摄对象的内心感受。
过去十数年拍摄杭州与天台佛教时,秀美雅致、神秘清幽是江南佛教所激发我的审美情感,本着这种感受,我经多年探索尝试,确定了与之相契合的“空灵、恬淡、静谧、悠远”的表现形式,调动景深、色调、光影等视觉语言,力求传达给观者一种如诗般的禅美意境。而这次寒冬风雪中跋涉在西北辽阔荒凉的原野上,所见是丝绸之路上千年注视着人世间沧桑变幻的麦积大佛,令人落帽的塞外云冈摩天巨像,千百年恒久神秘微笑的幽暗洞窟群神,被盗被毁断首残体的龙门石雕,神奇变幻的少林武功,数千年前自西域驮来佛经的白马??我知道虽同是佛教,但若按过去拍江南佛教空灵恬美的形式去表达眼前“土、灰、拙、残” 的征状,无异于张冠李戴、牛头不对马嘴;而若平铺直叙毫无形式感地直拍纪录,充其量无非是石窟图片资料而已,如何能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我这份独特的强烈情感?几经费心思虑与探索比较,最终我确定了以超现实主义表现形式、具象与抽象兼具的观念进行创作。
多重曝光能将不同时间空间的形象及生活中无关联而意义上有内在联系的内容在一个画面中交融并存,以期给观者一种感悟与思考;主体集中能使原本分散的、个别的主体对象集合浓缩,比现实更集中、更强烈,充分强化作品主题;真幻交融既有实像又置主观臆想虚形,追求一种如真似幻的“超现实”画面。
这次创作感受颇多,体会有三:其一,无论运用何种表现形式与观念进行艺术摄影创作,先应产生真实的“审美情感”。其二,在使用多重曝光创作时,最大的阻碍与难点是把握每次曝光的时间长短与表现对象间的关系。我以为要使画面内容有主次虚实,必须每次曝光的时间有长短变化,互相交叠的对象也应注意大小虚实明暗关系,否则易眼花缭乱,物形难辨,这方面需要创作者长期的摸索实践体会。
最后就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一位作者不应有一辈子不变的所谓“风格形式”,而是在创作时应根据不同地域、内容的拍摄对象所激起的完全不同的审美情感来选择与之相应的形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