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土壤物理性状严重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影响吸收水分、养分及根系伸展及吸收能力,还影响耕作消耗的能量和耕作质量。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可通过合理耕作和培肥完成,以调节耕层构造,保护良好的土壤物理性状。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质;改良;合理耕作;培肥
要使作物得到高产稳产,土壤必须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因为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影响吸收水分、养分及根系伸展与吸收能力;还影响耕作消耗的能量和耕作质量。土壤结构是影响其物理性质的重要因素。耕层构造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土壤团粒会不断遭到破坏,疏松的耕层将逐渐沉实。因此,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通过合理耕作和培肥,调节耕层构造,保持良好的土壤物理性状和结构性,以充分发挥和调节土壤肥力。通常采用以下几种调节方法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1合理耕作
1.1水田的干耕燥整
干耕燥整是粘质水田土壤的一项重要耕作方法。水田土壤的干耕燥整,主要在冬季进行。我们知道,粘质土壤在种植两季水稻后,土壤结构多已破坏,耕层糊散闭结。这样,如果在晚稻后期不经过一定程度的排水搁田,而在过湿的条件下进行翻耕,则土壤易形成扭曲的土垡,使泥门紧闭,孔隙堵塞,干燥后变成坚硬的大土块,来年泡水后不易化开,变为僵块;反之,如果在晚稻收割以前及时进行搁田,使土壤含水量降低至没有显著的粘着性时进行翻耕,则土垡易散开,整地、耙地时土块疏松易碎,能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既利于春季作物生长,又能改良土壤结构,以利来年水稻生长。
做秧田时先行干耕燥整,然后灌水耥田,可使土壤细而不烂,上糊下松,保持较好的耕层构造,促使秧苗健壮,防止烂秧。另外,多年的经验说明,冻垡和晒垡有改善耕地层构造的作用。
1.2深耕改土
耕层浅的土壤,深耕能使紧实的犁底层部分被疏松,若结合施有机肥,使行土逐步熟化,即能增加松软的耕层厚度,扩大作物根系活动的范围。耕层深浅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深耕并不是愈深愈好,要视作物根系、土壤性质等情况而定。深耕要掌握“逐年加深,结合施肥”的原则,以免降低耕层土壤的肥力。
1.3精耕细作
(1)适时耕耙。在宜耕的含水量条件下进行耕耙,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耕地时把下层切开,土垡翻转,使上下层混合均匀,土块破碎。耙地进一步破碎土块,平整田面,使耕层匀细疏松,在土壤含水量适宜的情况下,耙地能使部分细土粒粘结成团,增进团粒结构的形成。近年科技工作者通过实践,总结出一种新的旱地耕作模式:在耕地时采用间耕,形成虚部和实部,下雨时虚部土壤孔隙大利于雨水下渗和保持水分,天旱时由于实部毛细管作用利于水分向上运动。
(2)及时中耕松土。雨后,旱地需及时中耕松土,保持表层疏松状态。水田要进行耘田、搁田。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改革耕作方法,实行少耕法和免耕法,认为不必要的耕作不但浪费劳力、机具和燃料,而且破坏良好的耕层构造和团粒结构,使土壤耕性变劣。尤其是大型农机具的应用,使土壤压板问题日益突出,车轮所到之处,土壤极端压实而闭结,作物根系难以伸展,严重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对此问题应予以重视。
2轮作与培肥
2.1合理轮作
可以利用作物根系来改良耕层构造。轮作一般可采用水旱轮作、不同作物轮作等方式。
(1)水旱轮作。水旱轮作对耕地层构造影响非常明显,在水田期间,土壤长期淹水,胶结物质难以脱水,结构分散,土粒沉实;在旱作期间,排水作畦,土壤趋于干燥,有利于胶体脱水,形成结构体,耕层内的土壤总孔度也有所增加。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议每隔几年就进行1次水旱轮作。
(2)不同作物间轮作。同一种作物长期在同一块土壤种植会引起土壤养分失衡。另外,不同作物秸秆和根系碳氮比不同,相互调节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有机物质分解,从而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2.2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
(1)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种植绿肥,施用堆肥、厩肥及沼肥等有机肥料。绿肥是重要的有机肥料之一,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提供多种有效养分,同时也改良了土壤结构。增施农家肥和沼肥,大力提倡秸秆还田。有机肥料腐熟后一方面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有效改进耕层构造;另一方面能提供大量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
(2)施用生物菌肥和土壤改良剂,清理土壤中的杂物。施用生物菌肥有利于促进氮元素的转化和大分子有机质的分解,改善土壤结构。土壤改良剂可以减少养分流失,促进团粒结构形成。另外,清除土壤中的塑料薄膜和编织袋等杂物也可以改良土壤结构。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质;改良;合理耕作;培肥
要使作物得到高产稳产,土壤必须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因为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影响吸收水分、养分及根系伸展与吸收能力;还影响耕作消耗的能量和耕作质量。土壤结构是影响其物理性质的重要因素。耕层构造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土壤团粒会不断遭到破坏,疏松的耕层将逐渐沉实。因此,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通过合理耕作和培肥,调节耕层构造,保持良好的土壤物理性状和结构性,以充分发挥和调节土壤肥力。通常采用以下几种调节方法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1合理耕作
1.1水田的干耕燥整
干耕燥整是粘质水田土壤的一项重要耕作方法。水田土壤的干耕燥整,主要在冬季进行。我们知道,粘质土壤在种植两季水稻后,土壤结构多已破坏,耕层糊散闭结。这样,如果在晚稻后期不经过一定程度的排水搁田,而在过湿的条件下进行翻耕,则土壤易形成扭曲的土垡,使泥门紧闭,孔隙堵塞,干燥后变成坚硬的大土块,来年泡水后不易化开,变为僵块;反之,如果在晚稻收割以前及时进行搁田,使土壤含水量降低至没有显著的粘着性时进行翻耕,则土垡易散开,整地、耙地时土块疏松易碎,能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既利于春季作物生长,又能改良土壤结构,以利来年水稻生长。
做秧田时先行干耕燥整,然后灌水耥田,可使土壤细而不烂,上糊下松,保持较好的耕层构造,促使秧苗健壮,防止烂秧。另外,多年的经验说明,冻垡和晒垡有改善耕地层构造的作用。
1.2深耕改土
耕层浅的土壤,深耕能使紧实的犁底层部分被疏松,若结合施有机肥,使行土逐步熟化,即能增加松软的耕层厚度,扩大作物根系活动的范围。耕层深浅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深耕并不是愈深愈好,要视作物根系、土壤性质等情况而定。深耕要掌握“逐年加深,结合施肥”的原则,以免降低耕层土壤的肥力。
1.3精耕细作
(1)适时耕耙。在宜耕的含水量条件下进行耕耙,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耕地时把下层切开,土垡翻转,使上下层混合均匀,土块破碎。耙地进一步破碎土块,平整田面,使耕层匀细疏松,在土壤含水量适宜的情况下,耙地能使部分细土粒粘结成团,增进团粒结构的形成。近年科技工作者通过实践,总结出一种新的旱地耕作模式:在耕地时采用间耕,形成虚部和实部,下雨时虚部土壤孔隙大利于雨水下渗和保持水分,天旱时由于实部毛细管作用利于水分向上运动。
(2)及时中耕松土。雨后,旱地需及时中耕松土,保持表层疏松状态。水田要进行耘田、搁田。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改革耕作方法,实行少耕法和免耕法,认为不必要的耕作不但浪费劳力、机具和燃料,而且破坏良好的耕层构造和团粒结构,使土壤耕性变劣。尤其是大型农机具的应用,使土壤压板问题日益突出,车轮所到之处,土壤极端压实而闭结,作物根系难以伸展,严重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对此问题应予以重视。
2轮作与培肥
2.1合理轮作
可以利用作物根系来改良耕层构造。轮作一般可采用水旱轮作、不同作物轮作等方式。
(1)水旱轮作。水旱轮作对耕地层构造影响非常明显,在水田期间,土壤长期淹水,胶结物质难以脱水,结构分散,土粒沉实;在旱作期间,排水作畦,土壤趋于干燥,有利于胶体脱水,形成结构体,耕层内的土壤总孔度也有所增加。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议每隔几年就进行1次水旱轮作。
(2)不同作物间轮作。同一种作物长期在同一块土壤种植会引起土壤养分失衡。另外,不同作物秸秆和根系碳氮比不同,相互调节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有机物质分解,从而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2.2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
(1)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种植绿肥,施用堆肥、厩肥及沼肥等有机肥料。绿肥是重要的有机肥料之一,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提供多种有效养分,同时也改良了土壤结构。增施农家肥和沼肥,大力提倡秸秆还田。有机肥料腐熟后一方面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有效改进耕层构造;另一方面能提供大量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
(2)施用生物菌肥和土壤改良剂,清理土壤中的杂物。施用生物菌肥有利于促进氮元素的转化和大分子有机质的分解,改善土壤结构。土壤改良剂可以减少养分流失,促进团粒结构形成。另外,清除土壤中的塑料薄膜和编织袋等杂物也可以改良土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