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台地式山地建筑的错台处设计处理办法探讨,探求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技术处理措施,为山地建筑的设计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山地建筑;错台;挡土墙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sig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the faulty platform of Taiwan-style mountainous buildings, and explores technical measures for safety, application, economy and aesthetic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practice of mountain buildings.
【Key words】Mountain building;Wrong platform;Retaining wall
1. 山地建筑错台处的处理方法。
1.1 目前在山地建筑错台处有图1、图2两种处理方式,应优先选用图1的处理方式,理由如下:
1.1.1 从建筑角度看,图1方式更有利于解决下面两层的采光与通风,下部两层不会有漏水反潮的隐患。
1.1.2 从成本角度看,图1比图2可省掉钢筋混凝土的侧墙和底板以及侧墙和底板的建筑防水层,造价更低。
1.1.3 从结构安全角度看,图1在山地建筑物临山一侧的山坡处单独设置挡土墙,通过挡土墙来抵抗来自山坡的侧土压力。由于挡土墙与建筑物主体结构脱开,侧土压力不传递到建筑主体上,这样建筑物可按平地建筑按常规的结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其优点为主体结构受力明确,设计相对成熟、计算简洁。图2将建筑物的外墙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墙与山坡土壤直接接触,土压力直接作用于建筑外墙上,這样当建筑外墙外侧土坡的高度较大时,由于土压力很大并作用于建筑,将对建筑主体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抗震设计要求单面挡土墙体应尽量与主体脱开,不能脱开时也应按悬臂挡土墙设计,或利用地下室与挡土墙垂直墙体做扶壁挡土墙)。缺点在于上部结构及基础受力复杂,结构本身的造价相对较高。且侧墙与地板均应做钢筋混凝土自防水及建筑防水,增加了造价。
1.2 如图1。
1.2.1 挡土墙内侧应预留排水口,挡土墙顶部底部均应做排水沟,挡土墙与主体之间的室外地面应为不透水地面。
1.2.2 挡土墙顶部应做防护栏杆或实体墙栏板,距可踏面高度不小于1.05米;当采用栏杆时应为防攀爬栏杆,竖杆间距不大于0.11米,底部应有不小于0.1米高反沿。
1.2.3 挡土墙需根据挡土高度、墙后建筑物、墙后管线及道路、墙后土土质、地下水位等情况采用自然放坡、加筋土体、景观挡墙、土钉墙永久支护、(混凝土、钢管)桩锚永久性支护、板锚式永久支护、毛石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等。当挡土高度大于5米并采用永久性支护挡土时,其支护设计方案应由有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并报当地主管部门进行专家评审。
1.3 如图3、图4。
1.3.1 当规划、景观需要在通道顶部设置盖板时,可在主体建筑上预设牛腿,支撑钢筋混凝土预制盖板,盖板上方应做细石混凝土防水,墙体根部密封膏嵌缝,盖板应向外倾斜不小于10%坡度。如图3图4。当盖板顶部需覆土时,应采取图4的方式,盖板和主体侧墙均应做防水,防水层除细石混凝土刚性防水外,应再加一道建筑柔性防水。
1.3.2 盖板下部通道不应封闭,应与室外空气联通,防止建筑侧墙受潮。
1.4 湿陷性黄土地基或遇水膨胀或软化地基等应采用图1、图3、图4做法。
1.5 当挡土墙位置处有施工开挖支护时,应做永久支护,并利用该支护做挡土墙。
1.6 山区建筑的地下室,宜结合地形做下沉庭院或窗井,改善地下室的采光、通风条件,提高地下空间品质,同时节约成本,如图5。
2. 竖向设计中的边坡及支挡结构物。
2.1 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台地之间的处理形式分为平坡式、台阶式、混合式。场地的地面坡度不宜小于0.2% ;当自然地形坡度小于5%时,应采用平坡式布置; 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 ,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的高度宜为1.5~ 3.0米 ,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2.2 当采用混合式布置时, 台地的划分应与场地的功能和使用性质相协调。场地内由于建筑物、道路、水系、景观形式的设计标高不同,宜根据规划地面形式及所防护的灾害类别确定 ,主要采用护坡 、 挡土墙或堤坝等。
2.3 防护工程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2.3.1 街区用地的防护与其外围道路工程的防护相结合; 台阶式用地的台阶之间应用护坡或挡土墙联接, 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1.5米时,应在挡土墙或坡比值大于 0.5 的护坡,坡顶加设安全防护设施 ;
2.3.2 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应小于或等于0.5 ; 砌筑型护坡的坡比值宜为 0.5~ 1.0 ; 在建(构)筑物密集、用地紧张区域及有装卸作用要求的台阶应采用挡土墙防护;在条件许可时应优先选用土质植草边坡,以节约造价,增加美观效果;人口密度大、工程地质条件差、降雨量多的地区 ,不宜采用土质护坡;
2.3.3 挡土墙的高度宜为1.5~ 3.0米 ,超过6.0米时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 应小于1.0米;当挡土墙位置有施工开挖支护时,应做永久支护,并利用该支护做挡土墙;在条件许可时,挡土墙宜以1.5米左右高度退台 ,宜作艺术处理或以绿化遮蔽。
3. 挡土墙的分类、适用范围及选用原则。
3.1 挡土墙的分类:
按照结构形式,挡土墙可分为:重力式挡土墙(仰斜式、俯斜式、垂直式)、衡重式、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扶壁式、柱板式、锚杆式、锚定板式挡土墙、桩板式、加筋土挡土墙、土钉墙等。
按照墙体材料,挡土墙可分为:石砌挡土墙、混凝土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挡土墙、钢板挡土墙等。
按所处的环境条件, 又可分为: 一般地区挡墙、浸水地区挡土墙及地震地区挡土墙。
3.2 挡土墙的设置,应根据工程现场的地形、地质、材料供应、施工技术以及造价等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权衡利弊, 灵活选择挡土墙的形式。
3.3 各式挡土墙的适用范围及选用原则。
3.3.1 各式挡土墙的适用范围(见表1)。
3.3.2 挡土墙的选用原则:挡土墙的选用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1)城市土质地基、土质山区等石材缺乏,地基承载力较弱的土质地基地区,宜首选加筋土挡土墙;当场地狭窄,不便大开挖时可选用土钉挡土墙(不宜在软土及松散砂土地层中应用);有美观要求的应选加筋土挡土墙;在挖方区边坡支护宜选用土钉墙。
(2)城市岩质地基等地基承载力,锚固力较强地区,在挖方区边坡墙高较大较陡时,宜选用锚杆式挡土墙。在填方区可采用锚定板式挡土墙或加筋土挡土墙。
(3)岩质山区等石材较多,价格较低,地基承载力较大的岩质地基地区,墙高小于5米时,宜选用浆砌片石重力挡土墙,墙高大于于5米时,宜选用衡重式挡土墙。墙高大于10米时,可采用锚杆式挡土墙。
(4)地震区土质地基宜选用加筋土、土钉墙等柔性挡土墙。
(5)当挡土墙后部管线较为密集时,不宜采用锚杆式挡土墙。
(6)加筋土挡土墙具有适用面广,造价低、工期短、抗震、美观等优点,条件许可时应优先选用。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扶壁式、桩板式挡土墙造价高、结构复杂,不推荐选用,仅在特殊条件下选用(见图6)。
[文章编号]1619-2737(2019)03-05-138
【关键词】山地建筑;错台;挡土墙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sig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the faulty platform of Taiwan-style mountainous buildings, and explores technical measures for safety, application, economy and aesthetic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practice of mountain buildings.
【Key words】Mountain building;Wrong platform;Retaining wall
1. 山地建筑错台处的处理方法。
1.1 目前在山地建筑错台处有图1、图2两种处理方式,应优先选用图1的处理方式,理由如下:
1.1.1 从建筑角度看,图1方式更有利于解决下面两层的采光与通风,下部两层不会有漏水反潮的隐患。
1.1.2 从成本角度看,图1比图2可省掉钢筋混凝土的侧墙和底板以及侧墙和底板的建筑防水层,造价更低。
1.1.3 从结构安全角度看,图1在山地建筑物临山一侧的山坡处单独设置挡土墙,通过挡土墙来抵抗来自山坡的侧土压力。由于挡土墙与建筑物主体结构脱开,侧土压力不传递到建筑主体上,这样建筑物可按平地建筑按常规的结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其优点为主体结构受力明确,设计相对成熟、计算简洁。图2将建筑物的外墙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墙与山坡土壤直接接触,土压力直接作用于建筑外墙上,這样当建筑外墙外侧土坡的高度较大时,由于土压力很大并作用于建筑,将对建筑主体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抗震设计要求单面挡土墙体应尽量与主体脱开,不能脱开时也应按悬臂挡土墙设计,或利用地下室与挡土墙垂直墙体做扶壁挡土墙)。缺点在于上部结构及基础受力复杂,结构本身的造价相对较高。且侧墙与地板均应做钢筋混凝土自防水及建筑防水,增加了造价。
1.2 如图1。
1.2.1 挡土墙内侧应预留排水口,挡土墙顶部底部均应做排水沟,挡土墙与主体之间的室外地面应为不透水地面。
1.2.2 挡土墙顶部应做防护栏杆或实体墙栏板,距可踏面高度不小于1.05米;当采用栏杆时应为防攀爬栏杆,竖杆间距不大于0.11米,底部应有不小于0.1米高反沿。
1.2.3 挡土墙需根据挡土高度、墙后建筑物、墙后管线及道路、墙后土土质、地下水位等情况采用自然放坡、加筋土体、景观挡墙、土钉墙永久支护、(混凝土、钢管)桩锚永久性支护、板锚式永久支护、毛石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等。当挡土高度大于5米并采用永久性支护挡土时,其支护设计方案应由有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并报当地主管部门进行专家评审。
1.3 如图3、图4。
1.3.1 当规划、景观需要在通道顶部设置盖板时,可在主体建筑上预设牛腿,支撑钢筋混凝土预制盖板,盖板上方应做细石混凝土防水,墙体根部密封膏嵌缝,盖板应向外倾斜不小于10%坡度。如图3图4。当盖板顶部需覆土时,应采取图4的方式,盖板和主体侧墙均应做防水,防水层除细石混凝土刚性防水外,应再加一道建筑柔性防水。
1.3.2 盖板下部通道不应封闭,应与室外空气联通,防止建筑侧墙受潮。
1.4 湿陷性黄土地基或遇水膨胀或软化地基等应采用图1、图3、图4做法。
1.5 当挡土墙位置处有施工开挖支护时,应做永久支护,并利用该支护做挡土墙。
1.6 山区建筑的地下室,宜结合地形做下沉庭院或窗井,改善地下室的采光、通风条件,提高地下空间品质,同时节约成本,如图5。
2. 竖向设计中的边坡及支挡结构物。
2.1 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台地之间的处理形式分为平坡式、台阶式、混合式。场地的地面坡度不宜小于0.2% ;当自然地形坡度小于5%时,应采用平坡式布置; 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 ,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的高度宜为1.5~ 3.0米 ,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2.2 当采用混合式布置时, 台地的划分应与场地的功能和使用性质相协调。场地内由于建筑物、道路、水系、景观形式的设计标高不同,宜根据规划地面形式及所防护的灾害类别确定 ,主要采用护坡 、 挡土墙或堤坝等。
2.3 防护工程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2.3.1 街区用地的防护与其外围道路工程的防护相结合; 台阶式用地的台阶之间应用护坡或挡土墙联接, 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1.5米时,应在挡土墙或坡比值大于 0.5 的护坡,坡顶加设安全防护设施 ;
2.3.2 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应小于或等于0.5 ; 砌筑型护坡的坡比值宜为 0.5~ 1.0 ; 在建(构)筑物密集、用地紧张区域及有装卸作用要求的台阶应采用挡土墙防护;在条件许可时应优先选用土质植草边坡,以节约造价,增加美观效果;人口密度大、工程地质条件差、降雨量多的地区 ,不宜采用土质护坡;
2.3.3 挡土墙的高度宜为1.5~ 3.0米 ,超过6.0米时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 应小于1.0米;当挡土墙位置有施工开挖支护时,应做永久支护,并利用该支护做挡土墙;在条件许可时,挡土墙宜以1.5米左右高度退台 ,宜作艺术处理或以绿化遮蔽。
3. 挡土墙的分类、适用范围及选用原则。
3.1 挡土墙的分类:
按照结构形式,挡土墙可分为:重力式挡土墙(仰斜式、俯斜式、垂直式)、衡重式、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扶壁式、柱板式、锚杆式、锚定板式挡土墙、桩板式、加筋土挡土墙、土钉墙等。
按照墙体材料,挡土墙可分为:石砌挡土墙、混凝土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挡土墙、钢板挡土墙等。
按所处的环境条件, 又可分为: 一般地区挡墙、浸水地区挡土墙及地震地区挡土墙。
3.2 挡土墙的设置,应根据工程现场的地形、地质、材料供应、施工技术以及造价等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权衡利弊, 灵活选择挡土墙的形式。
3.3 各式挡土墙的适用范围及选用原则。
3.3.1 各式挡土墙的适用范围(见表1)。
3.3.2 挡土墙的选用原则:挡土墙的选用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1)城市土质地基、土质山区等石材缺乏,地基承载力较弱的土质地基地区,宜首选加筋土挡土墙;当场地狭窄,不便大开挖时可选用土钉挡土墙(不宜在软土及松散砂土地层中应用);有美观要求的应选加筋土挡土墙;在挖方区边坡支护宜选用土钉墙。
(2)城市岩质地基等地基承载力,锚固力较强地区,在挖方区边坡墙高较大较陡时,宜选用锚杆式挡土墙。在填方区可采用锚定板式挡土墙或加筋土挡土墙。
(3)岩质山区等石材较多,价格较低,地基承载力较大的岩质地基地区,墙高小于5米时,宜选用浆砌片石重力挡土墙,墙高大于于5米时,宜选用衡重式挡土墙。墙高大于10米时,可采用锚杆式挡土墙。
(4)地震区土质地基宜选用加筋土、土钉墙等柔性挡土墙。
(5)当挡土墙后部管线较为密集时,不宜采用锚杆式挡土墙。
(6)加筋土挡土墙具有适用面广,造价低、工期短、抗震、美观等优点,条件许可时应优先选用。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扶壁式、桩板式挡土墙造价高、结构复杂,不推荐选用,仅在特殊条件下选用(见图6)。
[文章编号]1619-2737(2019)03-0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