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宝多大可开始服用中药?
专家说法:其实刚出生的小宝宝就可以服用中药剂型,主要以粉剂、口服液为主,粉剂可用温水调匀后进食。中医师建议在饭后喂食,用以保护脾胃,防止呕吐的发生。
中药有副作用吗?
专家说法:有些妈妈认为,温和的中药是没有副作用的,其实不然,是药都会有副作用,只是大多数中药的副作用很轻微。但也有些中草药有毒性,有的甚至有剧毒,如红砒石、白砒石、斑蝥等。有许多生药的毒性也比较大,如生附子、生革乌、生划乌、巴豆、马前子、生甘遂、生南星、生白附子、生半夏等。这些药物经过炮制后毒性虽可大大降低,但如用药不当或药量过大时,仍会发生副作用。
中药能与西药一起服用吗?
专家说法:一般不建议同时服用,否则药性可能互相干扰,影响疗效。西药的药性包含强烈抑制病症的部分,也可能会因此而产生新的症状,如果需要服两种药,可以间隔1~2小时。
中药药效比较慢吗?
专家说法:不一定。若是一般轻微的感冒,通常一剂就会见效;若是科学服用中药,也能在短时间内改善症状。很多人认为中药必须服用很久才有用,其实不然,这主要是因为病情慢性化或恶化后才服用所导致的;对于急性的病症,中药当然也可以急速改善加以治愈,但是慢性病的治疗就需要视病情程度与病患体质而定。
煎煮中药一定要用砂锅吗?
专家说法:不一定。传统上一般用砂锅,因为砂锅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少。但砂锅的孔隙和纹理多,易吸附各种药物成分而“串味”,且易破碎。搪瓷器皿和不锈钢锅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铝锅不耐强酸和强碱,从pH1~2或pH9~10的煎液中可检出铝离子。铁锅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并能在煎煮时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严重影响汤剂质量。铜锅的煎出液中可检出微量铜离子,也能与某些药物发生反应。所以,一般认为,铁锅、铜锅、铝锅等不宜用作煎药的器具。而砂锅、搪瓷锅、不锈钢锅等可以作为煎药的器具。
怎样煎汤药呢?
专家说法:现代的妈妈很少有人会煎中药,煎煮中药是中医的一种特色,中药煎煮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因此,正确掌握煎药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宝宝中药量通常为成人的1/3—1/2,煎药前,先将中药浸泡10分钟,滋补药可浸A30分钟,再放入砂锅内加水煎煮。通常,1周岁内加水量为两碗(200ml/碗),煎至小半碗,周岁至7岁用三碗水煎至大半碗,7岁以上三碗水煎至一碗。
煎中药时一般先用大火,即“武火”煎煮,待药沸5分钟后,改用小火、即“文火”再煎20~30分钟。滤出药液后,再加水煮第二煎。第二煎应加开水,以防止凉水激药而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一般第二煎加水约300ml,仍先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15~20分钟即可。分别将两煎的药液静置沉淀,去掉底部沉淀的药渣。亦可将两次滤出的药液混合静置沉淀,去掉底部沉淀的药渣后备用。注意煎药过程中应搅拌2—3次,使药物受热均匀,提高煎药的质量。
现在的中医院,中药店也有代煎服务,可以煎好后拿回家,储存在冰箱里,吃时取出,用热水泡温后服用,这种方法对妈妈来说很省事。
中药很苦,怎样让宝宝吃呢?
专家说法:中药的剂型不如西药多而全,因此妈妈要想办法减轻服中药的不适,
给新生儿喂药,每日药量30~50毫升,分9~10次服完。因新生儿味觉发育尚未健全,可用滴管慢慢滴人口内。
1~3岁的婴幼儿,每日药量在100毫升左右,分6~7次服完。这时期的婴幼儿的味觉非常敏感,所以喂药的方法很重要。首先药汁的温度要低于37度,这样可以减轻苦味,另外在不影响药效的情况下,可以在药汁中适当加入些冰糖、白糖等辅助品来减轻苦味。
4~7岁的宝宝,每日药量在300毫升左右,可分3~4次服用。此阶段的宝宝已有自己服药的能力,因此可对他们进行诱导、说理。还可以使用吸管,避免苦涩药液布满味蕾。
中药可混入牛奶或果汁吗?
专家说法:有些妈妈还喜欢把中药混入牛奶或果汁中服用,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因中药的成分复杂,遇到酸性物质、蛋白质、脂肪等,易产生不良反应或影响药物的吸收,所以应尽量避免这一做法。
服用中药时要忌口吗?
专家说法:“忌口”是指凡不利于病人疾病恢复,可加重病情或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食物应禁忌服用。如服用治疗宝宝厌食的药物,就要忌生冷食物,服补脾益胃、消食理气的健脾丸就忌食油腻厚味;服补血药忌茶,因为茶叶中有丰富的鞣酸,与药物中铁形成不易被肠道吸收的复合物,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有的药品的产品说明上就印刷了禁服和忌服的食品名称。妈妈在给宝宝服用前,要仔细阅读说明。
中药汁中可以加糖吗?
专家说法:大多数中药煎汁非常苦,妈妈为了让宝宝服下这苦汤子,都喜欢在药里加糖。其实,这样做是不妥的。有些药物虽然苦,但苦味起着一定药理作用。如瓜蒂散是一种苦味催吐剂,以苦味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呕吐,如果加糖服用就有可能使药物失去药效。
从中医观点来看,糖也是一味药。白糖属于凉性,可以去“火”;红糖属于暖性,可以祛寒。民间流传的药方中,用白糖煮茶水用以祛火;用红糖煮生姜、葱头水用以祛寒。所以凉性药物可加白糖,热性药物可加红糖,不会影响药效。如果随便加糖就会影响药效。妈妈不妨在医生开方时,询问一下能否加糖,加什么糖,据此加糖就不会影响药效了。
服中药汁对温度有要求吗?
专家说法:宝宝服用中药,采用温服为好,一般温度在20℃~30℃之间为佳。不可冷服,否则易伤其阳气,日久影响宝宝生长发育,伤其脾胃,引起腹痛。药液亦不可过热,以防烫伤宝宝食道。
一次服不完,分次服可以吗?
专家说法:可以。宝宝服药困难,一次喂服大量的中药,不但难于达到服药的目的。而且勉强灌入,亦可引起呕吐。因此,宝宝服用中药汤剂,宜采用少量多次喂服的方法。要注意避开喂奶和进食的时间半小时以上。一般选用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半小时,睡觉前分4次喂服为宜。对小婴儿可分多次代水频服,服完一日的剂量即可。
新生儿要吃解胎毒的药吗?
专家说法:在东南沿海、江南一带,人们认为怡儿在母体中染了毒气,出生之后若不除去,将来会引发许多疾病,如黄疸、湿疹、鹅口疮等,因此要服解胎毒的中药。常用的中药有甘草、黄连、朱砂、牛黄、轻粉等。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上述疾病各有病因,不能简单地用胎毒来解释。相反,这些中药对新生儿儿的健康不利。例如,黄连苦,有寒性,可以损伤新生儿的胃部功能,影响消化、吸收;朱砂含有汞和硫磺,对新生儿有一定的毒性;牛黄是食草动物的胆石,苦,性凉,不宜单味服用;轻粉即汞粉(水银),有剧毒。因此,一般来讲,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建议不要随便服药。
专家说法:其实刚出生的小宝宝就可以服用中药剂型,主要以粉剂、口服液为主,粉剂可用温水调匀后进食。中医师建议在饭后喂食,用以保护脾胃,防止呕吐的发生。
中药有副作用吗?
专家说法:有些妈妈认为,温和的中药是没有副作用的,其实不然,是药都会有副作用,只是大多数中药的副作用很轻微。但也有些中草药有毒性,有的甚至有剧毒,如红砒石、白砒石、斑蝥等。有许多生药的毒性也比较大,如生附子、生革乌、生划乌、巴豆、马前子、生甘遂、生南星、生白附子、生半夏等。这些药物经过炮制后毒性虽可大大降低,但如用药不当或药量过大时,仍会发生副作用。
中药能与西药一起服用吗?
专家说法:一般不建议同时服用,否则药性可能互相干扰,影响疗效。西药的药性包含强烈抑制病症的部分,也可能会因此而产生新的症状,如果需要服两种药,可以间隔1~2小时。
中药药效比较慢吗?
专家说法:不一定。若是一般轻微的感冒,通常一剂就会见效;若是科学服用中药,也能在短时间内改善症状。很多人认为中药必须服用很久才有用,其实不然,这主要是因为病情慢性化或恶化后才服用所导致的;对于急性的病症,中药当然也可以急速改善加以治愈,但是慢性病的治疗就需要视病情程度与病患体质而定。
煎煮中药一定要用砂锅吗?
专家说法:不一定。传统上一般用砂锅,因为砂锅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少。但砂锅的孔隙和纹理多,易吸附各种药物成分而“串味”,且易破碎。搪瓷器皿和不锈钢锅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铝锅不耐强酸和强碱,从pH1~2或pH9~10的煎液中可检出铝离子。铁锅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并能在煎煮时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严重影响汤剂质量。铜锅的煎出液中可检出微量铜离子,也能与某些药物发生反应。所以,一般认为,铁锅、铜锅、铝锅等不宜用作煎药的器具。而砂锅、搪瓷锅、不锈钢锅等可以作为煎药的器具。
怎样煎汤药呢?
专家说法:现代的妈妈很少有人会煎中药,煎煮中药是中医的一种特色,中药煎煮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因此,正确掌握煎药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宝宝中药量通常为成人的1/3—1/2,煎药前,先将中药浸泡10分钟,滋补药可浸A30分钟,再放入砂锅内加水煎煮。通常,1周岁内加水量为两碗(200ml/碗),煎至小半碗,周岁至7岁用三碗水煎至大半碗,7岁以上三碗水煎至一碗。
煎中药时一般先用大火,即“武火”煎煮,待药沸5分钟后,改用小火、即“文火”再煎20~30分钟。滤出药液后,再加水煮第二煎。第二煎应加开水,以防止凉水激药而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一般第二煎加水约300ml,仍先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15~20分钟即可。分别将两煎的药液静置沉淀,去掉底部沉淀的药渣。亦可将两次滤出的药液混合静置沉淀,去掉底部沉淀的药渣后备用。注意煎药过程中应搅拌2—3次,使药物受热均匀,提高煎药的质量。
现在的中医院,中药店也有代煎服务,可以煎好后拿回家,储存在冰箱里,吃时取出,用热水泡温后服用,这种方法对妈妈来说很省事。
中药很苦,怎样让宝宝吃呢?
专家说法:中药的剂型不如西药多而全,因此妈妈要想办法减轻服中药的不适,
给新生儿喂药,每日药量30~50毫升,分9~10次服完。因新生儿味觉发育尚未健全,可用滴管慢慢滴人口内。
1~3岁的婴幼儿,每日药量在100毫升左右,分6~7次服完。这时期的婴幼儿的味觉非常敏感,所以喂药的方法很重要。首先药汁的温度要低于37度,这样可以减轻苦味,另外在不影响药效的情况下,可以在药汁中适当加入些冰糖、白糖等辅助品来减轻苦味。
4~7岁的宝宝,每日药量在300毫升左右,可分3~4次服用。此阶段的宝宝已有自己服药的能力,因此可对他们进行诱导、说理。还可以使用吸管,避免苦涩药液布满味蕾。
中药可混入牛奶或果汁吗?
专家说法:有些妈妈还喜欢把中药混入牛奶或果汁中服用,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因中药的成分复杂,遇到酸性物质、蛋白质、脂肪等,易产生不良反应或影响药物的吸收,所以应尽量避免这一做法。
服用中药时要忌口吗?
专家说法:“忌口”是指凡不利于病人疾病恢复,可加重病情或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食物应禁忌服用。如服用治疗宝宝厌食的药物,就要忌生冷食物,服补脾益胃、消食理气的健脾丸就忌食油腻厚味;服补血药忌茶,因为茶叶中有丰富的鞣酸,与药物中铁形成不易被肠道吸收的复合物,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有的药品的产品说明上就印刷了禁服和忌服的食品名称。妈妈在给宝宝服用前,要仔细阅读说明。
中药汁中可以加糖吗?
专家说法:大多数中药煎汁非常苦,妈妈为了让宝宝服下这苦汤子,都喜欢在药里加糖。其实,这样做是不妥的。有些药物虽然苦,但苦味起着一定药理作用。如瓜蒂散是一种苦味催吐剂,以苦味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呕吐,如果加糖服用就有可能使药物失去药效。
从中医观点来看,糖也是一味药。白糖属于凉性,可以去“火”;红糖属于暖性,可以祛寒。民间流传的药方中,用白糖煮茶水用以祛火;用红糖煮生姜、葱头水用以祛寒。所以凉性药物可加白糖,热性药物可加红糖,不会影响药效。如果随便加糖就会影响药效。妈妈不妨在医生开方时,询问一下能否加糖,加什么糖,据此加糖就不会影响药效了。
服中药汁对温度有要求吗?
专家说法:宝宝服用中药,采用温服为好,一般温度在20℃~30℃之间为佳。不可冷服,否则易伤其阳气,日久影响宝宝生长发育,伤其脾胃,引起腹痛。药液亦不可过热,以防烫伤宝宝食道。
一次服不完,分次服可以吗?
专家说法:可以。宝宝服药困难,一次喂服大量的中药,不但难于达到服药的目的。而且勉强灌入,亦可引起呕吐。因此,宝宝服用中药汤剂,宜采用少量多次喂服的方法。要注意避开喂奶和进食的时间半小时以上。一般选用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半小时,睡觉前分4次喂服为宜。对小婴儿可分多次代水频服,服完一日的剂量即可。
新生儿要吃解胎毒的药吗?
专家说法:在东南沿海、江南一带,人们认为怡儿在母体中染了毒气,出生之后若不除去,将来会引发许多疾病,如黄疸、湿疹、鹅口疮等,因此要服解胎毒的中药。常用的中药有甘草、黄连、朱砂、牛黄、轻粉等。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上述疾病各有病因,不能简单地用胎毒来解释。相反,这些中药对新生儿儿的健康不利。例如,黄连苦,有寒性,可以损伤新生儿的胃部功能,影响消化、吸收;朱砂含有汞和硫磺,对新生儿有一定的毒性;牛黄是食草动物的胆石,苦,性凉,不宜单味服用;轻粉即汞粉(水银),有剧毒。因此,一般来讲,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建议不要随便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