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教育又是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笔者在此试图阐明,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品析词句、展开想象、反复朗读、分析课文等手段把美育渗透其中,使审美教育得以施行。
关键词:阅读教学 美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23-01
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影响个人的人文素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切莫忽略了信手可得的审美素材而放弃了生动有趣的美育。语文阅读教学中施美的方法很多,下面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几点看法:
一、展开想象,感受美
意境美是艺术美的重要组成,它体现了艺术美的主客观性。南唐后主李煜,饱受亡国之恨,其诗作《虞美人》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借助于“一江春水”这一意象,以“江水东流”的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心中绵绵无期的愁恨之意,这样客观的物象与主观感情就得到了融合,既含蓄又深沉,从而创造了一种悠远深长的意境,成为古今忧愤诗的代表作。
《天净沙.秋思》作者寥寥几笔,写了十种景物;前九种全是名词,无一动词,第四句一幅动景“夕阳西下”把前面九种景物融为一体,融成一幅清凄的落日西风图,这种情与景天衣无缝的组合,构成了一种凄凉的意境,这意境充满了凄凉的美感,这美感便是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结果。这结果的产生的过程就是一次审美的过程。
二、品析词句,领悟美
“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精彩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学生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文章的特征之一。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动人等,体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美。语言的审美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与美育最大渗透点。
如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无论是春草、春风、还是春雨,都给人美的熏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个“钻”字就把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表达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例如教学《土地的誓言》时,为了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教师可以找出其他同义词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泛滥”换成“澎湃”或“涌动”,把“埋葬”换为“留下”等,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思索中让学生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阅读素质。
三、反复朗读,体会美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的感知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车尔尼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美在个别、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思维。”老师要善用形象感染学生。
《黄河颂》这首歌词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隔两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在教学时可以教师范读,跟读、个别读,齐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诵中,感悟雄壮的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体会到“黄河滚滚、惊涛澎湃”这样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在美的感受中激发和强化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四、课文分析,鉴赏美
在讲授语文课时,要有情感。根据教材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和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的欢乐痛苦。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敬;该悲壮时,侃侃滔滔,为之动容;该委婉时,细雨霏霏。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他们自然会为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崇敬不已,会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爱国精神赞叹不绝!也会为长江三峡的神奇俊美,天山景物的丰富多彩而心弛神往。这样,学生不仅陶冶心灵,净化思想,而且语文知识也会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其效果远胜于枯燥的讲解、干瘪的说教。
要使学生深刻领会文意,必须把他们引入作品的意境,让意境感染其情思,启迪其思想,激起其共鸣。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准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美多少,丑多少,不仅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
综上所述,美育的渗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作为跨世纪的语文教师应有放眼未来的眼光,而不应拘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应站在美学的高度去培养一批文化功底扎实、审美意趣高尚的青年学生。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关键词:阅读教学 美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23-01
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影响个人的人文素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切莫忽略了信手可得的审美素材而放弃了生动有趣的美育。语文阅读教学中施美的方法很多,下面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几点看法:
一、展开想象,感受美
意境美是艺术美的重要组成,它体现了艺术美的主客观性。南唐后主李煜,饱受亡国之恨,其诗作《虞美人》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借助于“一江春水”这一意象,以“江水东流”的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心中绵绵无期的愁恨之意,这样客观的物象与主观感情就得到了融合,既含蓄又深沉,从而创造了一种悠远深长的意境,成为古今忧愤诗的代表作。
《天净沙.秋思》作者寥寥几笔,写了十种景物;前九种全是名词,无一动词,第四句一幅动景“夕阳西下”把前面九种景物融为一体,融成一幅清凄的落日西风图,这种情与景天衣无缝的组合,构成了一种凄凉的意境,这意境充满了凄凉的美感,这美感便是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结果。这结果的产生的过程就是一次审美的过程。
二、品析词句,领悟美
“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精彩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学生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文章的特征之一。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动人等,体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美。语言的审美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与美育最大渗透点。
如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无论是春草、春风、还是春雨,都给人美的熏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个“钻”字就把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表达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例如教学《土地的誓言》时,为了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教师可以找出其他同义词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泛滥”换成“澎湃”或“涌动”,把“埋葬”换为“留下”等,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思索中让学生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阅读素质。
三、反复朗读,体会美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的感知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车尔尼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美在个别、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思维。”老师要善用形象感染学生。
《黄河颂》这首歌词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隔两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在教学时可以教师范读,跟读、个别读,齐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诵中,感悟雄壮的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体会到“黄河滚滚、惊涛澎湃”这样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在美的感受中激发和强化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四、课文分析,鉴赏美
在讲授语文课时,要有情感。根据教材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和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的欢乐痛苦。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敬;该悲壮时,侃侃滔滔,为之动容;该委婉时,细雨霏霏。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他们自然会为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崇敬不已,会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爱国精神赞叹不绝!也会为长江三峡的神奇俊美,天山景物的丰富多彩而心弛神往。这样,学生不仅陶冶心灵,净化思想,而且语文知识也会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其效果远胜于枯燥的讲解、干瘪的说教。
要使学生深刻领会文意,必须把他们引入作品的意境,让意境感染其情思,启迪其思想,激起其共鸣。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准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美多少,丑多少,不仅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
综上所述,美育的渗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作为跨世纪的语文教师应有放眼未来的眼光,而不应拘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应站在美学的高度去培养一批文化功底扎实、审美意趣高尚的青年学生。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