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领域催生的大批美术培训机构,在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的要求下,盲目追求短平快的教学效果,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导致美术培训行业乱象丛生。此文对美术培训中的美感教育做了简单探讨,讨论在教给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想象能力,从而实现美感教育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美感教育;美术欣赏;想象能力;诗画教学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以及学生教育理念的发展,美术领域催生了大批美术培训机构。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培训机构和家长们的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短期效应,导致培训机构在对学生进行美术培训时多选择更快出效果的教学方案,刻板专制的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们的想象力甚至审美能力,导致大多学生接受多年美术培训,却毫无审美能力,最终望美兴叹。学习美术,最关键的不是绘画技巧,而是审美能力。因此在日常美术培训中,要更加注重美感教育。
一、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1、整体感觉,自由地谈论
美术欣赏教育是给学生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感受的一种精神活动。在这种精神活动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对艺术品初步的直观印象,是学生美术欣赏的第一步,这一步要把学生生动活泼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由此出发再来讨论其他问题。有的作品,老师刚刚拿出来,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感叹的惊呼,会大声叫到“真漂亮!”他们往往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图案所吸引,這其实就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这是未被教师矫正过的最真实最原始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学生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面对学生的这种表现,教师如果选择制止、阻拦甚至训斥学生的随意和不守规矩的态度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妨碍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和审美心境的形成。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瞬间,他们会把所看到的、感觉到的和体验到的全部汇集在一起,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表情、姿态、动作和声音,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这时教师最好能和学生一起作出真实的反应,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2、要素识别及其形式关系分析
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方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面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潜伏在具象中的画面中的意味,形成欣赏的习惯和能力。教师一般采用“你看到了什么”的提问为线索,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自由讨论。刚开始学生可能会主要从作品描绘的具体事物,或这些点、线、形、色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学生能从抽象的画中看出很多东西来,说明他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思维是活跃的,这是学生欣赏能力培养的良好开端,但这还主要是一种日常知觉而非审美知觉。在欣赏作品的讨论中学生们经常提到他们看到的“线条”“颜色”“形状”等,这是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图形艺术的魅力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的。在识别了线、形、色等要素之后,有时还要在识别这些要素的过程中,了解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情感和蕴含的意味,自然便会成为学生感受和谈论的主要内容。
二、想象能力的培养
1、诗画合一的追求
我国绘画最高的一种艺术形式就是“诗画合一”,这种意境美的呈现既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又是对绘画的欣赏学习,这种完美式的融合也就构成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唯美意境,这种唯美的诗画合一教学方式应用到美术培训中,可以不同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观。在美术绘画中,每个学生的想象力都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加以引导,学生就会产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诗画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绘画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以及审美思维能力。
美学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作者完成后的作品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需要在读者的阅读中去进一步建构。”这一观点充分显示了读者在阅读、赏析作品中的主动性,也表明读者在赏析中想象的重要性。在古典诗词中,其开放性是表现得尤为突出的,许多诗人在创作中故意“留白”,使其意境深远,让读者去想象,去体味。创作上的“留白”即是古人论诗词常强调的“空灵”,指诗词必须给读者留下大片想象的空间,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目叫《秋思》,句中却没有一个“思”字,更没有游子的心理描写,作者是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极具典型萧瑟秋天特色而又富有独特感情内涵的审美意象的巧妙叠加,再加上“断肠人”远离故乡流落“天涯”这一孤独痛苦心情的诉说,从而创造了一种既含蓄深沉又悲怆欲绝的艺术审美意境,寄寓了诗人极其深邃的“秋思”之情。
读者通过这首词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游子见到各种景物时的内心世界;它能够带给我们的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悠远而深邃……
我们知道,由于每个读者的审美经验不同,再创造的形象也就因人而异,作家实写景物,虚写情思,我们所体悟到的情思也就有所不同,这种虚笔描写就体现出一种空灵美。这也表明了古典诗词的这种意境乃至主题的模糊性、开放性,是无法下一个精确的结论的,但这正给了读者以驰骋想象的空间。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不应该是让学生得到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应该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注重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在想象中去体味无尽的诗情画意。
2、诗画合一的教学
教师诗化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学习氛围中,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通过对诗歌的赏析,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在绘画中展现出来。比如,教师讲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漫山遍野,层林尽染。秋天的阳光,殷红的,翠绿的,橙黄的,金灿灿的,各色树叶仿佛透明一般,格外的艳丽,一片片,一树树招人喜爱。金秋的缤纷,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更让人有一种想去飞翔想去歌唱的愉悦!”学生从这些词汇中就可以想象出秋天的美景,从而想把秋天画下来。诗画合一的教学模式,可以创造精彩的场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比如王维边塞诗《使至塞上》里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国画论》中提到:“天地万物,一横一竖”,线条是平面构图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竖直的线条和圆的线条形成对比,大漠的地平线以下是平面,孤烟是直线,黄河的横线,落日的圆弧,强化的线条感造成鲜明的视觉想象,使整首诗的画面跃然纸上。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原本相通,相同之处在于追求意境,诗与画虽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以创造意境为目的,因此,在美术培训过程中,注重诗画合一的教学,一定会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结 语
形象感染与逐渐渗透是美术培训中应该把握的首要原则。而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融合一体的教育是以审美为内容,审美的形式是指向人格的培养,这才是最佳途径。审美教育其实就是美感教育,它是以陶冶情感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通过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形式,培养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因此在日常美术培训中,要着重保护、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想象力,让美术学习成为他们终身受用的一项技能。
关键词:美感教育;美术欣赏;想象能力;诗画教学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以及学生教育理念的发展,美术领域催生了大批美术培训机构。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培训机构和家长们的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短期效应,导致培训机构在对学生进行美术培训时多选择更快出效果的教学方案,刻板专制的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们的想象力甚至审美能力,导致大多学生接受多年美术培训,却毫无审美能力,最终望美兴叹。学习美术,最关键的不是绘画技巧,而是审美能力。因此在日常美术培训中,要更加注重美感教育。
一、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1、整体感觉,自由地谈论
美术欣赏教育是给学生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感受的一种精神活动。在这种精神活动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对艺术品初步的直观印象,是学生美术欣赏的第一步,这一步要把学生生动活泼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由此出发再来讨论其他问题。有的作品,老师刚刚拿出来,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感叹的惊呼,会大声叫到“真漂亮!”他们往往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图案所吸引,這其实就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这是未被教师矫正过的最真实最原始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学生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面对学生的这种表现,教师如果选择制止、阻拦甚至训斥学生的随意和不守规矩的态度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妨碍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和审美心境的形成。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瞬间,他们会把所看到的、感觉到的和体验到的全部汇集在一起,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表情、姿态、动作和声音,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这时教师最好能和学生一起作出真实的反应,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2、要素识别及其形式关系分析
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方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面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潜伏在具象中的画面中的意味,形成欣赏的习惯和能力。教师一般采用“你看到了什么”的提问为线索,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自由讨论。刚开始学生可能会主要从作品描绘的具体事物,或这些点、线、形、色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学生能从抽象的画中看出很多东西来,说明他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思维是活跃的,这是学生欣赏能力培养的良好开端,但这还主要是一种日常知觉而非审美知觉。在欣赏作品的讨论中学生们经常提到他们看到的“线条”“颜色”“形状”等,这是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图形艺术的魅力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的。在识别了线、形、色等要素之后,有时还要在识别这些要素的过程中,了解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情感和蕴含的意味,自然便会成为学生感受和谈论的主要内容。
二、想象能力的培养
1、诗画合一的追求
我国绘画最高的一种艺术形式就是“诗画合一”,这种意境美的呈现既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又是对绘画的欣赏学习,这种完美式的融合也就构成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唯美意境,这种唯美的诗画合一教学方式应用到美术培训中,可以不同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观。在美术绘画中,每个学生的想象力都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加以引导,学生就会产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诗画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绘画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以及审美思维能力。
美学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作者完成后的作品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需要在读者的阅读中去进一步建构。”这一观点充分显示了读者在阅读、赏析作品中的主动性,也表明读者在赏析中想象的重要性。在古典诗词中,其开放性是表现得尤为突出的,许多诗人在创作中故意“留白”,使其意境深远,让读者去想象,去体味。创作上的“留白”即是古人论诗词常强调的“空灵”,指诗词必须给读者留下大片想象的空间,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目叫《秋思》,句中却没有一个“思”字,更没有游子的心理描写,作者是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极具典型萧瑟秋天特色而又富有独特感情内涵的审美意象的巧妙叠加,再加上“断肠人”远离故乡流落“天涯”这一孤独痛苦心情的诉说,从而创造了一种既含蓄深沉又悲怆欲绝的艺术审美意境,寄寓了诗人极其深邃的“秋思”之情。
读者通过这首词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游子见到各种景物时的内心世界;它能够带给我们的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悠远而深邃……
我们知道,由于每个读者的审美经验不同,再创造的形象也就因人而异,作家实写景物,虚写情思,我们所体悟到的情思也就有所不同,这种虚笔描写就体现出一种空灵美。这也表明了古典诗词的这种意境乃至主题的模糊性、开放性,是无法下一个精确的结论的,但这正给了读者以驰骋想象的空间。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不应该是让学生得到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应该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注重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在想象中去体味无尽的诗情画意。
2、诗画合一的教学
教师诗化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学习氛围中,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通过对诗歌的赏析,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在绘画中展现出来。比如,教师讲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漫山遍野,层林尽染。秋天的阳光,殷红的,翠绿的,橙黄的,金灿灿的,各色树叶仿佛透明一般,格外的艳丽,一片片,一树树招人喜爱。金秋的缤纷,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更让人有一种想去飞翔想去歌唱的愉悦!”学生从这些词汇中就可以想象出秋天的美景,从而想把秋天画下来。诗画合一的教学模式,可以创造精彩的场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比如王维边塞诗《使至塞上》里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国画论》中提到:“天地万物,一横一竖”,线条是平面构图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竖直的线条和圆的线条形成对比,大漠的地平线以下是平面,孤烟是直线,黄河的横线,落日的圆弧,强化的线条感造成鲜明的视觉想象,使整首诗的画面跃然纸上。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原本相通,相同之处在于追求意境,诗与画虽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以创造意境为目的,因此,在美术培训过程中,注重诗画合一的教学,一定会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结 语
形象感染与逐渐渗透是美术培训中应该把握的首要原则。而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融合一体的教育是以审美为内容,审美的形式是指向人格的培养,这才是最佳途径。审美教育其实就是美感教育,它是以陶冶情感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通过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形式,培养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因此在日常美术培训中,要着重保护、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想象力,让美术学习成为他们终身受用的一项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