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西北部,现辖芜湖、繁昌、南陵3个县,镜湖、弋江、鸠江、三山4个区,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317平方公里,人口230万,其中市区面积720平方公里,人口105万。
芜湖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春秋时为吴国边陲要塞鸠兹邑,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易名芜湖,明代成为印染中心,清代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和全国四大米市之一。1876年芜湖被辟为中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美誉。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计划经济时期,芜湖工业门类齐全,但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低,竞争力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开发开放战略,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先后争取了国家沿江开放城市、对外籍轮船开放港口、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政策,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芜湖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十五”期间芜湖GDP年均增长13%,近4年年均增长15.8%。2009年,虽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仍保持了15.4%的增长,总量902亿元,由九十年代初的安徽省第九位跃居第二位;人均GDP5732美元,列中部六省76个非省会城市第三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7.5:53:39.5调整为4.6:62.7:32.7,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财政收入147.8亿元,增长19.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9.4亿元,增长2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0.7亿元,增长46.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747元、6738元,增长12.1%、9.8%。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芜湖被中央列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的全国18个典型地区。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5.7亿元,同比增长28.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4亿元,增长34.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1亿元,增长19.6%;实现财政收入43.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3亿元,分别增长35.6%和33%。
回顾近年来芜湖工业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从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来看,1998年是42.8%,2004是45.8%,2009年达到56.1%,11年提高 13.3 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由1998年的17.1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 120亿元,增长6倍,年均增长20.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1998年的77.6%提高到2009年的 238 %。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断巩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二是工业增速逐步加快。1998-2009年,全市工业年均增长16.2个百分点,2004年以来,全市工业年均增长19.2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20.2%。全市工业增加值从50亿到100亿用了6年时间,从100亿到200亿用了4年时间,从200亿到500亿的跨越仅用了3年时间,发展的加速度越来越快。1998年,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仅19户,到2004年发展到57户,2009年达到158户,比1998年净增136户。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回顾上世纪90年代,支撑芜湖经济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是卷烟厂、冶炼厂和纺织厂,财政收入最高时82%来自烟厂,产业结构单一,没有大企业大集团支撑,抗风险能力很差。经过近20年持之以恒的努力,芜湖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若干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09年,以奇瑞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470亿元,以海螺水泥、新兴铸管为代表的材料产业实现产值 508亿元,以美的、日立为代表的电子电器产业实现产值 171亿元,成为带动芜湖市工业强劲增长的三个支柱产业。这三个支柱产业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1149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2 %,对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芜湖还拥有装备制造、船舶、化工、纺织服装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此外,正在积极打造节能环保、生物药业、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一批新兴产业。
四是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重点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奇瑞公司已经拥有整车、发动机、变速箱及部分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成为我国最大的自主品牌乘用车研发、生产、出口企业;海螺集团自主研发的日产1万吨大型水泥工艺装备和成套余热发电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新兴铸管建立了全国单线规模最大的球墨铸管生产线,研发了国内领先的离心工艺制造大口径无缝钢管技术。与此同时,芜湖还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必需前提和重要保障,单位工业产品能耗水平持续下降,污染减排深入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显著提高,可持续性显著增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芜湖也清醒地认识到,芜湖的产业结构还不够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产业布局还不尽合理。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年和“十二五”的谋划年,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启动建设的第一年,在这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国家工信部领导和各兄弟城市同仁来芜湖传经送宝,交流经验,必将对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谋划“十二五”工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芜湖将深刻领会国家工信部领导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各兄弟城市的成功经验,谋划好芜湖市“十二五”工业发展。
为了祝贺全国第38次中心城市工业经济运行会议在芜湖召开,特献上《七律》诗一首:
七 律
满城绿水半城山,鸠兹枕江夜未眠。
百姓欢呼天恩浩,经世纬国敢为先。
芜湖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春秋时为吴国边陲要塞鸠兹邑,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易名芜湖,明代成为印染中心,清代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和全国四大米市之一。1876年芜湖被辟为中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美誉。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计划经济时期,芜湖工业门类齐全,但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低,竞争力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开发开放战略,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先后争取了国家沿江开放城市、对外籍轮船开放港口、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政策,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芜湖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十五”期间芜湖GDP年均增长13%,近4年年均增长15.8%。2009年,虽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仍保持了15.4%的增长,总量902亿元,由九十年代初的安徽省第九位跃居第二位;人均GDP5732美元,列中部六省76个非省会城市第三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7.5:53:39.5调整为4.6:62.7:32.7,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财政收入147.8亿元,增长19.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9.4亿元,增长2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0.7亿元,增长46.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747元、6738元,增长12.1%、9.8%。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芜湖被中央列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的全国18个典型地区。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5.7亿元,同比增长28.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4亿元,增长34.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1亿元,增长19.6%;实现财政收入43.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3亿元,分别增长35.6%和33%。
回顾近年来芜湖工业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从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来看,1998年是42.8%,2004是45.8%,2009年达到56.1%,11年提高 13.3 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由1998年的17.1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 120亿元,增长6倍,年均增长20.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1998年的77.6%提高到2009年的 238 %。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断巩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二是工业增速逐步加快。1998-2009年,全市工业年均增长16.2个百分点,2004年以来,全市工业年均增长19.2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20.2%。全市工业增加值从50亿到100亿用了6年时间,从100亿到200亿用了4年时间,从200亿到500亿的跨越仅用了3年时间,发展的加速度越来越快。1998年,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仅19户,到2004年发展到57户,2009年达到158户,比1998年净增136户。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回顾上世纪90年代,支撑芜湖经济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是卷烟厂、冶炼厂和纺织厂,财政收入最高时82%来自烟厂,产业结构单一,没有大企业大集团支撑,抗风险能力很差。经过近20年持之以恒的努力,芜湖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若干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09年,以奇瑞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470亿元,以海螺水泥、新兴铸管为代表的材料产业实现产值 508亿元,以美的、日立为代表的电子电器产业实现产值 171亿元,成为带动芜湖市工业强劲增长的三个支柱产业。这三个支柱产业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1149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2 %,对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芜湖还拥有装备制造、船舶、化工、纺织服装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此外,正在积极打造节能环保、生物药业、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一批新兴产业。
四是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重点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奇瑞公司已经拥有整车、发动机、变速箱及部分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成为我国最大的自主品牌乘用车研发、生产、出口企业;海螺集团自主研发的日产1万吨大型水泥工艺装备和成套余热发电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新兴铸管建立了全国单线规模最大的球墨铸管生产线,研发了国内领先的离心工艺制造大口径无缝钢管技术。与此同时,芜湖还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必需前提和重要保障,单位工业产品能耗水平持续下降,污染减排深入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显著提高,可持续性显著增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芜湖也清醒地认识到,芜湖的产业结构还不够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产业布局还不尽合理。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年和“十二五”的谋划年,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启动建设的第一年,在这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国家工信部领导和各兄弟城市同仁来芜湖传经送宝,交流经验,必将对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谋划“十二五”工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芜湖将深刻领会国家工信部领导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各兄弟城市的成功经验,谋划好芜湖市“十二五”工业发展。
为了祝贺全国第38次中心城市工业经济运行会议在芜湖召开,特献上《七律》诗一首:
七 律
满城绿水半城山,鸠兹枕江夜未眠。
百姓欢呼天恩浩,经世纬国敢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