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度国有化,民营经济“配角”化,是西部目前所有制结构的主要特点。而民营经济“主体化”是实现西部大开发的第一生产力。要实施民营经济主体化战略,必须要优先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形成民营经济在所有制中的主体地位,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所有制保障。
一、民营经济“主体化”与西部大开发的所有制瓶颈
过度国有化,民营经济“配角”化,是指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过高,民营经济的比例过低或者相对过低,这是西部目前所有制结构的主要特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部省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形成了西部省区的工业体系。国有经济在西部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位。西部国有经济的特点:一是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比重偏小,这与全国整体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与沿海地区呈现明显反差;二是国有经济主要集中在以优势原材料为基础的重工业,多为国家拨款、贷款投资建设的,投资大,债务负担重;三是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包袱沉重,主辅分离,下岗职工再就业非常困难;四是部分国有企业设备老化,产品单一,机制不灵活,管理滑坡,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
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民营经济总量不足,质量不高。西部少有能在全国排上号的大型民企,民企尚不能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而产业局限在药业、房地产、农副产品加工上,也让西部民营经济缺少特色。从这个层面上讲,民营经济对西部发展的作用亟待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生产力,是西部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者;民营经济是西部大开发事业的物质基础,是西部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依靠力量;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是老百姓的经济,凡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那里的经济就充满活力和动力,人民生活就比较富裕。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西部和东南沿海先进省区的差距,从全国来看,民营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已超过全国的50%,未来投资的增长将主要依靠民间投资,构成了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源泉,但是,西部远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可以肯定,西部的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投资需要民间资本,扶贫富民更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
二、所有制结构改革与区域生产力效率
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互动发展,使工业化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城镇化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坚实基础,迅速壮大经济总量,实现后发赶超。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慢”,主要“慢”在工业上。正因为如此,西部提出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面对薄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土地资源,提出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
无论是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其第一位的社会基础是保障民生,没有民生保障,“三化”并举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优先发展民营经济是保障民生的根本所在,也是西部解决严峻的贫困问题的根本所依。在当前西部20%至30%以上的地区被列入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下,民营经济实际上已经成为西部“三化”并举的第一战略支撑。发展民营经济可以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可以繁荣县域经济;做好三农、扶贫工作将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商机;民营经济发展能为农业、扶贫工作提供更多财力支持。要按照当前中央的新精神,统筹抓好民营经济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更加有利的基础条件。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民营经济的优先发展,才能保障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无论是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從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关系看,最终离不开居民和企业的消费,一方面是居民和企业的消费规模和水平影响和制约着生产、流通、分配的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生产、流通、分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升级。因此,没有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来解决民生问题,保证促进就业,保证促进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升级,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是难以实现的。
三、民营经济与反贫困的所有制基础
西部人均收入低,农民收入更低,贫困人口多,从所有制结构看,根本原因是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由于民营经济滞后,导致企业数量少,产业不发达,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农民缺乏持续增收的途径;导致工业企业组织缺乏微观基础,工业经济规模小、城镇经济实力弱,对农村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发展不起来;导致工业和城镇对农产品需求不足,农产品难以顺畅变成商品,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由于民营经济滞后,县和乡镇财政增长缓慢,改善民生缺乏保障,存在大量贫困县和贫困乡镇。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民营经济落后互为因果,但是从长远看,根本原因还是民营经济发展得不好。只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统筹解决民营经济问题,才能推进扶贫开发,这已成为十分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西部城镇化起步晚,农业人口多,贫困人口多,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脱贫致富,对这里的广大农民来说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实践证明,要致富还要以市场为导向,需要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加大农村经济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而这仅仅依靠政府是行不通的。只有进一步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培育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形成公司引导、基地示范、农户联动的生产发展格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的“种植不放心、销售很担心”的问题,推进农产品市场开发,促进与关联企业合作。
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实施民营经济先导才能有做好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把民营经济“主体化”作为反贫困的第一推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与全国并举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民营经济和扶贫开发工作持续快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民营经济先导的战略观念,在领导分工、干部配置、财力投放上体现树立民营经济先导的要求,在谋划思路、制定规划、工作布署上体现树立民营经济先导的精神。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兴,则县域经济强。要把“民营兴县”确定为发展战略,促进工业强县、民营兴县,这是今后一段时期集中精力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着力点,必将促进反贫困目标的早日实现。 四、西部大开发与民营经济培育方式创新
在发展民营经济的问题上,西部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西部实际,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要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围绕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倍增计划”,全面贯彻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为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松绑、减负。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完善各项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力争城市商业银行60%以上的新增贷款用于支持小微型企业,确保金融机构对小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贷款增速。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西部民营经济还比较弱,民营经济在各省经济当中占的比重比较低,普遍不到30%~40%。要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政策,提升制度效率,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在市场准入、政策落实、财政支持、企业融资等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和机会均等的原则,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在西部开发建设中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在西部得到充分涌流。
民营经济是西部经济中最具创造性、最具活力的部分,是西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重要主体,是西部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是增加工业经济总量和城镇人口的重要途径。只有实现民营经济的突破,才能为2020年实现西部与全国并举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开展跨省区合作,引导支持鼓励东中部民营企业的跨省迁移和跨省合作。借助东中部民企推动西部发展,是西部的一个重大战略。要主动与全国工商联进一步加强合作,更好地宣传推介西部,不断拓宽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助推西部发展的领域,努力争取更多的民营企业来西部投资发展,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在西部生根、发芽、结果,努力争取更多的民营企业来西部安家落户。
当前,调结构、转方式已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关键时期。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民营企业要积极投身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科学进行区域布局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西部部分地区经过多年的開发积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资金人才等要素不断聚集,已到了民营经济蓄势进发的时刻。
同时,由于土地、工资等成本过高,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已不可避免。西部资源丰富,土地、用工等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地区,非常适合承接这些大型民企前来投资兴业。东中部民企迁移到西部,或者与西部签约,必将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化本地民企的产业结构,促进西部民营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引进知名民营企业,还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通过彼此合作,迅速提升本土企业的水平和层次,增加就业机会,给政府增加财政税收等。此外,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进一步组织、动员和号召本土民营企业家大干起来,形成“比学赶超”的发展势头。
西部拥有富集的矿产资源、充沛的电力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多彩的旅游资源,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潜力巨大。其具有的后发优势,意味着可以不必重复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意味着随着比较优势的转移,西部必将成为极富投资价值的省区。要创造条件,吸引外省民营企业走进西部,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西部的资源要素优势结合起来,在这里寻找到新的商机和新的增长点。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课题《中国少数民族社会保障权调查及保障制度研究》(编号:2012-GM-02S)的前期阶段性成果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岳公正(1969-),男,山东临沂人,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经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研究。
一、民营经济“主体化”与西部大开发的所有制瓶颈
过度国有化,民营经济“配角”化,是指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过高,民营经济的比例过低或者相对过低,这是西部目前所有制结构的主要特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部省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形成了西部省区的工业体系。国有经济在西部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位。西部国有经济的特点:一是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比重偏小,这与全国整体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与沿海地区呈现明显反差;二是国有经济主要集中在以优势原材料为基础的重工业,多为国家拨款、贷款投资建设的,投资大,债务负担重;三是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包袱沉重,主辅分离,下岗职工再就业非常困难;四是部分国有企业设备老化,产品单一,机制不灵活,管理滑坡,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
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民营经济总量不足,质量不高。西部少有能在全国排上号的大型民企,民企尚不能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而产业局限在药业、房地产、农副产品加工上,也让西部民营经济缺少特色。从这个层面上讲,民营经济对西部发展的作用亟待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生产力,是西部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者;民营经济是西部大开发事业的物质基础,是西部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依靠力量;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是老百姓的经济,凡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那里的经济就充满活力和动力,人民生活就比较富裕。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西部和东南沿海先进省区的差距,从全国来看,民营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已超过全国的50%,未来投资的增长将主要依靠民间投资,构成了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源泉,但是,西部远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可以肯定,西部的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投资需要民间资本,扶贫富民更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
二、所有制结构改革与区域生产力效率
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互动发展,使工业化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城镇化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坚实基础,迅速壮大经济总量,实现后发赶超。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慢”,主要“慢”在工业上。正因为如此,西部提出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面对薄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土地资源,提出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
无论是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其第一位的社会基础是保障民生,没有民生保障,“三化”并举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优先发展民营经济是保障民生的根本所在,也是西部解决严峻的贫困问题的根本所依。在当前西部20%至30%以上的地区被列入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下,民营经济实际上已经成为西部“三化”并举的第一战略支撑。发展民营经济可以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可以繁荣县域经济;做好三农、扶贫工作将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商机;民营经济发展能为农业、扶贫工作提供更多财力支持。要按照当前中央的新精神,统筹抓好民营经济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更加有利的基础条件。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民营经济的优先发展,才能保障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无论是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從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关系看,最终离不开居民和企业的消费,一方面是居民和企业的消费规模和水平影响和制约着生产、流通、分配的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生产、流通、分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升级。因此,没有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来解决民生问题,保证促进就业,保证促进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升级,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是难以实现的。
三、民营经济与反贫困的所有制基础
西部人均收入低,农民收入更低,贫困人口多,从所有制结构看,根本原因是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由于民营经济滞后,导致企业数量少,产业不发达,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农民缺乏持续增收的途径;导致工业企业组织缺乏微观基础,工业经济规模小、城镇经济实力弱,对农村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发展不起来;导致工业和城镇对农产品需求不足,农产品难以顺畅变成商品,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由于民营经济滞后,县和乡镇财政增长缓慢,改善民生缺乏保障,存在大量贫困县和贫困乡镇。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民营经济落后互为因果,但是从长远看,根本原因还是民营经济发展得不好。只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统筹解决民营经济问题,才能推进扶贫开发,这已成为十分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西部城镇化起步晚,农业人口多,贫困人口多,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脱贫致富,对这里的广大农民来说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实践证明,要致富还要以市场为导向,需要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加大农村经济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而这仅仅依靠政府是行不通的。只有进一步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培育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形成公司引导、基地示范、农户联动的生产发展格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的“种植不放心、销售很担心”的问题,推进农产品市场开发,促进与关联企业合作。
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实施民营经济先导才能有做好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把民营经济“主体化”作为反贫困的第一推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与全国并举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民营经济和扶贫开发工作持续快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民营经济先导的战略观念,在领导分工、干部配置、财力投放上体现树立民营经济先导的要求,在谋划思路、制定规划、工作布署上体现树立民营经济先导的精神。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兴,则县域经济强。要把“民营兴县”确定为发展战略,促进工业强县、民营兴县,这是今后一段时期集中精力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着力点,必将促进反贫困目标的早日实现。 四、西部大开发与民营经济培育方式创新
在发展民营经济的问题上,西部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西部实际,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要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围绕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倍增计划”,全面贯彻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为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松绑、减负。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完善各项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力争城市商业银行60%以上的新增贷款用于支持小微型企业,确保金融机构对小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贷款增速。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西部民营经济还比较弱,民营经济在各省经济当中占的比重比较低,普遍不到30%~40%。要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政策,提升制度效率,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在市场准入、政策落实、财政支持、企业融资等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和机会均等的原则,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在西部开发建设中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在西部得到充分涌流。
民营经济是西部经济中最具创造性、最具活力的部分,是西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重要主体,是西部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是增加工业经济总量和城镇人口的重要途径。只有实现民营经济的突破,才能为2020年实现西部与全国并举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开展跨省区合作,引导支持鼓励东中部民营企业的跨省迁移和跨省合作。借助东中部民企推动西部发展,是西部的一个重大战略。要主动与全国工商联进一步加强合作,更好地宣传推介西部,不断拓宽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助推西部发展的领域,努力争取更多的民营企业来西部投资发展,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在西部生根、发芽、结果,努力争取更多的民营企业来西部安家落户。
当前,调结构、转方式已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关键时期。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民营企业要积极投身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科学进行区域布局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西部部分地区经过多年的開发积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资金人才等要素不断聚集,已到了民营经济蓄势进发的时刻。
同时,由于土地、工资等成本过高,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已不可避免。西部资源丰富,土地、用工等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地区,非常适合承接这些大型民企前来投资兴业。东中部民企迁移到西部,或者与西部签约,必将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化本地民企的产业结构,促进西部民营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引进知名民营企业,还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通过彼此合作,迅速提升本土企业的水平和层次,增加就业机会,给政府增加财政税收等。此外,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进一步组织、动员和号召本土民营企业家大干起来,形成“比学赶超”的发展势头。
西部拥有富集的矿产资源、充沛的电力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多彩的旅游资源,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潜力巨大。其具有的后发优势,意味着可以不必重复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意味着随着比较优势的转移,西部必将成为极富投资价值的省区。要创造条件,吸引外省民营企业走进西部,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西部的资源要素优势结合起来,在这里寻找到新的商机和新的增长点。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课题《中国少数民族社会保障权调查及保障制度研究》(编号:2012-GM-02S)的前期阶段性成果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岳公正(1969-),男,山东临沂人,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经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