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课,在当前很多学校注重应试教育背景下,其教学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表面的重视和实际的忽视使它不断地被边缘化。本文对如何做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3-0048-01
当前,成都的中考中,思想品德只有20分(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认为:思品课可有可无。只有在孩子出了问题的时候,才想起品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数初中学生认为初中思想品德的内容假、大、空,并且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最为重要的是中考分值只有20分,在他们眼中是鸡肋,不值得重视。如何做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如手:
一、亲其师信其道
1.首先,学生亲其师,师必先爱其生
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智能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热爱学生要求的不是对少数学生的爱,不是对个别学生的爱,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在现实情况中,爱好的学生容易,爱差的学生难,差生之所以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许多行为不能被教师理解。
2.其次,学生信其师,师必须有道可信
作者认为:教师的道指的是教师必须具备“才”“学”两个方面。“才”是才能,教师必须具备的“才“可以有五个一来概括:“一口普通话,一手好板书,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方法。”“学”指的是学问,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要不断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了才、学两个方面,才是做一位人民教师最起码的条件,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可能说过:“不论你多么亲切,你的话说的多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和休息的时候多么可爱,但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轻蔑之外,你永远不会得到什么,这表明教师只有必备了真才实学,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学生才能主动地教师靠近,虚心向教师请教和学习,这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起点。例如在一次习题课上,有一道题是关于克隆的,笔者随即向孩子们介绍了一些有关克隆的知识,孩子们都听得特别认真,眼神中有着钦佩和信服。课后有学生悄悄问我:老师,你怎么知道那么多啊,以后我们一定好好向您学习知识。
二、生活化兴趣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追求。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因此,贯彻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原则就必须将课堂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让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思品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因此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引入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在教材中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气息,感受到生活场景给他们带来的学习乐趣,并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教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真切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益。引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在活生生的例子面前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主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
三、两手抓 两手硬
1.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每个老师,讲课时都在盼望亮点、追求亮点,众里寻他千百度,美丽的明眸往往就在不经意的回首之间。热闹可以制造,亮点则需要捕捉。但在以往的课堂中,很多教师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一个被动的倾听者和学习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案例要想上成一节成功的课老师就一定要借助学生自我体验,发现学生的“亮点”,创设机会,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升华为更高的追求。
2.正确处理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情况,教师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些,一个劲地奔向教学目标。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家长式的说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目前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师生间常有误解甚至矛盾。再加上某些教师人文关怀上的不足,一方面,关怀的思想流于形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教师走不到学生的心中。另一方面,关怀的方式较为随意,更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教师本着“我批评你是为你好”的观念,在批评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所谓善意的关怀而随意侵犯学生隐私,无视学生心里的想法,对学生造成实际上伤害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3-0048-01
当前,成都的中考中,思想品德只有20分(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认为:思品课可有可无。只有在孩子出了问题的时候,才想起品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数初中学生认为初中思想品德的内容假、大、空,并且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最为重要的是中考分值只有20分,在他们眼中是鸡肋,不值得重视。如何做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如手:
一、亲其师信其道
1.首先,学生亲其师,师必先爱其生
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智能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热爱学生要求的不是对少数学生的爱,不是对个别学生的爱,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在现实情况中,爱好的学生容易,爱差的学生难,差生之所以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许多行为不能被教师理解。
2.其次,学生信其师,师必须有道可信
作者认为:教师的道指的是教师必须具备“才”“学”两个方面。“才”是才能,教师必须具备的“才“可以有五个一来概括:“一口普通话,一手好板书,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方法。”“学”指的是学问,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要不断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了才、学两个方面,才是做一位人民教师最起码的条件,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可能说过:“不论你多么亲切,你的话说的多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和休息的时候多么可爱,但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轻蔑之外,你永远不会得到什么,这表明教师只有必备了真才实学,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学生才能主动地教师靠近,虚心向教师请教和学习,这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起点。例如在一次习题课上,有一道题是关于克隆的,笔者随即向孩子们介绍了一些有关克隆的知识,孩子们都听得特别认真,眼神中有着钦佩和信服。课后有学生悄悄问我:老师,你怎么知道那么多啊,以后我们一定好好向您学习知识。
二、生活化兴趣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追求。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因此,贯彻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原则就必须将课堂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让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思品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因此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引入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在教材中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气息,感受到生活场景给他们带来的学习乐趣,并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教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真切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益。引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在活生生的例子面前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主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
三、两手抓 两手硬
1.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每个老师,讲课时都在盼望亮点、追求亮点,众里寻他千百度,美丽的明眸往往就在不经意的回首之间。热闹可以制造,亮点则需要捕捉。但在以往的课堂中,很多教师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一个被动的倾听者和学习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案例要想上成一节成功的课老师就一定要借助学生自我体验,发现学生的“亮点”,创设机会,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升华为更高的追求。
2.正确处理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情况,教师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些,一个劲地奔向教学目标。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家长式的说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目前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师生间常有误解甚至矛盾。再加上某些教师人文关怀上的不足,一方面,关怀的思想流于形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教师走不到学生的心中。另一方面,关怀的方式较为随意,更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教师本着“我批评你是为你好”的观念,在批评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所谓善意的关怀而随意侵犯学生隐私,无视学生心里的想法,对学生造成实际上伤害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