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思维要求很高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呢?本文就该话题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注重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真实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也是多维螺旋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物理学习探究什么?探究物理现象内隐的物理本质,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从感性到理性,这是概念逻辑层次显性化的过程,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实际问题,或者借助于物理实验,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这种感性上的刺激给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并生成问题,推动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究,体验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位移”这个概念时,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位置”这一空间概念,我们教师可以以师生在教室内的位置为真实情境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1所示,实现物理情景的创设,学生在找自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时实际上就应用了“质点”这个概念,同时意识到坐标→质点的位置.
接着要求学生A和学生B换位置,生成问题:
问题1:学生A与学生B换位置,学生A有几种走法?这几种走法从轨迹长短、坐标变换角度看有什么异同?
问题2:学生A与学生B换位置,这两个学生位置变化是否相同?
借助于实际物理图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位移”概念进行描述,最后一起交流讨论,促进概念的物理意义及矢量性都清晰了.
2注重实验的设计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重要的课型,传统的实验课教学缺失了学生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参与,直接灌输实验方案和实验原理,实际上这样做是不可行的.
例如,测电源电动势及其内阻实验,学生一开始怎么能够想到选择实验器材并建立图2和图3的电路图的呢?还有这两个电路图有什么区别呢?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呢?这些学生都不可能一下子想到,需要我们和学生逐层地分析,从学生的思维出发,让学生自主发现当电源内阻比较小的时候应该选择电路图3,误差来源于电压表分流,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关系为:“ε测小于ε真,r测小于r真”.当电源内阻比较大的时候应该选择电路图2,误差来源于电流表分压,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关系为:“ε测等于ε真,r测大于r真”.
3关注易错题的解法反思,提升思维的品质
解题后进行反思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解题技能,发展认知思维.解题后如能对相关知识的应用类型、研究问题的类型、物理模型、应用的物理方法等等进行总结、归纳,将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和应用,学会并掌握各种类型问题的分析方法和突破要点、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知识的综合及其应用,建立起以知识、问题、模型、方法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尤其是哪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我们要分析这个问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正确的解法有哪些?经过这样的反思过程,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提升思维的品质.
例题两个共点力的夹角θ固定不变,其合力为F,当其中一个力增大时,下述正确的是
A.F一定增大B.F矢量可以不变
C.F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D.当0<θ<90°,F 一定减小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力的合成”中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为什么容易错呢?因为题目存在着如下两个隐蔽性,学生容易错选A:
(1)语言上的隐秘性.题目条件清晰,言简意赅,但就从题目本身语言而言就有一定的隐蔽性.“θ固定不变”,因该说是话中有话的,不变中有变.也就是说θ可以保持锐角不变,也可以保持钝角不变,当然还可以是直角或平角.
(2)不止是语言存在隐秘性,本题的解题的方法上也有一定的隐秘性.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时,如图4、图5所示,保持夹角不变,增大F1.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钝角还是锐角,让一个分力增大时,F始终是增大的.错选A也就理所当然啦.
正确解法1我们可以用特殊情形去推翻.如图6,若两个分力方向相反,则增大其中的F1时合力减小,增大力F2时合力增大,产生的结果就符合C选项的内容.
除了特殊值法以外,常规办法能够得到正确答案C呢?学生在知道正确答案后,反思采用逆过程考虑,思考:如果讓其中一个力减小,合力又怎么变呢?就可以得到另外的正确解法.
正确解法2从图4中会发现随着F1的减小,合力一直在减小,极限就是当F1=0时,合力就是F2.得出的结论仍然是,F1增大,合力增大.
从图5中会发现随着F1的减小,合力先减小,后增大,合力存在一个极小值.这样从图5 中发现了解题的奥妙之所在.就是锁定这个合力的极小值.如果F1在未达到合力极小值时开始增大,合力是先减小后增大,如果F1在已达到合力的极小值时开始增大,则合力一直在增大.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是C.
“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的本身!”习题要能够有效调取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在解题后还能有所反思“我是怎样想到这个解法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题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和反映了学生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清晰地解题过程和尽可能发散的解题策略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方法的内化,当然习题的设置要留有余地,要具有拓展性,在学生解题后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完成对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思维在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1注重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真实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也是多维螺旋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物理学习探究什么?探究物理现象内隐的物理本质,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从感性到理性,这是概念逻辑层次显性化的过程,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实际问题,或者借助于物理实验,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这种感性上的刺激给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并生成问题,推动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究,体验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位移”这个概念时,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位置”这一空间概念,我们教师可以以师生在教室内的位置为真实情境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1所示,实现物理情景的创设,学生在找自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时实际上就应用了“质点”这个概念,同时意识到坐标→质点的位置.
接着要求学生A和学生B换位置,生成问题:
问题1:学生A与学生B换位置,学生A有几种走法?这几种走法从轨迹长短、坐标变换角度看有什么异同?
问题2:学生A与学生B换位置,这两个学生位置变化是否相同?
借助于实际物理图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位移”概念进行描述,最后一起交流讨论,促进概念的物理意义及矢量性都清晰了.
2注重实验的设计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重要的课型,传统的实验课教学缺失了学生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参与,直接灌输实验方案和实验原理,实际上这样做是不可行的.
例如,测电源电动势及其内阻实验,学生一开始怎么能够想到选择实验器材并建立图2和图3的电路图的呢?还有这两个电路图有什么区别呢?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呢?这些学生都不可能一下子想到,需要我们和学生逐层地分析,从学生的思维出发,让学生自主发现当电源内阻比较小的时候应该选择电路图3,误差来源于电压表分流,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关系为:“ε测小于ε真,r测小于r真”.当电源内阻比较大的时候应该选择电路图2,误差来源于电流表分压,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关系为:“ε测等于ε真,r测大于r真”.
3关注易错题的解法反思,提升思维的品质
解题后进行反思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解题技能,发展认知思维.解题后如能对相关知识的应用类型、研究问题的类型、物理模型、应用的物理方法等等进行总结、归纳,将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和应用,学会并掌握各种类型问题的分析方法和突破要点、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知识的综合及其应用,建立起以知识、问题、模型、方法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尤其是哪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我们要分析这个问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正确的解法有哪些?经过这样的反思过程,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提升思维的品质.
例题两个共点力的夹角θ固定不变,其合力为F,当其中一个力增大时,下述正确的是
A.F一定增大B.F矢量可以不变
C.F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D.当0<θ<90°,F 一定减小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力的合成”中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为什么容易错呢?因为题目存在着如下两个隐蔽性,学生容易错选A:
(1)语言上的隐秘性.题目条件清晰,言简意赅,但就从题目本身语言而言就有一定的隐蔽性.“θ固定不变”,因该说是话中有话的,不变中有变.也就是说θ可以保持锐角不变,也可以保持钝角不变,当然还可以是直角或平角.
(2)不止是语言存在隐秘性,本题的解题的方法上也有一定的隐秘性.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时,如图4、图5所示,保持夹角不变,增大F1.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钝角还是锐角,让一个分力增大时,F始终是增大的.错选A也就理所当然啦.
正确解法1我们可以用特殊情形去推翻.如图6,若两个分力方向相反,则增大其中的F1时合力减小,增大力F2时合力增大,产生的结果就符合C选项的内容.
除了特殊值法以外,常规办法能够得到正确答案C呢?学生在知道正确答案后,反思采用逆过程考虑,思考:如果讓其中一个力减小,合力又怎么变呢?就可以得到另外的正确解法.
正确解法2从图4中会发现随着F1的减小,合力一直在减小,极限就是当F1=0时,合力就是F2.得出的结论仍然是,F1增大,合力增大.
从图5中会发现随着F1的减小,合力先减小,后增大,合力存在一个极小值.这样从图5 中发现了解题的奥妙之所在.就是锁定这个合力的极小值.如果F1在未达到合力极小值时开始增大,合力是先减小后增大,如果F1在已达到合力的极小值时开始增大,则合力一直在增大.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是C.
“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的本身!”习题要能够有效调取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在解题后还能有所反思“我是怎样想到这个解法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题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和反映了学生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清晰地解题过程和尽可能发散的解题策略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方法的内化,当然习题的设置要留有余地,要具有拓展性,在学生解题后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完成对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思维在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