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时期南北方言词差异管窥

来源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敦煌变文和《祖堂集》两类文献,并结合唐宋时期的其他语料和现代方言,挖掘出一批地域色彩鲜明的方言词,为考察晚唐五代时期南北方言的词汇差异提供样本.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所见文献,对各个方言词在五代以后的地域流变情况做初步考察.总体看,部分方言词有明显流动,如由北方方言词变为南方方言词,或由方言词升格为通语.但也存在一些方言词始终各自保留在南北方言中,未出现大范围的流动.
其他文献
王文郁《新刊韵略》是金代《礼部韵略》修订本.它的实际应用可能是金元时元太宗十年戊戌(1238)八月举行的科举考试.元宪宗二年壬子(1252)由刘渊刊刻,后又有大德中和轩刊本和
形声字声符互通指不同声符在一个或多个词源意义下的相通.根据声符互通的系统性及词义运动的规律性,可在不同声符之间建立比较互证关系.运用形声字声符比较互证法,可以清晰地
东巴文假借字的计量研究有助于对东巴文的构成、使用、发展阶段、文字性质等做出正确的判断,但目前的研究工作还比较薄弱.本文拟以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的分类为纲,以其
《清文鉴》与《康熙字典》有先后顺序,分别代表清文与汉字的典范,为两种文字对译提供了标准,也诠释了“同文之治”在清代的具体内涵.康熙特别重视声音之学,对《佩文韵府》的
民国抄本《各样文约款式》是一本汇集当时多种契约文书格式的民用书,其中的俗字反映了当时民间真实的汉字使用情况.本文对该抄本中的五则俗字进行考释,指出书写变易对俗字产
正篆与重文是《说文》中的一对固定用语.《说文·叙》称“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其中的“文”就是正篆,即位于每条说解之首的字形,而重文是附于说解之末,与
《汉语大字典》无论从手还是从扌的字统归《手部》;《中华字海》从手的字归《手部》,从扌的字归《扌部》.本文利用“形用义音序五者互相求”考字方法,对《汉语大字典·手部》
古代文献中关于修辞现象的训诂材料由揭示字词句的特殊表达方式延及篇章结构.篇章修辞的训诂关注点主要在于与主题相应的谋篇布局、前后衔接、文脉连贯等问题.本文选择《春秋
语言中同义词的聚合是有层次性的.根据模糊集合论的观点,词语的同义关系是一种模糊关系,故而词语具有同义关系的程度可以用0到1之间的数值来度量.该数值体现的是同义词之间的
“大/小+名(为称说方便,下文有时记作大/小X)”组合分为两类:分化组合和强化组合.“大/小X”在强化构词时可以出现在两种情况中,序列名词和非序列名词.序列名词是以民族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