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快递业,使快递业搭上发展快车。
会议认为,加快发展快递业,可以便利群众生活、降低流通成本、服务创业创新,对于扩大内需和就业、促进结构优化、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快递业正进入高速增长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快递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际刚表示,快递业的高增长,得益于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商业形态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电子商务高速增长带来的巨大需求。
会议从开放国内快递市场、简化行政审批、“互联网+”、实施快递“上车上船上机”链接工程、加大政策支持五个方面部署了加快快递业发展的措施。
内容包括:向各类资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快递市场,支持快递企业兼并重组、做优做强;简化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和进出境快件通关手续,探索快递企业工商登记“一照多址”;推进“互联网+快递”,引导快递企业与电商深度合作;给予快递专用车辆城市通行和作业便利;完善农村、西部地区快递服务网,构建覆盖国内外的快件寄递体系;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农村和西部地区公益性、基础性快递设施建设等。
201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100亿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快递大国。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中国快递业务量连续4年同比增速超过50%,业务收入连续4年同比增速超过30%。据国家邮政局预计,2015年,全国快递业务量有望达到200亿件。
“快递业的繁荣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带动产业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经济附加值高、技术特征显著,可以从中发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快递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惠德说。
面对高增长大潮,中国快递业发展呈多元化态势。“国有、民营和外资”“同城、异地、全国、跨境”“限时达、当日递、次晨达、次日递、自提”等多种类型齐头并进,快递企业不断开拓业务范围,如提供“到付、代收货款、签单返还”等增值服务。
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众多服装纺织、箱包饰品、家用电器、汽车零件等制造企业采用“电商+快递”的模式,发展定制化的生产,利用快递构建分销网络,从而实现低成本、规模化、快速扩张。
李惠德认为,一些快递企业努力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积极推出仓储、包装、配送、代收货款、退换货等增值服务,探索并尝试将设施、系统、服务嵌入制造业企业。这样不仅能加快转型升级、改善经营管理,同时也能提升服务水平,着力为制造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随着出口和通关环境不断优化,国际快递业务增长加速。2015年上半年,邮政国际小包出口达2.3亿件,同比增长90%,EMS、顺丰等企业国际业务增速均保持在50%以上。邮政企业、顺丰、申通、韵达等快递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在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开始发挥作用。
“快递下乡不在于送下去多少个包裹,而是在于给老百姓带来多少便利,让老百姓得到多少实惠。”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说。
2014年以来,国家邮政局提出“快递下乡”战略,不仅带动了约2000亿元的物资“下乡”,更通过“逆向物流”带动农特产品走进城市。2015年上半年,中国农村快递网络进一步健全,服务网点增加到5.68万个,乡镇快递覆盖率超过60%,2015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地区快递包裹量接近7亿件,投递量占比超过20%。
随着农村快递的深入,顺丰、EMS等企业逐步拓展生鲜冷链快递服务,借助“互联网+快递”释放出巨大创业创新活力,大量鲜活农副产品通过寄递渠道直接送到百姓餐桌。
“从跨境转运到仓配一体化,从融入社区商业到渗入生活服务,快递企业在向上下游产业延伸业务触角的同时,改变并优化了这些领域原有的商业模式。比如,代收货款业务不仅为消费者营造了安心的消费环境,也为商家提供了持续的现金流。”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赵国君说。
专家们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快递业的内涵更深远、功能更多元,其融合作用与创新潜力可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会议认为,加快发展快递业,可以便利群众生活、降低流通成本、服务创业创新,对于扩大内需和就业、促进结构优化、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快递业正进入高速增长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快递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际刚表示,快递业的高增长,得益于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商业形态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电子商务高速增长带来的巨大需求。
会议从开放国内快递市场、简化行政审批、“互联网+”、实施快递“上车上船上机”链接工程、加大政策支持五个方面部署了加快快递业发展的措施。
内容包括:向各类资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快递市场,支持快递企业兼并重组、做优做强;简化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和进出境快件通关手续,探索快递企业工商登记“一照多址”;推进“互联网+快递”,引导快递企业与电商深度合作;给予快递专用车辆城市通行和作业便利;完善农村、西部地区快递服务网,构建覆盖国内外的快件寄递体系;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农村和西部地区公益性、基础性快递设施建设等。
201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100亿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快递大国。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中国快递业务量连续4年同比增速超过50%,业务收入连续4年同比增速超过30%。据国家邮政局预计,2015年,全国快递业务量有望达到200亿件。
“快递业的繁荣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带动产业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经济附加值高、技术特征显著,可以从中发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快递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惠德说。
面对高增长大潮,中国快递业发展呈多元化态势。“国有、民营和外资”“同城、异地、全国、跨境”“限时达、当日递、次晨达、次日递、自提”等多种类型齐头并进,快递企业不断开拓业务范围,如提供“到付、代收货款、签单返还”等增值服务。
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众多服装纺织、箱包饰品、家用电器、汽车零件等制造企业采用“电商+快递”的模式,发展定制化的生产,利用快递构建分销网络,从而实现低成本、规模化、快速扩张。
李惠德认为,一些快递企业努力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积极推出仓储、包装、配送、代收货款、退换货等增值服务,探索并尝试将设施、系统、服务嵌入制造业企业。这样不仅能加快转型升级、改善经营管理,同时也能提升服务水平,着力为制造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随着出口和通关环境不断优化,国际快递业务增长加速。2015年上半年,邮政国际小包出口达2.3亿件,同比增长90%,EMS、顺丰等企业国际业务增速均保持在50%以上。邮政企业、顺丰、申通、韵达等快递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在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开始发挥作用。
“快递下乡不在于送下去多少个包裹,而是在于给老百姓带来多少便利,让老百姓得到多少实惠。”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说。
2014年以来,国家邮政局提出“快递下乡”战略,不仅带动了约2000亿元的物资“下乡”,更通过“逆向物流”带动农特产品走进城市。2015年上半年,中国农村快递网络进一步健全,服务网点增加到5.68万个,乡镇快递覆盖率超过60%,2015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地区快递包裹量接近7亿件,投递量占比超过20%。
随着农村快递的深入,顺丰、EMS等企业逐步拓展生鲜冷链快递服务,借助“互联网+快递”释放出巨大创业创新活力,大量鲜活农副产品通过寄递渠道直接送到百姓餐桌。
“从跨境转运到仓配一体化,从融入社区商业到渗入生活服务,快递企业在向上下游产业延伸业务触角的同时,改变并优化了这些领域原有的商业模式。比如,代收货款业务不仅为消费者营造了安心的消费环境,也为商家提供了持续的现金流。”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赵国君说。
专家们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快递业的内涵更深远、功能更多元,其融合作用与创新潜力可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