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十年来,我一直从事“组织行为学”和“领导力”课程的研究和教学。教过的学生以来自世界各地的MBA为多。教学相长的环境、文化差异的冲突以及对领导力大相径庭的理解,是最常见的现象。作为一个身处东西方文化交汇点上的教师,我无时无刻不感到,“领导力”这个问题是那样的充满迷思。
人人都有“领导力”
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领导力”是对每个孩子的要求与鼓励;而在尊重权威的东方世界,对“领导力”的理解则存在很大的不同。不少来自亚洲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认为“领导力”是与领袖有关的品质,而这样的字眼应当出现在杰出人物的传记中,诸如卡内基、林肯、邓小平或者丘吉尔等等。
面对中国学生的时候,我时常提醒他们,中国有句古话叫“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中国明代的学者王阳明也同样倡导人人都可以“致良知” 。
领袖是历史馈赠给人类的最好的礼物。领袖的产生无一例外的都经历过痛苦的磨砺过程。在现代教育还没有普及的时候,领袖的磨砺就是纯粹的自然筛选的过程。华盛顿没有读过大学,却担任建立国家的重任。如今,在华尔街上打拼的精英几乎都是常青藤学校的毕业生,但是建立华尔街的人们都是从草根成长起来的领袖。
很显然,领袖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商学院本身也培养不了企业家。但是学校是未来领袖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商学院,我们的学生学习经济学、会计和投资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并培养自己的“领导力”。
清醒认知自我
人最难认识的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自我。领导者首先是有个性的人。人的个性犹如指纹,独一无二。但是人人都可以通过自我修行来不断地予以改进。
作为领导者,他们往往有许多的共性,诸如远见、执着、开放、务实和领导才能。远见意味着目光远大,能够描绘足够的愿景,带领大家走向未来。在大型计算机垄断市场的时候,英特尔前董事长摩尔就曾预测计算机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执着来自于信念和意志。在纳粹德国横行世界的日子里,丘吉尔坚信阴霾终将散去,戴高乐也相信法兰西会重现自由。
开放的心态是应对迅疾变化的世界所必须的。当邓小平推开中国的大门时,他所渴望的是迎接八面来风。在能够出国访问的时候,他前往了美国、日本和欧洲,而这些国家曾经是意识形态上的对手。
领袖从来都不是空谈的爱好者,他们总是脚踏实地地做成各种事情。他们都是SMART(聪明的)的人,因为在特定的时间点他们都是专注于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ctionable(可以付诸行动的)、Realistic(现实的)和Timely(及时)的事情。
以上几项领袖的品质,看上去很难做到。但是世界给了我们每个人同样的机会去锤炼自我,只要我们每天都认真对待任何可以提升自我的机会。
领袖的使命不但是要促进自我的发展,还要带领其他人成长。久而久之,世界会变得有所不同。在城市化的世界,我们中的许多人都离开父母,寻求自我,传统的生活环境日益遥远,诸如家庭和社区的功能都在弱化。我们所在的组织成了最能影响我们成长的空间,而组织中的领袖的作用更是难以忽视。社会学家马斯洛早就说过,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共同实现自我
领袖的任务就是让团队中的成员尽可能的实现自我。
洞察人性是激励他人的前提。中国唐代的女王武则天对人的内心需求有着非凡的理解。作为李唐王朝的篡夺者,她深知贵族对她的支持是有所保留的,于是她大力推广科举,从社会底层选拔人才。尽管武则天会严厉地责罚犯错的官员,但是优秀的人才还是会趋之若鹜地走向她身边,道理很简单——她给了出身贫寒的人出人头地的机会。
学会倾听与沟通则是成就领袖的必备素质,有时候甚至是唯一的手段。奥巴马在成为总统之前几乎没有任何行政经验,但是一个没有担任过总统的人未必不能够做个好总统,因为没有人天生就是总统。关键是,在美国人心思变的时候,他告诉大家“我们可以(Yes,we can)”;而奥巴马竞选团队的核心诉求就是“变革(change)”,回应了选民的渴望。中国人崇尚“君子敏于行、讷于言”,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表现自我。其实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中国人同时强调“旁听则黯、兼听则明”,说明有从善如流的传统。所需要改进的就是如何有效地回应他人的诉求。
激励与约束团队成员是东西方领袖的共同点,有所不同的是,西方人更善于将上述机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定。这样做的优势是团队成员有很好的预期,知道改进工作后的回报。每个微软的员工都知道给老板提意见非但不会遇到麻烦,反而会受到欢迎。而东方的组织时常会深深地打上领袖的烙印,太多时候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个案例的启示
我曾经让学生自己寻找和制作案例,来展现他们对于“领导力”的理解,其中有个MBA小组提供了一段录像,录像中的主人公是乐队的指挥。与所有主宰乐队进程的指挥不同,他十分强调演奏人员的自我协调和分工合作。在排练和演奏中,他会将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告诉乐手。排练熟练后,他有时候会沉浸在音乐中。没有他的指挥动作,乐手们也能够自主地将乐曲的演奏完成。有一天,指挥在与病魔的搏斗中猝然离世,大教堂的演奏活动依然有条不紊。在我看来,这正是学生们对“领导力”最好的理解与诠释。
“领导力”的因子生长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关键是我们如何使之开花结果。我们对照那些领袖的必备素质就不难发现,只要持之以恒,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领袖的可能,关键是能否有志、有识和有恒。
(本文作者为霍特国际商学院教授)
人人都有“领导力”
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领导力”是对每个孩子的要求与鼓励;而在尊重权威的东方世界,对“领导力”的理解则存在很大的不同。不少来自亚洲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认为“领导力”是与领袖有关的品质,而这样的字眼应当出现在杰出人物的传记中,诸如卡内基、林肯、邓小平或者丘吉尔等等。
面对中国学生的时候,我时常提醒他们,中国有句古话叫“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中国明代的学者王阳明也同样倡导人人都可以“致良知” 。
领袖是历史馈赠给人类的最好的礼物。领袖的产生无一例外的都经历过痛苦的磨砺过程。在现代教育还没有普及的时候,领袖的磨砺就是纯粹的自然筛选的过程。华盛顿没有读过大学,却担任建立国家的重任。如今,在华尔街上打拼的精英几乎都是常青藤学校的毕业生,但是建立华尔街的人们都是从草根成长起来的领袖。
很显然,领袖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商学院本身也培养不了企业家。但是学校是未来领袖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商学院,我们的学生学习经济学、会计和投资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并培养自己的“领导力”。
清醒认知自我
人最难认识的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自我。领导者首先是有个性的人。人的个性犹如指纹,独一无二。但是人人都可以通过自我修行来不断地予以改进。
作为领导者,他们往往有许多的共性,诸如远见、执着、开放、务实和领导才能。远见意味着目光远大,能够描绘足够的愿景,带领大家走向未来。在大型计算机垄断市场的时候,英特尔前董事长摩尔就曾预测计算机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执着来自于信念和意志。在纳粹德国横行世界的日子里,丘吉尔坚信阴霾终将散去,戴高乐也相信法兰西会重现自由。
开放的心态是应对迅疾变化的世界所必须的。当邓小平推开中国的大门时,他所渴望的是迎接八面来风。在能够出国访问的时候,他前往了美国、日本和欧洲,而这些国家曾经是意识形态上的对手。
领袖从来都不是空谈的爱好者,他们总是脚踏实地地做成各种事情。他们都是SMART(聪明的)的人,因为在特定的时间点他们都是专注于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ctionable(可以付诸行动的)、Realistic(现实的)和Timely(及时)的事情。
以上几项领袖的品质,看上去很难做到。但是世界给了我们每个人同样的机会去锤炼自我,只要我们每天都认真对待任何可以提升自我的机会。
领袖的使命不但是要促进自我的发展,还要带领其他人成长。久而久之,世界会变得有所不同。在城市化的世界,我们中的许多人都离开父母,寻求自我,传统的生活环境日益遥远,诸如家庭和社区的功能都在弱化。我们所在的组织成了最能影响我们成长的空间,而组织中的领袖的作用更是难以忽视。社会学家马斯洛早就说过,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共同实现自我
领袖的任务就是让团队中的成员尽可能的实现自我。
洞察人性是激励他人的前提。中国唐代的女王武则天对人的内心需求有着非凡的理解。作为李唐王朝的篡夺者,她深知贵族对她的支持是有所保留的,于是她大力推广科举,从社会底层选拔人才。尽管武则天会严厉地责罚犯错的官员,但是优秀的人才还是会趋之若鹜地走向她身边,道理很简单——她给了出身贫寒的人出人头地的机会。
学会倾听与沟通则是成就领袖的必备素质,有时候甚至是唯一的手段。奥巴马在成为总统之前几乎没有任何行政经验,但是一个没有担任过总统的人未必不能够做个好总统,因为没有人天生就是总统。关键是,在美国人心思变的时候,他告诉大家“我们可以(Yes,we can)”;而奥巴马竞选团队的核心诉求就是“变革(change)”,回应了选民的渴望。中国人崇尚“君子敏于行、讷于言”,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表现自我。其实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中国人同时强调“旁听则黯、兼听则明”,说明有从善如流的传统。所需要改进的就是如何有效地回应他人的诉求。
激励与约束团队成员是东西方领袖的共同点,有所不同的是,西方人更善于将上述机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定。这样做的优势是团队成员有很好的预期,知道改进工作后的回报。每个微软的员工都知道给老板提意见非但不会遇到麻烦,反而会受到欢迎。而东方的组织时常会深深地打上领袖的烙印,太多时候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个案例的启示
我曾经让学生自己寻找和制作案例,来展现他们对于“领导力”的理解,其中有个MBA小组提供了一段录像,录像中的主人公是乐队的指挥。与所有主宰乐队进程的指挥不同,他十分强调演奏人员的自我协调和分工合作。在排练和演奏中,他会将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告诉乐手。排练熟练后,他有时候会沉浸在音乐中。没有他的指挥动作,乐手们也能够自主地将乐曲的演奏完成。有一天,指挥在与病魔的搏斗中猝然离世,大教堂的演奏活动依然有条不紊。在我看来,这正是学生们对“领导力”最好的理解与诠释。
“领导力”的因子生长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关键是我们如何使之开花结果。我们对照那些领袖的必备素质就不难发现,只要持之以恒,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领袖的可能,关键是能否有志、有识和有恒。
(本文作者为霍特国际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