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正日益升高,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疾病之后死亡率最高的一类疾病。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已成为临床、科研研发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以及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以供大家交流参考。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糖 中医治疗
糖尿病是高血糖状态所致的综合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等异常,以葡萄糖耐量减低、血糖增高和糖尿为该病的特征[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出现年轻化的趋势,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2]。我国糖尿病人口已达到1.17亿,位于全球首位[3]。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现代化,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是全身代谢性疾病,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问题[4]。糖尿病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康复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导致相应的脏器功能受损,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均受到影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5]。目前西医方法对该病的治疗效果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及糖尿病患者将关注重点投入到中医药治疗方法上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有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一般为中老年人,目前呈年轻化趋势,肥胖者更易患此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本病起病多缓慢,病程迁延日久。对于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古医经中对此有明确的论述。《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见《灵枢》·口问篇)即糖尿病是也。《内经》一语道明了糖尿病是由于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导致甜汁下泄(即水谷精微物质从小便中泄漏走失)而成。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三消中亦云:“小便不臭反甜者,其脾气下脱症最重。”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或尿有甜味,疲乏少力,消瘦,久之造成全身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临床多数患者起病初期“三多”症状可不明显,因此,容易延误病情。待症状明显时患者表现为食欲亢进,体重减轻,有的患者可见皮肤瘙痒,时有四肢麻木,男性可见性欲减退、阳痿等症,女性可表现为月经的异常,临床也可见患者出现腹泻、视力降低等症状。
2 发病机制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是由禀赋因素、肝郁气滞、外感邪毒、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所致。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明确指出消渴病具有尿甜和体重减轻、消瘦的典型症状,并将消渴病按“上、中、下”三消论治。《黄帝内经》依据不同的病机,主证分别谓之“消渴”、“肺消”、“消中”等。在中医文献中常把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中消主症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下消主症为尿频量多,尿如脂膏。这种分类方法有些片面,因为临床上三多症状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故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
3 中医治疗糖尿病
3.1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从脏腑病机论治,认为上焦宜润肺养阴、生津止渴;中焦宜清胃泻火或清胃润燥,以治消谷善饥;下焦宜滋补肝肾、育阴清热,使水火相济、阴平阳秘。从标本虚实论治,认为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正虚之中,以肾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肾虚之中,阴虚为常,火衰为变。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原则上常宜滋补,慎用攻伐及寒凉药物,根据病程长短,因人施治,实行个体化治疗,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
3.2 饮食调理
研究表明,中医饮食疗法用于治疗糖尿病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值,改善其代谢状况和临床症状。中医对糖尿病突出饮食管理早于西方医学千余年,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记载有:“其(消渴患者)所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中医学认为,糖尿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要由阴虚引发燥热,故治宜滋阴润燥。因此,对于糖尿病患,饮食宜清淡,应适当摄取宣肺、健脾、益肾、化湿、通利三焦的食物以清热生津、益气养津。现代研究证实,苦瓜、魔芋、枸杞、大蒜等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南瓜、香菇、鳝鱼、海带、黑木耳、黑芝麻、绿豆、莲子等对降糖、降脂均有裨益。
4 结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患者逐年增长,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世界各国学者对研究糖尿病,阻止糖尿病对人类的危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中醫对糖尿病的研究更有千年历史,我们应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为遏制糖尿病的危害,促进人们的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糖尿病患者应以中医治未病理论精髓为指导,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实现糖尿病的预防及早期干预。
参考文献
[1]陈盈. 谈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3): 36-37.
[2]李素芝. 糖尿病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4(1): 289-290.
[3]袁晓玲. 糖尿病的中医饮食调护[J].中国伤残医学, 2015(9): 205-206.
[4]谭格铭. 浅谈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J].中外健康文摘, 2012,09(26): 110-111.
[5]许海燕,王旭. 对糖尿病中医康复疗法运用不足的思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5,37(1): 43-46.
作者简介:王新华(196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中医学院本科,副主任中医师,中医专业,从事临床工作25年..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糖 中医治疗
糖尿病是高血糖状态所致的综合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等异常,以葡萄糖耐量减低、血糖增高和糖尿为该病的特征[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出现年轻化的趋势,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2]。我国糖尿病人口已达到1.17亿,位于全球首位[3]。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现代化,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是全身代谢性疾病,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问题[4]。糖尿病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康复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导致相应的脏器功能受损,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均受到影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5]。目前西医方法对该病的治疗效果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及糖尿病患者将关注重点投入到中医药治疗方法上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有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一般为中老年人,目前呈年轻化趋势,肥胖者更易患此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本病起病多缓慢,病程迁延日久。对于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古医经中对此有明确的论述。《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见《灵枢》·口问篇)即糖尿病是也。《内经》一语道明了糖尿病是由于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导致甜汁下泄(即水谷精微物质从小便中泄漏走失)而成。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三消中亦云:“小便不臭反甜者,其脾气下脱症最重。”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或尿有甜味,疲乏少力,消瘦,久之造成全身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临床多数患者起病初期“三多”症状可不明显,因此,容易延误病情。待症状明显时患者表现为食欲亢进,体重减轻,有的患者可见皮肤瘙痒,时有四肢麻木,男性可见性欲减退、阳痿等症,女性可表现为月经的异常,临床也可见患者出现腹泻、视力降低等症状。
2 发病机制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是由禀赋因素、肝郁气滞、外感邪毒、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所致。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明确指出消渴病具有尿甜和体重减轻、消瘦的典型症状,并将消渴病按“上、中、下”三消论治。《黄帝内经》依据不同的病机,主证分别谓之“消渴”、“肺消”、“消中”等。在中医文献中常把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中消主症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下消主症为尿频量多,尿如脂膏。这种分类方法有些片面,因为临床上三多症状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故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
3 中医治疗糖尿病
3.1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从脏腑病机论治,认为上焦宜润肺养阴、生津止渴;中焦宜清胃泻火或清胃润燥,以治消谷善饥;下焦宜滋补肝肾、育阴清热,使水火相济、阴平阳秘。从标本虚实论治,认为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正虚之中,以肾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肾虚之中,阴虚为常,火衰为变。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原则上常宜滋补,慎用攻伐及寒凉药物,根据病程长短,因人施治,实行个体化治疗,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
3.2 饮食调理
研究表明,中医饮食疗法用于治疗糖尿病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值,改善其代谢状况和临床症状。中医对糖尿病突出饮食管理早于西方医学千余年,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记载有:“其(消渴患者)所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中医学认为,糖尿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要由阴虚引发燥热,故治宜滋阴润燥。因此,对于糖尿病患,饮食宜清淡,应适当摄取宣肺、健脾、益肾、化湿、通利三焦的食物以清热生津、益气养津。现代研究证实,苦瓜、魔芋、枸杞、大蒜等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南瓜、香菇、鳝鱼、海带、黑木耳、黑芝麻、绿豆、莲子等对降糖、降脂均有裨益。
4 结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患者逐年增长,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世界各国学者对研究糖尿病,阻止糖尿病对人类的危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中醫对糖尿病的研究更有千年历史,我们应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为遏制糖尿病的危害,促进人们的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糖尿病患者应以中医治未病理论精髓为指导,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实现糖尿病的预防及早期干预。
参考文献
[1]陈盈. 谈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3): 36-37.
[2]李素芝. 糖尿病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4(1): 289-290.
[3]袁晓玲. 糖尿病的中医饮食调护[J].中国伤残医学, 2015(9): 205-206.
[4]谭格铭. 浅谈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J].中外健康文摘, 2012,09(26): 110-111.
[5]许海燕,王旭. 对糖尿病中医康复疗法运用不足的思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5,37(1): 43-46.
作者简介:王新华(196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中医学院本科,副主任中医师,中医专业,从事临床工作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