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课要切实做到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和引导学生的行动,才能真正回归该门课的德育价值。
关键词:思品课 德育价值
思想品德课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核心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中心工作。然而在以分数论英雄的现实背景下,教师的工作中心是如何使学生考出好的分数来,至于学生思想品德、言行等是否符合社会公共价值观,究竟应怎样来正确对待这门课,则一概不管,而学生也是把这门课当成添加考分的组成部分,至于怎么学、怎么想、怎么行,则从不当回事,甚而至于普遍的学生,还有不少的教师、学校领导等,对这门课根本就不感兴趣。如果不是因为要考试,恐怕连应付一下也不愿意。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价值被严重忽视了。为了回归其价值,为了正确引导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走向,我认为需要切实做好“三个引导”,即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想和引导学生行为。
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习。所谓“学”指的是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提出科学合理的自学提纲,让学生有目的地自学课本。我每节课自学提纲的提出均按以下原则:①包括每节课的所有知识点。②各知识点之间均有一定的逻辑联系。③提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能基本掌握本节内容的知识点以及在整个课本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基础好、头脑灵活的学生也能初步领悟出其中的知识体系。
为了使每节课的自学提纲都能达到上述要求,我在备课中首先做到尽可能多地查看有关课外资料,同时与同学科的教師研讨,取长补短;其次,注意了在备教材的基础上备教法、备学法,把备课的过程变成了把教材阅读到“厚”——“薄”——“厚”的过程。即把较多的课本知识,通过总结归纳提炼变成简便、易学的知识体系,用很少的精练网络图就能表达出来,可谓为“薄”。同时备课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对与之相关的参考资料的阅读又增加了课本知识的含量,拓展了课本内容,使讲课做到了游刃有余,此为“厚”,同时也做到给学生一“碗”水前自己储备一“桶”水。
但由于我们的某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致使在学习时“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的现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处理好学生的思想问题。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思考。贯穿整个思想政治课的一条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比如说,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同时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才能成功。但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个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有获得成功。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是先占据城市后占据乡村的“城市中心论”。但“城市中心论”在中国遭到惨败,毛泽东同志分析中国革命形势,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走“集体化”、“人民公社”道路,没能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了人民群众劳动的积极性,适合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一切都证明理论的践行需要联系实际,而这一过程重点就是思考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丰富完善着它的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博大的毛泽东思想,它领导着中国人民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翻身做主的历史使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了厚重的邓小平理论,它指引中国人民一步一步地走向富裕;在深化改革中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它指引中国人民踏上了小康之路。
这一切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教师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遇到问题后根据需要,再从书本中寻求理论支持,然后再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经过这样反复训练,既消除了学生在生活中的困惑,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思想道德水平相应得以提高,两者相得益彰。
但是我们不少思品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唯一地只为分数而教,还是走死记硬背的老路,根本就没有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上下功夫,于是造成了本应是德育功能最强的思品课失去了其德育价值。
再次就是要引导学生的行动。不可否认,我们的中学生面对的教育干扰太多,冲淡了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是来自家长的干扰,多数家长受单一的智能观、功利的育人观影响,偏重于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望子成龙心切,一方面又因多是独生子女,道德教育上多有缺失;其次是学生教育的缺憾,有的学校只看重升学率,学生的分数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使学生错失了人格陶冶的最佳时期;最后是社会的干扰,社会体系中某些方面缺少诚信、道德失范,在学生的心目中投下了多重阴影。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决定了思想政治教学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唤起道德需要——形成道德认识——塑造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由学生自己完成知、情、决、行的转化。也只有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真理的认识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在他的行为、举止方面,以及待人接物中表现出来,才是真正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教师作为育人的工程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若能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好“三个引导”的关系,那么,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便能充分发挥,达到培育“四有”新人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思品课 德育价值
思想品德课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核心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中心工作。然而在以分数论英雄的现实背景下,教师的工作中心是如何使学生考出好的分数来,至于学生思想品德、言行等是否符合社会公共价值观,究竟应怎样来正确对待这门课,则一概不管,而学生也是把这门课当成添加考分的组成部分,至于怎么学、怎么想、怎么行,则从不当回事,甚而至于普遍的学生,还有不少的教师、学校领导等,对这门课根本就不感兴趣。如果不是因为要考试,恐怕连应付一下也不愿意。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价值被严重忽视了。为了回归其价值,为了正确引导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走向,我认为需要切实做好“三个引导”,即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想和引导学生行为。
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习。所谓“学”指的是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提出科学合理的自学提纲,让学生有目的地自学课本。我每节课自学提纲的提出均按以下原则:①包括每节课的所有知识点。②各知识点之间均有一定的逻辑联系。③提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能基本掌握本节内容的知识点以及在整个课本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基础好、头脑灵活的学生也能初步领悟出其中的知识体系。
为了使每节课的自学提纲都能达到上述要求,我在备课中首先做到尽可能多地查看有关课外资料,同时与同学科的教師研讨,取长补短;其次,注意了在备教材的基础上备教法、备学法,把备课的过程变成了把教材阅读到“厚”——“薄”——“厚”的过程。即把较多的课本知识,通过总结归纳提炼变成简便、易学的知识体系,用很少的精练网络图就能表达出来,可谓为“薄”。同时备课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对与之相关的参考资料的阅读又增加了课本知识的含量,拓展了课本内容,使讲课做到了游刃有余,此为“厚”,同时也做到给学生一“碗”水前自己储备一“桶”水。
但由于我们的某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致使在学习时“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的现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处理好学生的思想问题。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思考。贯穿整个思想政治课的一条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比如说,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同时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才能成功。但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个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有获得成功。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是先占据城市后占据乡村的“城市中心论”。但“城市中心论”在中国遭到惨败,毛泽东同志分析中国革命形势,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走“集体化”、“人民公社”道路,没能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了人民群众劳动的积极性,适合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一切都证明理论的践行需要联系实际,而这一过程重点就是思考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丰富完善着它的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博大的毛泽东思想,它领导着中国人民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翻身做主的历史使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了厚重的邓小平理论,它指引中国人民一步一步地走向富裕;在深化改革中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它指引中国人民踏上了小康之路。
这一切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教师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遇到问题后根据需要,再从书本中寻求理论支持,然后再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经过这样反复训练,既消除了学生在生活中的困惑,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思想道德水平相应得以提高,两者相得益彰。
但是我们不少思品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唯一地只为分数而教,还是走死记硬背的老路,根本就没有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上下功夫,于是造成了本应是德育功能最强的思品课失去了其德育价值。
再次就是要引导学生的行动。不可否认,我们的中学生面对的教育干扰太多,冲淡了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是来自家长的干扰,多数家长受单一的智能观、功利的育人观影响,偏重于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望子成龙心切,一方面又因多是独生子女,道德教育上多有缺失;其次是学生教育的缺憾,有的学校只看重升学率,学生的分数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使学生错失了人格陶冶的最佳时期;最后是社会的干扰,社会体系中某些方面缺少诚信、道德失范,在学生的心目中投下了多重阴影。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决定了思想政治教学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唤起道德需要——形成道德认识——塑造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由学生自己完成知、情、决、行的转化。也只有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真理的认识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在他的行为、举止方面,以及待人接物中表现出来,才是真正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教师作为育人的工程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若能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好“三个引导”的关系,那么,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便能充分发挥,达到培育“四有”新人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