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叶编
20世纪30年代,美国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大萧条。1932年,约有200万美国人到处流浪,无依无靠。在经济的寒冬期,曾经的辉煌一落千丈,取而代之的是哀鸿遍野,底层人民“只有像畜生那样生活,才能免于死亡”,中产阶级的优渥生活也瞬间化为泡沫,“美国梦”成为被击碎的谎言。《人鼠之间》便诞生于这个时期,《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将其视为“最爱的一本书”,《人鼠之间》还位列“美国中学生10部必读经典之首”,它以冷峻与温情交织的笔触再现了大萧条时期的世俗风貌,以文学的力量来为时代作传。本期的名篇赏读,就请跟随叶子的脚步穿越回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去看看那个时代人们的孤独、梦想和失去。
作简家介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共创作27部作品,代表作包括《煎饼坪》《人鼠之间》《小红马》《愤怒的葡萄》《罐头厂街》等。其中《愤怒的葡萄》还获得1939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和1940年的普利策奖。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上的是斯坦福大学——与穷苦的生活丝毫不沾边。然而,大学时代在牧场和修路队的劳动经历,让这个中产阶级的儿子熟悉了社会底层的人民,也将灰蒙蒙的大萧条生活和被生活压得直不起腰的人描绘得丝丝入扣,让人心碎。他替穷苦人说话,为被压迫者申辩,展现他们广阔壮丽的生活图景,刻画他们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以及为生存而奋斗的勇气。斯坦贝克既是文学大师,也是最受美国民众喜爱的畅销作家之一,哪怕过世,他的作品仍以每年持续200万册的销售量卖出。
图书简介
《人鼠之间》首版于1937年,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大个子莱尼是一个力大无穷的工人,他因为智力有缺陷,一直保持着儿童般的心智,陪伴他的是为人精明的小个子乔治。他们没有亲人,来到异乡农场谋生,梦想通过勤劳工作,攒钱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养几只兔子,过着不用看人脸色的生活。眼看他们有了合伙人,也差不多凑够钱买地了,莱尼却不小心杀了人,一切都幻灭了。乔治最终在梦想和现实中做了选择,含泪杀掉莱尼,故事结束。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梦”彻底破碎,不仅种族隔离仍然存在、性别平等无从谈起,“消灭贫困”更是天方夜谭,居无定所的劳动人民漂泊在各地,靠出卖自己的力气赖以为生。在短短七万字的小说中,斯坦贝克完整地展现了一条惊心动魄的故事线,以及故事背后宽广的历史画卷和美国社会深刻、复杂的矛盾。1938年,《人鼠之间》被搬上“百老汇”舞台,还被授予该年度“纽约戏剧评论奖”,1941年被拍成电影。
人側物写
“白痴巨人”莱尼:主人公莱尼力大无比却又智力低下,从小爱用手指抚弄柔软光滑的东西:小老鼠、小狗、柔软的衣物等。但由于智力低下,他不能理解和控制自己的力气,总是在不经意间闯祸。
“小个子”乔治:乔治虽然精明但内心孤寂,他需要友谊和温暖,莱尼是他唯一的朋友,因为莱尼傻,对他无须心存戒备,而且他对乔治绝对服从和忠心。所以人们眼中的白痴却成了乔治孤寂生命中唯一的天使。
马夫卡鲁克斯:在农场工作的黑人马夫卡鲁克斯,因为肤色不能住在劳工的宿舍,只能窝在马棚旁的一个铁皮屋里。乔治羡慕他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他却向往着被别人接纳的温暖。
清洁工坎迪:清洁工坎迪一生辗转于各个农场劳作,但种出来的粮食没有一粒属于自己。他没有自己的地,只有一只和他一样老的狗。狗又臭又老,被人嫌弃,终于被人用枪打死,而坎迪也仿佛从那只老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精彩选段
1.在号子里烂掉也没人在乎
乔治放低声音。他的话语很有节奏,好像同样的话已经讲过很多遍。“在农场干活的人,是世上最孤独的一群人。他们没有家人,也不属于任何地方。他们在农场干活,干活,手头上攒了点钱就去城里花个精光。还没等你回过神呢,他们又到另一家农场去干个半死了。生活里一点盼头都没有。那些人坐了牢,在号子里烂掉也没人在乎。”
……
卡鲁克斯嗤之以鼻,“我见过几百个人来了又走,他们来这儿干活,然后辞了工再去别的地方,每个人脑袋里都装着那么一小片地。没一个人能实现。就像天堂一样。每个人都想要一小块地。我在这儿读过不少书。没人真能去天堂,没人真能得到一块地。那块地只在他们的脑袋里。他们整天说个不停,但那块地只存在于他们的脑袋里。你们只是在自欺欺人。你弄不到任何土地。你会一直在这儿扫地,直到他们把你装进棺材里运走。哈,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这位莱尼过两三周就会辞工走人。每个人的脑袋里都有那么一块地。我从没见过有人真的实现。我见过有些人想要地想得都快疯了,但他们的钱全都投在妓院和几局二十一点里了。”
【小编感悟】《人鼠之间》堪称一部美国经济大萧条工人生活的全景图。作者在这里借乔治和卡鲁克斯的话,有些残忍地再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命如草芥,没人在乎他们,他们无时无刻不怀揣着一颗“想要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的心,却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被击得粉碎。人生最残酷的,大概就是梦醒之后发现再也无梦可做。
2.这下不会再有任何麻烦了
莱尼说:“讲讲咱们的未来。”
“我们会拥有一小片地。”乔治讲了起来。他把手探进外套的侧兜里,拿出手枪。他打开枪栓,将握着枪的手垂到莱尼背后的地面上。他看着莱尼的后脑勺,看着脊椎和头骨交会的那个地方。
乔治举起枪,手抖得厉害。他的手又垂下去。
“我们会养头牛,”乔治说,“可能还会养头猪,养群鸡……在那片地上,我们还会……种一片苜蓿——”
“给兔子吃。”莱尼叫道。
“给兔子吃。”乔治重复。
“由我来照顾兔子。”
“由你来照顾兔子。”
莱尼开心地哧哧笑起来。“我们靠地生活。”
“没错。” ……
“乔治,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去?”
“很快就能去。”
“我跟你。”
“你……跟我。所有人都会好好地对你。不会再有任何麻煩了。没人会伤害别人,也没人会偷东西。”
……
莱尼恳求道:“我们现在就去吧。现在就去买下那块地。”
“没问题,现在就去。我一定可以。我们一定可以。”
乔治抬起枪牢牢握紧,把枪口凑到莱尼的后脑勺近前。他的手在剧烈地颤抖,但他的脸色坚定,手也逐渐稳定下来。他扣动扳机。枪声在群山间荡开,又反弹回来。莱尼全身猛地一震,然后他慢慢向前倒在沙滩上,躺在那里不动了。
乔治浑身颤抖地低头看着手枪,然后把它远远扔了出去,扔到对岸,枪落在那堆陈年灰烬旁边。
【小编感悟】草丛里枪声响起的那一刻,读者的心也在瞬间被击得粉碎。为了保护自己的朋友免受凌虐,乔治最终还是选择亲手结束莱尼的生命。在对梦想即将实现的美好憧憬中,“傻大个”莱尼永远地倒下了。斯坦贝克用这个悲伤的结局写出了深刻的人性思考:既然“最好的计划往往落空”,那我们还需要梦想吗?
精书彩评
《人鼠之间》:老鼠与人的最好打算常常落空
□水 母
一爿拥挤的农工宿舍,一间堆满金黄稻谷的谷仓,一间居住着孤独黑人劳工的铁皮屋,一片溪水流过的树林,在小说《人鼠之间》里,这四个简单的场景承载了关于梦想和现实的探讨、对未来金灿灿生活图景的憧憬,以及梦想破灭后灰色的伤悲。
小说的主要人物只有两个,时间跨度只有三天,傻大个与聪明人的组合,是美国喜剧片中百用不厌的经典桥段。但在斯坦贝克笔下的大萧条年代,却只萌生了旁人无穷的追问以及乔治自身不时的恼火。
莱尼总喜欢让乔治讲述他们远大而艰难的梦想:买下自己的一块地,不用再四处流浪。从一个农场到另一个农场,尽管穿着相同的水洗牛仔工作服,怀揣着梦想的两人永远像是人群中的异类。农场的劳工们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从一个地方流浪到下一个,只要兜里有钱就去花天酒地,从不奢望安定,就像老鼠一样。傻大个与聪明人的梦想给这个死气沉沉的绝望地方带来一丝愉悦的生气。然而灰色的时代,故事注定不会拥有金色的结局。乔治深知自己讲述的梦想永远无法实现。但经过无数遍的讲述,这个讲给莱尼的未来也日益变成乔治激励自己不断走下去的谎言。莱尼失手杀死人,仿佛平地一声雷,将短暂的平静击得粉碎。
《人鼠之间》的名字源于英国诗人的一句诗:老鼠与人的最好打算常常落空。这个名字几乎注定了故事的悲剧结局。草丛里响起的枪声与乔治夺眶而出的眼泪,塑造了让人悲伤的结局。在灰色的时代、破碎的现实和梦想映射之下,友谊显得弥足珍贵,同时也无比脆弱。
(摘自腾讯网,有删节)
20世纪30年代,美国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大萧条。1932年,约有200万美国人到处流浪,无依无靠。在经济的寒冬期,曾经的辉煌一落千丈,取而代之的是哀鸿遍野,底层人民“只有像畜生那样生活,才能免于死亡”,中产阶级的优渥生活也瞬间化为泡沫,“美国梦”成为被击碎的谎言。《人鼠之间》便诞生于这个时期,《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将其视为“最爱的一本书”,《人鼠之间》还位列“美国中学生10部必读经典之首”,它以冷峻与温情交织的笔触再现了大萧条时期的世俗风貌,以文学的力量来为时代作传。本期的名篇赏读,就请跟随叶子的脚步穿越回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去看看那个时代人们的孤独、梦想和失去。
作简家介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共创作27部作品,代表作包括《煎饼坪》《人鼠之间》《小红马》《愤怒的葡萄》《罐头厂街》等。其中《愤怒的葡萄》还获得1939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和1940年的普利策奖。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上的是斯坦福大学——与穷苦的生活丝毫不沾边。然而,大学时代在牧场和修路队的劳动经历,让这个中产阶级的儿子熟悉了社会底层的人民,也将灰蒙蒙的大萧条生活和被生活压得直不起腰的人描绘得丝丝入扣,让人心碎。他替穷苦人说话,为被压迫者申辩,展现他们广阔壮丽的生活图景,刻画他们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以及为生存而奋斗的勇气。斯坦贝克既是文学大师,也是最受美国民众喜爱的畅销作家之一,哪怕过世,他的作品仍以每年持续200万册的销售量卖出。
图书简介
《人鼠之间》首版于1937年,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大个子莱尼是一个力大无穷的工人,他因为智力有缺陷,一直保持着儿童般的心智,陪伴他的是为人精明的小个子乔治。他们没有亲人,来到异乡农场谋生,梦想通过勤劳工作,攒钱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养几只兔子,过着不用看人脸色的生活。眼看他们有了合伙人,也差不多凑够钱买地了,莱尼却不小心杀了人,一切都幻灭了。乔治最终在梦想和现实中做了选择,含泪杀掉莱尼,故事结束。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梦”彻底破碎,不仅种族隔离仍然存在、性别平等无从谈起,“消灭贫困”更是天方夜谭,居无定所的劳动人民漂泊在各地,靠出卖自己的力气赖以为生。在短短七万字的小说中,斯坦贝克完整地展现了一条惊心动魄的故事线,以及故事背后宽广的历史画卷和美国社会深刻、复杂的矛盾。1938年,《人鼠之间》被搬上“百老汇”舞台,还被授予该年度“纽约戏剧评论奖”,1941年被拍成电影。
人側物写
“白痴巨人”莱尼:主人公莱尼力大无比却又智力低下,从小爱用手指抚弄柔软光滑的东西:小老鼠、小狗、柔软的衣物等。但由于智力低下,他不能理解和控制自己的力气,总是在不经意间闯祸。
“小个子”乔治:乔治虽然精明但内心孤寂,他需要友谊和温暖,莱尼是他唯一的朋友,因为莱尼傻,对他无须心存戒备,而且他对乔治绝对服从和忠心。所以人们眼中的白痴却成了乔治孤寂生命中唯一的天使。
马夫卡鲁克斯:在农场工作的黑人马夫卡鲁克斯,因为肤色不能住在劳工的宿舍,只能窝在马棚旁的一个铁皮屋里。乔治羡慕他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他却向往着被别人接纳的温暖。
清洁工坎迪:清洁工坎迪一生辗转于各个农场劳作,但种出来的粮食没有一粒属于自己。他没有自己的地,只有一只和他一样老的狗。狗又臭又老,被人嫌弃,终于被人用枪打死,而坎迪也仿佛从那只老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精彩选段
1.在号子里烂掉也没人在乎
乔治放低声音。他的话语很有节奏,好像同样的话已经讲过很多遍。“在农场干活的人,是世上最孤独的一群人。他们没有家人,也不属于任何地方。他们在农场干活,干活,手头上攒了点钱就去城里花个精光。还没等你回过神呢,他们又到另一家农场去干个半死了。生活里一点盼头都没有。那些人坐了牢,在号子里烂掉也没人在乎。”
……
卡鲁克斯嗤之以鼻,“我见过几百个人来了又走,他们来这儿干活,然后辞了工再去别的地方,每个人脑袋里都装着那么一小片地。没一个人能实现。就像天堂一样。每个人都想要一小块地。我在这儿读过不少书。没人真能去天堂,没人真能得到一块地。那块地只在他们的脑袋里。他们整天说个不停,但那块地只存在于他们的脑袋里。你们只是在自欺欺人。你弄不到任何土地。你会一直在这儿扫地,直到他们把你装进棺材里运走。哈,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这位莱尼过两三周就会辞工走人。每个人的脑袋里都有那么一块地。我从没见过有人真的实现。我见过有些人想要地想得都快疯了,但他们的钱全都投在妓院和几局二十一点里了。”
【小编感悟】《人鼠之间》堪称一部美国经济大萧条工人生活的全景图。作者在这里借乔治和卡鲁克斯的话,有些残忍地再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命如草芥,没人在乎他们,他们无时无刻不怀揣着一颗“想要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的心,却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被击得粉碎。人生最残酷的,大概就是梦醒之后发现再也无梦可做。
2.这下不会再有任何麻烦了
莱尼说:“讲讲咱们的未来。”
“我们会拥有一小片地。”乔治讲了起来。他把手探进外套的侧兜里,拿出手枪。他打开枪栓,将握着枪的手垂到莱尼背后的地面上。他看着莱尼的后脑勺,看着脊椎和头骨交会的那个地方。
乔治举起枪,手抖得厉害。他的手又垂下去。
“我们会养头牛,”乔治说,“可能还会养头猪,养群鸡……在那片地上,我们还会……种一片苜蓿——”
“给兔子吃。”莱尼叫道。
“给兔子吃。”乔治重复。
“由我来照顾兔子。”
“由你来照顾兔子。”
莱尼开心地哧哧笑起来。“我们靠地生活。”
“没错。” ……
“乔治,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去?”
“很快就能去。”
“我跟你。”
“你……跟我。所有人都会好好地对你。不会再有任何麻煩了。没人会伤害别人,也没人会偷东西。”
……
莱尼恳求道:“我们现在就去吧。现在就去买下那块地。”
“没问题,现在就去。我一定可以。我们一定可以。”
乔治抬起枪牢牢握紧,把枪口凑到莱尼的后脑勺近前。他的手在剧烈地颤抖,但他的脸色坚定,手也逐渐稳定下来。他扣动扳机。枪声在群山间荡开,又反弹回来。莱尼全身猛地一震,然后他慢慢向前倒在沙滩上,躺在那里不动了。
乔治浑身颤抖地低头看着手枪,然后把它远远扔了出去,扔到对岸,枪落在那堆陈年灰烬旁边。
【小编感悟】草丛里枪声响起的那一刻,读者的心也在瞬间被击得粉碎。为了保护自己的朋友免受凌虐,乔治最终还是选择亲手结束莱尼的生命。在对梦想即将实现的美好憧憬中,“傻大个”莱尼永远地倒下了。斯坦贝克用这个悲伤的结局写出了深刻的人性思考:既然“最好的计划往往落空”,那我们还需要梦想吗?
精书彩评
《人鼠之间》:老鼠与人的最好打算常常落空
□水 母
一爿拥挤的农工宿舍,一间堆满金黄稻谷的谷仓,一间居住着孤独黑人劳工的铁皮屋,一片溪水流过的树林,在小说《人鼠之间》里,这四个简单的场景承载了关于梦想和现实的探讨、对未来金灿灿生活图景的憧憬,以及梦想破灭后灰色的伤悲。
小说的主要人物只有两个,时间跨度只有三天,傻大个与聪明人的组合,是美国喜剧片中百用不厌的经典桥段。但在斯坦贝克笔下的大萧条年代,却只萌生了旁人无穷的追问以及乔治自身不时的恼火。
莱尼总喜欢让乔治讲述他们远大而艰难的梦想:买下自己的一块地,不用再四处流浪。从一个农场到另一个农场,尽管穿着相同的水洗牛仔工作服,怀揣着梦想的两人永远像是人群中的异类。农场的劳工们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从一个地方流浪到下一个,只要兜里有钱就去花天酒地,从不奢望安定,就像老鼠一样。傻大个与聪明人的梦想给这个死气沉沉的绝望地方带来一丝愉悦的生气。然而灰色的时代,故事注定不会拥有金色的结局。乔治深知自己讲述的梦想永远无法实现。但经过无数遍的讲述,这个讲给莱尼的未来也日益变成乔治激励自己不断走下去的谎言。莱尼失手杀死人,仿佛平地一声雷,将短暂的平静击得粉碎。
《人鼠之间》的名字源于英国诗人的一句诗:老鼠与人的最好打算常常落空。这个名字几乎注定了故事的悲剧结局。草丛里响起的枪声与乔治夺眶而出的眼泪,塑造了让人悲伤的结局。在灰色的时代、破碎的现实和梦想映射之下,友谊显得弥足珍贵,同时也无比脆弱。
(摘自腾讯网,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