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奇石文化的演变,结合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肉形石以及天人合一的理念,论述了奇石的自然美和赏石境界。
关键词:台北故宫肉形石;文人石;木鱼石传说
我国奇石文化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代《尚书》中就有一篇《禹贡》曰:“海岱惟青州。蜗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烯,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糜丝。浮于汶,达于济。”意思是指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后,潍水和淄水也已经疏通了。那里的土又白又肥,海边有一片广大的盐碱地。那里的地是第三等,赋税是第四等。那里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有各种丰富多样的海产品,还有泰山谷特有的丝织品、盛产的大麻、天然锡矿、松和造型奇特的石头。莱夷一带可以放牧。进贡的物品是那筐装的柞蚕丝。进贡的船只行于汶水达到济水。这段文字记载了泰山地区出的怪石是当时进贡的物品之一,说明当时统治者就对美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定量的社会需求。
奇石何以成为艺术品?这在于对艺术品定义的认识。美国现代美学家H.G.布洛克在《美学新解》中有一段生动地说明:“一般人说到艺术品时,都是指一种人造物,换言之,这种物体由人的特殊意图所造就。一截躺在岸边无人过问的漂木,虽然具有某种吸引力,我们能否称之为艺术品呢?当然不太可能。但是,当有人路过时把它竖立在地上,周围用石头支起来,人们会不会称之为一件艺术品呢?相较上一次情况下,人们肯定比较倾向于它是一件艺术品……如果有人把这块漂木带回家,把它钉在墙壁上显眼的地方,周围用几个小灯泡把它照亮,多数人都会承认,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许是一件艺术品。进一步说来,假如有人把这块漂木放到大都会博物馆的‘发现的艺术’展厅中展出,这时它便再也不是一件仅使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是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由此说明,奇石是天然的石质艺术品。通观古今中外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概略地区分为再现客观事物的“写实主义”和表现创作者主观感受的“表现主义”。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尤其文人画多为借山水花鸟“表现”自我,而西方的绘画则一直循着写实的路子走来,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了表现创作者思想与情感的所谓现代艺术。所以,我们传统的赏石艺术于近代传播到西方国家时,被称之為“文人石”。
先秦时代,有关奇石文化的记载是零星的,民间罕有收藏奇石的人。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民间奇石收藏还不被人认可,认为收藏奇石的人是“愚人”。《太平御览》卷五十一《阙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西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端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异。’主人大怒,藏之愈固。”
秦汉南北朝时期,奇石主要用于建造皇家宫苑、贵族园林,奇石的个人收藏只是处于萌芽期。后世文人赏石祖师陶渊明有“醒石”之说。隋唐时期逐渐形成了赏石理论,文人雅士成为赏石的主流。他们把奇石摆在客厅书房,配以木座,闲暇之时联想翩翩,意境深远。同时开始区分奇石的高下等次。如白居易评石,以太湖石甲等,罗浮石、天竺石次之,并提出“爱石十德”,即“有养情延爱颜之功效,可助护眼除恹恹睡眠,澄人心而无秽恶,看草木知春秋,不用远远地眺望,不必进入深山岩窟,不用去寻见海浦,夏天可以有纳凉感觉,延年无朽损,弄之无恶业”。同样,面对奇石赋诗日:“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将怪石刻画得入木三分。昔日白居易《太湖石记》写道:“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童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隆之……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覶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
牛僧儒将奇石按大小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又分上、中、下三品,并将品第结果铭刻于奇石背后。他经常与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往来唱和。恰逢部属李苏州送来太湖石,奇状绝伦。牛僧孺有诗赞曰:“胚浑何时结,嵌空此曰成。掀蹲龙虎斗,挟怪鬼神惊。带雨新水静,轻敲碎玉鸣……池塘初展见,金玉自凡轻。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以石为友,拜石为兄,较米颠拜石,尚早200余年。刘禹锡和诗:“拂拭鱼鳞见,铿锵玉韵聆。烟波含宿润,苔藓助新青……有获人争贺,欢谣众共听。一州惊阅宝,千里远扬龄。”奇石形态美,韵如玉,众人争睹,声名远播。白居易奉和:“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坼剑门开。峭顶高危矣,盘根下壮哉……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白居易和刘禹锡都曾任苏州刺史,其辖区所产精美太湖石,却为牛僧孺所得,皆叹无此缘分。
奇石之形千奇百怪,有拟人似景,变化多端。最著名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肉形石,为清宫廷珍玩,康熙时供入内府。此石长5.73厘米,宽6.6厘米,厚5.3厘米。该石形色兼备,其肉皮毛孔逼真有胶质感,属意年年有肉食,现存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它是一块自然生成的玛瑙,其矿物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玛瑙生成过程中受到杂质的影响,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呈现一层一层不同颜色的层次。当时的御用工匠,将质感丰富的石材表面进行加工,并将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这件层次分明的极品肉形石。其毛孔和肌理都得到逼真的展现,“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外观看过去就像一块肥嫩的东坡肉,给人有一种百看不厌、欲食不能得感觉。该石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都可以乱真,可以说是奇石中的人间珍品。通过这块奇石,观赏的人似乎都能闻到红烧肉的香味。肉形石与翠玉白菜、毛公鼎合称“故宫三宝”。但是翠玉白菜与肉形石目前在台北故宫典藏古物分级上为重要文物,仅次于国宝。
《青年文学家》杂志2016年20期介绍有一块唇石,形容石有水晶黄唇,唇有褶皱,过渡自然,浑然天成,比常人嘴唇略大。其形威而不怒,有震慑八方,势吞四海之意的王者之气赫然而来。单看褶皱,似百岁老妪,历经沧桑;细看黄唇,又似妙龄少女,涂抹唇膏,丰满圆润,可悟不可言。石之有唇,然后能语。木鱼石之传说,时常耳边环绕。常言石非人,如何能语。即见此石,心中不惑,霍然而解。此石有唇似语,欲语非语。石如人,人似石,达到人石合一之最高境界。石者天成,造化弄人,实为天下极美之唇石,为石中至尊。这两种奇石形之美是自然之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一种形质色纹原态的美,其惟妙惟肖、给人可以乱真的惊奇感受。从奇石形、质、色、纹的奇特、奇妙、奇拙、奇美,给人一种不可名状的“此石只应天上有”的恍惚、独特的感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奇石的自然之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赋予奇石的艺术之美,是天马行空、各抒己见。真正的奇石,是自然美和艺术美浑然一体、天然大成的。我们在发现奇石自然美的同时,已有赋意的因素,这好比画画说的“意在笔先”;在赋意的同时,所有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都在这自然美的形式框架之内。古人云:人道石道以石悟性,人性石性以石养性。从唇石的特征来看,是属于镇石中的案石,属意“一言九鼎”,表现石来运转,诚信为本之决心。无论内外,都折服其名,深感诚信,也为精神支柱,为国人诚信之象征石,为国之瑰宝。石之如人,心爱之石如心爱之人,其中之意,非平常人而悟也。天偶人意,地会天缘。欲成事者,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机遇譬如如流星,可遇不可求。
我国的奇石文化秉承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古语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人的德性也禀赋天地这种好生之德。宋代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提出以天地为父母,要“体天地而仁民爱物”。周敦颐说“天地生万物,而又唯圣人能与天地合其德”。而奇石之美,属于自然之美,任何自然的物品都有自身的美。奇石之美是奇石形状、颜色、体积的和谐统一,体现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和谐之美。而且还以其表达了每个奇石爱好者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从而达到了个性化审美的极致。赏石艺术既有传承的历史性,又有表现的当代性,是一种文化积淀,也是当代奇石收藏的一个亮点。
资讯
陕西省文物局与西安市签署博物馆教育合作协议
3月27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和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承办的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2018年活动启动仪式在西安举行,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与西安市副市长方光华共同签署《陕西省文物局与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指示精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简称《协议》)。
《协议》强调以“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为指引,以“让学校成为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学校”为发展方向,按照“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原则,突出传承文化精髓,共同致力于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有机结合,把博物馆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着力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共同促进博物館事业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协议》明确西安市政府负责协调督促市教育、文物、财政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指导学校结合教学内容实际发展校园博物馆,丰富校园文化、拓展课堂文化、提升课程文化;结合教学、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陕西省文物局协调、指导省市相关文博单位积极配合和支持馆校合作事宜,通过系列丰富多彩的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深入继承、弘扬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签订该《协议》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文物博物馆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
启动仪式上,西安碑林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表演了“碑林书法秀——春天的故事”和“穿汉服学汉礼”,陕西历史文化使者张和鑫作题为“唐代武官里的外国人”的现场讲解,曲江二小老师自编自演的舞台剧“人面鱼纹盆和它的朋友们”生动地演绎了史前时期的文化特点。(来源:国家文物局网)
关键词:台北故宫肉形石;文人石;木鱼石传说
我国奇石文化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代《尚书》中就有一篇《禹贡》曰:“海岱惟青州。蜗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烯,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糜丝。浮于汶,达于济。”意思是指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后,潍水和淄水也已经疏通了。那里的土又白又肥,海边有一片广大的盐碱地。那里的地是第三等,赋税是第四等。那里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有各种丰富多样的海产品,还有泰山谷特有的丝织品、盛产的大麻、天然锡矿、松和造型奇特的石头。莱夷一带可以放牧。进贡的物品是那筐装的柞蚕丝。进贡的船只行于汶水达到济水。这段文字记载了泰山地区出的怪石是当时进贡的物品之一,说明当时统治者就对美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定量的社会需求。
奇石何以成为艺术品?这在于对艺术品定义的认识。美国现代美学家H.G.布洛克在《美学新解》中有一段生动地说明:“一般人说到艺术品时,都是指一种人造物,换言之,这种物体由人的特殊意图所造就。一截躺在岸边无人过问的漂木,虽然具有某种吸引力,我们能否称之为艺术品呢?当然不太可能。但是,当有人路过时把它竖立在地上,周围用石头支起来,人们会不会称之为一件艺术品呢?相较上一次情况下,人们肯定比较倾向于它是一件艺术品……如果有人把这块漂木带回家,把它钉在墙壁上显眼的地方,周围用几个小灯泡把它照亮,多数人都会承认,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许是一件艺术品。进一步说来,假如有人把这块漂木放到大都会博物馆的‘发现的艺术’展厅中展出,这时它便再也不是一件仅使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是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由此说明,奇石是天然的石质艺术品。通观古今中外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概略地区分为再现客观事物的“写实主义”和表现创作者主观感受的“表现主义”。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尤其文人画多为借山水花鸟“表现”自我,而西方的绘画则一直循着写实的路子走来,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了表现创作者思想与情感的所谓现代艺术。所以,我们传统的赏石艺术于近代传播到西方国家时,被称之為“文人石”。
先秦时代,有关奇石文化的记载是零星的,民间罕有收藏奇石的人。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民间奇石收藏还不被人认可,认为收藏奇石的人是“愚人”。《太平御览》卷五十一《阙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西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端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异。’主人大怒,藏之愈固。”
秦汉南北朝时期,奇石主要用于建造皇家宫苑、贵族园林,奇石的个人收藏只是处于萌芽期。后世文人赏石祖师陶渊明有“醒石”之说。隋唐时期逐渐形成了赏石理论,文人雅士成为赏石的主流。他们把奇石摆在客厅书房,配以木座,闲暇之时联想翩翩,意境深远。同时开始区分奇石的高下等次。如白居易评石,以太湖石甲等,罗浮石、天竺石次之,并提出“爱石十德”,即“有养情延爱颜之功效,可助护眼除恹恹睡眠,澄人心而无秽恶,看草木知春秋,不用远远地眺望,不必进入深山岩窟,不用去寻见海浦,夏天可以有纳凉感觉,延年无朽损,弄之无恶业”。同样,面对奇石赋诗日:“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将怪石刻画得入木三分。昔日白居易《太湖石记》写道:“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童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隆之……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覶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
牛僧儒将奇石按大小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又分上、中、下三品,并将品第结果铭刻于奇石背后。他经常与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往来唱和。恰逢部属李苏州送来太湖石,奇状绝伦。牛僧孺有诗赞曰:“胚浑何时结,嵌空此曰成。掀蹲龙虎斗,挟怪鬼神惊。带雨新水静,轻敲碎玉鸣……池塘初展见,金玉自凡轻。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以石为友,拜石为兄,较米颠拜石,尚早200余年。刘禹锡和诗:“拂拭鱼鳞见,铿锵玉韵聆。烟波含宿润,苔藓助新青……有获人争贺,欢谣众共听。一州惊阅宝,千里远扬龄。”奇石形态美,韵如玉,众人争睹,声名远播。白居易奉和:“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坼剑门开。峭顶高危矣,盘根下壮哉……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白居易和刘禹锡都曾任苏州刺史,其辖区所产精美太湖石,却为牛僧孺所得,皆叹无此缘分。
奇石之形千奇百怪,有拟人似景,变化多端。最著名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肉形石,为清宫廷珍玩,康熙时供入内府。此石长5.73厘米,宽6.6厘米,厚5.3厘米。该石形色兼备,其肉皮毛孔逼真有胶质感,属意年年有肉食,现存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它是一块自然生成的玛瑙,其矿物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玛瑙生成过程中受到杂质的影响,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呈现一层一层不同颜色的层次。当时的御用工匠,将质感丰富的石材表面进行加工,并将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这件层次分明的极品肉形石。其毛孔和肌理都得到逼真的展现,“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外观看过去就像一块肥嫩的东坡肉,给人有一种百看不厌、欲食不能得感觉。该石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都可以乱真,可以说是奇石中的人间珍品。通过这块奇石,观赏的人似乎都能闻到红烧肉的香味。肉形石与翠玉白菜、毛公鼎合称“故宫三宝”。但是翠玉白菜与肉形石目前在台北故宫典藏古物分级上为重要文物,仅次于国宝。
《青年文学家》杂志2016年20期介绍有一块唇石,形容石有水晶黄唇,唇有褶皱,过渡自然,浑然天成,比常人嘴唇略大。其形威而不怒,有震慑八方,势吞四海之意的王者之气赫然而来。单看褶皱,似百岁老妪,历经沧桑;细看黄唇,又似妙龄少女,涂抹唇膏,丰满圆润,可悟不可言。石之有唇,然后能语。木鱼石之传说,时常耳边环绕。常言石非人,如何能语。即见此石,心中不惑,霍然而解。此石有唇似语,欲语非语。石如人,人似石,达到人石合一之最高境界。石者天成,造化弄人,实为天下极美之唇石,为石中至尊。这两种奇石形之美是自然之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一种形质色纹原态的美,其惟妙惟肖、给人可以乱真的惊奇感受。从奇石形、质、色、纹的奇特、奇妙、奇拙、奇美,给人一种不可名状的“此石只应天上有”的恍惚、独特的感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奇石的自然之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赋予奇石的艺术之美,是天马行空、各抒己见。真正的奇石,是自然美和艺术美浑然一体、天然大成的。我们在发现奇石自然美的同时,已有赋意的因素,这好比画画说的“意在笔先”;在赋意的同时,所有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都在这自然美的形式框架之内。古人云:人道石道以石悟性,人性石性以石养性。从唇石的特征来看,是属于镇石中的案石,属意“一言九鼎”,表现石来运转,诚信为本之决心。无论内外,都折服其名,深感诚信,也为精神支柱,为国人诚信之象征石,为国之瑰宝。石之如人,心爱之石如心爱之人,其中之意,非平常人而悟也。天偶人意,地会天缘。欲成事者,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机遇譬如如流星,可遇不可求。
我国的奇石文化秉承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古语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人的德性也禀赋天地这种好生之德。宋代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提出以天地为父母,要“体天地而仁民爱物”。周敦颐说“天地生万物,而又唯圣人能与天地合其德”。而奇石之美,属于自然之美,任何自然的物品都有自身的美。奇石之美是奇石形状、颜色、体积的和谐统一,体现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和谐之美。而且还以其表达了每个奇石爱好者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从而达到了个性化审美的极致。赏石艺术既有传承的历史性,又有表现的当代性,是一种文化积淀,也是当代奇石收藏的一个亮点。
资讯
陕西省文物局与西安市签署博物馆教育合作协议
3月27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和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承办的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2018年活动启动仪式在西安举行,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与西安市副市长方光华共同签署《陕西省文物局与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指示精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简称《协议》)。
《协议》强调以“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为指引,以“让学校成为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学校”为发展方向,按照“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原则,突出传承文化精髓,共同致力于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有机结合,把博物馆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着力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共同促进博物館事业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协议》明确西安市政府负责协调督促市教育、文物、财政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指导学校结合教学内容实际发展校园博物馆,丰富校园文化、拓展课堂文化、提升课程文化;结合教学、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陕西省文物局协调、指导省市相关文博单位积极配合和支持馆校合作事宜,通过系列丰富多彩的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深入继承、弘扬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签订该《协议》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文物博物馆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
启动仪式上,西安碑林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表演了“碑林书法秀——春天的故事”和“穿汉服学汉礼”,陕西历史文化使者张和鑫作题为“唐代武官里的外国人”的现场讲解,曲江二小老师自编自演的舞台剧“人面鱼纹盆和它的朋友们”生动地演绎了史前时期的文化特点。(来源:国家文物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