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与像:介入日常阐释的凝视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dongfe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静物的凝视是摄影发明之初就有的摄影传统。这一方面源于西方静物画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静物是最方便长时间曝光和精细对焦的拍摄对象。对物件的质感、纹理、形状的视觉精准还原,使静物摄影成为呈现摄影技术特性的重要领域。同时还因为方便对拍摄对象摆布、控制,摄影者在拍过程中的坦然和从容,让被摄物件往往成为摄影者沉思的对象,从而使静物摄影成为摄影者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而物件一旦成为摄影的对象,其背后与观看者自身有关的生活体验和对世界的抽象经验也会得到或多或少的揭示,使得物的呈现与人的知性判断在最终的影像以及他人对影像的凝视中达成中合。
  不少的西方摄影家都曾经把静物作为自己的重要拍摄题材。目前发现的第一张静物摄影照片是尼埃普斯在1827年拍摄的一张放着面包、葡萄酒、汤的餐桌,这是在1839年摄影术发明的消息在巴黎和伦敦公布前的12年。在达盖尔、塔尔伯特等早期摄影探索者手中,静物摄影充当着重要角色。20世纪20年代爱德华·韦斯顿的静物作品表现了感官的精确还原带来的伴随抽象发现的理智愉悦;同时期的曼·雷把静物摄影作为现代主义的视觉试验手段;从20世纪中期开始,欧文·佩恩拍摄的店面招牌、食物、烟头、街道杂物,通过摄影的精确化和物质化成为颇具商业价值的当代艺术品,阐释了他所说的“即便是拍摄一块蛋糕,也可以产生艺术”,也演绎了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市场逻辑;被认为是20年来最重要摄影家之一的沃夫冈·提尔曼斯说“如果一件事物重要,那么其他事物也都重要”,他的所有作品可以被视为这句话的注释,他的拍摄在人像、风景、静物等各种题材间轻松游走,把餐桌上的一罐果酱与一场政治游行同样对待,让静物摄影成为折射其生活世界的棱镜上闪亮的一维。
  与西方静物摄影丰富而多元的面貌相比,中国的静物摄影线索显得有些单调。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朗静山、金石声、吴寅伯拍摄的大量类似中国折枝花鸟画的静物作品,到五六十年代刘旭沧等摄影家对工艺品雕塑、小摆件的拍摄,再到七八十年代像黄翔的《十月的螃蟹》这类带有直接的符号色彩的作品,中国的静物摄影在90年代之前几乎都没有跳脱开被摄物件的在日常经验中已有的符号含义。中国画中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在让中国的静物摄影呈现或隐或显的中国画意的同时,也把忽略对外在世界精细观察的传统带到摄影中,进而使中国的静物摄影大多局限于光影布局,始终缺乏主动而直接地介入现实的机缘。这种局面在90年代以后有所改变,姜健的《场景》收集了大量中原农村空无一人的家庭场景影像,以物件映射出新旧生活的糅杂和嬗递。而在2000年之后,更有一大批中国的摄影家把对物件的呈现作为自己重要的拍摄题材,他们的影像显示出对摄影技术把握的自信,和对摄影在还原和表现之间微妙平衡的领会,这是以前的中国传统视觉习惯中没有新鲜元素。
  本专题集纳了洪浩、封岩、陈晓峰、董文胜、秦一峰、刘张铂泷、蒋鹏奕七位摄影家的静物摄影作品。他们的作品展现出当代摄影对物件呈现的可能空间,同时也力图将我们有关这些物件的已有的、习以为常的观念悬置一边,提示我们进入对物件的沉思,努力勾勒出这些物件与我们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并借此介入对我们的日常经验重新阐释,同时也展现出一片新的摄影景观。
  ——编者
其他文献
一组名为《海上奇观》的作品,获得了上海摄影大奖并在网上疯传,作者竟是位吊车司机。  赶到上海与这位吊车司机魏根生见面,他把我约在他家门口的星巴克。穿着利索,喝着拿铁的魏根生,一点看不出吊车司机的影子,到是有着十足老上海的“腔调”。  今年60岁的魏根生,1975年从部队复员后,被安排到上海建工集团机械施工公司当吊车司机,从来没换过单位,也没换过工种,从一而终一干就是将近40年。吊车司机的工作很辛苦
期刊
由于我经常拍摄5-10天大小的宝宝,考虑到宝宝娇小的体积,我很多时候会选择微距镜头拍摄特写。打开我的摄影包后大家会发现我的装备很简单,由于孩子太小也不能使用闪光灯,所以我也省去了闪光灯等繁杂的设备。  相机设置  向右曝光:拍摄时,我们要注意宝宝面部高光部分,在高光不溢出的情况下尽量使曝光充足,以保证影像暗部细节。建议拍摄后以直方图为参考依据。  大光圈:大光圈镜头可以达到很好的虚化背景效果,但也
期刊
城市犹如梦境,凡可以想象的东西都可以梦见。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个画谜,其中隐藏着欲望,或与其相反的—恐惧。城市犹如梦境,由欲望和恐惧构成,尽管每个城市的故事线索都是隐秘的,法规都是荒谬的,视角都是虚幻的,尽管每件事物都隐藏着另外一件。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看不见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 )  每座城市都是一袭同时兼具显性和隐形之谜。因而
期刊
锐度  这是用奥林巴斯OM-D E-M10相机拍摄ISO12233 分辨率测试标版,再用Imatest软件判读后自动生成的分辨率图(图中可见“=3336 per PH”)。  奥林巴斯 E-M10的分辨率测试成绩优异。即便是使用M.Zuiko Digital 14?42mm f/3.5?5.6 Ⅱ R套头,该相机通过其1600万像素传感器(单位像高3456线),以单位像高3336线再现了测试图。可
期刊
问:首先请谈谈您用照相手机都干了哪些事?  答:照相手机对我来说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记录身边的各种有意思的场景、画面,然后通过社交软件分享给大家;另一个就是工作,有时候作为摄影记者,我也会用手机拍摄照片发稿。  问:您现在用相机和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各占多大比例?  答:前些时在国外,我用手机拍摄照片的比例已经和相机基本持平;回国以后,手机拍照的比例甚至超过了相机。  问:您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机拍摄,
期刊
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喜欢滑雪、滑板等极限运动,加拿大摄影师斯科特·圣飞士就是他们中出色的一  位。极限运动不仅展示了人类挑战自然的“极限”之美,也体现了摄影的“决定性瞬间”之美。当然,极限摄影也是对摄影器材最大的考验,只有最顶级的照相机和最专业的镜头才能胜任。从EOS-1D,到EOS-1D MarkⅡ和EOS-1D MarkⅢ,再到EOS-1D X,佳能顶级相机始终是斯科特·圣飞士的主力武器。  
期刊
手机作为通讯工具已经唾手可得,而手机作为影像获取工具还不够深入人心,手机是否可以成为职业摄影人的创作工具,又是否能够满足媒体报道需要,对此本刊采访了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室摄影图片室主任李舸。  问:您什么时候开始用手机拍摄,手机摄影在您的工作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答:两年前开始用手机拍摄,主要是突发新闻采访,如2013年曾用手机拍摄四川芦山地震,图片刊发在人民日报头版,反响很大。日常也用手机,主要是给
期刊
问:你从事空乘工作多少年?  答:我从17岁开始做空乘,10年后辞职到中央美院高研班学习了两年摄影,然后又回到航空公司工作。前后算来做了15年空乘工作。  问:为什么当时会辞职学摄影呢?  答:因为从小喜欢绘画、艺术什么的,工作以后一直没放弃自己的爱好,先后在天津美院学过素描,在天津纺织工学院读成人高考的服装设计。后来觉得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收获不大,所以当我第一次来到中央美术学院,看到这么好的学习
期刊
尼康Df相机以复古的造型与优异的性能吸引着众多摄影人的目光。摄影师张天航使用尼康Df拍摄了一些宠物作品后,对尼康Df有了深入的个人见解。让我们看看当复古的尼康Df遇见萌宠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顶级之作  我在读书时就一直喜欢拍摄小动物,自己也养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没事就喜欢静静地观察并拍摄它们。后来拍摄了一系列动物园里的动物,并用这组照片申请到英国NTU大学的摄影硕士。从那起,我也就深深地走入了宠
期刊
尼康1系列相机、索尼黑卡系列相机都采用了1英寸感光元件,近日,三星也加入1英寸阵营,推出了NX mini相机。这款新机以更小的体积和重量与三星APS-C画幅的NX系列无反光镜相机形成了掎角之势,更好地带动三星相机事业的发展。  轻灵随拍  相对于普通无反相机,具有五种时尚色彩外壳的NX mini最薄处只有22.5mm,机身重量只有158克,和一部传统的卡片相机差不多,能够被轻松的放入用户的口袋中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