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身边的谜团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nan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物,每天出现在我们面前,也许会让你觉得它们平平常常,没什么好好奇的。实则不然,在科学领域,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也带着一些令人难以解答的谜团。
  撕拉胶带能放出X射线
  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家们发现,当把透明胶带从玻璃上撕下来时,能产生高能电子。然而,似乎没有人相信苏联科学家的发现,撕拉胶带就能产生能量如此高的电子?这太疯狂了。
  然而,2008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组科学家们证明确实有这个疯狂的现象。这次他们将透明胶带放置在一个真空器皿里,用一个机器以每秒3厘米的速度拉开胶带,结果让大家吓了一跳,他们发现胶带和胶带卷轴之间释放出了X射线,单个X射线脉冲的能量大约是15千电子伏,包含超过100万个光子,持续十亿分之一秒,这一剂量足以为科学家的一根手指拍摄骨头图像!当科学家们意识到只有在真空环境里,胶带才会有辐射,心情才平复下来。自此后,许多科学家都成功复制过这个实验,所以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象,但它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们知道,当一些固体受到机械研磨、振动时,会出现闪光,这种现象叫做摩擦发光。比如,在冬天,你的头发会特别干燥,用梳子梳头发,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在黑暗处还能看到闪现的光。这是由于在摩擦过程中,一个物体会带正电荷,另外一个带负电荷,相互接触时,正负电子被中和,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同样地,撕拉胶带也会导致胶带卷轴表面电荷积累,一旦电荷变得足够大,就会有一束电子迸发出来,高速撞击胶带的粘着面,当撞击发生时,电子速度骤然放缓,并释放X射线。
  然而,在所有的电子放电过程中,仅有万分之一会产生X射线。X射线的能量与胶带被撕开时表面的电荷量直接相关,但问题是,小小的一卷胶带怎么能产生这么大的电荷量呢?
  虽然还有许多疑问,但科学家们相信假如在改造过的胶带中加入重氢离子,当离子被加速撞击时,就会产生核聚变反应。而一些医疗机构正在打算利用这个新发现,制造造价低廉的X射线仪器,利用X射线来摧毁肿瘤。
  科学家们测不出质子大小
  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每个原子都含有一个或多个质子。最简单的原子——氢,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利用对氢实验的数据,科学家们估计了质子的半径。2010年,他们的最佳估计值是0.8775飞米,误差范围是正负0.0051飞米。1飞米相当于10-15米。
  科学家们想要缩小误差值,所以他们用一种奇特的氢离子——μ介子氢进行了实验。μ介子氢和普通的氢原子沒有太大区别,除了氢原子中的电子被一个μ介子取代。μ介子是一种带负电、质量为电子207倍的基本粒子,由于其质量比电子大许多,所带的负电可以屏蔽原子核的正电,所以,它能够跟原子核更接近,作用力更大,让科学家能够更精确地探测质子的结构。正如预期的那样,研究者将误差值降低到0.00067飞米,而后来的实验进一步缩小了误差值。但令人惊讶的是,这次测量到的质子半径比以前认为的要小得多!
  要知道这有多么不可思议,我们不妨用一个比喻。假设你想测量一个巨大的沙滩球的半径,第一次你用一个测量器测到的半径为1米,误差范围是0.1米。随后,你又换了一个测量器,这次误差范围降到了0.01米,然而你测量得到的球的半径也变成了0.5米。这不对呀,球不应该因为你测量方式的改变,半径有这样的变化。这正是科学家们困惑不解的地方。
  根据粒子物理学理论,质子不像电子那样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大小有限的“物体”,由3个夸克被所谓的“胶子”束缚在一起而构成。因此,质子的电荷及磁性都分布在一定的体积之内,质子与介子作用的方式,也和电子完全相同,理论上质子半径应该是相同的,跟你如何测量它没有关系才对。
  那么,哪里出了问题呢?也许2010年的计算出了问题?但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当μ介子存在时,质子变小了,可能意味着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未知的相互作用力,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导致了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沉默的X染色体
  男孩从母亲那儿得到一条X染色体,从父亲那里得到一条Y染色体。女孩的两条X染色体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也许还会有其他的X和Y染色体的组合,比如有些人会患上XYY综合征,有两条Y染色体,一条X染色体,但是目前XY染色体和XX染色体的组合是最常见的。
  女性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有两条X染色体的副本。但从1949年开始,科学家们发现在女性身体内,其中一条X染色体总是不活跃,这条X染色体上的遗传信息都被忽略了,在细胞及细胞后代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这条X染色体将一直失去活性,没法产生蛋白质。
  假设在一个女孩的细胞中,来自其母亲的X染色体并不活跃,而她父亲的X染色体是活跃的,我们可以将这个细胞称之为“父亲细胞”,而反之则是“母亲细胞”。
  其中一条X染色体失去活性,可以让雌性哺乳动物不会因为拥有两条X染色体而产生两倍的基因产物,但一个细胞是如何决定它是成为一个父亲细胞,还是一个母亲细胞的呢?
  一条染色体上有1000多个基因,让这些基因不被“表达”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研究者还发现细胞在选择X染色体的方式上,有着惊人的多样性。比如,对小鼠的研究发现,在一些小鼠大脑左侧的细胞里,雄性X染色体大部分失去活性,而右侧大脑细胞里则是雌性X染色体失去活性。
  由于每条X染色体携带相同基因的不同变体,所以父亲细胞主导的身体组织可能会与母亲细胞主导的身体组织不同,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左右手、左右眼会有细微的差别。
  科学家们曾经认为细胞对于X染色体的选择是随机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并不是这样。
  到底是什么使得细胞成为了父亲细胞,还是母亲细胞呢?这对于人类进化又有什么好处呢?这仍然是一个谜。
  什么让你脸红?
  当一个人紧张、愤怒、害羞时,往往会脸红,脸之所以变红是由于血管舒张,但科学家们一直没有找到是什么导致了人脸部血管舒张。   1982年,研究者发现,面部静脉含有两种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α受体和β受体。相较而言,α受体对去甲肾上腺素更敏感,而β受体对肾上腺素更敏感。一些人猜测也许是这些肾上腺素受体被触发后,让人面部血液流动、氧气输送加快,最终致人脸红。
  为了找出答案,上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莫多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些实验。在实验中,一些志愿者服用药物来抑制α受体,而另一些人则服用药物来抑制β受体。然后,研究人员让他们做一些通常会引起人脸红的事情,比如心算、大声唱歌、做适度的运动等等,并测量他们的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当α受体被抑制后,并没有影响人的脸红反应,而β受体被抑制后,志愿者脸红次数虽然减少了,但面部血流量依旧会增加,仍然有脸红反应。这个实验说明肯定还有其他的因素,在引发人面部静脉的血管舒张。
  越来越多的花生过敏者
  在中国,花生可炸可炒可生吃,做法多样,成就了许多美食。然而,在其他国家,当一个对花生过敏的孩子误食花生时,会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瘙痒、舌头和咽喉肿胀、昏厥、恶心呕吐等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死亡。
  花生过敏反应是西方国家食物过敏反应致死案例最常见原因。而更奇怪的是,近年来这些国家花生过敏儿童数量急速增长。研究发现,美国对花生过敏的儿童从1997年的0.4%上升到2008年的1.4%。在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相比之下,花生过敏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并不常见。
  为了遏制花生过敏人群的激增,专家们曾建议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避免食用花生,确保在宝宝消化系统没有充分发育前,不要接触到花生蛋白,将这一过敏反应扼杀在摇篮里。然而,这样的建议丝毫沒有作用。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现在最常见的一种解释是卫生假说。这种假说认为一些现代儿童在非常干净的环境中长大,缺少接触细菌、真菌、花粉、病毒等过敏源,抑制了免疫系统的正常发展。
  另一种可能性是,花生作为食品,在发达国家有不同的加工方式。与发展中国家的煎炸相比,许多发达国家花生是被烘烤后再食用,这可能会使它们更容易变成过敏源。也有人提出也许恰恰是因为妊娠女性避免了食用花生,使得孩子们接触过敏原过晚,没能产生对花生蛋白的免疫耐受。
  现在人们提出了很多的解释,但没有找到根本性的原因,所以目前为止,没有什么办法能彻底治愈花生过敏。这也使得许多发达国家的学校不得不将花生从学校食堂里请出去,许多航空公司的餐饮都不再提供花生,以免乘客在高空发生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袋装食品的标签里往往会主动声明该食品的生产设备是否也曾用于处理坚果类食品,因为大多数花生过敏症患者同时也对一种或多种坚果,如对核桃、杏仁等过敏。
  黑寡妇蜘蛛为什么那么毒?
  如果你面前只有两种选择,被黑寡妇蜘蛛咬,或者是被响尾蛇咬,你会选择哪一种?或许选择后者更明智,因为黑寡妇蜘蛛的毒液比响尾蛇的强15倍。
  在交配后吃掉雄性,黑寡妇蜘蛛因此而得名,这些臭名昭著的蜘蛛有一个很特别的外貌特征:腹部有彩色的沙漏形标记。一旦咬伤人类,其毒液通常会引起被咬者严重的肌肉疼痛、腹部痉挛、多汗、心动过速,这种疼痛会持续好几天。一些被咬者为了摆脱痛苦,甚至会试图自杀。
  然而,黑寡妇蜘蛛一般身长只有3~10毫米,最大的雌性身长也只有13毫米,这么小的蜘蛛,分泌的毒液也并不多,一次注射进人体的毒液只含有少量的神经毒素分子。相比之下,有的成年人体重能达到100多千克,黑寡妇蜘蛛是如何用少量的毒液影响到体格庞大的人类的呢?
  黑寡妇蜘蛛最致命的武器—拉特罗毒素,这种有毒蛋白质能通过改变神经末梢的结构和功能,来攻击中枢神经系统。而更奇怪的是,受感染的细胞会自我攻击,分泌大量废物和多余的化学物质,引发自身的细胞毒性。
  对于研究者来说,黑寡妇蜘蛛少量的毒素就能在人体内引起这样大的病变,实在太不可思议了,了解其毒素的运作原理,可能会让科学家们明白为什么有的时候人的免疫细胞会攻击自己。
其他文献
能,并且速度会更快。  在地球上,我们吹气球时,空气被吹入气球中,气球中的压力比周围环境的要高。更大的压力就是气球膨胀的重要原因。随着更多空气被吹入有限的空间,空气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会越来越高,从而产生更多的压力,并将气球壁向外推。而制成气球的材料的弹性是有限的,当达到一定程度时,气球被吹爆,并發出巨大的声响。  在太空中,气球外部没有空气压力从外面推气球的外壁,因此,当我们把空气吹进气球时,空气
期刊
像香蕉这样的大叶植物往往生活在热带地区,而像石楠这样的小叶植物生活的地方则更靠近两极。植物学家在19世纪第一次注意到这种差别,但没有人能够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都知道,大的叶子比小叶子吸收更多的太阳热量,如果是为了吸收热量,那么大的叶子应该出现在寒冷的地区而不是热带地区。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科学家研究了来自不同纬度地区的植物叶片的大小与气候的关系,例如昼夜温差、降雨和湿度。结果他们发现,避免夜间的寒
期刊
可能有人听说过,用不锈钢做的东西,比如用勺子,能去除蒜味。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资助的一项公民科学实验中,许多参加实验的人都证实,用不锈钢擦手确实能把手上的蒜味去除。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還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细致研究,不过我们做了一些推测。大蒜中含有大量的含硫的化合物,这使它产生我们所说的大蒜味。其中一种叫做蒜素的东西可能会在你的手上留下大蒜的气味。不锈钢是一种合金,主要由铁制成,但也含有铬。铬
期刊
漫游太阳系只是时间问题。基于事实与设想,我们现在就可以提前想象一番。  去太阳系的其他星球旅行将是未来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人类早晚会把其他星球打造成度假胜地。那么,你想去哪里呢?  温馨提示:文中提到的各个星球上的度假中心、休闲中心或者观光飞船等,目前当然都还只存在于设想之中,它们均是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宇航员的名字命名的。  月球  豪华水疗中心和低重力高尔夫球场  月球,作为地球最近的邻居,毫无疑问
期刊
2017年6月,英国科学家们在《前沿》期刊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男性青少年中,左撇子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明显比右撇子好。  据统计,世界人口中约10%~12%的人是左撇子,为了争取左撇子的权益,国际上还把每年8月13日定为左撇子日。  关于左撇子是不是更聪明的问题,科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2010年,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三国的科学家对895个人的大脑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左撇子不是病,而是一种
期刊
电影中,凶猛的恐龙一出现时,所有的其他动物都争先恐后地逃跑,唯恐成为它们的盘中餐,如果奔跑速度一般的人类遇上了一只食肉的恐龙,存活的几率更微乎其微。  不过,强中自有强中手,还有一些动物,胆子大到竟然敢吃恐龙。  咬合力惊人的鼠齿兽  空旷的草原上,一只小霸王龙发出了悲哀的鸣叫,它在寻找着同伴,然而,同伴已经走远了,它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周围太安静了,没有动物敢在这个凶残的动物面前继续捕食,纷纷躲进
期刊
大多数鼻血都是因靠近皮肤的毛细血管破裂造成的表面出血,通过按压和冰敷可以止血。但是流鼻血也可能是由于颈内动脉撕裂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出血速度可能会很快,足以危及生命。鼻血还可能会堵塞人的呼吸道,使人窒息。2011年,英国肯特郡就有一名男子死于這种情况。  英国健康专家  艾玛·戴维斯
期刊
一个最大的变化是我们与来自太空的辐射的相互作用。如果磁场变得更强,被称为范艾仑辐射带的“辐射陷阱”的规模和密度可能会增加。在两极的磁场中会有更多的辐射。这将导致极光更大,存在时间可能更久。由此造成的干扰可能会引起无线电通讯问题。此外,来自太空的辐射在地球的天气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更强的磁场会阻挡这些射线,并导致天气的变化,还可能导致我们的气候发生巨大变化。  英国国家航天中心科學家  乔什·巴克
期刊
有人说,天文学是让人谦卑的,乔治·勒梅特就是这样一位谦卑的天文学家。他是关于宇宙形成的“大爆炸理论”的提出者,是被后世科学家公认的“在数学上和爱因斯坦不相伯仲,在天文学上超过爱因斯坦”的人。然而,不单他生前不争名利,就连现在互联网上也没有很多关于他的资料;而如果在搜索引擎输入“著名科学家”,翻好几页也不会出现勒梅特的名字。这种成就和名气完全不成正比的现象,跟勒梅特是科学家的同时,更是个忠于信仰的神
期刊
狗有时间感,但可能不是时间“观念”。人类的情景记忆意味着我们可以精确定位过去的时间,展望未来。研究表明,狗只活在当下,但和我们一样,它们也有生物钟,或者说它们也可以通过昼夜节律调节身体,比如什么時间睡觉和起床。孤独的时候,随着独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它们的焦虑情绪也会越来越明显,这表明它们能感知时间的流逝。当然,这些不能证明它们可以管理自己的时间。  英国怀特岛动物园园长  夏洛特·科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