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帮助大学生锤炼意志品质,促进品格内化;强化行为规范,加强道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成就幸福人生;促进心理健康,增强调节能力。大学体育教师应通过凸显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导向、充分挖掘提炼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创新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等方法,探索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及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协同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引言
在当前“大思政”视域下,如何将大学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相结合,有效发挥“思政主渠道”和“以体育人”的合力,对推动大学思政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和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一、强化教学管理模式。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理念和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作为体育活动的体育课程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在对学生传授体育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和精神,在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健康精神的培养、人体健康的塑造方面,体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它课程相比较的体育课程,因其具有显著运动的技能,使得区别较明显,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能使自身的素质和运动技能得到锻炼,与此同时还能增强学生意志和组织纪律。基于此,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身需求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技能,成为体育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体育精神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心理与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使体育课程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使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在体育教学中顺利的推动,要给予学生在教育技术和体育知识的重视,帮助学生对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熟练的掌握,为突出体育精神、体育价值以及体育道德等理念,需将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
二、挖掘体育中的人文内涵,打造“双育”融合课堂
体育课程一直被人们看作是一项技术课程而忽视了其蕴含的传统文化、道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缺失了体育理论教学,以及对学生思想道德、政治素养等方面的教导,导致体育课程德育的价值作用没能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挖掘体育中的人文内涵,寻找运动项目背后隐藏的思政元素。如在武术课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挖掘了武术动作、技能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等思政元素;教师在体育礼仪介绍、运动规则和判罚讲解、学生间的比赛互动等教学环节中,挖掘其中蕴含的“知礼仪、守规矩、有目标、能吃苦、善合作、有责任、明善恶、重感情、不服输、重过程”等思政元素。
融合,是体育技术与体育人文的融合,是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融合,更是体育与德育的融合。融合课堂,是一种文武并举的新型课堂,不仅有技术教学和身体练习,还可以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穿插特色主题的理论课程,以启发学生心智;课堂教师不再是1人,还可以是多位教师共同授课;教师不再是单一的体育专项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思政教师,协同主持课堂。以同课堂教师多样性引发融合课堂内容形式的多样对称性。以排球课为例,一节90min的公共体育排球课,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前部分安排专项体育教师进行排球理论知识讲解和技术教学,后部分课堂中两位教师主次位置转换,由思政教师就“女排精神”,即以相关中国女排背后的故事、新闻热点为主题进行思政教学,让学生了解体育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引发课堂探讨、头脑风暴,从而加深学生对排球项目的了解和喜爱,最终达到“双育”的课堂效果。
三、创新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如果把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就显得有些生搬硬套、流于形式,从而难以发挥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体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见方法有语言感染法、榜样示范法、表扬法、激励法、批评法等,但这些方法的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因此,我们可以创造性運用诸如创设情境法、诱导启迪法、巧捉时机法、因势利导法、困难设置法、团队协作法等一系列既贴合学生实际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一节大学体育篮球课的教学设计中,授课教师在准备部分安排学生做跑操,然后巧妙运用诱导启迪法和巧捉时机法成功导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课堂上学生要做到团结互助、诚信友善,让师生在热身运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很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进行有效融合,不仅彰显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展示体育教师良好的人文和道德素养。
四、构建“双育”课程效果评价体系
要想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改革,需要构建体育、德育“双育”课程效果评价体系。学校教委部门站在战略高度进行考虑,督促相关部门建立“双育”课程效果评价体系,一方面细化评价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评价条例标准来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将“双育”课程效果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评优的因素之一,促进教师“双育”工作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在对学生的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加入对其思想政治、团队合作、精神品质等体育思政方面的评价条件,促进学生对体育思政课程的热情度和积极性,同时也有效解决了体育成绩过于看重身体素质、技术成绩,较为片面的评价考核问题,真正将“德育”与“体育”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体育“双育”协同育人模式是当前在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建设学校思政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体现,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来有效推动体育、德育“双育”协作育人模式的实施,促进高校体育课程德育价值、功能的发挥,为我国大学体育思政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红运.“快乐体育论”对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启示[J].当代体育科技,2019,6.
[2]韦洪雷.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协同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引言
在当前“大思政”视域下,如何将大学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相结合,有效发挥“思政主渠道”和“以体育人”的合力,对推动大学思政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和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一、强化教学管理模式。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理念和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作为体育活动的体育课程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在对学生传授体育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和精神,在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健康精神的培养、人体健康的塑造方面,体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它课程相比较的体育课程,因其具有显著运动的技能,使得区别较明显,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能使自身的素质和运动技能得到锻炼,与此同时还能增强学生意志和组织纪律。基于此,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身需求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技能,成为体育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体育精神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心理与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使体育课程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使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在体育教学中顺利的推动,要给予学生在教育技术和体育知识的重视,帮助学生对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熟练的掌握,为突出体育精神、体育价值以及体育道德等理念,需将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
二、挖掘体育中的人文内涵,打造“双育”融合课堂
体育课程一直被人们看作是一项技术课程而忽视了其蕴含的传统文化、道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缺失了体育理论教学,以及对学生思想道德、政治素养等方面的教导,导致体育课程德育的价值作用没能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挖掘体育中的人文内涵,寻找运动项目背后隐藏的思政元素。如在武术课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挖掘了武术动作、技能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等思政元素;教师在体育礼仪介绍、运动规则和判罚讲解、学生间的比赛互动等教学环节中,挖掘其中蕴含的“知礼仪、守规矩、有目标、能吃苦、善合作、有责任、明善恶、重感情、不服输、重过程”等思政元素。
融合,是体育技术与体育人文的融合,是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融合,更是体育与德育的融合。融合课堂,是一种文武并举的新型课堂,不仅有技术教学和身体练习,还可以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穿插特色主题的理论课程,以启发学生心智;课堂教师不再是1人,还可以是多位教师共同授课;教师不再是单一的体育专项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思政教师,协同主持课堂。以同课堂教师多样性引发融合课堂内容形式的多样对称性。以排球课为例,一节90min的公共体育排球课,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前部分安排专项体育教师进行排球理论知识讲解和技术教学,后部分课堂中两位教师主次位置转换,由思政教师就“女排精神”,即以相关中国女排背后的故事、新闻热点为主题进行思政教学,让学生了解体育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引发课堂探讨、头脑风暴,从而加深学生对排球项目的了解和喜爱,最终达到“双育”的课堂效果。
三、创新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如果把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就显得有些生搬硬套、流于形式,从而难以发挥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体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见方法有语言感染法、榜样示范法、表扬法、激励法、批评法等,但这些方法的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因此,我们可以创造性運用诸如创设情境法、诱导启迪法、巧捉时机法、因势利导法、困难设置法、团队协作法等一系列既贴合学生实际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一节大学体育篮球课的教学设计中,授课教师在准备部分安排学生做跑操,然后巧妙运用诱导启迪法和巧捉时机法成功导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课堂上学生要做到团结互助、诚信友善,让师生在热身运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很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进行有效融合,不仅彰显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展示体育教师良好的人文和道德素养。
四、构建“双育”课程效果评价体系
要想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改革,需要构建体育、德育“双育”课程效果评价体系。学校教委部门站在战略高度进行考虑,督促相关部门建立“双育”课程效果评价体系,一方面细化评价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评价条例标准来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将“双育”课程效果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评优的因素之一,促进教师“双育”工作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在对学生的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加入对其思想政治、团队合作、精神品质等体育思政方面的评价条件,促进学生对体育思政课程的热情度和积极性,同时也有效解决了体育成绩过于看重身体素质、技术成绩,较为片面的评价考核问题,真正将“德育”与“体育”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体育“双育”协同育人模式是当前在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建设学校思政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体现,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来有效推动体育、德育“双育”协作育人模式的实施,促进高校体育课程德育价值、功能的发挥,为我国大学体育思政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红运.“快乐体育论”对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启示[J].当代体育科技,2019,6.
[2]韦洪雷.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