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认为最枯燥的学科是什么?你认为最难学的学科是什么?你认为最令你头痛的学科是什么?令你最讨厌的学科是什么?答案是数学。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针对此种现象,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就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数学教学的思想。在小学阶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上课时我让全班学生每7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发三根米尺,让学生用米尺在墙角围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分组钻进这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这么大,能挤进这样多的同学。
二、捕捉生活素材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特别应善于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为让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三、再现生活情景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我就把教室模拟成一个超市,将家中的一些实物摆放在“超市”,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开展活动。
四、回归生活空间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感知数学的情趣。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后请学生估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
五、演示生活场面
一些深奥、难懂的数学语言,常常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有如听天书一般。而教师也往往费尽唇舌,口干舌燥地解释、举例。此时,若把这些数学语言用一些鲜活的生活场面展示出来,不仅生动真实,而且费时不多,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让一个学生上台从教室门走到对面墙壁,让学生了解一个物体运动。再让两个学生从门和墙壁相对而行,可同时走,可不同时走,中间相遇,让学生了解同时、相向、相遇等数学语言,并说出求路程的方法:甲走路程+乙走路程=总路程。给出甲乙速度和同行时间,让学生列出算式,再由算式中推导相遇问题的公式。再让学生演示背向而行、先行与后行、相遇与不相遇等等。整节课在学生的演示和讨论中进行,积极而且热烈,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六、移植生活片断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在抽象的数学面前,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甚至厌恶学习数学。为了消除学生此种心理,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移植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片断,引导学生探索、思考、交流,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切实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数学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受用的、有用的数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上课时我让全班学生每7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发三根米尺,让学生用米尺在墙角围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分组钻进这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这么大,能挤进这样多的同学。
二、捕捉生活素材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特别应善于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为让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三、再现生活情景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我就把教室模拟成一个超市,将家中的一些实物摆放在“超市”,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开展活动。
四、回归生活空间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感知数学的情趣。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后请学生估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
五、演示生活场面
一些深奥、难懂的数学语言,常常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有如听天书一般。而教师也往往费尽唇舌,口干舌燥地解释、举例。此时,若把这些数学语言用一些鲜活的生活场面展示出来,不仅生动真实,而且费时不多,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让一个学生上台从教室门走到对面墙壁,让学生了解一个物体运动。再让两个学生从门和墙壁相对而行,可同时走,可不同时走,中间相遇,让学生了解同时、相向、相遇等数学语言,并说出求路程的方法:甲走路程+乙走路程=总路程。给出甲乙速度和同行时间,让学生列出算式,再由算式中推导相遇问题的公式。再让学生演示背向而行、先行与后行、相遇与不相遇等等。整节课在学生的演示和讨论中进行,积极而且热烈,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六、移植生活片断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在抽象的数学面前,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甚至厌恶学习数学。为了消除学生此种心理,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移植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片断,引导学生探索、思考、交流,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切实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数学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受用的、有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