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悠久的乌孙古道
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全长2500千米,南北平均宽250至350千米。天山总长度的3/4以上位于中国境内,横亘新疆全境,跨越9个地州市。它是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天然地理分界,也是新疆地理的独特标志。2013年6月,新疆天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天山在古代被称作“白山”,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与中、西亚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支线。唐玄奘在自己的著作中把世界分成东南西北四国,四国的中心就是天山。日本学者松田寿男认为:天山路通往亚洲的所有地方,古代亚洲具有代表性的势力全都以天山路相联系,并以此十字为中轴而进行活动。
由于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天然分界线,为了打通南北交通,千百年来,人们开辟了很多条南北穿越天山的道路,乌孙古道就是其中一条。乌孙古道北衔准噶尔盆地,南控塔里木绿洲,是贯通天山南北的咽喉要道,也是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游牧民族极为重视的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二世纪前期,原本生活在甘肃河西走廊的乌孙人被迫西迁,进入天山腹地的伊犁河谷,却因祸得福,发展成为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大的国家。后来,天山之北的乌孙国与天山之南的龟兹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就被统称为乌孙古道。
所以乌孙古道其实不止一条。现在的217国道(独库公路)是原来走的人较多的一条。被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形容为“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着丧没,难以全生”的夏特古道是其中的一条。而我们这次要走的这条从琼库什台牧业村出发,经阿克布拉克达坂,到达拜城县的黑英山山口的包扎墩乌孙古道,是最艰险的一条。虽然这些古道几千年来一直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却很少为外人所知。2008年,新疆户外运动界鼎鼎大名的安少华和他的西盟户外运动团队破除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了包扎墩乌孙古道的探路历程,为中国户外运动增加了一条极为经典的徒步线路。
和亲的西汉公主们
西汉时候,汉武帝抱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决心,打算要彻底击败匈奴。于是在战场上刀光鲥影的同时、,与乌孙结为兄弟,并下嫁公主实行和亲。但是匈奴也有同样的战略,当时的单于也将女儿嫁给乌孙国王猎骄靡,被立为左夫人,汉朝的细君公主为右夫人。不幸的是乌孙国以左为大,所以细君公主受匈奴王妃的气是难免的;更不幸的是这个娇弱的江淮女子不但要适应异域生活,而且要适应这边社会的特殊要求,在丈夫死后,又嫁给自己的孙子。我们不清楚她的真实感受,只晓得她写了一首诗回去:
据说她不愿嫁给自己的孙子,曾经向自己的娘家求助,汉武帝训道:“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公主只得从命,她为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但作为一位女性,她的生活其实是很不幸的,在嫁入乌孙仅仅5年之后就郁郁而终。
接替细君公主担任和亲任务的解忧公主与她的侍者冯燎却都是不折不扣的女汉子。解忧公主20岁嫁入乌孙,在此度过了50年的时光,先后嫁给三位国王,经历四个朝代。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化解了无数大小风波,赢得了乌孙人民的尊敬,并且协助汉王室联合乌孙重创匈奴。直到晚年,年逾古稀的解忧公主回到故乡,平静地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两年时光。
隐藏在天山深处的美丽村庄
这次行程的起点是新疆伊犁州特克斯县琼库什台牧业村。我们经伊宁到达特克斯县城,在这里采购了各种食品,其中馕是首选。特克斯县城号称中国最大的八卦城,整个城区的道路和建筑都是按照八卦的布局进行设计的。可惜我们这次行程匆忙,没有时间游览了。
这里就是古代乌孙国的地界,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乌孙人原本都是金发碧眼,是西方来的欧罗巴人种。他们在现今人们的眼中肯定都是大帅哥、大美女,但是在古代中国人眼中,却是“青眼赤须,状似猕猴者”的丑八怪。不过经过千百年的人口迁移与交融,人种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多数人的相貌已经和汉族人无异了。这种情况,我在俄罗斯北奥塞梯也有发现。
午后,包车翻越大山,把我们送进喀拉达拉乡的琼库什台村。这时候我才知道这个四面环山、不为人所知的小村庄竟然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个只有300多户、1700多人的牧业村,有着仿佛欧洲乡间的田园风光。这里几乎所有的民房都是木结构建筑,有的房子是由整根原木搭成的,有的房子是将原木从中间一分为二,通过各种工艺搭建起来的。有的部分甚至连树皮都没有剥离,具有一种原始朴拙的美感。据村民介绍,因为房屋使用的松树、杉树的木质坚硬,经久耐用;加之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建造不易,各家各户对自己的房屋用心保护,所以村落中大量的民居保存得很完好,部分房屋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琼库什台村的居民基本都是哈萨克族,这里丰厚的历史积淀和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形成了一个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文化氛围。虽然现在村民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受现代生活气息的影Ⅱ向,但人们在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庆典等方面仍沿袭着传统的风俗习惯。
在这里,我们雇用了村子里的哈萨克牧民马可贝尔,请他用马匹帮大家驮运一路所需的食品补给。其实对我个人来说,我更习惯的是自己背负全部用品包括食物和水走完全程。乌孙国自古就产良马,在西汉时期,马曾经作为重要的贡品,被誉为“天马”。不过我看到的马可贝尔的马却没有天马的英姿,鬃毛纠结蓬乱,还沾着各种毛刺泥块。我虽不是伯乐,也知道“马不可貌相”的道理,但还是建议他给马梳理梳理。他笑笑,不置可否。
乌孙天马
古代的乌孙国位于天山雨水丰沛区,地理位置优越,水草丰美气候温寒,自古产良马。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到乌孙,回程时,乌孙国王派遣使者携带礼品——数十匹马一同前往中原。汉武帝得到乌孙马。高兴地赐名“天马”。公元前104年,乌孙王向西汉王朝求婚,又呈送汉武帝千匹良驹,都是从当时的特克斯寒马会中挑选出来的宝马。马至今都是乌孙人的后裔——哈萨克族——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乌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马文化。然而,在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众多民族中,只有乌孙人和其后代哈萨克人有熏食马肉的习惯,他们认为马肉有益于防止贫血,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免疫力。 哈萨克牧民的转场生活
琼库什台村的广阔草场非常适合哈萨克族村民们从事传统的畜牧业,每年的4月至9月,这里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牧民们在此安居乐业,甚至建造了木屋,仿佛过起了定居生活。然而到了10月至次年4月,大雪封山,牧民就会赶着牛、羊、马、驼,翻过包扎墩达坂,转场至冬季草场——包扎墩大草原(也叫包扎墩“冬窝子”)。
转场是新疆地区的牧民们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海拔和地理位置的不同,隐藏在天山中的各个草场,其适合放牧的时间并不相同,所以才有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的区分。牧民们一般是在每年10月或者11月来到冬季牧场,第二年的三四月份再返回夏季牧场。所谓“逐水草而居”描述的就是这种现象。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西汉时远嫁乌孙的细君公主曾经这样来描述古代游牧民的居住饮食习俗。直到今天,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在居住形式上依然继承了祖先的传统。由于哈萨克族牧民在不同季节要在各个牧场之间不停地迁徙,只有易于搭卸、便于携带的房屋,才能适应生活的需要,而毡房正符合了上述要求。毡房的搭建和拆卸都很容易,一般牧民用不了半天就能搭起一个毡房。当转场的时候,牧民就会将整个毡房和全部生活用品一起放到牲畜背上,全家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
这个季节,正是向冬季牧场转场的时节。许多村民已经收拾好行装,整装待发了。毡房和各种生活用品被绑在牛背上,家里的牧羊犬正在一旁静静守候。哈萨克牧羊犬是一个著名的品种。这种犬孤傲而和善,安静但勇敢,几千年来,忠实地保护着游牧民族及他们的羊群。时间到了,男人们骑着马,赶着畜群,沿着小路前行。女人们也一样骑马,怀里甚至还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这样的场景实在令人震撼!
艰险而美丽的旅程
行走乌孙古道是一段非常艰险的旅程。这里的路况非常不好,忽而是悬崖上的小道,忽而是满布碎石的斜坡,忽而是覆盖着冰雪的山巅,走起来非常艰难。但是景色也非常美丽与多变,随着海拔的变化,沿途景观也在不断变化,其中的美妙之处实在是语言所不能形容的。
最让我开心的是亲耳听到了山上高亢洪亮的嗥叫声,那是一群年富力强的狼,志满意得,无所顾忌。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如此多的狼在那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上宣示自己的主权。我精神振奋,为之高兴。但是,当天晚上队友从牧民那里买来两颗狼牙,这又令我非常沮丧。狼是乌孙民族的图腾,是藏族同胞的山神,然而在这两个民族居住的地区,狼的经济价值被抬到6000至8000元。不知道以后我们的子孙是否还能听到这样的叫声。
在路上,我们曾经遇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尸骨,还有牛和马的残躯,那都是曾经生机勃勃地生活在这片美丽土地上的精灵。曾几何时,它们倒下了。生命是如此脆弱,终归都要化为尘土。但生命又如此坚强,能面对那样的风雪严寒。我们应该尊重这些自然精灵,符合自然法则的优胜劣汰是值得尊敬的,但不要让野生动物因为满足人们的私欲而失去生命。真心劝告所有朋友: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请大家珍惜野生动物!
乌孙古道是一条非常美丽的线路,但是等我越过一个达坂,看到朝思暮想的天堂湖时候,稍稍地失望了!天空中微微的雾气,使雪山没有了动人心魄的倒影。失望之余,我倒头在湖边大石上睡了一觉(高海拔地区不要轻易入眠,否则就可能长睡不醒了,所以请勿模仿)。等大队人员上山就热闹了,大家纷纷摆出各种造型,拍照留念。
令人担忧的未来
这次古道穿越的行程历时6天,其难度可以算作是户外徒步的最高等级。虽然路途遥远而艰险,但是沿途景色之壮美,令人惊叹不已;牧民传统生活的完美沿袭,也让我十分感动。但是,目前户外运动队伍素质的参差不齐所带来的巨大安全隐患,以及认识不足、服务不完善等原因所造成的相关活动对最后原始环境的巨大冲击,都让我感到忧心不已。
一是安全隐患。乌孙古道(包括夏特古道)的穿越难度较大,风和日丽的时候尚且需要十分注意,如果遇到一些极端天气,就很容易酿成灾难事故。尤其是很多新接触户外活动的人对自身完全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估,贸然进入这一区域是十分危险的。一次成功的穿越,必须要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人、选择正确的线路才可能真正安全。否则,即使一两次会侥幸成功,也迟早会让自己或自己的队友遭受不幸。
二是环保隐患。乌孙古道沿线水源充足,河水极其清澈,当地百姓和驴友都在直接饮用,但是目前户外活动中营地建设很不科学,一定会影响水质等而且外来人员喜欢一些野生动物用品,最终可能严重破坏天山已经很脆弱的生物链。对此,我认为应该和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向沿线牧民介绍相关知识理念,并与他们一同打造10至15个标准营地,收取一定费用,还应该联手保护野生动物,这样既保证牧民和驴友的长远利益,又能保障所有人的生命安全。
三是文明冲击。乌孙古道沿线,是传统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生活习俗,大多数人连汉语都不懂。广大驴友贸然闯入,很可能引起敌视,甚至武力冲突。对此,我觉得我们当地的户外活动组织应该与本地基层政府密切协作,深入了解和总结相关知识,并用网络或印刷品等形式向广大驴友传播,使大家能够和平愉快地相处。
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全长2500千米,南北平均宽250至350千米。天山总长度的3/4以上位于中国境内,横亘新疆全境,跨越9个地州市。它是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天然地理分界,也是新疆地理的独特标志。2013年6月,新疆天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天山在古代被称作“白山”,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与中、西亚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支线。唐玄奘在自己的著作中把世界分成东南西北四国,四国的中心就是天山。日本学者松田寿男认为:天山路通往亚洲的所有地方,古代亚洲具有代表性的势力全都以天山路相联系,并以此十字为中轴而进行活动。
由于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天然分界线,为了打通南北交通,千百年来,人们开辟了很多条南北穿越天山的道路,乌孙古道就是其中一条。乌孙古道北衔准噶尔盆地,南控塔里木绿洲,是贯通天山南北的咽喉要道,也是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游牧民族极为重视的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二世纪前期,原本生活在甘肃河西走廊的乌孙人被迫西迁,进入天山腹地的伊犁河谷,却因祸得福,发展成为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大的国家。后来,天山之北的乌孙国与天山之南的龟兹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就被统称为乌孙古道。
所以乌孙古道其实不止一条。现在的217国道(独库公路)是原来走的人较多的一条。被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形容为“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着丧没,难以全生”的夏特古道是其中的一条。而我们这次要走的这条从琼库什台牧业村出发,经阿克布拉克达坂,到达拜城县的黑英山山口的包扎墩乌孙古道,是最艰险的一条。虽然这些古道几千年来一直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却很少为外人所知。2008年,新疆户外运动界鼎鼎大名的安少华和他的西盟户外运动团队破除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了包扎墩乌孙古道的探路历程,为中国户外运动增加了一条极为经典的徒步线路。
和亲的西汉公主们
西汉时候,汉武帝抱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决心,打算要彻底击败匈奴。于是在战场上刀光鲥影的同时、,与乌孙结为兄弟,并下嫁公主实行和亲。但是匈奴也有同样的战略,当时的单于也将女儿嫁给乌孙国王猎骄靡,被立为左夫人,汉朝的细君公主为右夫人。不幸的是乌孙国以左为大,所以细君公主受匈奴王妃的气是难免的;更不幸的是这个娇弱的江淮女子不但要适应异域生活,而且要适应这边社会的特殊要求,在丈夫死后,又嫁给自己的孙子。我们不清楚她的真实感受,只晓得她写了一首诗回去:
据说她不愿嫁给自己的孙子,曾经向自己的娘家求助,汉武帝训道:“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公主只得从命,她为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但作为一位女性,她的生活其实是很不幸的,在嫁入乌孙仅仅5年之后就郁郁而终。
接替细君公主担任和亲任务的解忧公主与她的侍者冯燎却都是不折不扣的女汉子。解忧公主20岁嫁入乌孙,在此度过了50年的时光,先后嫁给三位国王,经历四个朝代。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化解了无数大小风波,赢得了乌孙人民的尊敬,并且协助汉王室联合乌孙重创匈奴。直到晚年,年逾古稀的解忧公主回到故乡,平静地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两年时光。
隐藏在天山深处的美丽村庄
这次行程的起点是新疆伊犁州特克斯县琼库什台牧业村。我们经伊宁到达特克斯县城,在这里采购了各种食品,其中馕是首选。特克斯县城号称中国最大的八卦城,整个城区的道路和建筑都是按照八卦的布局进行设计的。可惜我们这次行程匆忙,没有时间游览了。
这里就是古代乌孙国的地界,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乌孙人原本都是金发碧眼,是西方来的欧罗巴人种。他们在现今人们的眼中肯定都是大帅哥、大美女,但是在古代中国人眼中,却是“青眼赤须,状似猕猴者”的丑八怪。不过经过千百年的人口迁移与交融,人种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多数人的相貌已经和汉族人无异了。这种情况,我在俄罗斯北奥塞梯也有发现。
午后,包车翻越大山,把我们送进喀拉达拉乡的琼库什台村。这时候我才知道这个四面环山、不为人所知的小村庄竟然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个只有300多户、1700多人的牧业村,有着仿佛欧洲乡间的田园风光。这里几乎所有的民房都是木结构建筑,有的房子是由整根原木搭成的,有的房子是将原木从中间一分为二,通过各种工艺搭建起来的。有的部分甚至连树皮都没有剥离,具有一种原始朴拙的美感。据村民介绍,因为房屋使用的松树、杉树的木质坚硬,经久耐用;加之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建造不易,各家各户对自己的房屋用心保护,所以村落中大量的民居保存得很完好,部分房屋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琼库什台村的居民基本都是哈萨克族,这里丰厚的历史积淀和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形成了一个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文化氛围。虽然现在村民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受现代生活气息的影Ⅱ向,但人们在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庆典等方面仍沿袭着传统的风俗习惯。
在这里,我们雇用了村子里的哈萨克牧民马可贝尔,请他用马匹帮大家驮运一路所需的食品补给。其实对我个人来说,我更习惯的是自己背负全部用品包括食物和水走完全程。乌孙国自古就产良马,在西汉时期,马曾经作为重要的贡品,被誉为“天马”。不过我看到的马可贝尔的马却没有天马的英姿,鬃毛纠结蓬乱,还沾着各种毛刺泥块。我虽不是伯乐,也知道“马不可貌相”的道理,但还是建议他给马梳理梳理。他笑笑,不置可否。
乌孙天马
古代的乌孙国位于天山雨水丰沛区,地理位置优越,水草丰美气候温寒,自古产良马。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到乌孙,回程时,乌孙国王派遣使者携带礼品——数十匹马一同前往中原。汉武帝得到乌孙马。高兴地赐名“天马”。公元前104年,乌孙王向西汉王朝求婚,又呈送汉武帝千匹良驹,都是从当时的特克斯寒马会中挑选出来的宝马。马至今都是乌孙人的后裔——哈萨克族——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乌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马文化。然而,在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众多民族中,只有乌孙人和其后代哈萨克人有熏食马肉的习惯,他们认为马肉有益于防止贫血,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免疫力。 哈萨克牧民的转场生活
琼库什台村的广阔草场非常适合哈萨克族村民们从事传统的畜牧业,每年的4月至9月,这里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牧民们在此安居乐业,甚至建造了木屋,仿佛过起了定居生活。然而到了10月至次年4月,大雪封山,牧民就会赶着牛、羊、马、驼,翻过包扎墩达坂,转场至冬季草场——包扎墩大草原(也叫包扎墩“冬窝子”)。
转场是新疆地区的牧民们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海拔和地理位置的不同,隐藏在天山中的各个草场,其适合放牧的时间并不相同,所以才有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的区分。牧民们一般是在每年10月或者11月来到冬季牧场,第二年的三四月份再返回夏季牧场。所谓“逐水草而居”描述的就是这种现象。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西汉时远嫁乌孙的细君公主曾经这样来描述古代游牧民的居住饮食习俗。直到今天,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在居住形式上依然继承了祖先的传统。由于哈萨克族牧民在不同季节要在各个牧场之间不停地迁徙,只有易于搭卸、便于携带的房屋,才能适应生活的需要,而毡房正符合了上述要求。毡房的搭建和拆卸都很容易,一般牧民用不了半天就能搭起一个毡房。当转场的时候,牧民就会将整个毡房和全部生活用品一起放到牲畜背上,全家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
这个季节,正是向冬季牧场转场的时节。许多村民已经收拾好行装,整装待发了。毡房和各种生活用品被绑在牛背上,家里的牧羊犬正在一旁静静守候。哈萨克牧羊犬是一个著名的品种。这种犬孤傲而和善,安静但勇敢,几千年来,忠实地保护着游牧民族及他们的羊群。时间到了,男人们骑着马,赶着畜群,沿着小路前行。女人们也一样骑马,怀里甚至还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这样的场景实在令人震撼!
艰险而美丽的旅程
行走乌孙古道是一段非常艰险的旅程。这里的路况非常不好,忽而是悬崖上的小道,忽而是满布碎石的斜坡,忽而是覆盖着冰雪的山巅,走起来非常艰难。但是景色也非常美丽与多变,随着海拔的变化,沿途景观也在不断变化,其中的美妙之处实在是语言所不能形容的。
最让我开心的是亲耳听到了山上高亢洪亮的嗥叫声,那是一群年富力强的狼,志满意得,无所顾忌。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如此多的狼在那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上宣示自己的主权。我精神振奋,为之高兴。但是,当天晚上队友从牧民那里买来两颗狼牙,这又令我非常沮丧。狼是乌孙民族的图腾,是藏族同胞的山神,然而在这两个民族居住的地区,狼的经济价值被抬到6000至8000元。不知道以后我们的子孙是否还能听到这样的叫声。
在路上,我们曾经遇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尸骨,还有牛和马的残躯,那都是曾经生机勃勃地生活在这片美丽土地上的精灵。曾几何时,它们倒下了。生命是如此脆弱,终归都要化为尘土。但生命又如此坚强,能面对那样的风雪严寒。我们应该尊重这些自然精灵,符合自然法则的优胜劣汰是值得尊敬的,但不要让野生动物因为满足人们的私欲而失去生命。真心劝告所有朋友: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请大家珍惜野生动物!
乌孙古道是一条非常美丽的线路,但是等我越过一个达坂,看到朝思暮想的天堂湖时候,稍稍地失望了!天空中微微的雾气,使雪山没有了动人心魄的倒影。失望之余,我倒头在湖边大石上睡了一觉(高海拔地区不要轻易入眠,否则就可能长睡不醒了,所以请勿模仿)。等大队人员上山就热闹了,大家纷纷摆出各种造型,拍照留念。
令人担忧的未来
这次古道穿越的行程历时6天,其难度可以算作是户外徒步的最高等级。虽然路途遥远而艰险,但是沿途景色之壮美,令人惊叹不已;牧民传统生活的完美沿袭,也让我十分感动。但是,目前户外运动队伍素质的参差不齐所带来的巨大安全隐患,以及认识不足、服务不完善等原因所造成的相关活动对最后原始环境的巨大冲击,都让我感到忧心不已。
一是安全隐患。乌孙古道(包括夏特古道)的穿越难度较大,风和日丽的时候尚且需要十分注意,如果遇到一些极端天气,就很容易酿成灾难事故。尤其是很多新接触户外活动的人对自身完全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估,贸然进入这一区域是十分危险的。一次成功的穿越,必须要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人、选择正确的线路才可能真正安全。否则,即使一两次会侥幸成功,也迟早会让自己或自己的队友遭受不幸。
二是环保隐患。乌孙古道沿线水源充足,河水极其清澈,当地百姓和驴友都在直接饮用,但是目前户外活动中营地建设很不科学,一定会影响水质等而且外来人员喜欢一些野生动物用品,最终可能严重破坏天山已经很脆弱的生物链。对此,我认为应该和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向沿线牧民介绍相关知识理念,并与他们一同打造10至15个标准营地,收取一定费用,还应该联手保护野生动物,这样既保证牧民和驴友的长远利益,又能保障所有人的生命安全。
三是文明冲击。乌孙古道沿线,是传统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生活习俗,大多数人连汉语都不懂。广大驴友贸然闯入,很可能引起敌视,甚至武力冲突。对此,我觉得我们当地的户外活动组织应该与本地基层政府密切协作,深入了解和总结相关知识,并用网络或印刷品等形式向广大驴友传播,使大家能够和平愉快地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