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往往因其内容的枯燥、形式的单一而使得学生缺乏兴,课堂沉闷。打破沉闷,将时事教育更好地融入课堂,走进学生的高中生活,成为思政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中的时政时事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提高认识,丰富形式,创新机制等予以解决。
关键词:时事教育;高中思想政治;对策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名句,他告诉我们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更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体会世间百态,不要读死书,更不要死读书。但是在今天的思想政治课堂上,时事教育却备受冷落,此种现象令人堪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现状分析
(一)有关时事教育的内涵理解存在着偏差。我们大多数的老师认为,时事教育无非就是听听广播,看看新闻,了解了解官宣。不过是一些空洞的大政方针的讲话,而且往往把观看新闻或者视频当作唯一的手段。其实时事内涵丰富,从字面上来看“时”是指当时,当前。“事”就是大事,合起来就是当前发生的大事。详细释义则指合于时节而应做的事,多指农时农事而言。农事必须合乎时节,那教育就更不能脱离时事,脱离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
焦点等。这些实事往往具有方向性短暂性聚焦性的特点,是教育教学重要的切入点。而我们的多数老师和学生则认为时事并不是考点,只是个考点的背景或者载体而已,孰不知考点就来源于时事。没有时事,就没有考点。而作为教师,则要适当地借用好时事进行适时地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有关时事教育的形式单一。有很多人认为时事的形式无非就是看看报纸,听听新闻,看看电视,再看看手机。其实时事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报道型的时事报道,时事新闻,也有参与型的时事评论,时事辩论等。我们的时事教育绝不是要做简单的播放器,复读机,而要做引导学生作为主体的时事评论和时事辩论,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时事,也绝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要做到学以致用的评论和辩论,培养公民基本的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的意识。我们作为时事教育的老师也绝不是只会讲空话、大话、假话,而是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办实事。
二、对策研讨
(一)舍弃功利心理,重塑时事育人。教育的本质绝不是考高分,拿文凭,教育本质上是在培养人,为社会培养人,是教会人去思考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现实的教育却被应试无情地打败,高考成为课堂教育唯一的指挥棒。录取分数的高低决定了选文选理的选择比例,分值的大小又决定了学科地位的高低,理科的录取分数线比文科的低,语文数学英语比政治历史地理的分值要大,当然分值大的地位就高些。这些功利的想法直接导致了人们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忽视了时事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只读书而不去做事、做人。通过典型的时事,不仅可以使人明善恶,更能警惕世人,告诉人们什么能做,什么该做,该怎么做,做怎样的人。
(二)丰富时事教育的形式,适时增加相应的时间分配。观看新闻,收听报道,这些只是简单的时事教育的形式。我们反对教育形式的单一性,我们也反对简单枯燥的课前五分钟的时事报道。我们呼唤参与性强主动性强的时事评论时事辩论,这样的时事教育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学以致用。在评论中发现不足,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社会参与的能力。做一个真正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在时间分配的问题上摒弃那些讲时事教育浪费时间,耽误时间的错误认识。要保证充足的评论时间、参与的时间、辩论的时间。只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才能使时事教育不再流于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可以把时事教育貫穿于整个的课堂教学当中,把时事消息作为教学的导入,把时事通讯作为典型的例证,把深度的时事报道作为协助思辩分析的载体,把图解新闻作为教学的情景。总之,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时事教育的形式。
(三)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时事教育的教学能力。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的能力。一个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成长的引路人。一支笔一张嘴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只有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适应时事教育的需要,作为老师,首先要做到关心时事,善于学习,不断充实与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坚持学习,拓宽获取时事的渠道和能力。其次要善于钻研本专业的课程,提高驾驭学科知识的能力,了解学科新动向及发展的趋势。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时事教育中面临的问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渗透到时事教育当中,理论联系实际。并对时事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加以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再次教师应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对哲学、社会学、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四)时事教育需要多方合作,形成合力。众所周知,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老师单方面的事情,教育要有成效,必须形成合力。这合力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也来自于学生老师家长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不仅要师生结合,还要家校结合、社会学校结合、家长学生结合、学生和社会结合、学生和学生结合。也不仅要提高教师时事学习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时事的能力和习惯,增强学生对时事学习的自觉性和敏锐性。
以上是我对时事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粗浅认识,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妙良 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研究(J)教师2012(18)
[2]师文君 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2(15)
[3]刘美兰 初中思想政治媒体新闻案例选用研究(J)新一代(下半月)2013(3)
★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时事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9622
关键词:时事教育;高中思想政治;对策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名句,他告诉我们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更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体会世间百态,不要读死书,更不要死读书。但是在今天的思想政治课堂上,时事教育却备受冷落,此种现象令人堪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现状分析
(一)有关时事教育的内涵理解存在着偏差。我们大多数的老师认为,时事教育无非就是听听广播,看看新闻,了解了解官宣。不过是一些空洞的大政方针的讲话,而且往往把观看新闻或者视频当作唯一的手段。其实时事内涵丰富,从字面上来看“时”是指当时,当前。“事”就是大事,合起来就是当前发生的大事。详细释义则指合于时节而应做的事,多指农时农事而言。农事必须合乎时节,那教育就更不能脱离时事,脱离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
焦点等。这些实事往往具有方向性短暂性聚焦性的特点,是教育教学重要的切入点。而我们的多数老师和学生则认为时事并不是考点,只是个考点的背景或者载体而已,孰不知考点就来源于时事。没有时事,就没有考点。而作为教师,则要适当地借用好时事进行适时地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有关时事教育的形式单一。有很多人认为时事的形式无非就是看看报纸,听听新闻,看看电视,再看看手机。其实时事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报道型的时事报道,时事新闻,也有参与型的时事评论,时事辩论等。我们的时事教育绝不是要做简单的播放器,复读机,而要做引导学生作为主体的时事评论和时事辩论,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时事,也绝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要做到学以致用的评论和辩论,培养公民基本的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的意识。我们作为时事教育的老师也绝不是只会讲空话、大话、假话,而是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办实事。
二、对策研讨
(一)舍弃功利心理,重塑时事育人。教育的本质绝不是考高分,拿文凭,教育本质上是在培养人,为社会培养人,是教会人去思考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现实的教育却被应试无情地打败,高考成为课堂教育唯一的指挥棒。录取分数的高低决定了选文选理的选择比例,分值的大小又决定了学科地位的高低,理科的录取分数线比文科的低,语文数学英语比政治历史地理的分值要大,当然分值大的地位就高些。这些功利的想法直接导致了人们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忽视了时事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只读书而不去做事、做人。通过典型的时事,不仅可以使人明善恶,更能警惕世人,告诉人们什么能做,什么该做,该怎么做,做怎样的人。
(二)丰富时事教育的形式,适时增加相应的时间分配。观看新闻,收听报道,这些只是简单的时事教育的形式。我们反对教育形式的单一性,我们也反对简单枯燥的课前五分钟的时事报道。我们呼唤参与性强主动性强的时事评论时事辩论,这样的时事教育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学以致用。在评论中发现不足,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社会参与的能力。做一个真正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在时间分配的问题上摒弃那些讲时事教育浪费时间,耽误时间的错误认识。要保证充足的评论时间、参与的时间、辩论的时间。只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才能使时事教育不再流于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可以把时事教育貫穿于整个的课堂教学当中,把时事消息作为教学的导入,把时事通讯作为典型的例证,把深度的时事报道作为协助思辩分析的载体,把图解新闻作为教学的情景。总之,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时事教育的形式。
(三)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时事教育的教学能力。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的能力。一个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成长的引路人。一支笔一张嘴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只有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适应时事教育的需要,作为老师,首先要做到关心时事,善于学习,不断充实与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坚持学习,拓宽获取时事的渠道和能力。其次要善于钻研本专业的课程,提高驾驭学科知识的能力,了解学科新动向及发展的趋势。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时事教育中面临的问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渗透到时事教育当中,理论联系实际。并对时事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加以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再次教师应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对哲学、社会学、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四)时事教育需要多方合作,形成合力。众所周知,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老师单方面的事情,教育要有成效,必须形成合力。这合力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也来自于学生老师家长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不仅要师生结合,还要家校结合、社会学校结合、家长学生结合、学生和社会结合、学生和学生结合。也不仅要提高教师时事学习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时事的能力和习惯,增强学生对时事学习的自觉性和敏锐性。
以上是我对时事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粗浅认识,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妙良 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研究(J)教师2012(18)
[2]师文君 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2(15)
[3]刘美兰 初中思想政治媒体新闻案例选用研究(J)新一代(下半月)2013(3)
★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时事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9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