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已有的研究论文中,关于非虚构写作的话题热度不减,而对于依托新媒体平台的非虚构写作面临的困境却鲜有提及,知网上专门论述此類问题的文章较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展面临的问题,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非虚构写作实现健康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新媒体;困境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134-02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被越来越多地提及,新媒体平台的助力更是扩大了其传播的范围。非虚构写作通过深入生活,反映不同社会人群的面貌,帮助人们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目前,一些发布非虚构作品的新媒体平台运作良好,吸引了大批读者,主要分为3类:公益类、职业类、商业类。公益类的如“网易thelivings”,职业类的有林珊珊团队的“故事硬核”、《新京报》深度报道部推出的“剥洋葱people”,商业类的有雷磊打造的“真实故事计划”等。但是,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如何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内容产出慢而成本过高、商业化变现面临困境等,本文通过综合前人的观点,概括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面临的困境。
一、内容存在失实的隐患
非虚构作品内容造假现象屡见不鲜,新媒体环境下影响比较大的如2016年《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其在广泛传播后,真实性遭到质疑。又如2019年咪蒙旗下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这篇为市场推出的定制内容,因虚构、失实而遭到质疑。失去真实,也就失去了非虚构作品的精髓。
(一)相对的真实
非虚构写作中的“真实”到底意味着什么?著名非虚构文学女作家梁鸿说:“我只能回答:我所写的是个人的真实,是我所看到的,并且叙述的真实。”[1]
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不一致,非虚构写作者只能从个人的人生经历、知识储备、价值观念出发,尽可能地反映现实,最大限度地将真实的面貌还原给读者,而不能保证笔下就是绝对的真实。除了刻意为之的造假,非虚构写作的内容来源有时会源自个人的记忆,可信度难以确定,这就容易造成被动的失实。过度文学化也是虚假的诱因,写作者为了使文章吸引眼球,使用各种文学手法,造成内容失实。
非虚构写作的另一特点就是其浸入式的写作。作者深入采访对象的生活,真实地记录第一手资料,可能历经数月甚至数载才能完成。有了大量的真实素材,就保证了非虚构作品的真实性。然而有些写作者介入采访对象生活的时候,全情投入,全程参与,自己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不同程度地干预了采访对象的生活和看法,这也会造成失实。同时,若过于削弱作者的感受,非虚构作品又和一般的新闻作品差别不明显,这就需要把握度的问题。
(二)新媒体平台把关欠严谨
相对于传统媒体,一些新媒体把关不严,缺乏审核机制,为了赚取流量和粉丝、追求轰动效应,成为虚假新闻的源头。如内容失实的《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推出后,《财经》杂志编辑部有关人员称,该稿件是春节期间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的,相关审核没有那么严格。网易人间的资深编辑许智博表示,网易人间对创作者和内容进行的核实查验,无法达到像对职业记者一样的把控程度[2]。另外,非虚构新媒体平台的虚拟性也为供稿者提供了造假的温床。
目前,非虚构写作呈现全民化创作的势头,尤其是采用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的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大量稿件来自素人作者,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内容基本上来源于专业写作者,扩大了非虚构写作的题材范围。但是,这些UGC写作者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真实写作的意识相对薄弱,自身审美和素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编辑加强对稿件的事实核查和相关指导,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
二、内容产出慢,选题范围较窄
(一)内容产出慢、成本高
新媒体平台上的非虚构作品相对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来说,制作周期更长,内容产出更慢。比如“one实验室”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专业写作者,包括杜强、林珊珊等,但是从2017年1月5日上线到7月20日,原创非虚构作品产量不高,仅仅成立了半年时间便解散。一篇特稿耗时长、体量大,记者调查采写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人力物力成本巨大,如果没有大量资本的支持,往往支撑不了。由于投入大而产出小,专业写作人才的流失也成了问题。
对此,一些公众号及早寻求了解决策略。比如“ONE实验室”的前车之鉴,使“真实故事计划”在创办之初就考虑到了海量内容来源的必要性。“真实故事计划”有UGC+PGC(专业生产内容)的双重保障,在大力鼓励海量的互联网用户原创外,还有计划地开展PGC的内容创作,包括专业写作团队向用户个人提供指导,甚至采访用户、共同创作。这种模式为新媒体领域非虚构写作的稳定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但是也应注意到,虽然非虚构写作的作者范围大大扩展,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作者,非虚构作品对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求较高,创作者仍然是少数,这也是其发展的局限性之一。
(二)选题边缘化、类型化
主流媒体关注的往往是民众较为了解和关心的事情,以正面宣传为主,对于社会的全方位展现有一定的不足,而非虚构写作则深挖社会现象,从各种不同的侧面反映社会,甚至平常大多数人不会了解到的行业、人群也会得到多篇幅的展现。如“真实故事计划”平台的一篇爆款文章《飞越疯人院:密谋17年的逃亡》,讲述的就是大众较少了解的精神病患者的故事。
但是过度边缘化会导致选题空间更加狭窄。“笔者在对非虚构作品进行大量浏览后发现,我国目前非虚构写作的题材呈现类型化故事偏多的特征,比如性少数群体、流浪者、代孕者或者网红。”[3]凶杀、死亡、暴力等也是非虚构写作的热门选题,更容易激起人们寻求刺激的心理,进而成为追求流量和商业化的首选。如“爆款”文章《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大篇幅描写紧张刺激的连环杀人环节。 一些新媒体平台如澎湃镜相的“特约记者”大多为年轻人,因此许多作品会出现“城市中心主義”的倾向[4],主要是指这群写作者的创作内容聚焦于城市故事,他们的受众也多为受过良好教育、爱好深度阅读的人群。这样的非虚构作品就可能出现题材过于狭窄、类型化的问题。
三、商业化之困
(一)非虚构写作的影视化道路与商业化聚焦
由李海鹏统领的ONE品牌下的“ONE 实验室”团队采用一种具有商业导向的新闻生产模式,核心目的直指变现。被誉为媒体人创业典型的雷磊创办“真实故事计划”平台,致力于通过影视为非虚构作品创造收入[5]。
非虚构写作更多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能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吸引读者的眼球,一些作品也适合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如《亲爱的》《湄公河行动》等。因此,非虚构写作的变现在一定程度上寄希望于通过出售影视改编权来实现。可是,能通过此种方式变现的作品只是凤毛麟角,也有许多作品水平不高,或不适合进行影视改编。值得注意的是,《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获得百万版权费后,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它的变现方式、商业化运作模式,竞相效仿者增多,却鲜有人关注文章中反映的渔政乱象问题的解决。杜强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曾经遭到采访对象赵木成的质疑:为何采访前解决问题的承诺没有兑现。
(二)商业化影响内容真实
非虚构作品的多种变现渠道包括与商业机构合作定制付费内容、打造纸质畅销书、开发知识付费的培训课、开发周边产品等,如“真实故事计划”集结出版的《穿过生命中的泥泞时刻》。这些变现渠道虽然值得提倡,但是过度的商业化容易使非虚构作品有了商业“软广”的性质,影响创作和阅读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非虚构内容的真实性。一名写作者为了获取更高的关注度,实现商业变现,可能会追求文学性的圆满而忽视真实性。另外,商业化也可能促使采访对象故意讲述失实的体验和更猎奇的内容。
腾讯谷雨的一位非虚构写作者在采访中表示,谷雨平台曾经有一个口号,即“与流量握手言和”。他也坦言,自己写文章恨不得每一篇都有千万阅读量,“但确实这种对流量的特别崇拜会给非虚构带来一些不利的条件”[3]。
商业化也会牵涉伦理风险问题。比如《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一文中的采访对象,被作者所在平台利用资本买来了独家垄断权,其他家都无法参与报道。这就触及新闻的真实性和伦理风险问题。
四、结语
非虚构作品集文学性和真实性为一体,在新闻生产领域属于较高端的新闻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高质量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非虚构作品的受众需求也将不断扩大,这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借助新媒体挖掘非虚构写作的潜力,克服现存的问题。比如新媒体如何加强对非虚构作品的把关,成立核查机制,减少涉假作品的出现;非虚构类作品如何突破边缘化、类型化选题,扩大题材范围,将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推出更多更优质的内容;目前非虚构媒体平台通过出售影视改编权、定制付费内容等一些商业化变现手段来维持平台的良性运转,存在商业化带来的隐忧,对此应如何把握商业化与创作单纯之间的平衡,这些都是值得大家思考、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梁鸿.非虚构的真实[N].人民日报,2014-10-14(014).
[2] 包栩.微信公众号用户生成模式(UGC)非虚构写作研究——以网易“人间thelivings”为例[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20.
[3] 王凡.非虚构写作进场的必然性和困境——基于一种批判的视角[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4] 毕子晨.非虚构写作的问题与可能性[J].青年记者,2020(21):29-30.
[5] 杨利娟.新闻业危机的商业主义救赎——以非虚构写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的创业实践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7):70-74.
作者简介:王男(1990—),女,安徽淮北人,硕士在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新媒体;困境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134-02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被越来越多地提及,新媒体平台的助力更是扩大了其传播的范围。非虚构写作通过深入生活,反映不同社会人群的面貌,帮助人们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目前,一些发布非虚构作品的新媒体平台运作良好,吸引了大批读者,主要分为3类:公益类、职业类、商业类。公益类的如“网易thelivings”,职业类的有林珊珊团队的“故事硬核”、《新京报》深度报道部推出的“剥洋葱people”,商业类的有雷磊打造的“真实故事计划”等。但是,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如何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内容产出慢而成本过高、商业化变现面临困境等,本文通过综合前人的观点,概括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面临的困境。
一、内容存在失实的隐患
非虚构作品内容造假现象屡见不鲜,新媒体环境下影响比较大的如2016年《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其在广泛传播后,真实性遭到质疑。又如2019年咪蒙旗下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这篇为市场推出的定制内容,因虚构、失实而遭到质疑。失去真实,也就失去了非虚构作品的精髓。
(一)相对的真实
非虚构写作中的“真实”到底意味着什么?著名非虚构文学女作家梁鸿说:“我只能回答:我所写的是个人的真实,是我所看到的,并且叙述的真实。”[1]
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不一致,非虚构写作者只能从个人的人生经历、知识储备、价值观念出发,尽可能地反映现实,最大限度地将真实的面貌还原给读者,而不能保证笔下就是绝对的真实。除了刻意为之的造假,非虚构写作的内容来源有时会源自个人的记忆,可信度难以确定,这就容易造成被动的失实。过度文学化也是虚假的诱因,写作者为了使文章吸引眼球,使用各种文学手法,造成内容失实。
非虚构写作的另一特点就是其浸入式的写作。作者深入采访对象的生活,真实地记录第一手资料,可能历经数月甚至数载才能完成。有了大量的真实素材,就保证了非虚构作品的真实性。然而有些写作者介入采访对象生活的时候,全情投入,全程参与,自己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不同程度地干预了采访对象的生活和看法,这也会造成失实。同时,若过于削弱作者的感受,非虚构作品又和一般的新闻作品差别不明显,这就需要把握度的问题。
(二)新媒体平台把关欠严谨
相对于传统媒体,一些新媒体把关不严,缺乏审核机制,为了赚取流量和粉丝、追求轰动效应,成为虚假新闻的源头。如内容失实的《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推出后,《财经》杂志编辑部有关人员称,该稿件是春节期间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的,相关审核没有那么严格。网易人间的资深编辑许智博表示,网易人间对创作者和内容进行的核实查验,无法达到像对职业记者一样的把控程度[2]。另外,非虚构新媒体平台的虚拟性也为供稿者提供了造假的温床。
目前,非虚构写作呈现全民化创作的势头,尤其是采用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的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大量稿件来自素人作者,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内容基本上来源于专业写作者,扩大了非虚构写作的题材范围。但是,这些UGC写作者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真实写作的意识相对薄弱,自身审美和素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编辑加强对稿件的事实核查和相关指导,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
二、内容产出慢,选题范围较窄
(一)内容产出慢、成本高
新媒体平台上的非虚构作品相对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来说,制作周期更长,内容产出更慢。比如“one实验室”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专业写作者,包括杜强、林珊珊等,但是从2017年1月5日上线到7月20日,原创非虚构作品产量不高,仅仅成立了半年时间便解散。一篇特稿耗时长、体量大,记者调查采写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人力物力成本巨大,如果没有大量资本的支持,往往支撑不了。由于投入大而产出小,专业写作人才的流失也成了问题。
对此,一些公众号及早寻求了解决策略。比如“ONE实验室”的前车之鉴,使“真实故事计划”在创办之初就考虑到了海量内容来源的必要性。“真实故事计划”有UGC+PGC(专业生产内容)的双重保障,在大力鼓励海量的互联网用户原创外,还有计划地开展PGC的内容创作,包括专业写作团队向用户个人提供指导,甚至采访用户、共同创作。这种模式为新媒体领域非虚构写作的稳定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但是也应注意到,虽然非虚构写作的作者范围大大扩展,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作者,非虚构作品对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求较高,创作者仍然是少数,这也是其发展的局限性之一。
(二)选题边缘化、类型化
主流媒体关注的往往是民众较为了解和关心的事情,以正面宣传为主,对于社会的全方位展现有一定的不足,而非虚构写作则深挖社会现象,从各种不同的侧面反映社会,甚至平常大多数人不会了解到的行业、人群也会得到多篇幅的展现。如“真实故事计划”平台的一篇爆款文章《飞越疯人院:密谋17年的逃亡》,讲述的就是大众较少了解的精神病患者的故事。
但是过度边缘化会导致选题空间更加狭窄。“笔者在对非虚构作品进行大量浏览后发现,我国目前非虚构写作的题材呈现类型化故事偏多的特征,比如性少数群体、流浪者、代孕者或者网红。”[3]凶杀、死亡、暴力等也是非虚构写作的热门选题,更容易激起人们寻求刺激的心理,进而成为追求流量和商业化的首选。如“爆款”文章《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大篇幅描写紧张刺激的连环杀人环节。 一些新媒体平台如澎湃镜相的“特约记者”大多为年轻人,因此许多作品会出现“城市中心主義”的倾向[4],主要是指这群写作者的创作内容聚焦于城市故事,他们的受众也多为受过良好教育、爱好深度阅读的人群。这样的非虚构作品就可能出现题材过于狭窄、类型化的问题。
三、商业化之困
(一)非虚构写作的影视化道路与商业化聚焦
由李海鹏统领的ONE品牌下的“ONE 实验室”团队采用一种具有商业导向的新闻生产模式,核心目的直指变现。被誉为媒体人创业典型的雷磊创办“真实故事计划”平台,致力于通过影视为非虚构作品创造收入[5]。
非虚构写作更多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能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吸引读者的眼球,一些作品也适合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如《亲爱的》《湄公河行动》等。因此,非虚构写作的变现在一定程度上寄希望于通过出售影视改编权来实现。可是,能通过此种方式变现的作品只是凤毛麟角,也有许多作品水平不高,或不适合进行影视改编。值得注意的是,《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获得百万版权费后,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它的变现方式、商业化运作模式,竞相效仿者增多,却鲜有人关注文章中反映的渔政乱象问题的解决。杜强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曾经遭到采访对象赵木成的质疑:为何采访前解决问题的承诺没有兑现。
(二)商业化影响内容真实
非虚构作品的多种变现渠道包括与商业机构合作定制付费内容、打造纸质畅销书、开发知识付费的培训课、开发周边产品等,如“真实故事计划”集结出版的《穿过生命中的泥泞时刻》。这些变现渠道虽然值得提倡,但是过度的商业化容易使非虚构作品有了商业“软广”的性质,影响创作和阅读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非虚构内容的真实性。一名写作者为了获取更高的关注度,实现商业变现,可能会追求文学性的圆满而忽视真实性。另外,商业化也可能促使采访对象故意讲述失实的体验和更猎奇的内容。
腾讯谷雨的一位非虚构写作者在采访中表示,谷雨平台曾经有一个口号,即“与流量握手言和”。他也坦言,自己写文章恨不得每一篇都有千万阅读量,“但确实这种对流量的特别崇拜会给非虚构带来一些不利的条件”[3]。
商业化也会牵涉伦理风险问题。比如《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一文中的采访对象,被作者所在平台利用资本买来了独家垄断权,其他家都无法参与报道。这就触及新闻的真实性和伦理风险问题。
四、结语
非虚构作品集文学性和真实性为一体,在新闻生产领域属于较高端的新闻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高质量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非虚构作品的受众需求也将不断扩大,这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借助新媒体挖掘非虚构写作的潜力,克服现存的问题。比如新媒体如何加强对非虚构作品的把关,成立核查机制,减少涉假作品的出现;非虚构类作品如何突破边缘化、类型化选题,扩大题材范围,将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推出更多更优质的内容;目前非虚构媒体平台通过出售影视改编权、定制付费内容等一些商业化变现手段来维持平台的良性运转,存在商业化带来的隐忧,对此应如何把握商业化与创作单纯之间的平衡,这些都是值得大家思考、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梁鸿.非虚构的真实[N].人民日报,2014-10-14(014).
[2] 包栩.微信公众号用户生成模式(UGC)非虚构写作研究——以网易“人间thelivings”为例[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20.
[3] 王凡.非虚构写作进场的必然性和困境——基于一种批判的视角[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4] 毕子晨.非虚构写作的问题与可能性[J].青年记者,2020(21):29-30.
[5] 杨利娟.新闻业危机的商业主义救赎——以非虚构写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的创业实践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7):70-74.
作者简介:王男(1990—),女,安徽淮北人,硕士在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